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

第18卷 第5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 18, No. 5

          

2002年 5月May. , 2002文章编号:1000-8934(2002) 05-0037-03・技术哲学・  

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

郭冲辰 陈凡 樊春华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指出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两种观点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 认为技术价值存在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技术的内在价值决定着技术的自然属性, ;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 , 值的统一性上来看, 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关键词:技术价值中立; 技术价值负荷; 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N031    :A

  题, , 比如, 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价值中立(-neutral ) ”, 二是“技术价值负荷

(value -laden ) ”。所谓“技术价值中立”是指, 技术只是一

普遍性。技术, 换个词说, 它是基建于一种可证实的“因果命题”, 而这种“命题”是正确的, 就像科学观点一样, 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认知作用。因此, 技术可以在这种社会中发挥作用, 同样也可以用来在那种社会中发挥作用。④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中。通常来说, 技术可以提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文明的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说技术是中性的, 是因为任何情况下的某一技术, 都是以其相同的效应标准来体现它的本质〔1〕。

技术中立论把技术看作一种纯粹的手段、一种正确的可证实的因果命题, 认为技术以相同的效应标准来体现其本质, 与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伦理观念并无关联, 技术只是随时准备为其使用者目的服务的工具, 技术自身不含有任何技术目的, 因而也不含有任何价值判断。显然, 中立论所谓的技术“手段”特征“、因果命题”特征及其“相同效应标准”特征等等, 都体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所以, 技术中立论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角度来理解技术本质的。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出发, 技术当然不会产生伦理与政治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 这种技术中立论一直是一种占有主导地位的技术观。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与技术中立论持相反观点的技术价值负荷论, 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 ) 和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 两种理论观点。其中, 技术决定论又有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之分。

社会建构论认为, 技术发展囿于特定的社会情境, 技术活动受到技术主体的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利格局等社会因素所决定, 也就是说, 在现实的技术活动中, 技术依据的客观基础是主体际的建构事实, 技术主体是具有价

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 技术在政治上、伦理上和文化上是中性的, 没有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分, 即技术本身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 这种观点又称为“技术中立论”。所谓“技术价值负荷”是指, 技术并不只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本身负荷着特定的社会中的人的价值, 技术在政治上、伦理上和文化上不是中性的, 即任何技术都内含着一定的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类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这种观点又称为“技术价值论”。这两种观点一度争论得非常激烈, 但是, 在争论中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厘清, 比如, 技术的价值以何种形态存在? 技术的价值又以何种形式得以负荷? 不搞清楚这些问题, 就难以辨清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的矛盾或错误所在, 难以清晰地解释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我们认为, 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应从技术的价值形态来审视。

1 中立论与价值论: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技术中立论提出了四个论据来支持其观点:①技术作为一种纯粹的手段, 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技术的中立性是指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中立性, 它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只具有或然相关性。②技术与政治之间并无关联, 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讲都是这样。斧头就是斧头, 涡轮机就是涡轮机, 这些工具对任何社会都是有用的, 它们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③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和它所体现的真理

收稿日期:2002-01-01

作者简介:郭冲辰(1972-) , 山东单县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 陈凡(1954-) , 辽宁沈阳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樊春华(1977-) , 女, 辽宁盘锦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技术社会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8卷 第5期值取向和利益需求的具体人群, 而与主体相关的技术活动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利益和价值冲突, 因此, 技术是社会利益和文化价值倾向所建构的产物, 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了技术的价值负载, 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价值判断, 同时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主体的利益。显然, 社会建构论主要强调的是技术主体在支配和控制技术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和责任。

技术决定论认为“, 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 “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

〔3〕个社会”。所以, 技术是一种自律的力量, 它按照自己的

〔2〕

究芬伯格(Feenberg ) “技术批判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芬伯格把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种理论称为工具论(instrumental theory ) 与独立论(substantive the 2

