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多组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徐文娟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银川,750002)

二、实验目的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既有趣又值得回味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不易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加热氯化铵与消石灰固体混合物)、收集以及喷泉实验融为一体。笔者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本实验装置。它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氨气和浓盐酸)、倒吸实验(硫酸铜溶液和碱溶液)(大约2.5分钟),同时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如CO 2和NaOH

浓溶液引发的喷泉(大约3分钟)。本实验装置,简单便捷,耗时短,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适于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 实验仪器:

5mL 塑料针筒两个,10mL 、20mL 塑料针筒各一个;圆底烧瓶三个;锥形瓶一个,分液漏斗一个;双孔塞三个;三叉管一个;铁架台一个;洗耳球一个,橡皮导管和烧杯若干。

2. 实验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浓盐酸、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2)碳酸钙固体、稀盐酸、NaOH 浓溶液。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如图所示连接装置,依次进行如下操作: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浓盐酸的喷烟实验,硫酸铜稀溶液的倒吸实验、制备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五、实验操作部分

【操作步骤】(注:具体操作过程见仪器组装图和文字说明)

步骤一:安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组装好装置。用打开K1、K3和K4,关闭K2,用洗耳球向1号圆底烧瓶内注入空气,若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

步骤二:氨气的制备与收集。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两片红色石蕊试纸。向盛有固体NaOH 的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浓氨水,会看到小烧杯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若小烧杯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收集满。停止向1号瓶中注入浓氨水,关闭K1和K4。

步骤三:氨气的喷泉实验。向已收集满氨气的2号瓶内用针管注入3毫升左右的水,打开K2,大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迅速喷向2号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步骤四:喷烟实验。向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烟为氯化铵的固体颗粒。1号瓶内气压减小,产生负压。

步骤五:倒吸实验。关闭K3,打开K1和K4。利用三通管,将1号瓶与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3号瓶连通。浅绿色的硫酸铜稀溶液迅速被倒吸到1号瓶中,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六:排水洗涤。打开K4,2号瓶内的红色溶液,从其下端的导管排出到小烧杯后,用大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清水,用水洗涤2号瓶一到两次。

步骤七:CO 2的制备与收集。撤去3号瓶,改换盛有碳酸钙的固体粉末的4号锥形瓶,制

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旋塞,向4号锥形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

烧杯中立即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关闭K4。

步骤八:用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打开K2和K3,会看到红色酚酞溶液再次被喷入2号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由于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可以观察到红色喷泉颜色逐渐变浅。

步骤九:拆卸装置。

【说明】实验成败关键

1. 装置要保证干燥,气密性良好;

2. 制取氨气或CO 2要尽量将气体收集满;

3. 开关止水夹要注意次序和开关速度;

4. 氨气的收集采用上端进氨气,下端排空气;CO 2采用从下端进CO 2气体,上端尖嘴导管

处排空气。

5. 巧用三通管连通仪器和妙用针管的多重功能。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第一,省时环保。鲁教版必修一中关于氨气的制备与喷泉实验一方面准备工作繁杂,实验耗时较长。另一方面制备的氨气往往会因漏气,潮湿等导致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教材上制取氨气时,会使氨气泄露在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便利,极大地缩短了实验时间,为教师课堂演示赢得时间。同时,尽可能避免氨气排放到空气中,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第二,内容新颖。本实验能让学生学会实验室一种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和原理。实现氨气的制备、收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一体化操作。同时,还能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继续用CO 2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实现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喷泉实验原理的认

识,进一步开阔视野。

第三,现象明显。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颜色变化多样。现象一: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氨气引发的喷泉实验,会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现象二:浓盐酸遇到浓氨水会有白烟产生。因此,向氨气的发生装置中注入浓盐酸,会产生喷白烟现象。现象三:硫酸铜溶液遇碱会生成美丽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将盛有硫酸铜的稀溶液与氨气的发生装置连通,会产生剧烈的倒吸现象,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现象四: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其与氢氧化钠浓溶液引发的喷泉,会使得烧杯中的红色酚酞溶液再次形成美丽的喷泉,但是溶液颜色会变浅,形成粉红色的喷泉。

