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②为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C.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右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在细胞分泌的同时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营养的基本方式 3.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试卷第1页,总9页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4.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 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 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6.某39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肽键数目减少8个

B.C原子减少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O原子数目减少1个

7.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

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8.如图为细胞结构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图表示不够完整,缺少细胞核等结构

B.图中c是指细胞膜,e是指细胞质

C.图中b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D.g和h均具有双层膜结构

9.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进行探究:①用头

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

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

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

试卷第2页,总9页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形成对照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10.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④代表的是线粒体 D.图示过程也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11.图示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A.呼吸酶 B.唾液淀粉酶 C.性激素 D.糖蛋白 12.烟草、食用烟草的昆虫、烟草花叶病毒、甲型H1N1病毒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分别是 A.5、4、5、4 B.4、5、4、4 C.4、5、4、5 D.5、5、4、4 13.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右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试卷第3页,总9页

14.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15.下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由图分析可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依靠(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6.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

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 B.Y>X>Z C.Z>Y>X D.Z>X>Y

17.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

A.a过程和b过程都有[H]的生成

B.a过程和b过程都要在细胞器中进行

C.O2由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使肝脏细胞内的ADP含量迅速下降

D.①、②在物质和能量上都可成为互逆反应

18.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均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

C.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D.发黄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19.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说

法错误的是

试卷第4页,总9页

A.AB段随光照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B.C点是由于气孔的关闭影响了CO2的吸收 C.CD段与AB段上升的原因是不同的 D.BC段与DE段下降的原因是相同的 20.有氧呼吸包含了无氧呼吸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始地球中缺少氧气,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逐渐进化为有氧呼吸 D.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多,增强了代谢能力 21.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CO2 B.装置乙应将B处液体提取分离进而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C.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

D.装置乙应让B先反应一会儿再连接 22.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卒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下处理。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 A.乙花盆放在光亮处 B.甲花盆放在黑暗处 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23.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24.呼吸商(RQ)是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的比值。下图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试卷第5页,总9页

A.KOH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大吸收CO2的面积 B.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时经10分钟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10分钟内小麦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 C.若在25℃时经10分钟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商是0.85 D.为了校正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应分别放入死亡的小麦种子、清水,其他条件不变

25.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小时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ml,CO2增加48ml,则在1小时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 )

A.1/3倍 B.1/2倍 C.2倍 D.3倍

试卷第6页,总9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6.下图是分析某一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中所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物质运输方式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_____的特点。 ②下列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的物质是( )

A.甘油 B.K+ C.氧气 D.胰岛素 (2)已知A、B分别是两种酶,A是磷酸激酶,B是磷酸酯酶。请推断:磷酸激酶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磷酸酯酶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它们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3)D物质在物质运输过程中的名称是_____,它与酶的相同性质是都具有_____,它在细胞膜上位置的变动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 27.图a和图b是细胞结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胞? 。 A.颤藻 B.干种子 C.心肌细胞 D.菠菜的叶肉 (2)图b所示结构只有通过 能观察到。图b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存在形式是 。 (3)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⑥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B.⑤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 C.人体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①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都具有膜结构 E.①中不含核酸 (4)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和[ ] 。 试卷第7页,总9页

(5)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

(填代号)

提供,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 作活体染色。 (6)若该细胞是西瓜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 (7)经测定,该细胞的细胞液中所含物质的浓度为0.2mol/L 。若将该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片刻后将发现有__________现象。 (8)磷元素进入植物细胞以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8.假设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蛋白质中共含有 个肽键,肽键可表示为 。

(2)理论上分析,该蛋白质至少有个 —COOH,至少有 个 —NH2 。

(3)已知两肽链之间相连的键为二硫键(—S—S—),每形成一个二硫键会脱去2个H。则在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 。

29.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

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试卷第8页,总9页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 ,进而加快对图2中_(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µ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mol/LNaHSO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µmol•m-2•s-1)。 试卷第9页,总9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①为多糖,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C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膜。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D

【解析】

试题分析:a与b中均有细胞膜与囊泡膜的转化,生物膜在形态上变化的原因是膜的流动性,A对;a中大分子物质首先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该过程需要能量,B对;b在细胞分泌时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释放出的同时,囊泡膜成为细胞膜,C对;细胞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等,均为小分子物质,通过跨膜运输即可排出,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也是小分子物质,通过跨膜运输即可完成,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胞吞和胞吐。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胞吞和胞吐的有关知识。