7〕

ory ) 〔。他对两种观点进行了评析, 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

工具论反对埃吕尔和海德格尔的宿命论, 对工具论的这一观点, 芬伯格表示了赞同。他认为“对社会文明方式的选, 择并不是由技术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 而是受人类行为的

〔8〕左右, 其中政治在技术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

是, 也正因为如此, 芬伯格拒绝接受技术是中性的观点, 相反, , 统治阶级的价值和, 在此之前机器, , 而是

(intersection ) , 这种“交叉域”(technical codes ) 和就是“技术编码”“人类控制”的

逻辑前进“技术规则”, 决定一切, 支配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 技术的发展决定并支配着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状况。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的价值独立性, 的抽象力量。其中, , 是人性进化的标准, , 高的效率。, 技术在本质, 技术已经控制了人类, 并使人

4〕

类世界其他非技术方式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受到遮蔽〔。

统一。所以, 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并不能用普通的术, 语来表达, 它是一种置于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技术矛盾性不同于技术的中性, 由于它所从属的社会价值角色, 它既存在于设计之中, 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系之中。”因此, 技术并非是一种“天命”, 而是一种

9〕

(scene of struggle ) 〔“斗争场景”。

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决定论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技术的价值负载问题, 二者都认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 技术具有相对的价值独立性; 技术一方面遵循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技术活动还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这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动态的重构作用。与此同时, 技术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技术动态地反映了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 所谓的价值负载, 实质上是内在于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内化于技术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权利利

〔5〕

益格局互动整合的结果。”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是在更微观的层面上来讨论技术的价值负载问题的。虽然, 从他所主张的“技术理性已经成为政治理性”的观点看, 他的“技术批判理论”与传统的技术价值论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 芬伯格提出的“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之间的“交叉域”的观点, 实际上是一种试图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之间, 寻找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性的“交叉域”, 并试图用“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出区分的尝试。而且, 在我们看来, 上述芬伯格的一些观点, 并不仅仅限于利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技术价值负荷问题, 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因为, 他认为, 一方面“, 技术存在于设计之中”, 作为一种“技术编码”, 是技术“内在的东西”, 这表明:技术有一种内在的、决定技术自然属性的价值形态, 我们把这种内在的决定着技术自然属性的价值存在形态理解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技术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 系之中”, 表现为“人类控制”的“社会价值角色”, 对此, 芬伯格指出“, 对社会文明方式的选择并不是由技术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 而是受人类行为的左右”, 也就是说, 技术中的价值评判体现在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 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或社会建制中, 技术还有一种价值形态, 这种价值形态决定着技术的社会属性, 我们把这种在社会操作过程中的技术价值存在形态理解为“技术的现实价值”。毫无疑问,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同样道理, 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技术价值存在形态, 也是不可分割的“技术矛盾”统一体“它既存, 在于设计之中, 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系之中”“; 技术矛盾”存在于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性的“交叉域”之中“, 是一种置于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发展过

从上述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的观点可以看出, 技术中立论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方面来理解技术本质的, 从而把技术的社会属性排斥在技术本质范畴之外。而技术价值论则是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方面来理解技术本质的:社会建构论把技术价值理解为一种由社会建制决定的存在, 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自身价值的独立性, 建构论和决定论实际上都把技术的自然属性排斥在了技术本质范畴之外。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两种属性,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判断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价值负荷的, 应同时从技术两种属性的统一性入手做深入探讨。任何简单、片面、孤立或绝对地认定“技术价值中立”或“技术价值负荷”的观点, 都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因此, 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 在本质上并没有形成观点上的真正交锋, 在方法论上, 二者都表

6〕现为一种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2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种新视角的启示

  既然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均有偏颇之处, 那么探讨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就有必要寻找新的视角, 而深入研

                                      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程”, 它表现为技术的“斗争场景”。

当然, 这里还需要对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 和现实价值(realistic value ) 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进一步廓清。本文赞

