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一望中

无限风光一望中

——古典诗词中的登临之作

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

因登高而望远,因望远而思深。登高而赋诗,是古代诗人的同好。登高而临远,诗人眼界为之一展,胸怀为之涤荡,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或咏物抒怀,或吊古伤今,或伤时忧世,或思乡怀人,吐于笔端,便成秀篇。

一、登临诗作产生的背景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环境中,人们的迁移活动较少,于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故乡就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漂泊在外,对家国乡土的归依感也就油然而生。自然而然,人们就会产生登高的愿望,在登高中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早在孔子时期,登高能赋就成为衡量人的才能的重要标准。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到了汉代,登高能赋更成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登高必能见广,诗人由眼前所见定能引发出种种联想,产生独特的感受,再以赋诗来述其感受,抒其情怀。

二、登临诗作的感情内涵

因为登临的背景不同,作者的心境不同,所以抒发的感情也往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咏物抒怀】诗人登上高处,面对宇宙的浩渺与无穷,面对山川的壮丽与多姿,感物抒怀,自然引发一番感慨,阐发人生哲理,表达胸怀抱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可谓不朽之作。前两句绘出一幅辽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写到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高,道出只有不断登高才能看得更远的哲理。 再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诗人登临之后,先是着力描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色。李白这时因下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最后诗人幻想联翩,在醉意朦胧中恍如置身仙境,在凉风习习、衣袖翩翩中,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

于言表。

【吊古伤今】诗人登临之地,往往多是前代胜迹,在咏史怀古中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人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想到此处,诗人顿生伤感,在凭吊古迹中抒发身世之感。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会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登上金陵凤凰台,想到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但李白不是只沉醉于对历史的凭吊与伤感之中,他更多的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除数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

【思乡怀人】思乡是最能引起世人共鸣的文学主题之一,文学中的思乡之作总是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士人漂泊在外,女子远嫁他方,征人戍守边地之时,自然是对故乡朝思暮想,然而他们又身不由己,不能亲自返回故乡,只能将怀归之情以登高远望的形式宣泄出来,在望乡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诗人身处困厄,或每逢佳节,往往登高抒怀,一方面消减内心抑郁,一方面流露思乡怀人之情。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柳州时。诗人身在贬所,故乡遥遥,盼归而不得。四周群山耸峙,似乎是无数锋利的剑芒,在时刻切割着诗人的愁肠。

再如赵嘏的《江楼感旧》: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在一个清凉寂静、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在水天一色间,想到去年与友人结伴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何等的欢快!而今面对依稀可辨的景物,而昔日的伴侣却不知已经漂泊何处,缕缕怀念与怅惘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忧时伤世】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诗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登临高处,面对宇宙之无穷、山河之破败,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伤时忧世的凄楚往往不禁涌上心头。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无一景物,皆为情语,诗人登上古幽州台,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也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此诗并没有止于个体的感伤,陈子昂将这抽象的无形的愁绪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他关注的范围不再是自我、社会、国家,而是转向整个宇宙人生。整首诗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所做的哲理性思考。诗人登上幽州台后,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洞庭湖,顿生宇宙无穷人生苦短之叹。想到自己昔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而今却身如不系之舟。眼望关山之北,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生灵涂炭。想到此处,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滂沱,声泪俱下。其伤时忧世之情,可以直逼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胸襟气度。

但凡登临,必有所怀。但因时代心境的不同,诗人所感怀的内容也略有不同,这点在鉴赏时不可不加注意。

【链接高考】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 :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1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2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2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答:(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 惨淡、楼阁昏暗(2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3)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3)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无限风光一望中

——古典诗词中的登临之作

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

因登高而望远,因望远而思深。登高而赋诗,是古代诗人的同好。登高而临远,诗人眼界为之一展,胸怀为之涤荡,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或咏物抒怀,或吊古伤今,或伤时忧世,或思乡怀人,吐于笔端,便成秀篇。

一、登临诗作产生的背景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环境中,人们的迁移活动较少,于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故乡就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漂泊在外,对家国乡土的归依感也就油然而生。自然而然,人们就会产生登高的愿望,在登高中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早在孔子时期,登高能赋就成为衡量人的才能的重要标准。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到了汉代,登高能赋更成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登高必能见广,诗人由眼前所见定能引发出种种联想,产生独特的感受,再以赋诗来述其感受,抒其情怀。

二、登临诗作的感情内涵

因为登临的背景不同,作者的心境不同,所以抒发的感情也往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咏物抒怀】诗人登上高处,面对宇宙的浩渺与无穷,面对山川的壮丽与多姿,感物抒怀,自然引发一番感慨,阐发人生哲理,表达胸怀抱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可谓不朽之作。前两句绘出一幅辽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写到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高,道出只有不断登高才能看得更远的哲理。 再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诗人登临之后,先是着力描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色。李白这时因下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最后诗人幻想联翩,在醉意朦胧中恍如置身仙境,在凉风习习、衣袖翩翩中,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

于言表。

【吊古伤今】诗人登临之地,往往多是前代胜迹,在咏史怀古中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人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想到此处,诗人顿生伤感,在凭吊古迹中抒发身世之感。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会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登上金陵凤凰台,想到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但李白不是只沉醉于对历史的凭吊与伤感之中,他更多的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除数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

