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试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是以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五权宪法”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孙中山兼收并蓄,通过吸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学习中国古代官吏考试和监察制度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五权宪法思想。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权宪法”思想的基本点是“五权分立”,即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开,设立相应的五院,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检察院五院,各掌其权,各执其事,互相牵制监督。 孙中山先生认为“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这种五权独立的完全政府,其结构如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构成中央政府,宪法制定后,各县人民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仪士组成立法院;其他三院院长由总统得到立法院同意后委任,但三院院长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各院如出现人员失职,则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监察院人员如出现失职,则由国民大会弹劾罢黜之;国民大会的职能在于修改宪法、裁判政府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国民大会与五院的全体职员以及全国大小官吏,他们的资格都由考试院评定。

孙中山先生认为“五权宪法”集中外之精华,防一切舞弊,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世界上最完美最良善的政府,才是能实现“民主”、“民权” 、“民生”的“三民主义”国家。 五权分立是从西方的三权分立演化而来的,孙中山先生也说自己

提出的五权是将三权再分出监察和考试两权。其中行政权中分出了考试权,立法权中分出了监察权。中国古代的考试和监察制度中就有很多合理因素。唐朝的谏议大夫,清朝的御史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行使这种制度的权力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劾权。通过考试院选拔官员,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公平公正。所以孙中山先生在创立“五权宪法”时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考试制度。

五权宪法的基础是是孙中山的权能分立学说,既“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所谓的权能分立就是指政权和治权的分离,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叫做政权,所以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叫做治权,所以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政治之中包含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另一个则是治权。这两种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另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实行权能分立,就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权,或者称之为民权,简称“权”;一部分是治权,简称“能”。权能分立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万能政府。人民在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把治权交给政府行使。如果政府是好的,人民便拥护它并把治权都交给政府;如果政府违背民意,人民便罢免他们并收回治权。

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立”、“五权分立”理论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五权分立”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

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国家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当中,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集中于行政官员,国家各种权力之间缺乏制约,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不可避免。“五权分立”思想虽然是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演变,但它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尝试解决这个难题方面做出伟大努力,并且,孙中山先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脱离中国实际、不抛弃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中的合理成分添加进去,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分立”方案。

其次,“权能分立”体现出民主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权能分立”学说,坚持了人民主权原则,超越了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改良派。这一理论首先解决了政府权力的来源问题指出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过宪法,把各种治权分别授予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人民则保留“民权”,通过国民大会来控制和指挥“治权”的行使,促使这些行使“治权”的主体,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这些都闪耀着人民主权思想的光辉。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皇权”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然,孙中山先生的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首先,这一理论崇尚专家治国。在这一理论中,孙中山先生根据“个人的天赋才力”不同,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而广大人民群众属于“不知不觉”者,所以,人民群众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只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有本领的人”,

即利用有本领的人去管理政府。这一理论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与“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五院之间的权限分配不科学。例如,根据这一理论,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官员由各县直接选举产生,而监察院可以弹劾,但监察院并不是民选机构,这也就是说,非民选机构可以弹劾民选机构的官员,这就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再次,总统的地位不明确。总统在国家政体中的地位如何?它与五院和国民大会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孙中山先生都没有进行论述。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缺陷,才使蒋介石以后可以利用这一缺陷,打着孙中山的旗号窃取军政大权,实行独裁专制。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达到了最高水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认识,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若干年之后。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去责怪孙中山先生,只能责怪当时的社会实践还不足于让孙中山先生的认识达到今天的高度。五权宪法之中有颇多的理想成分。所有的理想和创新都应该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这才符合人类理性发展的规律。

试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是以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五权宪法”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孙中山兼收并蓄,通过吸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学习中国古代官吏考试和监察制度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五权宪法思想。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权宪法”思想的基本点是“五权分立”,即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开,设立相应的五院,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检察院五院,各掌其权,各执其事,互相牵制监督。 孙中山先生认为“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这种五权独立的完全政府,其结构如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构成中央政府,宪法制定后,各县人民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仪士组成立法院;其他三院院长由总统得到立法院同意后委任,但三院院长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各院如出现人员失职,则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监察院人员如出现失职,则由国民大会弹劾罢黜之;国民大会的职能在于修改宪法、裁判政府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国民大会与五院的全体职员以及全国大小官吏,他们的资格都由考试院评定。

孙中山先生认为“五权宪法”集中外之精华,防一切舞弊,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世界上最完美最良善的政府,才是能实现“民主”、“民权” 、“民生”的“三民主义”国家。 五权分立是从西方的三权分立演化而来的,孙中山先生也说自己