10〕同这种方式的界定〔, 即:所谓的内在价值是指决定着客体

规范、调整和制约这一前提条件, 而不论技术的现实价值是否已经得到完全实现。换言之, 技术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建制或社会条件下, 它就具有现实价值的倾向性, 并体现着其现实价值。

比如, 原子弹即使是束之高阁, 我们也不能说它在政治上、道德上是清白的“纯情少女”。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建制下, 原子弹即便没有被引爆投入使用, 但它却对敌方形成了核威胁或核抗衡, 所以它具有现实价值倾向性, 并以核威胁或核抗衡方式表现着它的现实价值, 而这种现实价值显然蕴涵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敌方人员, (———技术现实价〔, , 它就

自然属性的具有产生某种效应的性能、功能或能量, 是客体具有的作用于主体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的可能性; 所谓现实价值是指现实社会条件下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 现实价值决定着客体的社会属性。所以, 技术的内在价值, 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能够对技术主体产生效应的性能、功能或能量, 是技术内在的能够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 技术的内在价值规定着技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特征“:纯粹的手段”“、正确的因果命题”“相同的效应标准”、等等; 正是因为技术的这种内在价值形态, 表现为技术本身具有的自然功能和自然素质, 所以它不包含人的任何价值判断。现实价值, , 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 社会属性, 规定了; 技术的现实价值形态, 政治上、总而言之, 芬伯格的研究视角, 表明他重视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上来审视技术价值负荷问题, 而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是由技术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统一性决定的, 因此, 这种新视角最终启示我们应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存在形态的统一性来探讨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尽管芬伯格并没有明确提出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概念。

, 而事实上作为动态过程的, 技术的现实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形态, 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 即:现实价值也是技术固有的一种价值存在形态。所以,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形态看, 技术当然是负荷价值的。

技术价值论者对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所做的解释, 事实上是对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技术现实价值倾向性的认定, 也是对技术现实价值的认定。但是由于技术价值论割裂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 拒绝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上去认识技术的意义, 始终只看到技术的社会属性, 只看到技术的现实价值及其倾向性, 那么, 这就使得他们讨论的技术意义并非“完整技术”的意义, 而只是社会制度对技术的意义, 抑或技术在社会操作中的意义。这也是技术价值论者之所以始终无法驳倒技术中立论者的关键原因。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两种属性,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而它们又是由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这两种形态所规定的。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的统一性, 体现在“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之间的“交叉域”之中。所以, 判断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价值负荷的, 应该从技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来审视。任何简单、片面、孤立或绝对地认定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技术是价值负荷的观点, 都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 也是对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统一性的割裂。

可见, 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中立论的冲突, 最终是由于技术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分离所形成的冲突。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应用的负面性, 导致了技术价值研究中出现各种相对立的技术观或技术思潮。如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技术至上主义与反技术主义的对立、技术决定论与技术中性论的对立等。这种对立反应了技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离、冲突。如何获得技术内、外价值的协调、统一, 就成为技术价值研究的重要议

〔12〕题。”因此, 取得技术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协调、统一,

3 技术的价值负荷:从价值形态来审视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技术“有价值”, 是指作为本体论意义上技术的“内在价值”, 即技术自身所能带来的对人类的效应; 这种基建于技术本体层面的技术内在价值, 体现了技术自在的对人类的意义。技术内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 固然有物化观念的成分, 但这种物化观念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已凝结为技术自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自然性能、自然能量和自然素质。所以, 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技术固有的一种价值存在形态。从技术的这种内在价值形态看, 技术当然是中立的; 技术中立论者所谓的技术中立性, 实质上也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中立。技术中立论者面对技术价值论者之所以始终有解不开的死结, 是因为技术中立论始终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上来理解技术本质, 而把技术的社会属性排斥在技术本质范畴之外, 这就意味着技术中立论只承认技术具有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内在价值, 否认技术具有包含人的价值判断的现实价值, 这样就把技术在社会制度中所实现的价值即技术的现实价值与技术的内在价值割裂开来, 从而导致了对技术本质的曲解。