【思乡怀人】思乡是最能引起世人共鸣的文学主题之一,文学中的思乡之作总是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士人漂泊在外,女子远嫁他方,征人戍守边地之时,自然是对故乡朝思暮想,然而他们又身不由己,不能亲自返回故乡,只能将怀归之情以登高远望的形式宣泄出来,在望乡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诗人身处困厄,或每逢佳节,往往登高抒怀,一方面消减内心抑郁,一方面流露思乡怀人之情。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柳州时。诗人身在贬所,故乡遥遥,盼归而不得。四周群山耸峙,似乎是无数锋利的剑芒,在时刻切割着诗人的愁肠。

再如赵嘏的《江楼感旧》: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在一个清凉寂静、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在水天一色间,想到去年与友人结伴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何等的欢快!而今面对依稀可辨的景物,而昔日的伴侣却不知已经漂泊何处,缕缕怀念与怅惘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忧时伤世】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诗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登临高处,面对宇宙之无穷、山河之破败,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伤时忧世的凄楚往往不禁涌上心头。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无一景物,皆为情语,诗人登上古幽州台,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也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此诗并没有止于个体的感伤,陈子昂将这抽象的无形的愁绪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他关注的范围不再是自我、社会、国家,而是转向整个宇宙人生。整首诗是诗人对宇宙人生所做的哲理性思考。诗人登上幽州台后,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洞庭湖,顿生宇宙无穷人生苦短之叹。想到自己昔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而今却身如不系之舟。眼望关山之北,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生灵涂炭。想到此处,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滂沱,声泪俱下。其伤时忧世之情,可以直逼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胸襟气度。

但凡登临,必有所怀。但因时代心境的不同,诗人所感怀的内容也略有不同,这点在鉴赏时不可不加注意。

【链接高考】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 :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1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2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2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答:(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 惨淡、楼阁昏暗(2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3)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3)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相关内容

  • 无限风光在语文
  • 无限风光在语文 看到题目,你不禁会问,风光指光景,语文中能有什么光景呢?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语文,岂不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藏. 无限风光在诗词.穿过力透纸背的文字,我仿佛见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李煜在发出一声声哀叹:我似乎 ...

  • 这里风光无限好
  • 这里风光无限好 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里真的很漂亮. 家不远的地方是愚池公园长了大片的荷花,这里的风景,晚风的弧度. 实在是不想承认这里的美丽,因为似乎浑然天成. 荷叶很多,但是在那美丽的外表下,我们一家吃了不少的苦头.我想要一片荷叶,然后妈妈去摘,结果荷叶的根上有刺,我们竟然都忘记了这一点. ...

  •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首先,请大家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把一只青蛙放进一个玻璃瓶里,青蛙轻而易举地从里面跳了出来.如果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盖,青蛙一跳起来就会撞到玻璃盖上.后来,把玻璃盖拿掉,青蛙却再也跳不出玻璃瓶了. ...

  • [环宇搜奇]无限风光尽在涅瓦河畔[40P]
  • [环宇搜奇]无限风光尽在涅瓦河畔[40P] 2012-05-27 美丽的涅瓦河自东向西穿过圣彼得堡,注入波罗的海芬兰湾.她全长74公里,而在圣彼得堡市区内就逶迤穿行30公里,不愧为"圣彼得堡的灵魂".涅瓦河两岸汇集了整个城市的精华,可以说无限风光尽在涅瓦河畔. 涅瓦河穿行圣彼得堡 ...

  • 日落庐山锦绣谷:无限风光在险峰
  • 庐山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谷地.5公里的秀丽山谷毛泽东曾经在此舒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 庐山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谷地.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 ...

  • 郭亮村,世界最危险的村庄,但也无限风光!
  • 郭亮村,世界最危险的村庄,但也无限风光! 太行山深处,二百米垂直的悬崖上住着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郭亮村,不是因为有歹徒,村庄的危险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造成的.郭亮村是太行山中的明珠.它地处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密林石山中,在你亲临其地后,必然会大大惊艳.揭秘世界上最危险村庄河南辉县郭亮村,一出门 ...

  • [优秀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 夜深人静,我又一次桌上那本厚厚的日记本.第一页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上面没有多少绚烂的色彩,但那"无限风光在险峰"七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却格外吸引着我.这句短短的七字格言时时激励着我前进. 手中的日记还在一页页翻过,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篇题为<我看到日出了>的作文上,脑海中隐 ...

  • 景区解说词
  • 寻梦道须沟 旅游在宁城 宁城大地,鸡鸣三省,山川秀美,风光无限.早在六千年前,老哈河流域的先民就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红山文化:辽代,这里是中京京畿所在:明代,是宁王故地:清代,蒙古民族在这里固守北疆.西南,七老图山脉和燕山山脉相连,构成了绵延千里的水墨画卷.尤其是坐落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道须沟风景区 ...

  • 海洋风光无限好
  •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通过实践加强数学体验:在技能训练中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生活化的拓展练习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草原]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 知识与能力: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