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野下的《老残游记》及其英译本初探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Lao Can You Ji from Narratological Perspective
摘要:《老残游记》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晚清小说,作者刘鹗在叙事模式方面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但因其成书于新旧交替的十九世纪早期则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痕迹。本文采用叙事学的视角,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两个方面来对比《老残游记》及其沙迪克英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叙事特点,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叙事层面上的对等,有效地避免了假象等值译文的产生。
关键词:《老残游记》; 小说翻译;叙事视角;叙事标记
Abstract : Lao Can You Ji is a famous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late Qing dynasty by Liu E, who enjoyed great reputation because of his trying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fiction mode. Innovative as it was, this novel was still traditional in its form since it was produced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uring which time the narrative mode underwent great change. With the attempt to explor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ao Can You Ji from narrat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kes contrastive analys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ranslated Lao Can You Ji in two aspects, i.e., narrative focalization and narrative marks, to show how the translator succeeded in reproducing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so as to achieve narrative equivalence as well as to effectively avoid deceptive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text.
Key Words: Lao Can You Ji; fictional translation; narrative focalization; narrative marks
一、引言
评价翻译作品时,等值总是一个广为采纳的标准,在致力于再现与原文最贴近自然的等值译文时,译者必须努力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假象等值”(申丹,1995:8) 。小说的本质是“叙述”+“故事”(徐岱,1992:4-5),叙事是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的故事内容可以固定不变,但讲故事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讲故事的方法就意味着不同的叙事技巧,而这些不同的叙事技巧则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作为译者,要在把原文的故事内容传递给译语读者的同时,还必须要传递出原文的美学价值。“在小说翻译中,要达到文艺美学动能的等值,译者必须紧紧抓住叙事这一本质特性,恰当地把握原文的叙事技巧,准确地再现原作中的叙事类型。”(郑敏宇,2001:65)
作为晚清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成书于十九世纪早期,期间,中国的小说叙事模式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重大转变。《老残游记》极高的艺术品位及其褪旧换新的印记使得该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晚清
小说。其作者刘鹗,既受过传统思想和艺术的长期熏陶,又接受了西方新思潮的深刻影响和启迪,因此,该书体现出一种亦新亦旧,新旧交杂的过渡性特色:作者在对小说叙事模式进行有意识地创新的同时却运用了大量具有拟书场特征的叙事标记语,例如在体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小说的回目,每回开头、结尾处的套语,都采用了旧的模式。本文将选取《老残游记》沙迪克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中的典型例子,分析译文是否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这两个方面做到了成功的传译,是否通过重建原文的叙事特征而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以此来彰显叙事学理论对小说翻译事件及其批评鉴赏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叙事视角传译
1. 限知视角传译
《老残游记》的叙述方式历来颇为研究者所重视。(陈平原, 2003:77-78)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老残游记》是第一部比较自觉地在完全意义上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方法的书(徐鹏绪,1995:52-58)。一般而言,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均采用全知叙事的方式。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时期的刘鹗,创造性地将西方叙事类型及第三人称限制知叙事模式和中国游记体小说体裁移植入《老残游记》中。《老残游记》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故事情节,以老残的行踪作为叙事线索,由老残在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来引出一个一个的故事及人物。作为视角人物(focalizer ),老残(小说的某些部分由申子平充当老残耳目的延伸)的视角受到了作为一个常人的限制,他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听和看,并与他所听所看的故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1] 只听见窗外有人喊道:“玙姑,今日有佳客,怎不招呼我一声?”女子闻声,连忙起身,说,“龙叔,怎样这时候会来?”说着,只见那人已经进来,„„ (《老残游记》第九回)
At this point someone was heard outside the window, calling, “Yu Gu (Miss Jade), why
didn ’t tell me that you have a distinguished guest today?” When the girl heard this, she quickly got up and said, “Uncle Dragon, how is it you have come at this time of night?”