技术在一定社会制度或社会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是技术“现实价值”及其现实价值倾向性。通常, 只有在技术成为一定社会制度操作的对象时, 技术的社会后果才具备现实价值的倾向性。显然, 技术的现实价值倾向性的存在, 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组织对技术的

是弥合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中性论裂痕的必然途径。

综上所述, 传统的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 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应从技术的价值形态上来审视, 技术价值存在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的内在价

(下转第57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技术创新成果统计

2001) 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

〔2〕王鸿生1世界科学技术史[M ]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61493-5311

〔3〕谭树杰1百年诺贝尔奖(物理卷) [M ]1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140,46,1101

〔4〕于绥贞1论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创新[J]1武汉: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0(1) :27-291

参考文献

〔1〕杨建邺1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M ]1武汉:武汉出

版社,20011470-4991

Statistics on the T echnology Innovation of Nobes Scientif ic Prize

ZHAN G J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nobel scientific prize with it ’s 100years old is the and technology of the 20’st

century 1The recollection of the decision on awards and the this history can remind us of the greet enter 2priese of Nob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ll progress for human society 1

K ey w ords :nobel scientific (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上接第39页)

值和现实价值, 技术的内在价值决定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现实价值决定技术的社会属性;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负荷的。而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又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 所以, 归根结底,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性上来审视, 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3〕Winner L 1Autonomous T echnology [M ]1Cambridge ,Mass 1:

MIT Press ,19771171

〔4〕Heidegger M 1The Q uestion Concerning T echnology [M ]1

trans 1W 1Lovitt 1New Y ork :Harper and Row ,19771171

〔5〕段伟文1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J]1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0(8) :311

〔6〕陆江兵1中立的技术及其在制度下的价值偏向[J]1科学

技术与辩证法,2000(5) :53-571

〔10〕王玉木梁1价值哲学新探[M ]1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1127-1411

〔11〕远德玉, 陈昌曙1论技术[M ]1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6155-651

〔12〕赵建军1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1华

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 (2) :11-171

参考文献

〔1〕〔7〕〔8〕〔9〕Feenberg A 1Critical Theory of T echnology [M ]1

New Y ork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115-6,5-15,14,141

〔2〕Ellul J 1T echnological Society [M ]1Trans ,John Wilkinson ,

New Y ork :AlfredA 1Knopf ,19641141

On the V alue Form and V alue 2Laden , of T echnology

GUO Chong 2chen ,CHEN Fan ,FAN Chun 2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 110004,China )

Abstract :Pointing out that the two viewpoints of technology neutrality and technology axiology are mistaken in methodology 1The existent form of

technology value is represented by technology internal value and technology realistic value ,in which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technology is decided by the former and the social property of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latter 1From the point of the internal value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neutral ,and while in the point of realistic value of the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laden 1From the point of the unity of the internal and realistic value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laden ultimately 1

K ey w ords :technology value 2neutral ;technology value 2laden ;internal value ;realistic value

(本文责任编辑 刘啸霆)

第18卷 第5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 18, No. 5

          

2002年 5月May. , 2002文章编号:1000-8934(2002) 05-0037-03・技术哲学・  

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

郭冲辰 陈凡 樊春华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指出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两种观点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 认为技术价值存在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技术的内在价值决定着技术的自然属性, ;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 , 值的统一性上来看, 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关键词:技术价值中立; 技术价值负荷; 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N031    :A

  题, , 比如, 学术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价值中立(-neutral ) ”, 二是“技术价值负荷