3.D

【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细胞核。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人体细胞的周期长短差距很大,不是相同的。细胞膜、内质网膜等膜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结构的结构特点。

4.C

【解析】酵母菌为常见单细胞真菌,A和B错;C和D的区别在于①和③,蓝细菌也叫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故C正确。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真核生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涉及到不同细胞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的判定,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5.C

【解析】用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材料,经吡啰红甲基绿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此可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细胞核被染成绿色,故A、B错。苏丹III可将细胞内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故D错。健那绿可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的应用,本题以实验材料为切入点,涉及生物实验中常用染色剤的作用及颜色反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实验的识记。难度较小。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4条多肽的氨基酸数量,可知去掉丙氨酸的位置分别是第8位、18位、27位和39位,其中第39位位于末端,由于去掉一个丙氨酸破坏两个肽键、增加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去掉末端的丙氨酸只破坏一个肽键,不增加氨基和羧基,所以肽键数共减少7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丙氨酸的R基为-CH3,则丙氨酸有3个C原子,所以去掉

4个丙氨酸,则减少12个C原子;由于减少7个肽键,增加3个羧基,所以O原子减少1个。

考点:本题考查多肽中氨基、羧基、肽键、O原子数目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位于中间的丙氨酸脱去后破坏两个肽键、增加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去掉末端的丙氨酸只破坏一个肽键,不增加氨基和羧基。

7.D

【解析】

试题分析:ATP中A指腺苷(腺嘌呤核糖),所以①中A—P指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A指腺嘌呤;③为双链,且含有T,故属于DNA分子,其中A指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为单链,且含有U,故属于RNA,其中A指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所以①和④表示的含义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ATP、核糖核苷酸、DNA和RNA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ATP中A指腺嘌呤核糖。

8.D

【解析】

试题分析:a: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膜 d:细胞壁 e:细胞质基质 f:细胞器 g:叶绿体

所以 ,hD:是正线确粒的体 。 这是一个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可以利用自己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

9.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A C正确;

实验组指试验中进行探究的部分,对照组是指试验中进行比较的部分,一般不处理。B正确; 该实验不能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核功能探究实验。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实验组、对照组定义。

10.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为内质网、2为高尔基体、3是囊泡;4是线粒体;故ABC正确;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该过程不会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核糖体合成转到内质网初步加工,并形成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以小泡的形式运输的细胞膜处,小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故此过程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增加。

呼吸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是分泌蛋白;性激素是脂质;糖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烟草和昆虫均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DNA和RNA共有的碱基是A、G、C,DNA特有碱基是T,RNA特有碱基是U,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四种碱基,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细胞或生物体内核酸构成。

点评: 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甲试管内蛋白液中的蛋白质可被水解,但蛋白酶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乙试管内的蛋白质不变,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丙试管内的蛋白块因水解而消失,丁试管内的蛋白块不变。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酶的作用及本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酶的作用及本质。

14.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但t1时酶的空间结构并没有被破坏。故ACD错,B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结合酶特性分析坐标图。

15.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K+、Mg2+的细胞内的浓度大于细胞外,只有主动运输的特点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因此,判断他们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主动运输方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细胞运输的方式。

16.D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可知X>Y, 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可知X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渗透作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利用渗透作用来分析实例。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两个过程都有【H】产生,A正确;B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故错误;C中氧气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故ADP不会改变,错误;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错误。

考点: 考查细胞内ATP生成途径。

点评: 通常细胞内的ATP由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18.B

【解析】

试题分析:以柱形图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了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的分布、提取及分离。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或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据图信息可知:与滤液细线距离由远到近的分别是:丁、丙、乙、甲,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的,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越快,与滤液细线距离也就越远,因丁与滤液细线距离最远,故丁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由此也推出丁、丙、乙、甲分别代表的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菠菜叶发黄说明其中叶绿素含量少,即甲和乙含量减少。

考点: 考查光合色素的分离相关的知识。

点评: 利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19.D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

1、光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曲线AB段、DE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故A正确.

2、CO2 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当环境中的CO2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3、温度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暗反应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4、水分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如曲线BC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B正确.

5、矿质元素 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 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等等.

