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_原因及对策

第12卷 第6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2, No. 6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Dec. 2010

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原因及对策

卞素芹1,刘丽梅2

(1.河北科技大学 理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科技大学 团委,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和

就业心理分析,探索促进女大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包括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培养创新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0)06-0111-0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社会就业需求迅速减弱,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这一新增就业需求锐减,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的劳动者,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他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毕业时要站在同样平台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女大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偏见,再加上她们本身心理不够成熟,不稳定,认识问题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和疏导她们的心理压力、争取合理就业,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原因

此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调查样本涵盖了化工、机械、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新闻、汉语言文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425份,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单位选择意向、对就业地域选择、就业自信心、待遇期望等等。

1. 单位选择的意向

从女大学生对“你在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是什么”回答来看,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单位未来的发展、符合职业规划、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和工作地域等。在“心中比较理想也有现实可能的就业单位”调

收稿日期:2010-09-1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SZ2010425)

作者简介:卞素芹(1966-),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高级政工师;

刘丽梅(1970-),女(满族),辽宁北镇人,河北科技大学团委教师,心理学硕士

查中,依次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能就业就行和自己创业。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具体的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锻炼成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调查中就“家乡的基层单位有需求,你愿意去吗”问题,37.23%的女大学生表示“愿意去”。37.04%的女生表示“没有其他选择时就去”。这两部分毕业生占了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女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眷恋和感情,认识到去基层单位锻炼成才的必要性,到基层单位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实际意义。但是也有25.73%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去家乡基层单位就业,说明在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毕业生下基层创造条件,制定更优惠的政策,不仅能够吸引人才还要能够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工作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更应增强毕业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2. 地域选择的意向

选择大城市的女大学生为52.5%,中小城市、家乡的都为12%,选择南方发达地区的为7%,西部地区的为3%。从此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女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舒适、待遇好,所以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视野开阔,相对别的地方收入也多,生活水平也高。而不愿意到更需

112 衡水学院学报 第12卷

要人才的条件较差的西部和基层锻炼。从12%选择回家乡就业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女生有依赖感,愿意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关照下谋取职业,而不愿意到经济比较发达、人才需求量更大的南方就业。这种现象在北方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普遍有“故土难离”的概念。有的女生仍然希望“一业定终身”,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导致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有13.5%的女生对就业地点没有要求。从就业地域选择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依然为首选,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女生也表现得比较理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择业,不再只关注待遇,而是更关注单位未来的发展和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只关注机关事业单位,而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学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

3. 考研与就业选择的意向

选择考研的女大学生达到了34%。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毕业生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增反降,使人才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些用人单位趁机抬高就业门槛,甚至设置了性别限制条件,这充分反映了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象。由于看到自己的学长就业难的现状,许多女大学生把考研作为改变自己身份,增加就业砝码的机会。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中的“考研热”持续升温。原因在于: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采取了回避方式。报考研究生比例的不断提高也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急于就业和就业准备不足,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势必会影响到培养质量和给将来的就业带来压力;另外,处理不好考研与学业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四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1]。

4. 就业自信心

在对就业形势看法上,有49.6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得抓住机会、付出努力才能就业”;而19.46%的女生选择的是“非常严峻、就业难度太大”;25.07%的女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能较满意地就业;还有5.8%的女生“说不清楚”。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同学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大部分女生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到社会激烈竞争中去。另外一部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忧虑情绪比较明

显,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认识不够,缺乏太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方法,本身整体素质一般,顺利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应加强对这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如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分层就业等具体措施,鼓励她们多参与竞争,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以合理的就业期望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抓住机会,及时就业[2]。