While she was still talking, the man had already come in ... (Shadick, 2005: 213)
在替兄长申东造前往柏树峪访贤的途中,申子平遇到了两个不寻常的人并且听他们讲述“三教合一”的理论。在此部分中,申子平充当的是老残耳目的延伸,叙述者的描述就仅限于申子平的所见所闻。当时申子平初次与玙姑和黄龙子见面,因此他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人”、“女子”、“那人”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就拉远了申子平与玙姑和黄龙子之间的距离,显示
出申子平陌生人的身份。全知叙述者显然知道在这里“有人”和“那人”指的是黄龙子,而 “女子”指的是玙姑,但是既然申子平不知道,叙述者就没有权力越过申子平的视界将这一切直接告诉读者。沙迪克忠实地将“有人”、“女子”、“那人”分别翻译为“someone ”, “the girl”和 “the man”而不直接说出他们各自的名字,这样就在译文中成功地保留了原文内视角的叙事特征。
诸如“只见”“只听见”这样的表达方式也经常在小说中出现,有候这类表达方式充当着使用内视角的标志,有时它们又仅仅只是叙述者的叙事标志而别无他意。因此,如果一概而论地将“只见”“只听见”都简单地翻译成“he/she saw”或 “he /she heard”就显得不准确甚至有时还会让人觉得冗长累赘。在此例的翻译中,沙迪克将“只听见”译为“was heard”同时 将“只见”省略不译,其译文忠实于原文而又不失其流畅。此外,从语态上讲,“只听见窗外有人喊道”属于主动语态,省略了“只见”这一动作的执行者申子平,而沙迪克的译文“At this point someone was heard outside the window, calling”,将原句的主动语态变成了被动语态,这一变化,除了考虑到汉语与英语上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外,还拉远了申子平与黄龙子和玙姑之间的距离,使得申子平的陌生人的地位更为突出。表面看来,沙迪克的译文对原文做出了改动,然而事实上,通过沙迪克的这一改动,使得译文更贴近于原文。
2. 全知视角传译
刘鹗在小说的叙事视角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着创新,而且也努力地维持这这一创新,例如在第五回中,当老残听到玉贤对于朝栋一家的暴行让诬陷于家的强盗一家都后悔不已时忍不住问了一句“这强盗所说的话又是谁听见的呢?”,通过老残的插话体现出作者“有意识地把描写局限在视角人物的视野之内”,从而避免了全知视角的叙述。遗憾的是,刘鹗没有能将他的创作意图坚持到底,也许其时侦探小说的诱惑太大了,在15-20回中,又出现了传统说书人的语调,视角人物老残则不时被搁在一边,小说又回到了全知叙事的传统模式。(陈平原, 2003: 78-79)虽然《老残游记》没有真正完成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的转变,只是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付过渡时期的“改良面孔”,但公平而言,刘鹗已经尽到了他的历史责任。(孙艳艳、王百涛,2002:70)。除了第15-20回的侦探故事外,由于受到了传统的说书人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影响太深,刘鹗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偶尔会不自觉地重拾全知叙事的叙事方式。如:
[2]你想,一只小小的渔船,怎禁得几百个人用力乱砸?(《老残游记》第一回)
Just think! How could a tiny fishing boat bear up against several men using all their forces to destroy it? (Shadick, 2005:23)
It was Impossible for such a small fishing boat to stand up to several hundred people
bombarding it with all their strength.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1995:12)
老残和他的朋友们本打算帮助在大船上的人们但却被当成了汉奸并触犯了众怒,大船上的人们纷纷对着老残他们的小船一阵乱砸。在这里的描述中,刘鹗就陷入了全知叙事的窠臼。“你想”这一典型的说书人的口吻,反映除了刘鹗所受到的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深厚影响,此处的视角已不再是内视角而成为了零视角。译者就必须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忠实地体现出原作者在视角方面的微妙变化,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原文的叙事特征。“你想,一只小小的渔船,怎禁得几百个人用力乱砸?”这是一个评论式的问题,并不是该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很明显这一问题是由叙述者给他的读者提出的,就仿佛读者坐在大厅里,看见堂上的说书人暂时中断了故事的讲述,面对观众直接发表他的评论。杨译将“你想”省略不译,并且 “It was Impossible for such a small fishing boat to stand up to several hundred people bombarding it with all their strength”反映出了视角人物老残的内心想法,因此其视角为内视角而非原文的零视角。毫无疑问这样的译文可以使得整个故事保持统一的内视角的叙事方式,但是却不能反映出原文的风貌。沙迪克的译文却不仅保持了原文在叙事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了说书人的语气。
三、叙事标记传译
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认为在20世纪初期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中,《老残游记》可能最接近于现代文学”,“它也可能因此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段怀清,2006:161)尽管如此,作为一部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过渡性作品,《老残游记》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章回小说的种种特征,例如在体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每回开头、结尾处的套语,都采用了旧的形式(徐鹏绪,1995:52-58)。
1. 回目传译
传统的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每一章都各自有一个由六到八个字的对仗工整的对联形式的短句构成的回目。回目是该章故事的概括,通常只有在读完该章后才能完全明白该回目的真正含义。《老残游记》亦是如此。西方小说却罕有回目,即便有章节标题,在形式上也完全异于中国章回小说的回目。因此在翻译此类标题时有的译者就选择了略去不译如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老残游记》,还有的译者虽然也翻译了章节标题,但是却无法保留原文工整的对仗形式,如林语堂翻译的《老残游记》。