考点: 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图象的识别,应综合分析识别.照强度、光质、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每一阶段相同,说明有氧呼吸是从无氧呼吸过程进化而来的,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原始大气没有氧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多,增强了代谢能力,所以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

点评: 开始地球表面无氧气存在,所以是无氧呼吸,出现植物后产生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21.C

【解析】

试题分析:装置甲是来验证酵母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干扰

实验结果;装置乙是来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C处澄清石灰水是来验证生成物,不能检测酒精;装置乙中可能会混有少量氧气,应首先让B反应一段时间消耗掉氧气,在连接C;酵母菌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光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无需黑暗条件

考点:考查探究酵母菌实验,属于考纲实验分析层次。

点评: 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无氧均可产生CO2。

22.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则温度和水是无关变量,对无关变量的要求是,适宜且相同,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照实验的设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知识。

23.B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的有机物,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须通过胞吞吸收,半乳糖是

一种单糖,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胞吞和主动运输都须消耗能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运输。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物质的运输。

24.D

【解析】

试题分析:甲中清水,乙中是KOH,能够吸收二氧化碳;KOH中放置筒状滤纸的能增大吸收CO2的面积,A正确;

小麦即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酶→ 2CO2 + 2酒精 + 能量

可得有氧:C6H12O6~ 6O2 ~6CO2

无氧:C6H12O6 ~2CO2 ~ 2酒精

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氧气的消耗,可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或者只进行无氧呼吸;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无氧呼吸;综合甲、乙只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中若小麦是以脂肪(含C、H多)为呼吸底物,则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故甲左移(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30mm)

乙中有KOH,能吸收二氧化碳,假设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则200mm是纯的耗氧量,再根据甲的等式,得出被吸收(释放)的二氧化碳=200-30=170mm

呼吸商=170\200=0.85 C正确

D该实验已经是相互对照,不需要在设置对照组。

考点: 细胞呼吸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细胞呼吸

25.D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即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酶—→ 2CO2 + 2酒精 + 能量

由题目可知,设有氧和无氧情况下所消耗的葡萄糖分别为X和Y,又O2减少24ml,CO2增加48ml则

有氧:C6H12O6~ 6O2 ~6CO2 无氧:C6H12O6 ~2CO2 ~ 2酒精

1 6 6 1 2

X 24 24mol Y 48- 24mol

可得X=4mol Y=12mol

故比值为3:1

考点: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间的比值关系;若已知氧气从氧气入手,若已知酒精从酒精入手计算。

26.(1)①主动运输 该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和能量(ATP)(2分) 选择透过性 ②B

(2)催化物质和磷酸结合在一起(2分) 催化物质和磷酸形成的复合物发生分解(2分) 蛋白质

(3)载体 专一性(特异性)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试题分析:(1)①图中显示,该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和能量,故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②甘油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K+是带电离子,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是气体小分子物质,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胰岛素是蛋白质,其运输方式为胞吞或胞吐;(2)经过A,磷酸与D结合,可见A的作用是催化物质和磷酸结合在一起;经过B,磷酸与D分开,可见B的作用是催化物质和磷酸形成的复合物发生分解;A和B都是膜上的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D物质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故D是膜上的载体;具有专一性(特异性);它在细胞膜上位置的变动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跨膜运输。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分析图解。

(2)结合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判断物质的运输方式。

(3)根据膜的结构组成及相关物质的运动情况推测其具体作用。

27.(1)D

(2)电子显微镜 细丝状的染色质

(3)B

(4)①叶绿体 ④线粒体

(5)④ 健那绿

(6)⑤细胞液(液泡)

(7)质壁分离

(8)磷脂 ADP+Pi+能量→ATP

【解析】

试题分析:(1)图a有细胞核(颤藻没有),有一个大液泡(干种子和心肌细胞没有),该两种结构菠菜的叶肉细胞都有;(2)图b所示结构中核膜、核仁、核糖体等清晰可见,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存在形式是细丝状的染色质;(3)高尔基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⑤是液泡,其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⑥是内质网,人体细胞中也有;③是核仁,⑦是核糖体,它们都无膜结构;(4)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①叶绿体和④线粒体(5)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作活体染色;(6)西瓜果肉细胞中的色素主要存在于⑤细胞液(液泡);(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4mol/L,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8)磷脂分子是细胞膜的支架,磷元素通过参与ADP+Pi+能量→ATP反应,使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识图能力,根据细胞各结构的形态特点准确辨认。