(value -laden ) ”。所谓“技术价值中立”是指, 技术只是一

普遍性。技术, 换个词说, 它是基建于一种可证实的“因果命题”, 而这种“命题”是正确的, 就像科学观点一样, 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认知作用。因此, 技术可以在这种社会中发挥作用, 同样也可以用来在那种社会中发挥作用。④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中。通常来说, 技术可以提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文明的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说技术是中性的, 是因为任何情况下的某一技术, 都是以其相同的效应标准来体现它的本质〔1〕。

技术中立论把技术看作一种纯粹的手段、一种正确的可证实的因果命题, 认为技术以相同的效应标准来体现其本质, 与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伦理观念并无关联, 技术只是随时准备为其使用者目的服务的工具, 技术自身不含有任何技术目的, 因而也不含有任何价值判断。显然, 中立论所谓的技术“手段”特征“、因果命题”特征及其“相同效应标准”特征等等, 都体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所以, 技术中立论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角度来理解技术本质的。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出发, 技术当然不会产生伦理与政治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 这种技术中立论一直是一种占有主导地位的技术观。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与技术中立论持相反观点的技术价值负荷论, 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 ) 和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 两种理论观点。其中, 技术决定论又有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之分。

社会建构论认为, 技术发展囿于特定的社会情境, 技术活动受到技术主体的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利格局等社会因素所决定, 也就是说, 在现实的技术活动中, 技术依据的客观基础是主体际的建构事实, 技术主体是具有价

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 技术在政治上、伦理上和文化上是中性的, 没有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分, 即技术本身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 这种观点又称为“技术中立论”。所谓“技术价值负荷”是指, 技术并不只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本身负荷着特定的社会中的人的价值, 技术在政治上、伦理上和文化上不是中性的, 即任何技术都内含着一定的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类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这种观点又称为“技术价值论”。这两种观点一度争论得非常激烈, 但是, 在争论中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厘清, 比如, 技术的价值以何种形态存在? 技术的价值又以何种形式得以负荷? 不搞清楚这些问题, 就难以辨清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的矛盾或错误所在, 难以清晰地解释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我们认为, 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应从技术的价值形态来审视。

1 中立论与价值论: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技术中立论提出了四个论据来支持其观点:①技术作为一种纯粹的手段, 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技术的中立性是指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中立性, 它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只具有或然相关性。②技术与政治之间并无关联, 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讲都是这样。斧头就是斧头, 涡轮机就是涡轮机, 这些工具对任何社会都是有用的, 它们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③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和它所体现的真理

收稿日期:2002-01-01

作者简介:郭冲辰(1972-) , 山东单县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 陈凡(1954-) , 辽宁沈阳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樊春华(1977-) , 女, 辽宁盘锦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技术社会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8卷 第5期值取向和利益需求的具体人群, 而与主体相关的技术活动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利益和价值冲突, 因此, 技术是社会利益和文化价值倾向所建构的产物, 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了技术的价值负载, 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价值判断, 同时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主体的利益。显然, 社会建构论主要强调的是技术主体在支配和控制技术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和责任。

技术决定论认为“, 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 “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

〔3〕个社会”。所以, 技术是一种自律的力量, 它按照自己的

〔2〕

究芬伯格(Feenberg ) “技术批判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芬伯格把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种理论称为工具论(instrumental theory ) 与独立论(substantive the 2

7〕

ory ) 〔。他对两种观点进行了评析, 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

工具论反对埃吕尔和海德格尔的宿命论, 对工具论的这一观点, 芬伯格表示了赞同。他认为“对社会文明方式的选, 择并不是由技术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 而是受人类行为的

〔8〕左右, 其中政治在技术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

是, 也正因为如此, 芬伯格拒绝接受技术是中性的观点, 相反, , 统治阶级的价值和, 在此之前机器, , 而是

(intersection ) , 这种“交叉域”(technical codes ) 和就是“技术编码”“人类控制”的

逻辑前进“技术规则”, 决定一切, 支配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 技术的发展决定并支配着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状况。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的价值独立性, 的抽象力量。其中, , 是人性进化的标准, , 高的效率。, 技术在本质, 技术已经控制了人类, 并使人

