网络伦理问题浅析

网络伦理问题浅析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增长等字眼来描述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都不为过,与此同时,它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扩大了生活领域,丰富了社会生活,跨过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人类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其实就是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 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 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

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 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使用网络,但网络技术本身并不能解答或不应该解答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超越技术层面,深刻挖掘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

(一)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论

首先,网络伦理的本意是要营造一种体现诚信、公正、“一致同意”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但现有的网络伦理规范却是由技术的掌握者制定,他们是与同样技术水平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某种约定,这种约定是单向的(很少照顾到技术上的弱者),因而是象征性的。 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或集团极多,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其中也难免有一些对社会、国家、他人具有敌对、不满情绪的人,因而网络上所传播的信息主题与内容也五花八门、不断变化,从人身攻击、不满言论、黄色信息、无聊信息、以及不受欢迎的商业广告,应有尽有。这些信息的广泛而无节制的传播,很可能会有损某些民族、国家、地区、团体,或者某些人(如少年儿童)的道德信仰、道德理想、道德规范或风俗习惯,而网络管理机构却极难检查、监控。 其次,现有网络技术中崇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守秘密、通信自由等原则也陷入矛盾和循环论争中。这些原则在给予知识产权以保护,保证通信自由的同时,又给某些肆意传播失真的不负责任的甚至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的信息提供了方便。目前网络管理部门就很难对网络公民上网调阅现实社会中禁止的诸如黄色信息、反动信息等加以确认、控制。至于通过电子函件电子邮件接受诸如此类的信息,就更是难以管理了。当然,互联网络上的每个用户都是有地址和密码的,但黑客们可以组织网络咖啡馆之类,在那儿可以匿名互联,甚至经营互联网络业务的商人们还提供免费联网,利用这种服务可以在一个月内不透露身份地试用这种新媒体,从这种匿名或免费服务上发起攻

击、进行非法网络漫游、不适当地获取信息和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就更方便了。

因此必须对网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控,但怎样监控,怎样程度地接近秘密才不至破坏秘密,则又是难题。

(二)网络伦理的伦理意味较弱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网络的理性认识较浅。在更进一步的伦理价值层面上,人们往往会遇到如下困难:首先,网络问题的增长速度之快使得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其加以系统思考解决。因此网络伦理往往在形式上流于琐碎,内容上缺乏价值标准与鲜明的伦理原则。其次,网络伦理研究中一些原先无关道德的问题也以道德问题的面目出现,这相对减弱了其伦理意味。比如在信息标准、网络域名、网址分配等涉及网络应用程度、应用范围的规定中,已经超越传统的伦理标准——“应不应该”,进入到“该怎样”的量化水平。它暗示了要以“科学”替代“伦理”的倾向。也正因此,网络行为主体常会将这种缺乏道德共鸣的伦理规范忽略或置之不理。

(三)当前网络伦理规范在实践操作上困难重重

网络伦理作为对人类特定行为的规范,必然首先要确定是对“什么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但网络行为“规范的对象”与传统意义下的人不同。网络行为具有独特的“虚拟性”。网络的建构,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社会”、“虚拟共同体”的过程。从哲学上讲,“虚拟”的实在与现实的实在是什么关系尚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认识。从社会学上讲,虚拟社会具有的运行机制与我们今天社会运行机

制之间有什么差异也不明确。无疑,网络的发展是对传统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一次重大的挑战。

(四)现行网络伦理流于说教

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约束,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在新的道德规范建设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和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 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就造成现行网络伦理流于说教,不具备约束力。

三、网络伦理问题的策略

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由于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 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我国在1996年2 月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 2005 年颁布并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依法管理互联网提供了法制基础, 成为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 另外,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这个条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明确规定传播权的范

围主体以及对哪些传播行为违法与不违法进行详细的界定。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主要在培养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和加强网络传播准则、规范的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际工作。

2、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法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道德的作用。在网络传播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一是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二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络行为, 维护网络道德。社会舆论的广泛性特点能够使其不必在意评价对象的自愿与不自愿, 也不存在传播场景的限制, 它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压力不得不使个体放弃不道德的想法与行动, 因此社会舆论具有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3、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网络犯罪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黑客”的攻击等安全隐患日趋严重。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