(2)区别动植物细胞。

(3)掌握细胞各结构的结构和功能。

28.1) 180 -CO-NH-

(2)2 2

(3) 3248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知,有两条多肽链,由10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形成99个肽键和脱去99个水,至少含有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图中形成有三个二硫键,分子量减少了99个水分子和6个氢。

考点: 考查蛋白质脱水缩合

点评: 蛋白质中氨基酸脱水缩合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形成的肽键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为氨基酸数减去肽链的条数。

29.(1)②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lo/L NaHSO3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NaHSO3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 A、B、D (3)如图

【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

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lo/L NaHSO3溶液;③根据题中信息,0.2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lo/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高一生物期末考试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②为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C.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右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在细胞分泌的同时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营养的基本方式 3.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试卷第1页,总9页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4.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 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 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6.某39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肽键数目减少8个

B.C原子减少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O原子数目减少1个

7.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

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8.如图为细胞结构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图表示不够完整,缺少细胞核等结构

B.图中c是指细胞膜,e是指细胞质

C.图中b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D.g和h均具有双层膜结构

9.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进行探究:①用头

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

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

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

试卷第2页,总9页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形成对照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10.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④代表的是线粒体 D.图示过程也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11.图示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A.呼吸酶 B.唾液淀粉酶 C.性激素 D.糖蛋白 12.烟草、食用烟草的昆虫、烟草花叶病毒、甲型H1N1病毒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分别是 A.5、4、5、4 B.4、5、4、4 C.4、5、4、5 D.5、5、4、4 13.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右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试卷第3页,总9页

14.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15.下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由图分析可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依靠(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6.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

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 B.Y>X>Z C.Z>Y>X D.Z>X>Y

17.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

A.a过程和b过程都有[H]的生成

B.a过程和b过程都要在细胞器中进行

C.O2由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使肝脏细胞内的ADP含量迅速下降

D.①、②在物质和能量上都可成为互逆反应

18.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均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

C.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D.发黄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19.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说

法错误的是

试卷第4页,总9页

A.AB段随光照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B.C点是由于气孔的关闭影响了CO2的吸收 C.CD段与AB段上升的原因是不同的 D.BC段与DE段下降的原因是相同的 20.有氧呼吸包含了无氧呼吸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始地球中缺少氧气,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逐渐进化为有氧呼吸 D.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多,增强了代谢能力 21.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CO2 B.装置乙应将B处液体提取分离进而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C.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

D.装置乙应让B先反应一会儿再连接 22.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卒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下处理。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 A.乙花盆放在光亮处 B.甲花盆放在黑暗处 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23.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24.呼吸商(RQ)是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的比值。下图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试卷第5页,总9页

A.KOH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大吸收CO2的面积 B.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时经10分钟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10分钟内小麦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 C.若在25℃时经10分钟观察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商是0.85 D.为了校正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应分别放入死亡的小麦种子、清水,其他条件不变

25.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小时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ml,CO2增加48ml,则在1小时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 )

A.1/3倍 B.1/2倍 C.2倍 D.3倍

试卷第6页,总9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6.下图是分析某一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中所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物质运输方式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_____的特点。 ②下列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的物质是( )

A.甘油 B.K+ C.氧气 D.胰岛素 (2)已知A、B分别是两种酶,A是磷酸激酶,B是磷酸酯酶。请推断:磷酸激酶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磷酸酯酶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它们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3)D物质在物质运输过程中的名称是_____,它与酶的相同性质是都具有_____,它在细胞膜上位置的变动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 27.图a和图b是细胞结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胞? 。 A.颤藻 B.干种子 C.心肌细胞 D.菠菜的叶肉 (2)图b所示结构只有通过 能观察到。图b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存在形式是 。 (3)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⑥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B.⑤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 C.人体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①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都具有膜结构 E.①中不含核酸 (4)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和[ ] 。 试卷第7页,总9页

(5)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

(填代号)

提供,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 作活体染色。 (6)若该细胞是西瓜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 (7)经测定,该细胞的细胞液中所含物质的浓度为0.2mol/L 。若将该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片刻后将发现有__________现象。 (8)磷元素进入植物细胞以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8.假设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蛋白质中共含有 个肽键,肽键可表示为 。