第四,生动有趣。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渗透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便于教师课堂演示,也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探讨喷泉实验的原理,探究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可形成喷泉的固体和液体,以及进行装置的再次改进等等。由于本实验现象明显,颜色变化分明,还可进行趣味实验。

第五,拓展空间广阔。本实验可连续进行多组喷泉实验,为学生深入认识喷泉实验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灵活应用,进行多组气液间的喷泉实验提供开阔的拓展空间。除按氨气和酚酞溶液、二氧化碳与浓碱溶液的喷泉实验外,还可进行HCl 与水、二氧化硫与浓碱溶液、氯气与浓碱溶液等引发的喷泉实验。

多组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徐文娟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银川,750002)

二、实验目的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既有趣又值得回味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不易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加热氯化铵与消石灰固体混合物)、收集以及喷泉实验融为一体。笔者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本实验装置。它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氨气和浓盐酸)、倒吸实验(硫酸铜溶液和碱溶液)(大约2.5分钟),同时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如CO 2和NaOH

浓溶液引发的喷泉(大约3分钟)。本实验装置,简单便捷,耗时短,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适于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 实验仪器:

5mL 塑料针筒两个,10mL 、20mL 塑料针筒各一个;圆底烧瓶三个;锥形瓶一个,分液漏斗一个;双孔塞三个;三叉管一个;铁架台一个;洗耳球一个,橡皮导管和烧杯若干。

2. 实验试剂:

(1)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浓盐酸、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2)碳酸钙固体、稀盐酸、NaOH 浓溶液。

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如图所示连接装置,依次进行如下操作:制备收集氨气,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浓盐酸的喷烟实验,硫酸铜稀溶液的倒吸实验、制备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五、实验操作部分

【操作步骤】(注:具体操作过程见仪器组装图和文字说明)

步骤一:安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组装好装置。用打开K1、K3和K4,关闭K2,用洗耳球向1号圆底烧瓶内注入空气,若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

步骤二:氨气的制备与收集。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两片红色石蕊试纸。向盛有固体NaOH 的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浓氨水,会看到小烧杯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若小烧杯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收集满。停止向1号瓶中注入浓氨水,关闭K1和K4。

步骤三:氨气的喷泉实验。向已收集满氨气的2号瓶内用针管注入3毫升左右的水,打开K2,大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迅速喷向2号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步骤四:喷烟实验。向1号圆底烧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烟为氯化铵的固体颗粒。1号瓶内气压减小,产生负压。

步骤五:倒吸实验。关闭K3,打开K1和K4。利用三通管,将1号瓶与盛有硫酸铜稀溶液的3号瓶连通。浅绿色的硫酸铜稀溶液迅速被倒吸到1号瓶中,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六:排水洗涤。打开K4,2号瓶内的红色溶液,从其下端的导管排出到小烧杯后,用大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清水,用水洗涤2号瓶一到两次。

步骤七:CO 2的制备与收集。撤去3号瓶,改换盛有碳酸钙的固体粉末的4号锥形瓶,制

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旋塞,向4号锥形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

烧杯中立即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关闭K4。

步骤八:用针管向2号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打开K2和K3,会看到红色酚酞溶液再次被喷入2号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由于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可以观察到红色喷泉颜色逐渐变浅。

步骤九:拆卸装置。

【说明】实验成败关键

1. 装置要保证干燥,气密性良好;

2. 制取氨气或CO 2要尽量将气体收集满;

3. 开关止水夹要注意次序和开关速度;

4. 氨气的收集采用上端进氨气,下端排空气;CO 2采用从下端进CO 2气体,上端尖嘴导管

处排空气。

5. 巧用三通管连通仪器和妙用针管的多重功能。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第一,省时环保。鲁教版必修一中关于氨气的制备与喷泉实验一方面准备工作繁杂,实验耗时较长。另一方面制备的氨气往往会因漏气,潮湿等导致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教材上制取氨气时,会使氨气泄露在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便利,极大地缩短了实验时间,为教师课堂演示赢得时间。同时,尽可能避免氨气排放到空气中,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第二,内容新颖。本实验能让学生学会实验室一种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和原理。实现氨气的制备、收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一体化操作。同时,还能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继续用CO 2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实现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喷泉实验原理的认

