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岳阳楼记》
一、【北京市】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2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
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
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⑵则有去国怀乡 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春和景明 ⑵时有小舫往来 12.【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䨙雨、阴风、浊浪等景物
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
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 ③ 。(4分)
二、【贵州省安顺市】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13-17题。(18分)
庆历四年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去国( )怀乡 ②春和景( )明 ..
③薄( )暮冥冥 ④属( )予作文以记之 ..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5.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 和 。(用原文回答)(4分)
16.请你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2分)
17.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也未能释然,欧阳修却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却依然怀有
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4分)
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两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2.翻译下列句子。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13.【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 , 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 , 的崇高境界。(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四、【湖北省黄冈市】(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4-28题。(14分)
【甲】庆历四年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①②【乙】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
③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
④⑤⑥⑦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读音ruì,吸血昆虫)囋(读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③响:回响,回声。④类:种类;物类。⑤迭:交替地,轮流地。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⑦本:本来,原本。
24.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⑴增其旧制 ( ) ⑵或异二者之为 ( ) ..
⑶众客和之如响( ) ⑷中坐有献鱼雁者( ) ..
25.选出下列语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天之于民厚矣
C.齐田氏祖于庭 D.预于次
2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类 无 贵 贱 徒 以 大 小 智 力 而 相 制 迭 相 食,非 相 为 而 生 之。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28.【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 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 。(2分)
五、【湖北省十堰市】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 ..
B.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
C.此乐何极 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
D.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1.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22.《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湖南省郴州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⑴连月不开( ) ⑵杂然而前陈者 ( ) ..
⑶长烟一空( ) ⑷游人去而禽鸟乐( ) ..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
14.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4分)
七、【山东省威海市】二、(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小题。 庆历四年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姑俟异日观”云尔 ..
B.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
C.①微斯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D.①南极潇湘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B.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C.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旦旦而学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1.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2分)
八、【辽宁省铁岭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九、2007潍坊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甲)暖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庙堂:
③不可具.状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①处江湖之远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C.②竹工破之 D ②子声丁丁然 ..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12.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十、四川南充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7题(共10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译文: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 7 / 8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分)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吾谁与归?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
(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族
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 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2)前人之述备矣( )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 (4)岁衣缣一匹( )
1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十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1分)
(一)若夫霪雨霏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去国怀乡 .
(2)至若春和景明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0.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十三、(2015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⑵吾谁与归 ( ) ..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 ) 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 )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21.【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一、【答案】10.(2分)⑴景象(景观) ⑵离开
【解析】此题为词语解释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2分)【答案】⑴春风和煦,阳光明媚。⑵【答案】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解析】此题为句子翻译题,考生翻译时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注意是不是补充了句子省略成分,注意调整句子的语序。
12.(4分)【答案】①小船 ②狂风 ③没有豁达的胸襟,不能做到不为外物所累
【解析】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①②空梳理文段即可得出答案,③其实考查的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他们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看待眼前的景物,而袁中道则是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不符。
【参考译文】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很多船只排阵而来,很是快捷。傍晚如炮车般的黑云升腾,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二、【答案】13.(4分)①国都 ②日光 ③迫近 ④通“嘱”嘱托、嘱咐
14.(4分)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
15.(4分)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6.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2分)
17.示例:我更欣赏范仲淹。因为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或我更欣赏柳宗元。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或我更欣赏欧阳修。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世人景仰和学习。)(意思对即可)(4分)
三、【答案】10.⑴求:探求 ⑵衡:逼“横”,梗塞,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1.舜/发于/畎亩之中 评分说明:(2分)每划对一处1分,共2分。
12.(l)(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⑵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然后)才能改正。评分说啊:(2分)每小题1分,意思正确即可,但“微”“归”“恒”“过”重点词语的解释必须准确。
13.【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评分说明:(2分)每两空1分,答题不全或书写错误该处不得分。
14.示例:阅读了这两个文段后,我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高尚情怀所感染,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忧患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评分说明:(3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答出启示得1分,语言表述清楚1分。
四、【答案】24.⑴规模⑵不同,不同于⑶应和,同意⑷同“座”,座位
25.B 26.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27.⑴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则替君主担忧。⑵人类把能够食用的物类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吗?
