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四种理念

高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四种理念

作者:张一山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12期

策划人语:

当前,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正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载体,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片段为核心,同时还包含与教学视频内容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它短小精悍,能够有效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在理清5个层次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微课与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关系、微课与微课堂的关系、课前设计与课堂辅导的关系、教师准备成本与学生学习成本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期望能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有效践行微课堂,使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进新课改进程。本期我们专门邀约了一批微课研究专家的佳作,期待您的关注。

(策划人:赵悦 刘金华)

【摘 要】 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设计语文微课要讲究点式分割、线性排列,以情境化、审美化的特色支持或者促进语文学习,从而实现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语文微课;内涵与类型;基本使用模型

【作者简介】 张一山,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67-04

微课作为一个新名词,已渐进语文学科视野。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微课的特点,积极参与微课设计,尝试使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如果只停留在观望微课的发展态势上,将会被新一轮教学改革所抛弃。那么,语文微课设计,要遵从哪些理念或者假设呢?

一、价值假设,指向支持学习

微课的类型是多样的。无论是一段自拍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网络视频课例,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出来的。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支持学生学习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微课的支持性或者促进性,首先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微视频、

微课件等,也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微课设计、素材课件、学习清单、练习测试及反馈等支持性资源。

设计微课时,如何突出对学习的支持性呢?笔者曾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南京、镇江等不同区域的五所“四星级”学校高三年级,进行了“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的调查,将作文问题分为——审题不当、立意不深、层次不深、思路欠清晰、内容不充实、选不到材料、评分标准不明、文体不分,论述中心不突出、议论结构不好、论证单调、缺少文采、现实感不强。人物不鲜明、情节不曲折、缺少亮点等16个点,然后分别组织16位教师和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相关策略,并基于师生答案设计与制作了专题《作文:从教师到学生》,将16个5~7分钟的专题微课视频放在学习云上,让学生课余自由点击,自主学习,旨在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作文学习或者提升。事实表明,当作文问题呈现多元、无序状态时,笔者设计、呈现的作文微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无论是辅助性微课,还是自主性微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假设应该指向能够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的顺利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教师的备课往往指向顺利的教、顺利的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微课改变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目的,这就要求设计微课时要理顺思路,将服务于教师教转向为支持学生的学,要借助微课将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支持式教学,从而在更大层面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支持性主要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视频。微视频是一种新型支持性资源,它结构简单,形式灵活,长度短小,内容精致。从支持性理念出发,设计与制作微课时,首先要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更加生动”,“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理解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支持学生深入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笔者设计《作文:从教师到学生》 系列微课时,就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解决相关作文问题为动机。这个微课群的支持性首先表现为,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调查,微课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学生作文中”,其次,也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上。 《作文:从教师到学生》微课系列中,之所以要安排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因为来自学生的策略更加贴近学生作文的现实。而教师的作文策略,则可以起到更快地促进作文提升的价值。同时,同一个微课中有师生双方的精讲善讲的支持,学生就可以把微课学习变为解决作文问题和体验作文过程的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历险。师生联手解决作文问题,又可以促进学生连续不断的“翻转”,从而获得作文提升的学习经验。

二、内容处理,追求点式分割

语文微课设计,内容处理上存在点式分割的假设。微课对课文内容的点式处理有怎样的依据呢?或者说点式分割的前提是什么呢?

常规课堂教学是用45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课程目标体系严密,课程结构复杂,学习内容庞大,学习过程冗长,学习效果不理想。微课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按照单一知识点设计课程目标,一个微课一次只解决一个小点,点点相加使得学习内容慢慢变得丰富,学习过程也变得高效而轻松。于是,微课设计上就存在着这样的命题:内容上的微处理与时间上的微追求。前一个“微”指容量微小、知识点化、内容碎片化,后一个“微”指学习持续的时间短,观看视频过程短。而按照点式假设设计出的微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就可实现瞬间学习而效果最大的目标。 从脑科学层面看,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为了训练学生概括《项链》情节结构的能力,笔者请三位学生做演员拍摄了一段时长5分钟的微电影视频——《〈项链〉的情节概括》。这个微课,实现了上述两个“微”,同时将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欣赏。这样点式处理情节,学生概括时就非常迅速了。

学习一篇课文时,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以确保微课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这样,才能实现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比如教授《范进中举》一课,课程内容丰富,要学习的目标很多。经过点化处理形成点目标后,笔者设计了五类40多个微课,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一个微课只针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种手法、一种活动设计,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看完毕。微课内容的点式处理,可以将学习变得简短而轻松,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度。语文学科内容的这种点化处理方式,使得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单一集中,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基于微课的学习。