4〕

类世界其他非技术方式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受到遮蔽〔。

统一。所以, 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并不能用普通的术, 语来表达, 它是一种置于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技术矛盾性不同于技术的中性, 由于它所从属的社会价值角色, 它既存在于设计之中, 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系之中。”因此, 技术并非是一种“天命”, 而是一种

9〕

(scene of struggle ) 〔“斗争场景”。

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决定论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技术的价值负载问题, 二者都认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 技术具有相对的价值独立性; 技术一方面遵循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技术活动还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这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动态的重构作用。与此同时, 技术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技术动态地反映了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 所谓的价值负载, 实质上是内在于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内化于技术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权利利

〔5〕

益格局互动整合的结果。”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是在更微观的层面上来讨论技术的价值负载问题的。虽然, 从他所主张的“技术理性已经成为政治理性”的观点看, 他的“技术批判理论”与传统的技术价值论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 芬伯格提出的“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之间的“交叉域”的观点, 实际上是一种试图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之间, 寻找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性的“交叉域”, 并试图用“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出区分的尝试。而且, 在我们看来, 上述芬伯格的一些观点, 并不仅仅限于利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技术价值负荷问题, 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因为, 他认为, 一方面“, 技术存在于设计之中”, 作为一种“技术编码”, 是技术“内在的东西”, 这表明:技术有一种内在的、决定技术自然属性的价值形态, 我们把这种内在的决定着技术自然属性的价值存在形态理解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技术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 系之中”, 表现为“人类控制”的“社会价值角色”, 对此, 芬伯格指出“, 对社会文明方式的选择并不是由技术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 而是受人类行为的左右”, 也就是说, 技术中的价值评判体现在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 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或社会建制中, 技术还有一种价值形态, 这种价值形态决定着技术的社会属性, 我们把这种在社会操作过程中的技术价值存在形态理解为“技术的现实价值”。毫无疑问,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同样道理, 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技术价值存在形态, 也是不可分割的“技术矛盾”统一体“它既存, 在于设计之中, 也存在于技术使用和技术体系之中”“; 技术矛盾”存在于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性的“交叉域”之中“, 是一种置于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发展过

从上述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的观点可以看出, 技术中立论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方面来理解技术本质的, 从而把技术的社会属性排斥在技术本质范畴之外。而技术价值论则是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方面来理解技术本质的:社会建构论把技术价值理解为一种由社会建制决定的存在, 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自身价值的独立性, 建构论和决定论实际上都把技术的自然属性排斥在了技术本质范畴之外。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两种属性,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判断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价值负荷的, 应同时从技术两种属性的统一性入手做深入探讨。任何简单、片面、孤立或绝对地认定“技术价值中立”或“技术价值负荷”的观点, 都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因此, 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 在本质上并没有形成观点上的真正交锋, 在方法论上, 二者都表

6〕现为一种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2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种新视角的启示

  既然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均有偏颇之处, 那么探讨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就有必要寻找新的视角, 而深入研

                                      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程”, 它表现为技术的“斗争场景”。

当然, 这里还需要对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 和现实价值(realistic value ) 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进一步廓清。本文赞

10〕同这种方式的界定〔, 即:所谓的内在价值是指决定着客体

规范、调整和制约这一前提条件, 而不论技术的现实价值是否已经得到完全实现。换言之, 技术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建制或社会条件下, 它就具有现实价值的倾向性, 并体现着其现实价值。

比如, 原子弹即使是束之高阁, 我们也不能说它在政治上、道德上是清白的“纯情少女”。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建制下, 原子弹即便没有被引爆投入使用, 但它却对敌方形成了核威胁或核抗衡, 所以它具有现实价值倾向性, 并以核威胁或核抗衡方式表现着它的现实价值, 而这种现实价值显然蕴涵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敌方人员, (———技术现实价〔, , 它就

