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看待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经济的全球化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或者说,是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历史表明,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包括传统和现代、全球化和本土化或民族化的深刻矛盾。如何使这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始终是各民族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弄清现代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走现代化的道路,使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融人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核心和基础。然而在经济垒球化的条件下,有些人却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对现代与传统、全球化和民族化关系的误读。如果我们正确地认识了这两者的关系,就会明白,惟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爱国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更加凸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本土资源和内在动力,必须在现代性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那么爱国主义就是各个民族或国家在走向现代化中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性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同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尽管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才获得了全新的性质,成为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但是,它作为处理个人同国家或民族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所提出的价值导向则是确定的,这就是把国家或民族利益摆在首要地位,并认定个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为国家或民族利益而奋斗奉献的过程之中,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关于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品格、个人发展完善标准等诸多涉及人的内在需求问题的合理解答和实现途径.而这一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和涵育护持的历史过程。
民族精神,一般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传统所蕴涵的,并通过其民族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而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则通常指的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其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而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具有维护民族群体生存与和睦团结、推动民族群体奋进作用的价值系统。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基本核心则是对待民族或国家利益的态度,所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之间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爱国主义使得维护国家的利益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自觉认同,在民族或国家同个人之间更容易形成较为亲和的关系。这种价值定位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定向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国
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为基础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持久的文化价值选择与整合机制。其次,对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维护构成了中华民族发育、生长、壮大的动力机制。再次,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确把握和理解又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备了独特的自我审视的参照系统,即能够冲破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藩篱,表现出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与人为善的人文情怀。历史证明,一个泯灭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民族或国家,就会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更不可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使自己的民族或国家自觉地融人经济全球化的体系,自立于世界各民族大家庭之林。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爱国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的关系就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显示出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本民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使全球化和民族化并行不悖。其次,中国现代化的后发性使得她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结构中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如何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争取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再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化之路是创新之路,现代化的事业是崭新的事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将引发社会深层的转轨和变革.而在这种社会大转折的关头,能否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以使现代化建设获得足够的人文支持,将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但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些受到西化论现代化理论影响的人们却陷人了一个误区,他们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放弃过去的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的话语系统,理由是今天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合唱中来,而民族主义情结是妨碍中国被世界所接纳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不要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问题上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我们必须从这种困惑中解脱出来。
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将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更是十分有害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产生绝不是在抛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建立在世界各国对于各民族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上,它不但没有抹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界限,相反地,恰恰是出于对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民族国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传统的代际传承,实现本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所以,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已经成为一把解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剃刀”的说法,是十分荒唐的。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不少同胞远走他乡,侨居国外,以求生存和发展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民之中,为侨居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但这并不妨害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祖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人民也并没有因为他们侨居国外而视其为异己,相反地,祖国人民和广大爱国侨胞始终是休戚与共,心心相印.共同体验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抹杀国家或民族的差异和区别,那么它所昭示的就是今天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自觉地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上来做出符合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的思考和抉择;每一个当代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意识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全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做一个明智的世界公民是完全可以统一
的。
总之,中华民族在追求自己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决不能淡化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续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谱写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新篇章。
试析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看待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经济的全球化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或者说,是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历史表明,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包括传统和现代、全球化和本土化或民族化的深刻矛盾。如何使这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始终是各民族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弄清现代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走现代化的道路,使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融人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核心和基础。然而在经济垒球化的条件下,有些人却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对现代与传统、全球化和民族化关系的误读。如果我们正确地认识了这两者的关系,就会明白,惟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爱国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更加凸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本土资源和内在动力,必须在现代性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那么爱国主义就是各个民族或国家在走向现代化中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性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同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尽管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才获得了全新的性质,成为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但是,它作为处理个人同国家或民族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所提出的价值导向则是确定的,这就是把国家或民族利益摆在首要地位,并认定个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为国家或民族利益而奋斗奉献的过程之中,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关于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品格、个人发展完善标准等诸多涉及人的内在需求问题的合理解答和实现途径.而这一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和涵育护持的历史过程。
民族精神,一般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传统所蕴涵的,并通过其民族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而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则通常指的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其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而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具有维护民族群体生存与和睦团结、推动民族群体奋进作用的价值系统。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基本核心则是对待民族或国家利益的态度,所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之间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爱国主义使得维护国家的利益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自觉认同,在民族或国家同个人之间更容易形成较为亲和的关系。这种价值定位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定向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国
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为基础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持久的文化价值选择与整合机制。其次,对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维护构成了中华民族发育、生长、壮大的动力机制。再次,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确把握和理解又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备了独特的自我审视的参照系统,即能够冲破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藩篱,表现出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与人为善的人文情怀。历史证明,一个泯灭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民族或国家,就会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更不可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使自己的民族或国家自觉地融人经济全球化的体系,自立于世界各民族大家庭之林。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爱国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的关系就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显示出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本民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使全球化和民族化并行不悖。其次,中国现代化的后发性使得她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结构中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如何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争取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再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化之路是创新之路,现代化的事业是崭新的事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将引发社会深层的转轨和变革.而在这种社会大转折的关头,能否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以使现代化建设获得足够的人文支持,将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但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些受到西化论现代化理论影响的人们却陷人了一个误区,他们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放弃过去的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的话语系统,理由是今天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合唱中来,而民族主义情结是妨碍中国被世界所接纳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不要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问题上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我们必须从这种困惑中解脱出来。
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将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更是十分有害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产生绝不是在抛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建立在世界各国对于各民族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上,它不但没有抹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界限,相反地,恰恰是出于对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民族国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传统的代际传承,实现本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所以,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已经成为一把解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剃刀”的说法,是十分荒唐的。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不少同胞远走他乡,侨居国外,以求生存和发展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民之中,为侨居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但这并不妨害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祖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人民也并没有因为他们侨居国外而视其为异己,相反地,祖国人民和广大爱国侨胞始终是休戚与共,心心相印.共同体验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抹杀国家或民族的差异和区别,那么它所昭示的就是今天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自觉地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上来做出符合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的思考和抉择;每一个当代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意识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全球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做一个明智的世界公民是完全可以统一
的。
总之,中华民族在追求自己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决不能淡化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续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谱写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