(2)理论上分析,该蛋白质至少有个 —COOH,至少有 个 —NH2 。

(3)已知两肽链之间相连的键为二硫键(—S—S—),每形成一个二硫键会脱去2个H。则在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 。

29.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

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试卷第8页,总9页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 ,进而加快对图2中_(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µ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mol/LNaHSO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µmol•m-2•s-1)。 试卷第9页,总9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①为多糖,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C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膜。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D

【解析】

试题分析:a与b中均有细胞膜与囊泡膜的转化,生物膜在形态上变化的原因是膜的流动性,A对;a中大分子物质首先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该过程需要能量,B对;b在细胞分泌时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释放出的同时,囊泡膜成为细胞膜,C对;细胞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等,均为小分子物质,通过跨膜运输即可排出,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也是小分子物质,通过跨膜运输即可完成,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胞吞和胞吐。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胞吞和胞吐的有关知识。

3.D

【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细胞核。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人体细胞的周期长短差距很大,不是相同的。细胞膜、内质网膜等膜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结构的结构特点。

4.C

【解析】酵母菌为常见单细胞真菌,A和B错;C和D的区别在于①和③,蓝细菌也叫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故C正确。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真核生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涉及到不同细胞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的判定,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5.C

【解析】用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材料,经吡啰红甲基绿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此可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细胞核被染成绿色,故A、B错。苏丹III可将细胞内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故D错。健那绿可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的应用,本题以实验材料为切入点,涉及生物实验中常用染色剤的作用及颜色反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实验的识记。难度较小。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4条多肽的氨基酸数量,可知去掉丙氨酸的位置分别是第8位、18位、27位和39位,其中第39位位于末端,由于去掉一个丙氨酸破坏两个肽键、增加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去掉末端的丙氨酸只破坏一个肽键,不增加氨基和羧基,所以肽键数共减少7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丙氨酸的R基为-CH3,则丙氨酸有3个C原子,所以去掉

4个丙氨酸,则减少12个C原子;由于减少7个肽键,增加3个羧基,所以O原子减少1个。

考点:本题考查多肽中氨基、羧基、肽键、O原子数目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位于中间的丙氨酸脱去后破坏两个肽键、增加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去掉末端的丙氨酸只破坏一个肽键,不增加氨基和羧基。

7.D

【解析】

试题分析:ATP中A指腺苷(腺嘌呤核糖),所以①中A—P指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A指腺嘌呤;③为双链,且含有T,故属于DNA分子,其中A指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为单链,且含有U,故属于RNA,其中A指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所以①和④表示的含义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ATP、核糖核苷酸、DNA和RNA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ATP中A指腺嘌呤核糖。

8.D

【解析】

试题分析:a: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膜 d:细胞壁 e:细胞质基质 f:细胞器 g:叶绿体

所以 ,hD:是正线确粒的体 。 这是一个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可以利用自己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

9.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A C正确;

实验组指试验中进行探究的部分,对照组是指试验中进行比较的部分,一般不处理。B正确; 该实验不能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核功能探究实验。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实验组、对照组定义。

10.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为内质网、2为高尔基体、3是囊泡;4是线粒体;故ABC正确;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该过程不会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核糖体合成转到内质网初步加工,并形成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以小泡的形式运输的细胞膜处,小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故此过程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增加。

呼吸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是分泌蛋白;性激素是脂质;糖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烟草和昆虫均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DNA和RNA共有的碱基是A、G、C,DNA特有碱基是T,RNA特有碱基是U,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四种碱基,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细胞或生物体内核酸构成。

点评: 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甲试管内蛋白液中的蛋白质可被水解,但蛋白酶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乙试管内的蛋白质不变,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丙试管内的蛋白块因水解而消失,丁试管内的蛋白块不变。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酶的作用及本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酶的作用及本质。

14.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但t1时酶的空间结构并没有被破坏。故ACD错,B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结合酶特性分析坐标图。

15.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K+、Mg2+的细胞内的浓度大于细胞外,只有主动运输的特点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因此,判断他们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主动运输方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细胞运输的方式。

16.D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可知X>Y, 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可知X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渗透作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利用渗透作用来分析实例。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两个过程都有【H】产生,A正确;B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故错误;C中氧气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故ADP不会改变,错误;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错误。