[3]历山山下古帝遗迹 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老残游记》第二回)
At the foot of Mount Li the traces of an ancient emperor
By the side of Lake Ming the song of a beautiful girl (Shadick, 2005:25)
The White Lassie Sings (Lin Yutang, 1941:34)
《老残游记》第二回里一共有两个故事,其一为游览历山古帝遗迹,其二为明湖居听书。前一故事虽然只占据了整个章节的1/3,但是并非该故事就可以省略不计。因为作者自己曾反复申明,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生中五十年所经历的那些“历劫而不可以忘”的“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来抒写自己身世、家国、社会、宗教之感情。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在作品中写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展现作者的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二是要表达作者在这些极丰富的经历中的种种感受、感慨和认识,他的情感和见解。(徐鹏绪,1995:52-58)因此,游览历山与明湖居听书同样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从林语堂的回目翻译中却看不到历山游览的影子,因此译语读者无法通过回目领略到该章节的大概内容。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不仅在内容方面能起到统领整个章节的作用,而且在形式上也采取了中文所特有的对联形式,在林译中这一独特的现象也荡然无存。而沙译则保留了原文回目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特色,不仅包含了历山游览和明湖居听书这两部分的内容,而且对仗也极为工整,能让译语读者感受到《老残游记》这一转型时期的巨作所受到的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深刻影响,更能反映出这部小说的本质特征。
2. 套语传译
受说书传统的影响,《老残游记》保留了大量具有拟书场特征的叙事套语,“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叙事套语却恰恰体现了作者模拟说书场景的语言特色,在语篇连贯上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章回小说独具特色的叙事标记语” (刘泽权 田 璐,2009)。小说的每个章节都是以“话说”或“却说”开头,实际上作为起始叙事标记的“话说”与“却说”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它们的功能意义在于引出本章节的内容。杨宪益(2005)将其统一翻译为 “It is said that”,而沙迪克却尽力地将其多样化:在第5、6和20章的开头将此类叙事标记略去不译;在第19章的开头翻译为“the tale continues that”;在第1、4、12和14章的开头翻译为“the story tells that”;在余下的12章中翻译为“it has been told/said that”。作为结尾叙事标记,《老残游记》的前19章都出现了“且听下回分解”。在此类叙事标记的翻译方面,杨宪益(2005)翻译为“you must read the next chapter”,未能反映出《老残游记》的拟书场的特色。“听下回”显然有别于 “read the next chapter(读下回)”。读者可以从“听”字里听到说书人讲述的声音,而“read (读)”却只能让人联想到读者默读的画面。相比而言,沙迪克的译文“then hear the next chapter tell”更能体现原文的叙事风格。
四、结论
叙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已经对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叙事学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野。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刘鹗的《老残游记》原著及沙迪克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该译本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这两个方面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著的叙述特色, 实现了与原著在文学和审美价值层面的对等。由于目前我国从叙事学角度观照翻译批评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因此本文希望作为一篇以叙事学视角分析《老残游记》英译本的论文, 能够帮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希望能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Lin Yutang. Tramp Doctor’s Travelogue (Volumn 1) [M]. Shanghai : Suo Fen Bookstore, 1941.
[2] Shadick, H. The Travels of Lao Ts’an [M]. Nanjing: Yilin Press, 2005.
[3]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The Travels of Lao Ca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5.
[4]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 2003:77-78.
[5] 段怀清. 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整体性[J]. 浙江大学学报, 2006(6):161-167.
[6] 刘泽权、田 璐. 《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J]. 外语学刊, 2009(1).
[7]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8.
[8] 孙艳艳、王百涛. 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7-70.
[9] 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4-5.
[10] 徐鹏绪. 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J]. 东方论坛, 1995(2):52-58.
[11] 郑敏宇. 小说翻译研究的叙事学视角[J]. 外语研究, 2001(3): 65-68.
