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局不辱使命探讨阅读

预习检查,加点字解释并翻译整句:

以大易小 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轻寡人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天下缟素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休祲降于天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 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二, 感受性阅读, 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三, 理解性阅读, 指以弄懂作品 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

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出示文字)。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出示文字:作者— —读者),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编者。

师:不错。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不错,是一道桥梁。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

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发资料)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

(学生看资料,资料全部是古文,没有翻译。其实时间在课文注释中有,但由于紧张,我忘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应该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与秦王还没改称秦始皇判断出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时间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师板书,公元前225)

师:好,现在再看地点。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资料,教师提示:我们要学会看资料,无关的东西我们要省去,找有关文字)一段时间

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

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生:老师,这里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秦王殿里不能带兵器,课文里却说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有矛盾。

师:好,又发现问题了。我们再来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这个人物在《战国策》里一共出现了4次(其实是5次),除了课文,还有三次都在资料里了,请同学快速阅读,找找里面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

生:年纪不对,这里说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已经有90多岁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就有130多岁了,这个不大可能。

师:130多岁了,这个人能活着已经是一个(学生答:奇迹。)何况还拿了一把剑指着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会有什么反应?昏倒了,可能,呵呵。(生笑)通过对记叙文三大要素的考证,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学生答:小说!)

师:小说就得有小说的研究方法,我想问问同学:在你心目中,小说是什么?

生:小说是有离奇的情节的。

生:小说有人物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

生:小说是表达作者某种想法的。

师:我们来看两个名作家最小说的看法(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师:赵本夫,听说过吗?(生摇头)他做了一个梦,叫“天下无贼”,他的这句话容易理解。巴尔扎克,这个法国大作家的话就难懂了。我们刚考证了这个文章不是历史而是小说,现在他又来说小说是历史,什么意思?

生: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生: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师:不错。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实。中国最虚构名著是哪一本? 生:《西游记》

师:《西游记》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经。

师:还有呢(生茫然),西游记里最大的虚构是虚构了一帮神仙,佛。但大家看清楚了。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会收受贿赂。神仙手下那些狗阿猫阿会到人间兴风作浪。他写天上,其实是在(学生答:写人间)。不错,所以小说有很多东西似乎是虚构的,其实却又是真实的。这两位作家告诉我们,看小说要注意“现实—梦想”(出示文字),现在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现实。

生:专诸、聂证、要离这些人都是真实的。

生:秦王以强凌弱也是真实的。

师:具体说一下他怎么以强凌弱。

生:他用一种欺诈的手段,对方不答应就威逼。

师:先欺诈,欺诈不成就用强威逼,威逼不成呢?

生:用武力。(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师:不错,这个就是作者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王,作者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消灭他,于是只有做梦。现在我们再来寻找一下作者的梦想。

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段文字说明作者希望这个王是一个有弱点,通情达理的王。 师:好,他希望秦王是个软弱的王,不像现实中那么不好对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样的人能活130岁,好人长命。(学生笑)

生:他希望小国家的君王面对秦王能够反抗,不投降。

师:好的。所谓梦想,就是现实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却当真事写下来了。大家再找一下,还有没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说的那段文字读一下。 生(读):„„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师:思考一下。

生:这里说白虹贯日什么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应,天知道了人间的事,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师:就是说面对残暴的统治者,作者想不出办法,最后只能依靠天了,他希望天能“晓得”——天晓得!希望天能派下一个英雄来除暴。这个梦想一直流传着,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很多作家,包括当代作家在作品里表达了这个梦想。大家一起读一段文字。(出示)

生(读):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师:谁来解说一下这段文字。

生:屠龙刀里有兵书,用它可以统一天下。倚天剑里有九阴真经(师:还有一样„„)降龙十八掌,用它可以刺杀皇帝。

师:大家看这个名字:降龙十八掌。做什么用的啊(生:降皇帝,皇帝就是龙),所以书里这样解释这段文字:屠龙刀里的兵书用来统一天下,驱除鞑奴,但如果新上任的皇帝一样是个暴君,那么就有一个盖世英雄,拿着倚天剑来取他项上人头。(这个解释在自己班级上的时候是学生叙说的,但上过的班级中只有两个班有同学说得比较好,原因是大部分班级没人看过书,只看过电视)

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从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梦想。(出示文字: 之梦)

生:制龙之梦。

师:应该是屠龙吧,要求从这段文字中找。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屠龙。

生:因为唐雎的梦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龙。

师:不错,不过还不够好,因为在这段文字中屠龙的意思其实是统一天下,唐雎可没有这个梦想。谁再来说?