考点: 考查细胞内ATP生成途径。

点评: 通常细胞内的ATP由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18.B

【解析】

试题分析:以柱形图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了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的分布、提取及分离。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或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据图信息可知:与滤液细线距离由远到近的分别是:丁、丙、乙、甲,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的,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越快,与滤液细线距离也就越远,因丁与滤液细线距离最远,故丁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由此也推出丁、丙、乙、甲分别代表的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菠菜叶发黄说明其中叶绿素含量少,即甲和乙含量减少。

考点: 考查光合色素的分离相关的知识。

点评: 利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19.D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

1、光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曲线AB段、DE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故A正确.

2、CO2 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当环境中的CO2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3、温度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暗反应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4、水分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如曲线BC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B正确.

5、矿质元素 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 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等等.

考点: 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图象的识别,应综合分析识别.照强度、光质、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每一阶段相同,说明有氧呼吸是从无氧呼吸过程进化而来的,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原始大气没有氧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多,增强了代谢能力,所以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

点评: 开始地球表面无氧气存在,所以是无氧呼吸,出现植物后产生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21.C

【解析】

试题分析:装置甲是来验证酵母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干扰

实验结果;装置乙是来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C处澄清石灰水是来验证生成物,不能检测酒精;装置乙中可能会混有少量氧气,应首先让B反应一段时间消耗掉氧气,在连接C;酵母菌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光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无需黑暗条件

考点:考查探究酵母菌实验,属于考纲实验分析层次。

点评: 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无氧均可产生CO2。

22.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则温度和水是无关变量,对无关变量的要求是,适宜且相同,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照实验的设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知识。

23.B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的有机物,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须通过胞吞吸收,半乳糖是

一种单糖,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胞吞和主动运输都须消耗能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运输。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物质的运输。

24.D

【解析】

试题分析:甲中清水,乙中是KOH,能够吸收二氧化碳;KOH中放置筒状滤纸的能增大吸收CO2的面积,A正确;

小麦即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酶→ 2CO2 + 2酒精 + 能量

可得有氧:C6H12O6~ 6O2 ~6CO2

无氧:C6H12O6 ~2CO2 ~ 2酒精

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氧气的消耗,可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或者只进行无氧呼吸;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无氧呼吸;综合甲、乙只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中若小麦是以脂肪(含C、H多)为呼吸底物,则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故甲左移(耗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30mm)

乙中有KOH,能吸收二氧化碳,假设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则200mm是纯的耗氧量,再根据甲的等式,得出被吸收(释放)的二氧化碳=200-30=170mm

呼吸商=170\200=0.85 C正确

D该实验已经是相互对照,不需要在设置对照组。

考点: 细胞呼吸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细胞呼吸

25.D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即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酶—→ 2CO2 + 2酒精 + 能量

由题目可知,设有氧和无氧情况下所消耗的葡萄糖分别为X和Y,又O2减少24ml,CO2增加48ml则

有氧:C6H12O6~ 6O2 ~6CO2 无氧:C6H12O6 ~2CO2 ~ 2酒精

1 6 6 1 2

X 24 24mol Y 48- 24mol

可得X=4mol Y=12mol

故比值为3:1

考点: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间的比值关系;若已知氧气从氧气入手,若已知酒精从酒精入手计算。

26.(1)①主动运输 该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和能量(ATP)(2分) 选择透过性 ②B

(2)催化物质和磷酸结合在一起(2分) 催化物质和磷酸形成的复合物发生分解(2分) 蛋白质

(3)载体 专一性(特异性)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试题分析:(1)①图中显示,该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和能量,故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②甘油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K+是带电离子,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是气体小分子物质,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胰岛素是蛋白质,其运输方式为胞吞或胞吐;(2)经过A,磷酸与D结合,可见A的作用是催化物质和磷酸结合在一起;经过B,磷酸与D分开,可见B的作用是催化物质和磷酸形成的复合物发生分解;A和B都是膜上的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D物质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故D是膜上的载体;具有专一性(特异性);它在细胞膜上位置的变动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跨膜运输。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分析图解。

(2)结合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判断物质的运输方式。

(3)根据膜的结构组成及相关物质的运动情况推测其具体作用。

27.(1)D

(2)电子显微镜 细丝状的染色质

(3)B

(4)①叶绿体 ④线粒体

(5)④ 健那绿

(6)⑤细胞液(液泡)