叙事学视野下的《老残游记》及其英译本初探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Lao Can You Ji from Narratological Perspective
摘要:《老残游记》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晚清小说,作者刘鹗在叙事模式方面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但因其成书于新旧交替的十九世纪早期则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痕迹。本文采用叙事学的视角,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两个方面来对比《老残游记》及其沙迪克英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叙事特点,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叙事层面上的对等,有效地避免了假象等值译文的产生。
关键词:《老残游记》; 小说翻译;叙事视角;叙事标记
Abstract : Lao Can You Ji is a famous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late Qing dynasty by Liu E, who enjoyed great reputation because of his trying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fiction mode. Innovative as it was, this novel was still traditional in its form since it was produced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uring which time the narrative mode underwent great change. With the attempt to explor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ao Can You Ji from narrat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kes contrastive analys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ranslated Lao Can You Ji in two aspects, i.e., narrative focalization and narrative marks, to show how the translator succeeded in reproducing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so as to achieve narrative equivalence as well as to effectively avoid deceptive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text.
Key Words: Lao Can You Ji; fictional translation; narrative focalization; narrative marks
一、引言
评价翻译作品时,等值总是一个广为采纳的标准,在致力于再现与原文最贴近自然的等值译文时,译者必须努力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假象等值”(申丹,1995:8) 。小说的本质是“叙述”+“故事”(徐岱,1992:4-5),叙事是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的故事内容可以固定不变,但讲故事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讲故事的方法就意味着不同的叙事技巧,而这些不同的叙事技巧则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作为译者,要在把原文的故事内容传递给译语读者的同时,还必须要传递出原文的美学价值。“在小说翻译中,要达到文艺美学动能的等值,译者必须紧紧抓住叙事这一本质特性,恰当地把握原文的叙事技巧,准确地再现原作中的叙事类型。”(郑敏宇,2001:65)
作为晚清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成书于十九世纪早期,期间,中国的小说叙事模式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重大转变。《老残游记》极高的艺术品位及其褪旧换新的印记使得该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晚清
小说。其作者刘鹗,既受过传统思想和艺术的长期熏陶,又接受了西方新思潮的深刻影响和启迪,因此,该书体现出一种亦新亦旧,新旧交杂的过渡性特色:作者在对小说叙事模式进行有意识地创新的同时却运用了大量具有拟书场特征的叙事标记语,例如在体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小说的回目,每回开头、结尾处的套语,都采用了旧的模式。本文将选取《老残游记》沙迪克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中的典型例子,分析译文是否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这两个方面做到了成功的传译,是否通过重建原文的叙事特征而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以此来彰显叙事学理论对小说翻译事件及其批评鉴赏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叙事视角传译
1. 限知视角传译
《老残游记》的叙述方式历来颇为研究者所重视。(陈平原, 2003:77-78)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老残游记》是第一部比较自觉地在完全意义上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方法的书(徐鹏绪,1995:52-58)。一般而言,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均采用全知叙事的方式。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时期的刘鹗,创造性地将西方叙事类型及第三人称限制知叙事模式和中国游记体小说体裁移植入《老残游记》中。《老残游记》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故事情节,以老残的行踪作为叙事线索,由老残在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来引出一个一个的故事及人物。作为视角人物(focalizer ),老残(小说的某些部分由申子平充当老残耳目的延伸)的视角受到了作为一个常人的限制,他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听和看,并与他所听所看的故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1] 只听见窗外有人喊道:“玙姑,今日有佳客,怎不招呼我一声?”女子闻声,连忙起身,说,“龙叔,怎样这时候会来?”说着,只见那人已经进来,„„ (《老残游记》第九回)
At this point someone was heard outside the window, calling, “Yu Gu (Miss Jade), why
didn ’t tell me that you have a distinguished guest today?” When the girl heard this, she quickly got up and said, “Uncle Dragon, how is it you have come at this time of night?”