自然属性的具有产生某种效应的性能、功能或能量, 是客体具有的作用于主体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的可能性; 所谓现实价值是指现实社会条件下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 现实价值决定着客体的社会属性。所以, 技术的内在价值, 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能够对技术主体产生效应的性能、功能或能量, 是技术内在的能够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 技术的内在价值规定着技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特征“:纯粹的手段”“、正确的因果命题”“相同的效应标准”、等等; 正是因为技术的这种内在价值形态, 表现为技术本身具有的自然功能和自然素质, 所以它不包含人的任何价值判断。现实价值, , 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 社会属性, 规定了; 技术的现实价值形态, 政治上、总而言之, 芬伯格的研究视角, 表明他重视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上来审视技术价值负荷问题, 而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是由技术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统一性决定的, 因此, 这种新视角最终启示我们应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存在形态的统一性来探讨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尽管芬伯格并没有明确提出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概念。

, 而事实上作为动态过程的, 技术的现实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形态, 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 即:现实价值也是技术固有的一种价值存在形态。所以,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形态看, 技术当然是负荷价值的。

技术价值论者对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所做的解释, 事实上是对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技术现实价值倾向性的认定, 也是对技术现实价值的认定。但是由于技术价值论割裂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 拒绝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上去认识技术的意义, 始终只看到技术的社会属性, 只看到技术的现实价值及其倾向性, 那么, 这就使得他们讨论的技术意义并非“完整技术”的意义, 而只是社会制度对技术的意义, 抑或技术在社会操作中的意义。这也是技术价值论者之所以始终无法驳倒技术中立论者的关键原因。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两种属性,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而它们又是由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这两种形态所规定的。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的统一性, 体现在“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之间的“交叉域”之中。所以, 判断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价值负荷的, 应该从技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来审视。任何简单、片面、孤立或绝对地认定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技术是价值负荷的观点, 都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 也是对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统一性的割裂。

可见, 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中立论的冲突, 最终是由于技术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分离所形成的冲突。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应用的负面性, 导致了技术价值研究中出现各种相对立的技术观或技术思潮。如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技术至上主义与反技术主义的对立、技术决定论与技术中性论的对立等。这种对立反应了技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离、冲突。如何获得技术内、外价值的协调、统一, 就成为技术价值研究的重要议

〔12〕题。”因此, 取得技术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协调、统一,

3 技术的价值负荷:从价值形态来审视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技术“有价值”, 是指作为本体论意义上技术的“内在价值”, 即技术自身所能带来的对人类的效应; 这种基建于技术本体层面的技术内在价值, 体现了技术自在的对人类的意义。技术内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 固然有物化观念的成分, 但这种物化观念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已凝结为技术自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自然性能、自然能量和自然素质。所以, 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技术固有的一种价值存在形态。从技术的这种内在价值形态看, 技术当然是中立的; 技术中立论者所谓的技术中立性, 实质上也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中立。技术中立论者面对技术价值论者之所以始终有解不开的死结, 是因为技术中立论始终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上来理解技术本质, 而把技术的社会属性排斥在技术本质范畴之外, 这就意味着技术中立论只承认技术具有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内在价值, 否认技术具有包含人的价值判断的现实价值, 这样就把技术在社会制度中所实现的价值即技术的现实价值与技术的内在价值割裂开来, 从而导致了对技术本质的曲解。

技术在一定社会制度或社会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是技术“现实价值”及其现实价值倾向性。通常, 只有在技术成为一定社会制度操作的对象时, 技术的社会后果才具备现实价值的倾向性。显然, 技术的现实价值倾向性的存在, 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组织对技术的

是弥合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中性论裂痕的必然途径。

综上所述, 传统的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 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应从技术的价值形态上来审视, 技术价值存在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的内在价

(下转第57页)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技术创新成果统计

2001) 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

〔2〕王鸿生1世界科学技术史[M ]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61493-5311