28.【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敢于向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参考译文】齐国姓田的人家,家里有近千食客。那一日这姓田的座在厅上。里面有的人奉献打来的鱼,有的奉献打来的雁。田氏看了,说道:“老天真是对人们好呀。不但让我们种植稻谷,还养这些鱼和鸟,让他们给人吃。”那些门客都讲对呀。只有姓鲍的孩子,那时候只有十二岁。上来说:“这讲的不对。天上和地下这些东西是跟我们一起生长的。只是类别不同。这些类别没有上下高低之分。谁吃谁是要靠体
力(大小)及智力决定的,这才有弱肉强食的事。并不是那种东西为另一种而生呀。人可以拿来吃的东西,真是上天特地为人造的吗?那么蚊子虱子喝人血,老虎和狼吃肉,我们能讲是上天造人来喂蚊子虱子,为老虎和狼造肉来吃吗?”
五、【答案】19.(3分)A
20.(3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抓住“和”“惊,“一”等关键词语,翻译谁确即可。把至若“连起来翻译扣0.5分)
21.(3分)C
22.(3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意思也可)
六、【答案】11.⑴天气放晴 ⑵摆开 ⑶全 ⑷离开(评分标准:4分。每空1分。)
12.⑴(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评分标准:2分。紧扣“微”“斯”“归”和倒装句式评分。)⑵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语句通顺,给2分。未准确翻译“乐其乐”扣1分。)
13.春和景明图(或:湖光春色图/阳光灿烂的画面) 游宴场景(或:与民同乐图)(评分标准:4分,每题2分。意近即可。)
14.甲文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正贬官在外,但仍然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乙文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被贬滁州知州,但他以宽厚仁爱之心,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这种心态值得欣赏。(评分标准:4分。指出两种思想2分,正确理解2分。)
七、【答案】8.D(2分)
9.B(2分)
10.我曾经探求古时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2分) 1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主观意志。(2分)
八、【辽宁省铁岭市】答案10.B 11.(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12.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13.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八岁,开始进入乡校读书。一天,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士人,拿出鲁人石守道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老师阅览。我从旁观看,就能朗读记诵诗中的词句,并问先生诗中所颂的十一人是何许人?老师说:“小孩何必要知道他们呢?”我回答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敢了解;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能问!”老师觉得我的话不凡,便把他们全都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啊。”当时我虽不完全明白,却暗自记住他们了。嘉佑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才知范公去世,已经安葬,欧阳公撰写的神道碑、富弼作的墓碑铭也已传出,我读后悲痛地流下眼泪说:“我知道范公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不不能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的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开始受到欧阳公知遇,经过欧阳公的介绍又认识了韩琦、富弼二人,他们都以国家的杰出人才来接待我,说:“遗憾你没能认识范文正公。”
九、答案: 9.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10. B(2分。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11.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2分。“微”、“斯人”、“谁与”、“归”各0.5分。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2分。“焚”、“默”、“遣”、“世虑”各0 .5分,意思对即可)
12.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2分。优国优民1分,自得其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最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最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
十、答案:24、(1)国都(2)全(3)摆放,放置(4)死
25、(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
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27、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
参考译文:范仲淹在邠州(大概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寄居他乡的人死在邠州(陕西彬县),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十一、【答案】 17(1)通"俱",全、皆都(2)详尽(3)轻视.看不起,看轻(4)每年,年年
18D 19(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20.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参考译文: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备份高而且有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十二、17.(1)离开 (2)日光,阳光 (每小题1分,共2分)
18.(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每小题2分,共4分)
19.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意思对即可。2分)
2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2分) 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 )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 ,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只有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 )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而王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十三、19.(1)探求 (2)归依
(3)因此,所以 (4)任用,选拔(每个1分,共4分)
20.(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2)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2分)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后半句即得分)(2分)
参考译文: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
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1][1][2]
2015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岳阳楼记》
一、【北京市】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2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
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
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⑵则有去国怀乡 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春和景明 ⑵时有小舫往来 12.【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䨙雨、阴风、浊浪等景物
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
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 ③ 。(4分)
二、【贵州省安顺市】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13-17题。(18分)
庆历四年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去国( )怀乡 ②春和景( )明 ..