生:倚天之梦。(师:理由。)倚就是依靠。倚天之梦就是依靠天来制服皇帝,这个与课文是一样的。(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了4个词,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学想到应该是“倚天”,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

师:很好,倚天不仅仅是剑的名字,对吧?金庸把剑取名为“倚天”其实包含着一个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梦想——依靠天!那么我想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梦想,(出示文字:评判“唐雎”与“倚天”之梦。)“唐雎”这样的英雄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歌颂?“倚天”之梦值不值得我们宣扬?请同学来说,可以互相讨论。

生:我觉得对唐雎要一分为二来看,他那种面对秦王这样的暴君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那种

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做法值得商量。至于倚天之梦,它不值得我们宣扬,我们不应该靠天,天是不可依靠的,我们应该靠自己。(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十分全面,学生素质是相当好的)

生:倚天之梦是古人的迷信,天其实是无知觉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人民。

(这部分学生答得其实不错,就是答案不够丰富多彩,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供了十几种答案,如唐雎这样是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唐雎就算失败也能唤起大家的勇气,这个梦想只能让人民学会等待„„)

师:说得不错,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秦皇本诈力, 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沫, 实谓勇且愚。

师:他用两个字评价秦王(学生:诈力)应该说与我们同学的看法一致,他就是用诈力来统一天下的,相对秦王的力,唐雎有(学生:勇),对,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但相对秦王的诈,唐雎却显得(学生: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唐雎如果成功,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他没几天就立刻变卦。)唐雎如果不成功,秦王不屈服,与他打了起来,最后就算秦王被他杀了,会有什么后果?

生:会有新王即位,然后会去报仇,灭了安陵。

生:据说秦王的长子比较仁慈,也可能会换来一个好皇帝。

师:但他再仁慈,也会替父报仇,否则他没法向臣下交代。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实。大家一起把资料一的第四段读一下。

生(读):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军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师:现实就是这样,现实中的“唐雎”——荆轲得不偿失,没有帮国家消除灾祸,反而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诗,这诗的题目叫《咏荆轲》,大家看,这里有两个故事:荆轲与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资料五,史料记载,那个时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

生:曹沫。

师:曹沫是鲁国的,他劫持的是齐桓公,什么时代?

生:哦,是春秋时期的。

师:对了,也就是说,五个故事全部发生在我们课文讲的故事之前。那么课文里为什么要说“与臣而将四矣”,应该是“与臣而将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荆轲与曹沫这两个伟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讨论。

一段时间后

生(很兴奋的):我知道了(师:请说。),他是把荆轲与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师:具体怎么接的?)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把荆轲换了曹沫,把秦王换了齐桓公。 师(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做移花接木。这个故事就是应用了这种写法。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故事的结局是(学生:大团圆),对了。作者很佩服荆轲,他希望荆轲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他把曹沫的故事移过来了。这样可以让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暴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学而能用,我希望大家能用“移花接木”之法再造一个梦想,把你自己移到唐雎身上,或者把某几个英雄的故事移花接木一下,放到公元前225年那块土壤里去,重新开出一朵花来。下课。

预习检查,加点字解释并翻译整句:

以大易小 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轻寡人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天下缟素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休祲降于天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 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二, 感受性阅读, 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三, 理解性阅读, 指以弄懂作品 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

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出示文字)。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出示文字:作者— —读者),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编者。

师:不错。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不错,是一道桥梁。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

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发资料)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

(学生看资料,资料全部是古文,没有翻译。其实时间在课文注释中有,但由于紧张,我忘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应该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与秦王还没改称秦始皇判断出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时间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师板书,公元前225)

师:好,现在再看地点。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资料,教师提示:我们要学会看资料,无关的东西我们要省去,找有关文字)一段时间

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

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生:老师,这里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秦王殿里不能带兵器,课文里却说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有矛盾。

师:好,又发现问题了。我们再来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这个人物在《战国策》里一共出现了4次(其实是5次),除了课文,还有三次都在资料里了,请同学快速阅读,找找里面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

生:年纪不对,这里说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已经有90多岁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就有130多岁了,这个不大可能。

师:130多岁了,这个人能活着已经是一个(学生答:奇迹。)何况还拿了一把剑指着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会有什么反应?昏倒了,可能,呵呵。(生笑)通过对记叙文三大要素的考证,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学生答:小说!)