识,进一步开阔视野。

第三,现象明显。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颜色变化多样。现象一: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氨气引发的喷泉实验,会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现象二:浓盐酸遇到浓氨水会有白烟产生。因此,向氨气的发生装置中注入浓盐酸,会产生喷白烟现象。现象三:硫酸铜溶液遇碱会生成美丽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将盛有硫酸铜的稀溶液与氨气的发生装置连通,会产生剧烈的倒吸现象,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现象四: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其与氢氧化钠浓溶液引发的喷泉,会使得烧杯中的红色酚酞溶液再次形成美丽的喷泉,但是溶液颜色会变浅,形成粉红色的喷泉。

第四,生动有趣。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渗透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便于教师课堂演示,也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探讨喷泉实验的原理,探究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可形成喷泉的固体和液体,以及进行装置的再次改进等等。由于本实验现象明显,颜色变化分明,还可进行趣味实验。

第五,拓展空间广阔。本实验可连续进行多组喷泉实验,为学生深入认识喷泉实验原理,进行拓展迁移,灵活应用,进行多组气液间的喷泉实验提供开阔的拓展空间。除按氨气和酚酞溶液、二氧化碳与浓碱溶液的喷泉实验外,还可进行HCl 与水、二氧化硫与浓碱溶液、氯气与浓碱溶液等引发的喷泉实验。


相关内容

  •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 吉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分类号: 密 级: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喷泉实验的拓展 系别 专业: 教育系 化学专业 姓名 学号: 王强 0840147 年级 班别: 2009级3班 教师 职称: 韩天辉 高级实验师 2012年5月 12 日 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探究 [摘要]本文依据喷 ...

  • 喷泉系列实验设
  • 喷泉实验 [实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演示喷泉实验的操作关键: (3) 学会利用不同的气体.不同的化学反 应.不同的实验装置设计各种喷泉实验的基本方 法,学会将中学化学实验趣味化的一般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喷泉实验的设计及实验过程的 ...

  • 教师版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 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教师版) 主讲 王文博 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 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本专题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 掌握"喷 ...

  • 氨气的喷泉实验2013年1月
  • 用创新实验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关于氨气的喷泉实验改进探究 武汉市金银湖中学 汪建军 问题的提出: 氨气喷泉实验是个很好验证氨气在常温情况下极容易溶于水并且还兼有证明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的非常精彩的实验.学生都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很新奇.每次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特别好奇,惊讶,它很好地激发了 ...

  • 4-4-1b氨.铵盐
  • 04 课后优化训练 A .N 2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 3 B .NO 遇O 2转化为NO 2 C .硝酸工厂用NH 3氧化制NO D .由NH 3制碳酸氢铵 解析 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只有A 符合条件. 答案 A 2.下列气体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是( ) A ...

  • 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
  • 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 [摘要]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存在很多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氨气喷泉实验,让实验更完美. [关键词]氨气 喷泉实验 改进 一:改进原因 ...

  • 喷泉实验报告
  • 教学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一. 喷泉实验 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三.蔗糖的炭化 四.硝化纤维的制备 室温:18.4℃ 大气压:102.2KPa 实验一 ●实验原理: 1. 制备氨气: (1) 加热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

  • 氨及铵态氮肥
  • <氨及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氨气和铵盐的主要性质,知道 NH4+ 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能力. (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等 ...

  • 2016年下七年级科技教案
  • 2016年下期七年级科技教案 平乐乡学校:胡小叶 1.寻找蚊子的"老家" 2."煮不死"的小鱼 教学过程: 1. 出示:小金鱼(你们喜欢吗?下课时候,谁表现好,就奖励给他) 2. 取出一只烧杯,灌满水,里面一只小金鱼.师问:你们猜猜看:要是放在火上烧,金鱼会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