While she was still talking, the man had already come in ... (Shadick, 2005: 213)
在替兄长申东造前往柏树峪访贤的途中,申子平遇到了两个不寻常的人并且听他们讲述“三教合一”的理论。在此部分中,申子平充当的是老残耳目的延伸,叙述者的描述就仅限于申子平的所见所闻。当时申子平初次与玙姑和黄龙子见面,因此他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人”、“女子”、“那人”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就拉远了申子平与玙姑和黄龙子之间的距离,显示
出申子平陌生人的身份。全知叙述者显然知道在这里“有人”和“那人”指的是黄龙子,而 “女子”指的是玙姑,但是既然申子平不知道,叙述者就没有权力越过申子平的视界将这一切直接告诉读者。沙迪克忠实地将“有人”、“女子”、“那人”分别翻译为“someone ”, “the girl”和 “the man”而不直接说出他们各自的名字,这样就在译文中成功地保留了原文内视角的叙事特征。
诸如“只见”“只听见”这样的表达方式也经常在小说中出现,有候这类表达方式充当着使用内视角的标志,有时它们又仅仅只是叙述者的叙事标志而别无他意。因此,如果一概而论地将“只见”“只听见”都简单地翻译成“he/she saw”或 “he /she heard”就显得不准确甚至有时还会让人觉得冗长累赘。在此例的翻译中,沙迪克将“只听见”译为“was heard”同时 将“只见”省略不译,其译文忠实于原文而又不失其流畅。此外,从语态上讲,“只听见窗外有人喊道”属于主动语态,省略了“只见”这一动作的执行者申子平,而沙迪克的译文“At this point someone was heard outside the window, calling”,将原句的主动语态变成了被动语态,这一变化,除了考虑到汉语与英语上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外,还拉远了申子平与黄龙子和玙姑之间的距离,使得申子平的陌生人的地位更为突出。表面看来,沙迪克的译文对原文做出了改动,然而事实上,通过沙迪克的这一改动,使得译文更贴近于原文。
2. 全知视角传译
刘鹗在小说的叙事视角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着创新,而且也努力地维持这这一创新,例如在第五回中,当老残听到玉贤对于朝栋一家的暴行让诬陷于家的强盗一家都后悔不已时忍不住问了一句“这强盗所说的话又是谁听见的呢?”,通过老残的插话体现出作者“有意识地把描写局限在视角人物的视野之内”,从而避免了全知视角的叙述。遗憾的是,刘鹗没有能将他的创作意图坚持到底,也许其时侦探小说的诱惑太大了,在15-20回中,又出现了传统说书人的语调,视角人物老残则不时被搁在一边,小说又回到了全知叙事的传统模式。(陈平原, 2003: 78-79)虽然《老残游记》没有真正完成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的转变,只是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付过渡时期的“改良面孔”,但公平而言,刘鹗已经尽到了他的历史责任。(孙艳艳、王百涛,2002:70)。除了第15-20回的侦探故事外,由于受到了传统的说书人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影响太深,刘鹗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偶尔会不自觉地重拾全知叙事的叙事方式。如:
[2]你想,一只小小的渔船,怎禁得几百个人用力乱砸?(《老残游记》第一回)
Just think! How could a tiny fishing boat bear up against several men using all their forces to destroy it? (Shadick, 2005:23)
It was Impossible for such a small fishing boat to stand up to several hundred people
bombarding it with all their strength.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1995:12)
老残和他的朋友们本打算帮助在大船上的人们但却被当成了汉奸并触犯了众怒,大船上的人们纷纷对着老残他们的小船一阵乱砸。在这里的描述中,刘鹗就陷入了全知叙事的窠臼。“你想”这一典型的说书人的口吻,反映除了刘鹗所受到的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深厚影响,此处的视角已不再是内视角而成为了零视角。译者就必须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忠实地体现出原作者在视角方面的微妙变化,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原文的叙事特征。“你想,一只小小的渔船,怎禁得几百个人用力乱砸?”这是一个评论式的问题,并不是该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很明显这一问题是由叙述者给他的读者提出的,就仿佛读者坐在大厅里,看见堂上的说书人暂时中断了故事的讲述,面对观众直接发表他的评论。杨译将“你想”省略不译,并且 “It was Impossible for such a small fishing boat to stand up to several hundred people bombarding it with all their strength”反映出了视角人物老残的内心想法,因此其视角为内视角而非原文的零视角。毫无疑问这样的译文可以使得整个故事保持统一的内视角的叙事方式,但是却不能反映出原文的风貌。沙迪克的译文却不仅保持了原文在叙事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了说书人的语气。
三、叙事标记传译
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认为在20世纪初期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中,《老残游记》可能最接近于现代文学”,“它也可能因此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段怀清,2006:161)尽管如此,作为一部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过渡性作品,《老残游记》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章回小说的种种特征,例如在体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每回开头、结尾处的套语,都采用了旧的形式(徐鹏绪,1995:52-58)。
1. 回目传译
传统的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每一章都各自有一个由六到八个字的对仗工整的对联形式的短句构成的回目。回目是该章故事的概括,通常只有在读完该章后才能完全明白该回目的真正含义。《老残游记》亦是如此。西方小说却罕有回目,即便有章节标题,在形式上也完全异于中国章回小说的回目。因此在翻译此类标题时有的译者就选择了略去不译如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老残游记》,还有的译者虽然也翻译了章节标题,但是却无法保留原文工整的对仗形式,如林语堂翻译的《老残游记》。