③薄( )暮冥冥 ④属( )予作文以记之 ..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5.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 和 。(用原文回答)(4分)
16.请你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2分)
17.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也未能释然,欧阳修却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却依然怀有
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4分)
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两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2.翻译下列句子。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13.【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 , 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 , 的崇高境界。(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四、【湖北省黄冈市】(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4-28题。(14分)
【甲】庆历四年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①②【乙】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
③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
④⑤⑥⑦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读音ruì,吸血昆虫)囋(读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③响:回响,回声。④类:种类;物类。⑤迭:交替地,轮流地。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⑦本:本来,原本。
24.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⑴增其旧制 ( ) ⑵或异二者之为 ( ) ..
⑶众客和之如响( ) ⑷中坐有献鱼雁者( ) ..
25.选出下列语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天之于民厚矣
C.齐田氏祖于庭 D.预于次
2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类 无 贵 贱 徒 以 大 小 智 力 而 相 制 迭 相 食,非 相 为 而 生 之。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28.【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 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 。(2分)
五、【湖北省十堰市】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 ..
B.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
C.此乐何极 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
D.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1.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22.《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湖南省郴州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⑴连月不开( ) ⑵杂然而前陈者 ( ) ..
⑶长烟一空( ) ⑷游人去而禽鸟乐( ) ..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
14.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4分)
七、【山东省威海市】二、(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小题。 庆历四年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姑俟异日观”云尔 ..
B.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
C.①微斯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D.①南极潇湘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B.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C.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旦旦而学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1.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2分)
八、【辽宁省铁岭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九、2007潍坊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甲)暖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庙堂:
③不可具.状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①处江湖之远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C.②竹工破之 D ②子声丁丁然 ..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12.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十、四川南充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7题(共10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译文: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 7 / 8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分)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吾谁与归?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
(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族
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 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2)前人之述备矣( )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 (4)岁衣缣一匹( )
1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十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1分)
(一)若夫霪雨霏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去国怀乡 .
(2)至若春和景明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0.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十三、(2015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⑵吾谁与归 ( ) ..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 ) 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 )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21.【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一、【答案】10.(2分)⑴景象(景观) ⑵离开
【解析】此题为词语解释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2分)【答案】⑴春风和煦,阳光明媚。⑵【答案】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解析】此题为句子翻译题,考生翻译时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注意是不是补充了句子省略成分,注意调整句子的语序。
12.(4分)【答案】①小船 ②狂风 ③没有豁达的胸襟,不能做到不为外物所累
【解析】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①②空梳理文段即可得出答案,③其实考查的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他们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看待眼前的景物,而袁中道则是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不符。
【参考译文】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很多船只排阵而来,很是快捷。傍晚如炮车般的黑云升腾,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二、【答案】13.(4分)①国都 ②日光 ③迫近 ④通“嘱”嘱托、嘱咐
14.(4分)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
15.(4分)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6.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2分)
17.示例:我更欣赏范仲淹。因为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或我更欣赏柳宗元。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或我更欣赏欧阳修。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世人景仰和学习。)(意思对即可)(4分)
三、【答案】10.⑴求:探求 ⑵衡:逼“横”,梗塞,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1.舜/发于/畎亩之中 评分说明:(2分)每划对一处1分,共2分。
12.(l)(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⑵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然后)才能改正。评分说啊:(2分)每小题1分,意思正确即可,但“微”“归”“恒”“过”重点词语的解释必须准确。
13.【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评分说明:(2分)每两空1分,答题不全或书写错误该处不得分。
14.示例:阅读了这两个文段后,我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高尚情怀所感染,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忧患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评分说明:(3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答出启示得1分,语言表述清楚1分。
四、【答案】24.⑴规模⑵不同,不同于⑶应和,同意⑷同“座”,座位
25.B 26.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27.⑴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则替君主担忧。⑵人类把能够食用的物类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吗?
