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而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

(B.F. Skinner)。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总结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小步子教学2-2-1显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图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

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第二,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很多时候,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来设计适当的步调。

1

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理论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

息加工过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然要生存,必然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智能教学系统的转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可用图2-2-2加以刻画。

图认知教学理论的模型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obert M,1916-)。在加涅之前,学习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学习的理论,但是人类的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加涅的理论则与这种“万能学习论”的思想截然不同。经过长期的努力,加涅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并由此发展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和学习条件论,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论体系。加涅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并促成了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向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加涅在他的专著《教学设计原理》()

2

加涅认为这些教学事件都是一节课的“砖块”和“灰浆”,如果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恰当地利用这些教学事件,就可以构造出已知的任何教学方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亦被理解为后期的认知主义,它在教育技术领域受到重视是上世纪90年氏的事情,但它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帕拉图和康德,近代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则有杜威、皮亚杰等。乔纳森(Jonassen, 1991)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人们的思维是工具性的,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这些解释构成了个体不同的知识库。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见图2-2-3)。

图2-2-3 “鱼牛”的童话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在怎样看待知识、学习者及教学活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建构主义确实有其独特的见解。譬如在怎样

4

看待知识方面,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尽管已由语词符号赋予了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按照这种观点,教科书阐述的内容只是一些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至多只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结论。所以这些内容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之毫无权威而言。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教材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此不能把课本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即使对于有些事物尚无现成的经验,他们往往也会根据相关的经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那么教学就不可能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强化”的简单过程。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所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原有经验又因为新情况下,学生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而是在有援的真实情境中的新、,并包含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具体地举个例子说,在以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R.M.Gagne)的学习层级理论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基本上是倾向于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过程。因为前者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小单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后者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最基本的概念或技能的学习出发,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和技能。

者已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制定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策略方案。从而在实际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到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动,即首先呈示整体性、情境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于知识、关于学习者、关于教学活动的见解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其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主张。为了使这些主

1. 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设计

5

2. 使学习者将别人提出的问题很快变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愿的事情,而不应给他们强加学习目标和以通过测试为目的。3. 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即提供的学习任务应包含与实际问题相类似的认知要求;所谓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也并非一定要真正的物理环境,但必须使否则不但会降低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还会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差距过大。 4. 只有让学习者自己分析问题情境,自己寻求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调控认知策略,才能达到建构他们各自价等高层次的认知技能。

5.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援助。当他诉现成的答案,而主要起到一定的咨询、示范、质疑、教练的作用。

6. 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差异,以致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兴趣和有可能去检验、积累这些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更为高级的观点。

7. 这就要经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换看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相互协商、质疑、辩论,使不同观点逐步趋同,从而形成共享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8.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评价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认知结果更为重要,须进行结论评价,就应参照学习可能产生的所有结果,采用多种形态的多种评价标准。

9. 要支持或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亦即要帮助学生有意识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以判断在学习中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标,自己的学习策略该作怎样的调整。

10. 提供真实的情境、典型的案例和海量的信息,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和交流切磋。所以

6

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建构工具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是在后者批判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们之间不存在一决高下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教育技术领域,人们认为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互不相容的,在设计和实施学习支持方面经常是对立的两种观点。然而,全任务模式(whole-task models)、辅助模式学习的模式(models for model-facilitated learning)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等新型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将不同的学习理论整合在一起。这样一种状态体现了人们为支持复杂的、动态的、劣构的学习所做出的努力,说明人们考虑到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思考更为全面与理性的。

7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而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

(B.F. Skinner)。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总结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小步子教学2-2-1显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图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

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第二,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很多时候,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来设计适当的步调。

1

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理论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

息加工过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然要生存,必然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智能教学系统的转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可用图2-2-2加以刻画。

图认知教学理论的模型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obert M,1916-)。在加涅之前,学习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学习的理论,但是人类的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加涅的理论则与这种“万能学习论”的思想截然不同。经过长期的努力,加涅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并由此发展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和学习条件论,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论体系。加涅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并促成了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向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加涅在他的专著《教学设计原理》()