师:小说就得有小说的研究方法,我想问问同学:在你心目中,小说是什么?

生:小说是有离奇的情节的。

生:小说有人物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

生:小说是表达作者某种想法的。

师:我们来看两个名作家最小说的看法(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师:赵本夫,听说过吗?(生摇头)他做了一个梦,叫“天下无贼”,他的这句话容易理解。巴尔扎克,这个法国大作家的话就难懂了。我们刚考证了这个文章不是历史而是小说,现在他又来说小说是历史,什么意思?

生: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生: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师:不错。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实。中国最虚构名著是哪一本? 生:《西游记》

师:《西游记》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经。

师:还有呢(生茫然),西游记里最大的虚构是虚构了一帮神仙,佛。但大家看清楚了。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会收受贿赂。神仙手下那些狗阿猫阿会到人间兴风作浪。他写天上,其实是在(学生答:写人间)。不错,所以小说有很多东西似乎是虚构的,其实却又是真实的。这两位作家告诉我们,看小说要注意“现实—梦想”(出示文字),现在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现实。

生:专诸、聂证、要离这些人都是真实的。

生:秦王以强凌弱也是真实的。

师:具体说一下他怎么以强凌弱。

生:他用一种欺诈的手段,对方不答应就威逼。

师:先欺诈,欺诈不成就用强威逼,威逼不成呢?

生:用武力。(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师:不错,这个就是作者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王,作者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消灭他,于是只有做梦。现在我们再来寻找一下作者的梦想。

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段文字说明作者希望这个王是一个有弱点,通情达理的王。 师:好,他希望秦王是个软弱的王,不像现实中那么不好对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样的人能活130岁,好人长命。(学生笑)

生:他希望小国家的君王面对秦王能够反抗,不投降。

师:好的。所谓梦想,就是现实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却当真事写下来了。大家再找一下,还有没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说的那段文字读一下。 生(读):„„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师:思考一下。

生:这里说白虹贯日什么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应,天知道了人间的事,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师:就是说面对残暴的统治者,作者想不出办法,最后只能依靠天了,他希望天能“晓得”——天晓得!希望天能派下一个英雄来除暴。这个梦想一直流传着,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很多作家,包括当代作家在作品里表达了这个梦想。大家一起读一段文字。(出示)

生(读):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师:谁来解说一下这段文字。

生:屠龙刀里有兵书,用它可以统一天下。倚天剑里有九阴真经(师:还有一样„„)降龙十八掌,用它可以刺杀皇帝。

师:大家看这个名字:降龙十八掌。做什么用的啊(生:降皇帝,皇帝就是龙),所以书里这样解释这段文字:屠龙刀里的兵书用来统一天下,驱除鞑奴,但如果新上任的皇帝一样是个暴君,那么就有一个盖世英雄,拿着倚天剑来取他项上人头。(这个解释在自己班级上的时候是学生叙说的,但上过的班级中只有两个班有同学说得比较好,原因是大部分班级没人看过书,只看过电视)

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从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梦想。(出示文字: 之梦)

生:制龙之梦。

师:应该是屠龙吧,要求从这段文字中找。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屠龙。

生:因为唐雎的梦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龙。

师:不错,不过还不够好,因为在这段文字中屠龙的意思其实是统一天下,唐雎可没有这个梦想。谁再来说?