5. 就业待遇期望

女大学生在薪酬的标准上没有体现出理想化倾向,对“期望月薪”有43.78%选择“1 000~1 500元”;选“1 500~2 000元”的有21.33%,“2 000元以上”的有16.1%,“800~1 000元”的有13.56%,“无所谓,看得不重”的有3.83%。女大学生希望获得较高的薪金无可厚非,特别是某些有特长的女大学生凸显出“薪金首选”的倾向。一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和规模较小的单位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可能满足不了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在选择单位和应聘时可能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等到认清现实,机会已经错过。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女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同时要脚踏实地,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理想化的报酬,会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另一方面,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薪水本身,要把薪水与发展前景结合起来看,要把薪水与工作条件结合起来看。作为用人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女大学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待遇,使之与她们的价值能够构合理匹配,以此激发女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 1. 认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教育女大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经济时代,而不是梦想社会来适应自己。女大学毕业生处在青春期,正是她们将逐渐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走向独立的社会生活,成为更广阔的社会的正式成员的关键社会化时期。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女大学生所面对的许多复杂问题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就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是历史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体,它“先验地”存在于尚未完成社会化的女大学生之前,象一个庞然大物,通过种种途径,暗示甚至强制大学毕业生来适应它,而这恰恰正是大学毕业生完成其社会化一般过程的本质,所以,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去适应社会。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集中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但这些用人单位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女大学生与男性相比本身就处

第6期 卞素芹,等 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原因及对策 113

于劣势,所以,女大学生应另辟蹊径,开辟自己的就业空间。女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接触社会面广、内在潜力大、组织和活动能力较强等,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式,把握女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促进女大学生的灵活就业。

2. 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

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高校就业工作新的切入点。当就业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后,部分学生仍受以往国家统包统分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缺少认识,对社会缺乏了解,找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就出现了部分就业难的现象。其次,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宁愿待业也不愿降低标准就业。要解决这两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高校中开展创业型就业教育。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目标、就业标准、创业技能和对社会的认识从进校起就开始进行全程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并让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实现自我创业。开展创业教育要明确教学理论体系、目标和要求,由学校统一组织聘请指导教师或企业高管组成的师资队伍。培养女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载体,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被实践证明是女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知识普及教育,立足专业特点的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女大学生热爱知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热情,引导和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提高她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女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女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做好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女大学生受传统角色定位的影响,再加上情绪化、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特征的影响,面对纷杂的行业和职位,很多女大学生缺乏明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导致他们容易随波逐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女大学生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树立职业志向,帮助他们合理选择职业,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感情、社会需要和兴趣、家庭和事业等问题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性程度与择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各方面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就业竞争,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焦虑水平比较低。适应性对女大学生的择业焦虑有很重要的影响。职业选择适应性与身心症状表现为择业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适应性越好,择业焦虑水平越低。另外,人际适应性对就业竞争压力的预测作用较大。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脱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新环境的转变中,能否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人际适应性差的同学往往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不强,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他们往往自信心不足,感到很大的压力,产生焦虑情绪[3]。这些心理特性在大学期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要引起各高校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芳.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9(3):32-33.

[2] 闫杰.影响女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心理因素及其教育对策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7.

[3] 陈素红.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9(5):17-19.

Caus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a Surve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s

BIAN Su-qin1,LIU Li-mei2

(1.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2.Youth League Committe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Abstract: Affected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pecial group in the society, are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ttempts to find solutions to promot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involvi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cultivating their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their career planning. Key word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s; employment ability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第12卷 第6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2, No. 6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Dec. 2010

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原因及对策

卞素芹1,刘丽梅2

(1.河北科技大学 理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科技大学 团委,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和

就业心理分析,探索促进女大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包括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培养创新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0)06-0111-0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社会就业需求迅速减弱,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这一新增就业需求锐减,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的劳动者,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他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毕业时要站在同样平台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女大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偏见,再加上她们本身心理不够成熟,不稳定,认识问题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和疏导她们的心理压力、争取合理就业,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原因

此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调查样本涵盖了化工、机械、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新闻、汉语言文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425份,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单位选择意向、对就业地域选择、就业自信心、待遇期望等等。

1. 单位选择的意向

从女大学生对“你在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是什么”回答来看,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单位未来的发展、符合职业规划、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和工作地域等。在“心中比较理想也有现实可能的就业单位”调

收稿日期:2010-09-1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SZ2010425)

作者简介:卞素芹(1966-),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高级政工师;

