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徐文娟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银川,750002)
二、实验目的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既有趣又值得回味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不易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加热氯化铵与消石灰固体混合物)、收集以及喷泉实验融为一体。笔者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本实验装置。它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氨气和浓盐酸)、倒吸实验(硫酸铜溶液和碱溶液)(大约2.5分钟),同时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如CO 2和NaOH
浓溶液引发的喷泉(大约3分钟)。本实验装置,简单便捷,耗时短,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适于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 实验仪器:
5mL 塑料针筒两个,10mL 、20mL 塑料针筒各一个;圆底烧瓶三个;锥形瓶一个,分液漏斗一个;双孔塞三个;三叉管一个;铁架台一个;洗耳球一个,橡皮导管和烧杯若干。
2. 实验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浓盐酸、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2)碳酸钙固体、稀盐酸、NaOH 浓溶液。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如图所示连接装置,依次进行如下操作: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浓盐酸的喷烟实验,硫酸铜稀溶液的倒吸实验、制备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五、实验操作部分
【操作步骤】(注:具体操作过程见仪器组装图和文字说明)
步骤一:安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组装好装置。用打开K1、K3和K4,关闭K2,用洗耳球向1号圆底烧瓶内注入空气,若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
步骤二:氨气的制备与收集。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两片红色石蕊试纸。向盛有固体NaOH 的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浓氨水,会看到小烧杯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若小烧杯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收集满。停止向1号瓶中注入浓氨水,关闭K1和K4。
步骤三:氨气的喷泉实验。向已收集满氨气的2号瓶内用针管注入3毫升左右的水,打开K2,大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迅速喷向2号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步骤四:喷烟实验。向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烟为氯化铵的固体颗粒。1号瓶内气压减小,产生负压。
步骤五:倒吸实验。关闭K3,打开K1和K4。利用三通管,将1号瓶与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3号瓶连通。浅绿色的硫酸铜稀溶液迅速被倒吸到1号瓶中,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六:排水洗涤。打开K4,2号瓶内的红色溶液,从其下端的导管排出到小烧杯后,用大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清水,用水洗涤2号瓶一到两次。
步骤七:CO 2的制备与收集。撤去3号瓶,改换盛有碳酸钙的固体粉末的4号锥形瓶,制
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旋塞,向4号锥形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
烧杯中立即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关闭K4。
步骤八:用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打开K2和K3,会看到红色酚酞溶液再次被喷入2号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由于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可以观察到红色喷泉颜色逐渐变浅。
步骤九:拆卸装置。
【说明】实验成败关键
1. 装置要保证干燥,气密性良好;
2. 制取氨气或CO 2要尽量将气体收集满;
3. 开关止水夹要注意次序和开关速度;
4. 氨气的收集采用上端进氨气,下端排空气;CO 2采用从下端进CO 2气体,上端尖嘴导管
处排空气。
5. 巧用三通管连通仪器和妙用针管的多重功能。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第一,省时环保。鲁教版必修一中关于氨气的制备与喷泉实验一方面准备工作繁杂,实验耗时较长。另一方面制备的氨气往往会因漏气,潮湿等导致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教材上制取氨气时,会使氨气泄露在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便利,极大地缩短了实验时间,为教师课堂演示赢得时间。同时,尽可能避免氨气排放到空气中,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第二,内容新颖。本实验能让学生学会实验室一种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和原理。实现氨气的制备、收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一体化操作。同时,还能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继续用CO 2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实现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喷泉实验原理的认
识,进一步开阔视野。
第三,现象明显。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颜色变化多样。现象一: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氨气引发的喷泉实验,会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现象二:浓盐酸遇到浓氨水会有白烟产生。因此,向氨气的发生装置中注入浓盐酸,会产生喷白烟现象。现象三:硫酸铜溶液遇碱会生成美丽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将盛有硫酸铜的稀溶液与氨气的发生装置连通,会产生剧烈的倒吸现象,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现象四: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其与氢氧化钠浓溶液引发的喷泉,会使得烧杯中的红色酚酞溶液再次形成美丽的喷泉,但是溶液颜色会变浅,形成粉红色的喷泉。
第四,生动有趣。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渗透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便于教师课堂演示,也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探讨喷泉实验的原理,探究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可形成喷泉的固体和液体,以及进行装置的再次改进等等。由于本实验现象明显,颜色变化分明,还可进行趣味实验。
第五,拓展空间广阔。本实验可连续进行多组喷泉实验,为学生深入认识喷泉实验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灵活应用,进行多组气液间的喷泉实验提供开阔的拓展空间。除按氨气和酚酞溶液、二氧化碳与浓碱溶液的喷泉实验外,还可进行HCl 与水、二氧化硫与浓碱溶液、氯气与浓碱溶液等引发的喷泉实验。