生:倚天之梦。(师:理由。)倚就是依靠。倚天之梦就是依靠天来制服皇帝,这个与课文是一样的。(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了4个词,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学想到应该是“倚天”,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

师:很好,倚天不仅仅是剑的名字,对吧?金庸把剑取名为“倚天”其实包含着一个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梦想——依靠天!那么我想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梦想,(出示文字:评判“唐雎”与“倚天”之梦。)“唐雎”这样的英雄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歌颂?“倚天”之梦值不值得我们宣扬?请同学来说,可以互相讨论。

生:我觉得对唐雎要一分为二来看,他那种面对秦王这样的暴君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那种

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做法值得商量。至于倚天之梦,它不值得我们宣扬,我们不应该靠天,天是不可依靠的,我们应该靠自己。(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十分全面,学生素质是相当好的)

生:倚天之梦是古人的迷信,天其实是无知觉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人民。

(这部分学生答得其实不错,就是答案不够丰富多彩,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供了十几种答案,如唐雎这样是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唐雎就算失败也能唤起大家的勇气,这个梦想只能让人民学会等待„„)

师:说得不错,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秦皇本诈力, 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沫, 实谓勇且愚。

师:他用两个字评价秦王(学生:诈力)应该说与我们同学的看法一致,他就是用诈力来统一天下的,相对秦王的力,唐雎有(学生:勇),对,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但相对秦王的诈,唐雎却显得(学生: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唐雎如果成功,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他没几天就立刻变卦。)唐雎如果不成功,秦王不屈服,与他打了起来,最后就算秦王被他杀了,会有什么后果?

生:会有新王即位,然后会去报仇,灭了安陵。

生:据说秦王的长子比较仁慈,也可能会换来一个好皇帝。

师:但他再仁慈,也会替父报仇,否则他没法向臣下交代。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实。大家一起把资料一的第四段读一下。

生(读):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军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师:现实就是这样,现实中的“唐雎”——荆轲得不偿失,没有帮国家消除灾祸,反而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诗,这诗的题目叫《咏荆轲》,大家看,这里有两个故事:荆轲与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资料五,史料记载,那个时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

生:曹沫。

师:曹沫是鲁国的,他劫持的是齐桓公,什么时代?

生:哦,是春秋时期的。

师:对了,也就是说,五个故事全部发生在我们课文讲的故事之前。那么课文里为什么要说“与臣而将四矣”,应该是“与臣而将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荆轲与曹沫这两个伟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讨论。

一段时间后

生(很兴奋的):我知道了(师:请说。),他是把荆轲与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师:具体怎么接的?)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把荆轲换了曹沫,把秦王换了齐桓公。 师(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做移花接木。这个故事就是应用了这种写法。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故事的结局是(学生:大团圆),对了。作者很佩服荆轲,他希望荆轲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他把曹沫的故事移过来了。这样可以让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暴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学而能用,我希望大家能用“移花接木”之法再造一个梦想,把你自己移到唐雎身上,或者把某几个英雄的故事移花接木一下,放到公元前225年那块土壤里去,重新开出一朵花来。下课。


相关内容

  • 全民阅读与图书馆资料
  • [1]朱丹; 侯建立; 李泽玉; 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的效用分析与研究[J].晋图学刊,2011,(02):4-6+39. 摘要:文章对阅读的含义.方法.目的.意义及趋势进行了相关概述, 结合" 全民阅读" 的主题思想.重要性和作用, 着重分析了图书馆在引导" 全民阅读& ...

  •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章贡区沙河镇东坑小学 刘文婷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走上三尺教台,从我执教的那天起,我就明白我会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我 ...

  •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试卷结构延续了以往的出题套路,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仍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三大板块).试卷 共 120分,时间120分钟.出题范围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第五单元.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综合 ...

  • 5.4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 潮中的"盛世危机".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 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 ...

  • 一本关于正义与民主的书: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 前不久接到羊小卞校电话,说是上次课题开题的时候,我推荐了一本<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之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竟然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了已经很难找得到的这部著作,人手一本.在感慨羊小的教改热情和学习风气之后,便接受了卞校和教师们一起解读这本被誉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

  • [赢]读后感
  • 企业管理案例读书报告 --杰克·韦尔奇<赢> "赢",多么充满诱惑的一个字眼,承认与否,在商业生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对赢的执着和渴望,赢可以伟大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类,也可以纯粹到只是赢得一个宝贵的工作机会.然而对于如何赢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秘诀,杰克·韦尔 ...

  • 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读后感
  • 又是一年总结时,趁着月休,把在心头收藏已久的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仔细地研读了一遍,用他的"教育智慧与真情",抒写着他教育的惬意人生,诠释他对"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触颇丰,启发多多, ...

  • 九上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班级语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 ...

  • 新课程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