28.【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敢于向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参考译文】齐国姓田的人家,家里有近千食客。那一日这姓田的座在厅上。里面有的人奉献打来的鱼,有的奉献打来的雁。田氏看了,说道:“老天真是对人们好呀。不但让我们种植稻谷,还养这些鱼和鸟,让他们给人吃。”那些门客都讲对呀。只有姓鲍的孩子,那时候只有十二岁。上来说:“这讲的不对。天上和地下这些东西是跟我们一起生长的。只是类别不同。这些类别没有上下高低之分。谁吃谁是要靠体
力(大小)及智力决定的,这才有弱肉强食的事。并不是那种东西为另一种而生呀。人可以拿来吃的东西,真是上天特地为人造的吗?那么蚊子虱子喝人血,老虎和狼吃肉,我们能讲是上天造人来喂蚊子虱子,为老虎和狼造肉来吃吗?”
五、【答案】19.(3分)A
20.(3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抓住“和”“惊,“一”等关键词语,翻译谁确即可。把至若“连起来翻译扣0.5分)
21.(3分)C
22.(3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意思也可)
六、【答案】11.⑴天气放晴 ⑵摆开 ⑶全 ⑷离开(评分标准:4分。每空1分。)
12.⑴(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评分标准:2分。紧扣“微”“斯”“归”和倒装句式评分。)⑵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语句通顺,给2分。未准确翻译“乐其乐”扣1分。)
13.春和景明图(或:湖光春色图/阳光灿烂的画面) 游宴场景(或:与民同乐图)(评分标准:4分,每题2分。意近即可。)
14.甲文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正贬官在外,但仍然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乙文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被贬滁州知州,但他以宽厚仁爱之心,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这种心态值得欣赏。(评分标准:4分。指出两种思想2分,正确理解2分。)
七、【答案】8.D(2分)
9.B(2分)
10.我曾经探求古时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2分) 1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主观意志。(2分)
八、【辽宁省铁岭市】答案10.B 11.(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12.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13.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八岁,开始进入乡校读书。一天,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士人,拿出鲁人石守道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老师阅览。我从旁观看,就能朗读记诵诗中的词句,并问先生诗中所颂的十一人是何许人?老师说:“小孩何必要知道他们呢?”我回答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敢了解;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能问!”老师觉得我的话不凡,便把他们全都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啊。”当时我虽不完全明白,却暗自记住他们了。嘉佑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才知范公去世,已经安葬,欧阳公撰写的神道碑、富弼作的墓碑铭也已传出,我读后悲痛地流下眼泪说:“我知道范公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不不能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的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开始受到欧阳公知遇,经过欧阳公的介绍又认识了韩琦、富弼二人,他们都以国家的杰出人才来接待我,说:“遗憾你没能认识范文正公。”
九、答案: 9.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10. B(2分。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11.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2分。“微”、“斯人”、“谁与”、“归”各0.5分。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2分。“焚”、“默”、“遣”、“世虑”各0 .5分,意思对即可)
12.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2分。优国优民1分,自得其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最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最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
十、答案:24、(1)国都(2)全(3)摆放,放置(4)死
25、(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
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27、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
参考译文:范仲淹在邠州(大概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寄居他乡的人死在邠州(陕西彬县),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十一、【答案】 17(1)通"俱",全、皆都(2)详尽(3)轻视.看不起,看轻(4)每年,年年
18D 19(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20.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参考译文: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备份高而且有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十二、17.(1)离开 (2)日光,阳光 (每小题1分,共2分)
18.(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每小题2分,共4分)
19.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意思对即可。2分)
2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2分) 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 )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 ,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只有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 )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而王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十三、19.(1)探求 (2)归依
(3)因此,所以 (4)任用,选拔(每个1分,共4分)
20.(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2)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2分)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后半句即得分)(2分)
参考译文: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
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