多组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徐文娟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银川,750002)
二、实验目的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既有趣又值得回味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不易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加热氯化铵与消石灰固体混合物)、收集以及喷泉实验融为一体。笔者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本实验装置。它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氨气和浓盐酸)、倒吸实验(硫酸铜溶液和碱溶液)(大约2.5分钟),同时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如CO 2和NaOH
浓溶液引发的喷泉(大约3分钟)。本实验装置,简单便捷,耗时短,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适于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 实验仪器:
5mL 塑料针筒两个,10mL 、20mL 塑料针筒各一个;圆底烧瓶三个;锥形瓶一个,分液漏斗一个;双孔塞三个;三叉管一个;铁架台一个;洗耳球一个,橡皮导管和烧杯若干。
2. 实验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浓盐酸、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2)碳酸钙固体、稀盐酸、NaOH 浓溶液。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如图所示连接装置,依次进行如下操作: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浓盐酸的喷烟实验,硫酸铜稀溶液的倒吸实验、制备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五、实验操作部分
【操作步骤】(注:具体操作过程见仪器组装图和文字说明)
步骤一:安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组装好装置。用打开K1、K3和K4,关闭K2,用洗耳球向1号圆底烧瓶内注入空气,若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
步骤二:氨气的制备与收集。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两片红色石蕊试纸。向盛有固体NaOH 的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浓氨水,会看到小烧杯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若小烧杯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收集满。停止向1号瓶中注入浓氨水,关闭K1和K4。
步骤三:氨气的喷泉实验。向已收集满氨气的2号瓶内用针管注入3毫升左右的水,打开K2,大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迅速喷向2号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步骤四:喷烟实验。向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烟为氯化铵的固体颗粒。1号瓶内气压减小,产生负压。
步骤五:倒吸实验。关闭K3,打开K1和K4。利用三通管,将1号瓶与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3号瓶连通。浅绿色的硫酸铜稀溶液迅速被倒吸到1号瓶中,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六:排水洗涤。打开K4,2号瓶内的红色溶液,从其下端的导管排出到小烧杯后,用大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清水,用水洗涤2号瓶一到两次。
步骤七:CO 2的制备与收集。撤去3号瓶,改换盛有碳酸钙的固体粉末的4号锥形瓶,制
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旋塞,向4号锥形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
烧杯中立即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关闭K4。
步骤八:用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打开K2和K3,会看到红色酚酞溶液再次被喷入2号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由于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可以观察到红色喷泉颜色逐渐变浅。
步骤九:拆卸装置。
【说明】实验成败关键
1. 装置要保证干燥,气密性良好;
2. 制取氨气或CO 2要尽量将气体收集满;
3. 开关止水夹要注意次序和开关速度;
4. 氨气的收集采用上端进氨气,下端排空气;CO 2采用从下端进CO 2气体,上端尖嘴导管
处排空气。
5. 巧用三通管连通仪器和妙用针管的多重功能。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第一,省时环保。鲁教版必修一中关于氨气的制备与喷泉实验一方面准备工作繁杂,实验耗时较长。另一方面制备的氨气往往会因漏气,潮湿等导致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教材上制取氨气时,会使氨气泄露在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便利,极大地缩短了实验时间,为教师课堂演示赢得时间。同时,尽可能避免氨气排放到空气中,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第二,内容新颖。本实验能让学生学会实验室一种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和原理。实现氨气的制备、收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一体化操作。同时,还能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继续用CO 2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实现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喷泉实验原理的认
识,进一步开阔视野。
第三,现象明显。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颜色变化多样。现象一: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氨气引发的喷泉实验,会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现象二:浓盐酸遇到浓氨水会有白烟产生。因此,向氨气的发生装置中注入浓盐酸,会产生喷白烟现象。现象三:硫酸铜溶液遇碱会生成美丽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将盛有硫酸铜的稀溶液与氨气的发生装置连通,会产生剧烈的倒吸现象,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现象四: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其与氢氧化钠浓溶液引发的喷泉,会使得烧杯中的红色酚酞溶液再次形成美丽的喷泉,但是溶液颜色会变浅,形成粉红色的喷泉。
第四,生动有趣。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渗透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便于教师课堂演示,也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探讨喷泉实验的原理,探究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可形成喷泉的固体和液体,以及进行装置的再次改进等等。由于本实验现象明显,颜色变化分明,还可进行趣味实验。
第五,拓展空间广阔。本实验可连续进行多组喷泉实验,为学生深入认识喷泉实验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灵活应用,进行多组气液间的喷泉实验提供开阔的拓展空间。除按氨气和酚酞溶液、二氧化碳与浓碱溶液的喷泉实验外,还可进行HCl 与水、二氧化硫与浓碱溶液、氯气与浓碱溶液等引发的喷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