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4、加强网民伦理意识的培养

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法律或技术途径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效果不会很明显,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安全的、净化的互联网络, 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与自重。因此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强化网民的伦理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网民在上网时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 使其能够抵御住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5、加强网络管理的建设

(1)组建网络行业协会。由行业内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带头组建网络行业协会, 协会会员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协会章程明确的加以规定, 章程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协会成员不允许出现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协会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 一旦发现成员单位有违反规定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则立即将其开除出会, 这样该协会确立的行业行为规范就会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 协会也会因此成为网络伦理中不道德行为斗争的堡垒。

(2)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 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的发现并进

行清理, 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3)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网络伦理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范围的跨越时空性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方能建立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伦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运行,造福人类。

网络伦理问题浅析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增长等字眼来描述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都不为过,与此同时,它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扩大了生活领域,丰富了社会生活,跨过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人类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其实就是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 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 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

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 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使用网络,但网络技术本身并不能解答或不应该解答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超越技术层面,深刻挖掘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

(一)现有网络伦理自身存在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论

首先,网络伦理的本意是要营造一种体现诚信、公正、“一致同意”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但现有的网络伦理规范却是由技术的掌握者制定,他们是与同样技术水平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某种约定,这种约定是单向的(很少照顾到技术上的弱者),因而是象征性的。 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或集团极多,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其中也难免有一些对社会、国家、他人具有敌对、不满情绪的人,因而网络上所传播的信息主题与内容也五花八门、不断变化,从人身攻击、不满言论、黄色信息、无聊信息、以及不受欢迎的商业广告,应有尽有。这些信息的广泛而无节制的传播,很可能会有损某些民族、国家、地区、团体,或者某些人(如少年儿童)的道德信仰、道德理想、道德规范或风俗习惯,而网络管理机构却极难检查、监控。 其次,现有网络技术中崇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守秘密、通信自由等原则也陷入矛盾和循环论争中。这些原则在给予知识产权以保护,保证通信自由的同时,又给某些肆意传播失真的不负责任的甚至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的信息提供了方便。目前网络管理部门就很难对网络公民上网调阅现实社会中禁止的诸如黄色信息、反动信息等加以确认、控制。至于通过电子函件电子邮件接受诸如此类的信息,就更是难以管理了。当然,互联网络上的每个用户都是有地址和密码的,但黑客们可以组织网络咖啡馆之类,在那儿可以匿名互联,甚至经营互联网络业务的商人们还提供免费联网,利用这种服务可以在一个月内不透露身份地试用这种新媒体,从这种匿名或免费服务上发起攻

击、进行非法网络漫游、不适当地获取信息和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就更方便了。

因此必须对网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控,但怎样监控,怎样程度地接近秘密才不至破坏秘密,则又是难题。

(二)网络伦理的伦理意味较弱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网络的理性认识较浅。在更进一步的伦理价值层面上,人们往往会遇到如下困难:首先,网络问题的增长速度之快使得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其加以系统思考解决。因此网络伦理往往在形式上流于琐碎,内容上缺乏价值标准与鲜明的伦理原则。其次,网络伦理研究中一些原先无关道德的问题也以道德问题的面目出现,这相对减弱了其伦理意味。比如在信息标准、网络域名、网址分配等涉及网络应用程度、应用范围的规定中,已经超越传统的伦理标准——“应不应该”,进入到“该怎样”的量化水平。它暗示了要以“科学”替代“伦理”的倾向。也正因此,网络行为主体常会将这种缺乏道德共鸣的伦理规范忽略或置之不理。

(三)当前网络伦理规范在实践操作上困难重重

网络伦理作为对人类特定行为的规范,必然首先要确定是对“什么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但网络行为“规范的对象”与传统意义下的人不同。网络行为具有独特的“虚拟性”。网络的建构,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社会”、“虚拟共同体”的过程。从哲学上讲,“虚拟”的实在与现实的实在是什么关系尚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认识。从社会学上讲,虚拟社会具有的运行机制与我们今天社会运行机