刘丽梅(1970-),女(满族),辽宁北镇人,河北科技大学团委教师,心理学硕士

查中,依次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能就业就行和自己创业。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具体的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锻炼成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调查中就“家乡的基层单位有需求,你愿意去吗”问题,37.23%的女大学生表示“愿意去”。37.04%的女生表示“没有其他选择时就去”。这两部分毕业生占了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女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眷恋和感情,认识到去基层单位锻炼成才的必要性,到基层单位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实际意义。但是也有25.73%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去家乡基层单位就业,说明在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毕业生下基层创造条件,制定更优惠的政策,不仅能够吸引人才还要能够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工作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更应增强毕业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2. 地域选择的意向

选择大城市的女大学生为52.5%,中小城市、家乡的都为12%,选择南方发达地区的为7%,西部地区的为3%。从此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女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舒适、待遇好,所以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视野开阔,相对别的地方收入也多,生活水平也高。而不愿意到更需

112 衡水学院学报 第12卷

要人才的条件较差的西部和基层锻炼。从12%选择回家乡就业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女生有依赖感,愿意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关照下谋取职业,而不愿意到经济比较发达、人才需求量更大的南方就业。这种现象在北方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普遍有“故土难离”的概念。有的女生仍然希望“一业定终身”,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导致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有13.5%的女生对就业地点没有要求。从就业地域选择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依然为首选,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女生也表现得比较理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择业,不再只关注待遇,而是更关注单位未来的发展和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只关注机关事业单位,而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学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

3. 考研与就业选择的意向

选择考研的女大学生达到了34%。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毕业生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增反降,使人才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些用人单位趁机抬高就业门槛,甚至设置了性别限制条件,这充分反映了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象。由于看到自己的学长就业难的现状,许多女大学生把考研作为改变自己身份,增加就业砝码的机会。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中的“考研热”持续升温。原因在于: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采取了回避方式。报考研究生比例的不断提高也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急于就业和就业准备不足,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势必会影响到培养质量和给将来的就业带来压力;另外,处理不好考研与学业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四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1]。

4. 就业自信心

在对就业形势看法上,有49.6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得抓住机会、付出努力才能就业”;而19.46%的女生选择的是“非常严峻、就业难度太大”;25.07%的女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能较满意地就业;还有5.8%的女生“说不清楚”。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同学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大部分女生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到社会激烈竞争中去。另外一部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忧虑情绪比较明

显,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认识不够,缺乏太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方法,本身整体素质一般,顺利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应加强对这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如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分层就业等具体措施,鼓励她们多参与竞争,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以合理的就业期望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抓住机会,及时就业[2]。

5. 就业待遇期望

女大学生在薪酬的标准上没有体现出理想化倾向,对“期望月薪”有43.78%选择“1 000~1 500元”;选“1 500~2 000元”的有21.33%,“2 000元以上”的有16.1%,“800~1 000元”的有13.56%,“无所谓,看得不重”的有3.83%。女大学生希望获得较高的薪金无可厚非,特别是某些有特长的女大学生凸显出“薪金首选”的倾向。一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和规模较小的单位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可能满足不了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在选择单位和应聘时可能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等到认清现实,机会已经错过。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女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同时要脚踏实地,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理想化的报酬,会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另一方面,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薪水本身,要把薪水与发展前景结合起来看,要把薪水与工作条件结合起来看。作为用人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女大学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待遇,使之与她们的价值能够构合理匹配,以此激发女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 1. 认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教育女大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经济时代,而不是梦想社会来适应自己。女大学毕业生处在青春期,正是她们将逐渐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走向独立的社会生活,成为更广阔的社会的正式成员的关键社会化时期。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女大学生所面对的许多复杂问题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就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是历史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体,它“先验地”存在于尚未完成社会化的女大学生之前,象一个庞然大物,通过种种途径,暗示甚至强制大学毕业生来适应它,而这恰恰正是大学毕业生完成其社会化一般过程的本质,所以,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去适应社会。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集中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但这些用人单位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女大学生与男性相比本身就处

第6期 卞素芹,等 女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原因及对策 113

于劣势,所以,女大学生应另辟蹊径,开辟自己的就业空间。女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接触社会面广、内在潜力大、组织和活动能力较强等,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式,把握女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促进女大学生的灵活就业。