[3]历山山下古帝遗迹 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老残游记》第二回)
At the foot of Mount Li the traces of an ancient emperor
By the side of Lake Ming the song of a beautiful girl (Shadick, 2005:25)
The White Lassie Sings (Lin Yutang, 1941:34)
《老残游记》第二回里一共有两个故事,其一为游览历山古帝遗迹,其二为明湖居听书。前一故事虽然只占据了整个章节的1/3,但是并非该故事就可以省略不计。因为作者自己曾反复申明,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生中五十年所经历的那些“历劫而不可以忘”的“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来抒写自己身世、家国、社会、宗教之感情。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在作品中写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展现作者的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二是要表达作者在这些极丰富的经历中的种种感受、感慨和认识,他的情感和见解。(徐鹏绪,1995:52-58)因此,游览历山与明湖居听书同样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从林语堂的回目翻译中却看不到历山游览的影子,因此译语读者无法通过回目领略到该章节的大概内容。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不仅在内容方面能起到统领整个章节的作用,而且在形式上也采取了中文所特有的对联形式,在林译中这一独特的现象也荡然无存。而沙译则保留了原文回目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特色,不仅包含了历山游览和明湖居听书这两部分的内容,而且对仗也极为工整,能让译语读者感受到《老残游记》这一转型时期的巨作所受到的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深刻影响,更能反映出这部小说的本质特征。
2. 套语传译
受说书传统的影响,《老残游记》保留了大量具有拟书场特征的叙事套语,“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叙事套语却恰恰体现了作者模拟说书场景的语言特色,在语篇连贯上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章回小说独具特色的叙事标记语” (刘泽权 田 璐,2009)。小说的每个章节都是以“话说”或“却说”开头,实际上作为起始叙事标记的“话说”与“却说”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它们的功能意义在于引出本章节的内容。杨宪益(2005)将其统一翻译为 “It is said that”,而沙迪克却尽力地将其多样化:在第5、6和20章的开头将此类叙事标记略去不译;在第19章的开头翻译为“the tale continues that”;在第1、4、12和14章的开头翻译为“the story tells that”;在余下的12章中翻译为“it has been told/said that”。作为结尾叙事标记,《老残游记》的前19章都出现了“且听下回分解”。在此类叙事标记的翻译方面,杨宪益(2005)翻译为“you must read the next chapter”,未能反映出《老残游记》的拟书场的特色。“听下回”显然有别于 “read the next chapter(读下回)”。读者可以从“听”字里听到说书人讲述的声音,而“read (读)”却只能让人联想到读者默读的画面。相比而言,沙迪克的译文“then hear the next chapter tell”更能体现原文的叙事风格。
四、结论
叙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已经对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叙事学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野。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刘鹗的《老残游记》原著及沙迪克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该译本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标记这两个方面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著的叙述特色, 实现了与原著在文学和审美价值层面的对等。由于目前我国从叙事学角度观照翻译批评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因此本文希望作为一篇以叙事学视角分析《老残游记》英译本的论文, 能够帮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希望能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Lin Yutang. Tramp Doctor’s Travelogue (Volumn 1) [M]. Shanghai : Suo Fen Bookstore, 1941.
[2] Shadick, H. The Travels of Lao Ts’an [M]. Nanjing: Yilin Press, 2005.
[3]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The Travels of Lao Ca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5.
[4]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 2003:77-78.
[5] 段怀清. 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整体性[J]. 浙江大学学报, 2006(6):161-167.
[6] 刘泽权、田 璐. 《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J]. 外语学刊, 2009(1).
[7]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8.
[8] 孙艳艳、王百涛. 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7-70.
[9] 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4-5.
[10] 徐鹏绪. 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J]. 东方论坛, 1995(2):52-58.
[11] 郑敏宇. 小说翻译研究的叙事学视角[J]. 外语研究, 2001(3):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