提出的五权是将三权再分出监察和考试两权。其中行政权中分出了考试权,立法权中分出了监察权。中国古代的考试和监察制度中就有很多合理因素。唐朝的谏议大夫,清朝的御史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行使这种制度的权力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劾权。通过考试院选拔官员,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公平公正。所以孙中山先生在创立“五权宪法”时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考试制度。

五权宪法的基础是是孙中山的权能分立学说,既“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所谓的权能分立就是指政权和治权的分离,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叫做政权,所以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叫做治权,所以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政治之中包含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另一个则是治权。这两种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另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实行权能分立,就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权,或者称之为民权,简称“权”;一部分是治权,简称“能”。权能分立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万能政府。人民在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把治权交给政府行使。如果政府是好的,人民便拥护它并把治权都交给政府;如果政府违背民意,人民便罢免他们并收回治权。

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立”、“五权分立”理论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五权分立”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

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国家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当中,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集中于行政官员,国家各种权力之间缺乏制约,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不可避免。“五权分立”思想虽然是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演变,但它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尝试解决这个难题方面做出伟大努力,并且,孙中山先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脱离中国实际、不抛弃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中的合理成分添加进去,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分立”方案。

其次,“权能分立”体现出民主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权能分立”学说,坚持了人民主权原则,超越了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改良派。这一理论首先解决了政府权力的来源问题指出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过宪法,把各种治权分别授予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人民则保留“民权”,通过国民大会来控制和指挥“治权”的行使,促使这些行使“治权”的主体,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公仆。这些都闪耀着人民主权思想的光辉。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皇权”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然,孙中山先生的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首先,这一理论崇尚专家治国。在这一理论中,孙中山先生根据“个人的天赋才力”不同,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而广大人民群众属于“不知不觉”者,所以,人民群众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只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有本领的人”,

即利用有本领的人去管理政府。这一理论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与“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五院之间的权限分配不科学。例如,根据这一理论,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官员由各县直接选举产生,而监察院可以弹劾,但监察院并不是民选机构,这也就是说,非民选机构可以弹劾民选机构的官员,这就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再次,总统的地位不明确。总统在国家政体中的地位如何?它与五院和国民大会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孙中山先生都没有进行论述。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缺陷,才使蒋介石以后可以利用这一缺陷,打着孙中山的旗号窃取军政大权,实行独裁专制。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达到了最高水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认识,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若干年之后。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去责怪孙中山先生,只能责怪当时的社会实践还不足于让孙中山先生的认识达到今天的高度。五权宪法之中有颇多的理想成分。所有的理想和创新都应该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这才符合人类理性发展的规律。


相关内容

  • 法学论文参考选题
  • 电大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法理学 1.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论依法办事 5.论综合治理 6.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7.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9.法与人权 10.法与自由 11.法与平等 12.法与秩序 1 ...

  • 试析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1)
  • 论文摘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来体现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建设 论文摘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 ...

  • 试析消费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消费者网络隐私权实施保护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应当在充分认识和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欧盟的保护模式进行吸收和借鉴,进而通过制定专门立法.鼓励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实现对消费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消费者网络隐私权:不足:构想 一.概 ...

  • 谈谈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认识
  • 浅论孙中山五权宪法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4)班 罗才婕 关键词:孙中山.五权宪法.分权制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尔后,中国波谲云诡,风云变幻,革新革命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朝生夕变的大背景下,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宪法,却都是昙花一现,并未成 ...

  • 试析俄罗斯当前的左派运动
  • 作者:赵龙庚 新视野 1999年01期 80多年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和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并将其推广到世界许多地区.本世纪90年代初,在十月革命的故乡俄罗斯发生了"8·19"事件,又导致了苏共垮台. 苏联 ...

  • 试析生态文明视野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
  • 摘 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依相存,相互促进.新型城镇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质内涵是人的城镇化,是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等重要问题而展开.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真正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 ...

  • 论孙中山的宪法思想_韩剑锋
  • 第24卷第1期vol.24No.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4年2月 Feb.2014 论孙中山的宪法思想 韩剑锋,刘佳,陈立康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北辰300401) 摘要:孙中 ...

  • 试析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断标准
  • 试析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断标准 摘要:如何判断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是否成立,是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关键.虽然我国专利法规定了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规则,我国司法解释规定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断的原则,但判断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的标准主要有混淆标 ...

  • 谈谈对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认识
  • 探析中国式"三权分立"之五权宪法 王浩坤 新闻学 [1**********]7 引文: 五权宪法作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参考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也发现西方政治的不足与弊端,根据中国实际的具体国情以及历史传统,创造出的一套政治理论.他创造出的五权宪法学说,对更加民主.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