(7)质壁分离

(8)磷脂 ADP+Pi+能量→ATP

【解析】

试题分析:(1)图a有细胞核(颤藻没有),有一个大液泡(干种子和心肌细胞没有),该两种结构菠菜的叶肉细胞都有;(2)图b所示结构中核膜、核仁、核糖体等清晰可见,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存在形式是细丝状的染色质;(3)高尔基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⑤是液泡,其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⑥是内质网,人体细胞中也有;③是核仁,⑦是核糖体,它们都无膜结构;(4)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①叶绿体和④线粒体(5)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作活体染色;(6)西瓜果肉细胞中的色素主要存在于⑤细胞液(液泡);(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4mol/L,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8)磷脂分子是细胞膜的支架,磷元素通过参与ADP+Pi+能量→ATP反应,使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识图能力,根据细胞各结构的形态特点准确辨认。

(2)区别动植物细胞。

(3)掌握细胞各结构的结构和功能。

28.1) 180 -CO-NH-

(2)2 2

(3) 3248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知,有两条多肽链,由10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形成99个肽键和脱去99个水,至少含有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图中形成有三个二硫键,分子量减少了99个水分子和6个氢。

考点: 考查蛋白质脱水缩合

点评: 蛋白质中氨基酸脱水缩合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形成的肽键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为氨基酸数减去肽链的条数。

29.(1)②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lo/L NaHSO3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NaHSO3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 A、B、D (3)如图

【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

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lo/L NaHSO3溶液;③根据题中信息,0.2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lo/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相关内容

  • 2015年下期高一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2015年下期高一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次试题命制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为依据,从考查内容上看为必修一第1-5章的知识:从题型上看,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题型:从考查目的上看,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有图形表格题.实验题等形式,考查了学生 ...

  • 高一生物期末试卷分析
  • 高一生物期末试卷分析 一.本次考试的特点 本次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类,时间一小时,选择题35道,填空4道大题共26个空,选择题难,填空稍简单些,很多学生答完选择题,没时间答填空,总之题量大,题很难.考查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大. 通过对试题分布的统计可看出,包括必修一六章所有的章节 都有知识 ...

  • 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期末考试题
  • 2014-2015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组成细胞的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 A.H B.N C.O D.C 2. 细胞学说揭示了( )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 C.细胞为什么能产 ...

  • 期中考试表彰会光荣册
  • 武安市第六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光 荣 册 武 安 市 第 六 中 学 2013年 9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议 程 时 间:2013年09月6日 地 点:教学楼国旗下 主 持:贺校长 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 第二项:请张校长宣 ...

  •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
  •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2015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每位同学应该根据这次复习的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末考试科目多,内容庞杂,很多同学复习起来感觉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后几天的学习 ...

  • 化学·2015年秋季期末考试注意事项
  • 2015年秋季期末考试注意事项 本次高一高二考试实行网上阅卷,为此请注意 一. 年级组 1. 提前一周提供学生九位数考号,前三位017代表高二018代表高一,第四位统一为5,代表城高,第五位1代表理科,0代表文科,不分文理统一为1,第六七位为考场编号,第八九位为考生编号. 2. 提供参加阅卷老师的姓 ...

  • 高一期末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 高一期末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 基本情况 市普通高中有14所学校参加了本次测试,学生共15441人:本次考试总分1035分,全市总分平均分452分,及格率为15%,全市最高分937分(). 这次测试使用市期末试题,与同步考试.测试题目从整体来看,试题难度较大,高分层.合格率人数不够理想,中下层人数偏 ...

  • 下学期高一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
  • 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 ...

  • 2013秋期末工作安排
  •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工作安排 各教研组.各年级组: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有条不紊地做好本学期后期阶段的各项工作,现将期末工作安排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新课结束.期考备考要求: 1.各学科结束新课时间为18周(1月1日前):18周周四至19周进行复习(每科至少应该有一周课的时间进行 ...

  • (19)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小学期末考试安排
  • 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安排 通 知 各学校: 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应中学要求,我中心提供期末考试试卷.凡期末考试使用我中心提供试卷的学校,请注意以下事项: 一.考试时间 根据教育局安排,本学期中学期末考试时间定为2015年1月20.21.22.23日四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