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批注练习

《赤壁赋》批注训练

(斜体的虚词,加横线的实词要解释,划波浪线句子要翻译)

壬( )戌 ( )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于斗( )牛之间。白露 横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之 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舻( )千里,旌 )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 )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 )更酌 ( )。肴( )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批注训练

(斜体的虚词,加横线的实词要解释,划波浪线句子要翻译)

壬( )戌 ( )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于斗( )牛之间。白露 横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之 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舻( )千里,旌 )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 )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 )更酌 ( )。肴( )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相关内容

  •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
  • 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 ...

  • 苏教七上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 课题:古代诗词三首 编写:侍爱娟 审阅:张 丽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首古诗词.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1)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杜牧(803-852 ...

  •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
  •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地位:<兰亭集序>是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

  • [孔明借箭]教案
  • 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孔明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 ...

  • 滑稽列传教师版
  • <滑稽列传>学案第一课时 2013.10.17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课文一二部分: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流畅朗读,自行翻译,圈点批注,积累下面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赏析课文第二部分司马迁在刻画淳于髡时采用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看准字型,给下列 ...

  • 八年级下册古诗赤壁赏析练习题
  • 八年级下册古诗<赤壁>赏析练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折戟沉沙铁未销: . 3.诗中小中见大,评论东吴命运(借咏叹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怀才不遇) 的句子是: . 4. 朝诗人 借<赤壁>这首诗抒发了自己 的感慨. 5.杜牧的<赤 ...

  •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 2005-4-17 字数:3987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 ...

  • 三年级阅读课教案
  • 三年级阅读课教案 课 题 1.学习背诵 课型 练习体会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一般的背诵方法,并明确背诵的 价值及重要性,能在阅读活动中不断积累. 课前准备 准备背诵古诗,想想背诵方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激趣 导入训练 1.组织古诗背诵活动. 2.交流背诵的好处. ...

  • [赤壁赋]阅读练习
  • 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 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 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