〔3〕谭树杰1百年诺贝尔奖(物理卷) [M ]1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140,46,1101

〔4〕于绥贞1论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创新[J]1武汉: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0(1) :27-291

参考文献

〔1〕杨建邺1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M ]1武汉:武汉出

版社,20011470-4991

Statistics on the T echnology Innovation of Nobes Scientif ic Prize

ZHAN G J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nobel scientific prize with it ’s 100years old is the and technology of the 20’st

century 1The recollection of the decision on awards and the this history can remind us of the greet enter 2priese of Nob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ll progress for human society 1

K ey w ords :nobel scientific (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上接第39页)

值和现实价值, 技术的内在价值决定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现实价值决定技术的社会属性;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 技术是价值负荷的。而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又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 所以, 归根结底,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性上来审视, 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3〕Winner L 1Autonomous T echnology [M ]1Cambridge ,Mass 1:

MIT Press ,19771171

〔4〕Heidegger M 1The Q uestion Concerning T echnology [M ]1

trans 1W 1Lovitt 1New Y ork :Harper and Row ,19771171

〔5〕段伟文1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J]1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0(8) :311

〔6〕陆江兵1中立的技术及其在制度下的价值偏向[J]1科学

技术与辩证法,2000(5) :53-571

〔10〕王玉木梁1价值哲学新探[M ]1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1127-1411

〔11〕远德玉, 陈昌曙1论技术[M ]1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6155-651

〔12〕赵建军1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1华

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 (2) :11-171

参考文献

〔1〕〔7〕〔8〕〔9〕Feenberg A 1Critical Theory of T echnology [M ]1

New Y ork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115-6,5-15,14,141

〔2〕Ellul J 1T echnological Society [M ]1Trans ,John Wilkinson ,

New Y ork :AlfredA 1Knopf ,19641141

On the V alue Form and V alue 2Laden , of T echnology

GUO Chong 2chen ,CHEN Fan ,FAN Chun 2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 110004,China )

Abstract :Pointing out that the two viewpoints of technology neutrality and technology axiology are mistaken in methodology 1The existent form of

technology value is represented by technology internal value and technology realistic value ,in which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technology is decided by the former and the social property of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latter 1From the point of the internal value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neutral ,and while in the point of realistic value of the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laden 1From the point of the unity of the internal and realistic value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value 2laden ultimately 1

K ey w ords :technology value 2neutral ;technology value 2laden ;internal value ;realistic value

(本文责任编辑 刘啸霆)


相关内容

  •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主要 ...

  • 体育基本理论
  • 体育基本理论 1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2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3体育理念: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 4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应,是体育的理想.信念 ...

  • 2018年上海体院考研运动训练学试题库
  • 2018上海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完整训练法:指从动作的开始至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3.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4.耐力 ...

  • 论_轻体育_与竞技运动项目_软式化_发展趋势_李杰凯
  • 9 9 81 第 4 期 沈阳体 育学院学 报 No 4 1 9 9 8 J o u r n之L o If s } l e 奋i nn s n gt yI i t 一」 t r o f P l y s ; c 奋久 I E ( l u 仁走. t : o n 论 " 轻体育" 与 ...

  • 体育测量与评价
  • 1.体育评价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监督检查功能③激励功能④筛选择优功能⑤诊断改进功能 2.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 3.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4.测量的要素: 待测属性或特征: 法则: 数字符号 P15 5.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产 ...

  • 0573][体育概论]2016西南大学体育概论试题答案-5套
  • 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体育有哪些教育功能. 4.简述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途径. 5.简述体育体制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区别. 7.简述体育的自然 ...

  • 体育上岗考名词解释
  • 词解释 2011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 ...

  •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 第二节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一.体育教育理论知识 (一)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1.地位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美等结合,担负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 ...

  • 体育课的性质也被称为课程性质
  • 体育课的性质也被称为课程性质.在<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里明确的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第一,体育是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