制之间有什么差异也不明确。无疑,网络的发展是对传统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一次重大的挑战。

(四)现行网络伦理流于说教

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约束,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在新的道德规范建设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和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 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就造成现行网络伦理流于说教,不具备约束力。

三、网络伦理问题的策略

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由于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 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我国在1996年2 月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 2005 年颁布并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依法管理互联网提供了法制基础, 成为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 另外,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这个条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明确规定传播权的范

围主体以及对哪些传播行为违法与不违法进行详细的界定。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主要在培养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和加强网络传播准则、规范的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际工作。

2、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法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道德的作用。在网络传播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一是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二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络行为, 维护网络道德。社会舆论的广泛性特点能够使其不必在意评价对象的自愿与不自愿, 也不存在传播场景的限制, 它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压力不得不使个体放弃不道德的想法与行动, 因此社会舆论具有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3、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网络犯罪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黑客”的攻击等安全隐患日趋严重。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

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4、加强网民伦理意识的培养

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法律或技术途径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效果不会很明显,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安全的、净化的互联网络, 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与自重。因此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强化网民的伦理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网民在上网时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 使其能够抵御住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5、加强网络管理的建设

(1)组建网络行业协会。由行业内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带头组建网络行业协会, 协会会员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协会章程明确的加以规定, 章程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协会成员不允许出现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协会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 一旦发现成员单位有违反规定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则立即将其开除出会, 这样该协会确立的行业行为规范就会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 协会也会因此成为网络伦理中不道德行为斗争的堡垒。

(2)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 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的发现并进

行清理, 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3)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网络伦理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范围的跨越时空性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方能建立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伦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运行,造福人类。


相关内容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

  • 有关营销的论文题目
  • № 2007级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超市货架前终端消费者行为模式探析 2 浅论视觉焦点在广告中的应用 3 背书品牌在市场推广中的应用探析 4 品牌概念探析 5 家用轿车品牌网上推广渠道初探 6 试论信息来源可靠性与广告主题关系 7 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8 试论品牌营销在家用轿车市场上的应用 ...

  • 电子商务专业常用毕业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常用毕业论文题目 目录 一.电子交易与支付 --------------------------------------------------------------------------------------------------- 1 二.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 ---------- ...

  • 浅析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浅析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摘要: 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党风廉政建设途径,具有自由行.便捷性.公开性和曝光性,因此当前情况下,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优势.本文以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研究论题,首先阐述了网络媒体在加强党 ...

  • 浅析电子政务网路安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电子政务网路安全 作者:赵璇 来源:<硅谷>2013年第01期 摘 要: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得到较大的进步和提升,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内外网基础架构,也初步形成为公众服务的政务服务体系,大大提高政府工 ...

  • 浅析我国网络团购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 段万春 徐阳光/文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因方便.快捷.低价等优势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购物形式.然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网络团购行业存在隐忧,越来越多的潜在问题暴露出来,阻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浅析了我国网络团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整合零散 ...

  • 浅析网络著作权及其侵权行为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网络著作权及其侵权行为 作者:王霞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4期 摘 要:近些年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之一就是使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为公众带来了很 ...

  • 浅析计算机网络冗余设计的重要性
  • 科技产业 浅析计算机网络冗余设计的重要性 黄斯为 海南省文昌市公安消防支队,海南 文昌 571300 摘要:导致计算机网络稳定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络结构规划设计以及部署不科学.不严格导致网络稳定性不强,通过科学的.严谨的网络冗余设计,详细对网络结构和设备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能够很好地提高网络稳 ...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拓展第三方物流的方法及途径 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整合策略 3.供应链企业成本分析 4.利用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的方法及措施 5.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6.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以X 食品供应链为例 7.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8.城市冷链物流发 ...

  • 浅析有线电视中心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 浅析有线电视中心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梨树县十家堡镇有线电视中心网络的安全管理 所涉及的问题,根据本身的工作实际介绍了对于网络内外的供电设 备系统,计算机病毒防治,防火墙技术等问题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火墙 数据库 病毒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