2

加涅认为这些教学事件都是一节课的“砖块”和“灰浆”,如果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恰当地利用这些教学事件,就可以构造出已知的任何教学方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亦被理解为后期的认知主义,它在教育技术领域受到重视是上世纪90年氏的事情,但它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帕拉图和康德,近代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则有杜威、皮亚杰等。乔纳森(Jonassen, 1991)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人们的思维是工具性的,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这些解释构成了个体不同的知识库。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见图2-2-3)。

图2-2-3 “鱼牛”的童话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在怎样看待知识、学习者及教学活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建构主义确实有其独特的见解。譬如在怎样

4

看待知识方面,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尽管已由语词符号赋予了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按照这种观点,教科书阐述的内容只是一些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至多只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结论。所以这些内容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之毫无权威而言。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教材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此不能把课本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即使对于有些事物尚无现成的经验,他们往往也会根据相关的经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那么教学就不可能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强化”的简单过程。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所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原有经验又因为新情况下,学生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而是在有援的真实情境中的新、,并包含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具体地举个例子说,在以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R.M.Gagne)的学习层级理论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基本上是倾向于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过程。因为前者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小单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后者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最基本的概念或技能的学习出发,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和技能。

者已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制定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策略方案。从而在实际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到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动,即首先呈示整体性、情境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于知识、关于学习者、关于教学活动的见解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其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主张。为了使这些主

1. 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设计

5

2. 使学习者将别人提出的问题很快变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愿的事情,而不应给他们强加学习目标和以通过测试为目的。3. 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即提供的学习任务应包含与实际问题相类似的认知要求;所谓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也并非一定要真正的物理环境,但必须使否则不但会降低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还会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差距过大。 4. 只有让学习者自己分析问题情境,自己寻求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调控认知策略,才能达到建构他们各自价等高层次的认知技能。

5.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援助。当他诉现成的答案,而主要起到一定的咨询、示范、质疑、教练的作用。

6. 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差异,以致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兴趣和有可能去检验、积累这些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更为高级的观点。

7. 这就要经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换看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相互协商、质疑、辩论,使不同观点逐步趋同,从而形成共享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8.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评价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认知结果更为重要,须进行结论评价,就应参照学习可能产生的所有结果,采用多种形态的多种评价标准。

9. 要支持或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亦即要帮助学生有意识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以判断在学习中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标,自己的学习策略该作怎样的调整。

10. 提供真实的情境、典型的案例和海量的信息,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和交流切磋。所以

6

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建构工具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是在后者批判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们之间不存在一决高下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教育技术领域,人们认为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互不相容的,在设计和实施学习支持方面经常是对立的两种观点。然而,全任务模式(whole-task models)、辅助模式学习的模式(models for model-facilitated learning)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等新型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将不同的学习理论整合在一起。这样一种状态体现了人们为支持复杂的、动态的、劣构的学习所做出的努力,说明人们考虑到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思考更为全面与理性的。

7


相关内容

  • 关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思考
  • 理论探讨 关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思考 马启龙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甘肃合作747000) 摘 要: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由教学媒体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媒传教学理论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指导教育 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媒体理论包含本体论.特性论.利用论.开发论等内容,教学设计理论包含经验化教学 ...

  • 基础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关系
  • 问题:试叙述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课程理论,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答:(1)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就是说,学习理论的发展必然会影响 ...

  • 初中英语教材教法
  • 初中小学英语教学法 第一章 绪论 №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边缘学科. №学科教育是研究学科教育的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揭示学科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探讨学科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 学科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外语教育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 ...

  •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_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 2004年第7期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 ---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 般认为,何克抗 一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20世纪90.,提高认识,从而更自觉,更积极.主动地推进我国的.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主义的 ...

  • [幼儿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 <幼儿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性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 ...

  • 要素主义教育
  • 要素主义教育 essentialism education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 .1938年2月,巴格莱等 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创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 ...

  • 素质型优质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 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________题记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翻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内部世界的知识得到发展 ...

  • "学习型社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xx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

  • 教育学教案-10绪论
  • 教育学教案 主讲:教育科学学院 李悦辉 手机:[1**********] Email:[email protected] 导论(教育学概述) 本章教学要求 本部分作为教育科学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育学概念; 掌握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每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