2. 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

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高校就业工作新的切入点。当就业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后,部分学生仍受以往国家统包统分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缺少认识,对社会缺乏了解,找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就出现了部分就业难的现象。其次,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宁愿待业也不愿降低标准就业。要解决这两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高校中开展创业型就业教育。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目标、就业标准、创业技能和对社会的认识从进校起就开始进行全程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并让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实现自我创业。开展创业教育要明确教学理论体系、目标和要求,由学校统一组织聘请指导教师或企业高管组成的师资队伍。培养女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载体,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被实践证明是女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知识普及教育,立足专业特点的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女大学生热爱知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热情,引导和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提高她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女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女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做好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女大学生受传统角色定位的影响,再加上情绪化、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特征的影响,面对纷杂的行业和职位,很多女大学生缺乏明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导致他们容易随波逐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女大学生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树立职业志向,帮助他们合理选择职业,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感情、社会需要和兴趣、家庭和事业等问题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性程度与择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各方面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就业竞争,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焦虑水平比较低。适应性对女大学生的择业焦虑有很重要的影响。职业选择适应性与身心症状表现为择业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适应性越好,择业焦虑水平越低。另外,人际适应性对就业竞争压力的预测作用较大。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脱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新环境的转变中,能否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人际适应性差的同学往往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不强,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他们往往自信心不足,感到很大的压力,产生焦虑情绪[3]。这些心理特性在大学期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要引起各高校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芳.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9(3):32-33.

[2] 闫杰.影响女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心理因素及其教育对策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7.

[3] 陈素红.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9(5):17-19.

Caus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a Surve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s

BIAN Su-qin1,LIU Li-mei2

(1.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2.Youth League Committe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Abstract: Affected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pecial group in the society, are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ttempts to find solutions to promot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involvi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cultivating their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their career planning. Key word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s; employment ability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及原因分析
  •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及原因分析 汪小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调查了100名二年级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具体的原因.创业要有激情,创业具有风险,创业需要条件,创业需要机遇,创业需要具备创业素质等. [关键词]创业 能力 创业素质 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 ...

  • 大学生就业意愿和能力调查问卷
  •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意愿和能力调查报告 问卷统计员: 2012年7月3日 2012年度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调查简介 一.调查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调查小组 二.调查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准确了解毕业生对未来自己想从事的工作展开本调查.并结合学院的培养模式和我们 ...

  • 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到偏远农村地区就业前景分析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偏远农村的医疗现状,分析了在校高职护生的就业意向和毕业去向,提出了对策建议.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在偏远农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令人满意的条件,吸引护理专业学生到偏远农村就业;高职院校要具有"舍近求远"的开拓性,积极到偏远农村地区建立合 ...

  • 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 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总结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明确他们对待就业问题的看法,我们小组成员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目的的调查.随后,进行了系统,理论的分析,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一.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大学生的数量增长,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 ...

  • 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 高教探索 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高 露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调查这三所高校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我校的调查结果与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拟对我校生物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 ...

  • 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 师范生就业意向 调查报告 组 名:七 色 花 指导老师:于舒滨 组 长:彭俊 组 员:朱燕.潘雨星.杨 婷.杜珊.邓倩.潘攀 班 级:08小学教育语文班 日 期:2011年10月 目录 一. 调查背景及概要„„„„„„„„„„„„„3 二. 调查人员及安排„„„„„„„„„„„„„3 三. 调查对象 ...

  • 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
  • 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 [摘要]2014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提上日程,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笔者根据本学院管理学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此了解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希望通过翔实的数据,更有针对性的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调查: ...

  • 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 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以武汉大学生为例--以武汉大学生为例 以武汉大学生为例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鹏 [摘 要]在当前中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到农村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条新的出路,而农村大学生回其生源地就业更 ...

  •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就业取向调查报告
  •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毕业生就业取向调查报告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4月 调查对象:本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查人:随顺奇.王剑.史正国.冯春营.杜殿甜 指导老师:戴晓霞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本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然后总结并分析毕业生就业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