三、资源呈现,讲究线性排列

微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教学或者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基于这样假设:按照人类认知线性流程排列资源,使微课展开与学生认知深化顺序同步,从而实现支持学习或者促进学习。

首先,按照线性呈现云空间的自主性微课资源,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短路径。从微课的支持性出发,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成许多个点。这些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微课的目标,教师依此就可以开发出许多微课。如果让学生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这些微课便构成了自主学习云或者云资源。

自主性微课资源,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方式呈现,做到合理设计学习界面,将微课科学分布在学习云上。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时兼顾学习先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呈现微课资源,即是线性排列。微课资源作线性排列,便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最短路径获得学习经验或者达成学习成果。同时,微课资源按照线性关系排列,模块之间具有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非线性排列微课,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状况。如果许多自主性微课资源非线性的、散乱的分布在学习云中,学生点击微课,就得不到最短路径的暗示。

为了增强微课的线性呈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有时会在自主学习开始时交给(有时投影提示)学生一张自主学习单,对自主学习的流程与内容作规划,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晕头转向。但是,即使有了可供参考的学习单,基于理解程度和个人爱好,有的学生会按照习惯顺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也即学生会对“学习单”上的内容有所取舍。比如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时,笔者设计了普通话、济南话、长治话、南京话、扬州话、徐州话等六种配乐配图诵读微课,在学习单上提示学生听取其中一至两个,有的学生会将六种诵读微课全部听完。这也是允许的。

其次,按照线性设计单个语文微课的内部资源,可以促进或者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单个微课构成的资源多是小情景、小简介、小练习、小策略。课堂上一打开,学习者便可在单个微课的优美音乐声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维与画面同步……这种线性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单个微课采用线性思路,方便学生理解,更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在设计边塞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笔者就按照“边塞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的线性顺序展开。将“情感多样”归为“热爱奇异的塞外风光、保家卫国的豪迈、建功立业的理想、戍边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厌倦战争”等8条。而对于“诗歌例证分析”,笔者选择的是岑参的《走马川行》。因为这首边塞诗情感比较丰富,有边塞气候恶劣,有战士勇武气概,有大将必胜信心,有作者开朗胸襟,有将士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个5分钟边塞诗微课视频,有讲解,有图片,有视频剪辑,有文字呈现,由表及里,渐渐深入,完全按照线性排列内容。事实表明,如果设计单个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线性学习结构,即便制作出相关微课,也只能是学习过程中的垃圾资源。

四、微课情境,崇尚审美化

笔者开展基于自主微课学习,一天之内单个微课《鲁璐:“当代李凭”》被47位学生点击了284次。 《相信未来》诵读视频,一周之内两个班级点击超过1100次。笔者想,微课设计上的情境化追求,特别是审美化追求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微课支持、促进学习的理念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微课的情境化、审美化能够聚焦问题,吸引学生反复翻转。

设计微课时,特别是微课制作后期,情境化、审美化提升是修饰的重点。有人说,设计语文微课要做到“小情美”,即小巧、情境、精美。这话不错。微课,无论是一段诵读还是一段作者视频,无论是一种现象剖析还是一段表演再现,都要富于鲜明的情境,才容易聚焦问题,引发审美思考。因此,设计、制作微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微课资源的优化,用微课自身情境吸引学生。微课之“微”在于用时短,学生能够专注。这也是微课追求点式分割的原因。教学视野里的微课,如果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内容少而精,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就高。而微课资讯老掉牙、素材不新颖、归纳乏新意,则会大大降低微课的情境性、审美性。笔者曾设计作文微课《 FOOD FOR THOUGHT》,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精神食粮。这个微课由文字、图片、语音和“走进欧美”中两个各2分钟的视频等编辑而成。其文字内容如下——

“微课”名称:Gladstone′s Library

Gladstone′s Library,本是年久失修的古老城堡,后改作图书馆。这是英国最大图书馆之一,拥有英国境内出版的每一本书籍。古堡前的广场上,是Gladstone的雕像,图书馆的大门上面写着“FOOD FOR THOUGHT”。 威廉·格莱斯顿(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四次出任英国首相,始终被英国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FOOD FOR THOUGHT”是什么意思呢?

“微课”名称:Harvard University

1638年,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4名。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J·哈佛病逝,他把400余册图书和一部分遗产捐赠给这所学校。 1639年,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将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美国名人很多,为什么偏偏以“Harvard”命名呢?

这两个微课中,建筑精美,名言深刻,灯光灿烂……学生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精神食粮,从何处汲取,怎样汲取。有了这样的支持,在探索“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时,学生认知就开阔得多了。笔者想,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微课,凭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精神食粮,可能非常抽象、单调、枯燥,也不会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

其次,注意调动多感官,强化微课刺激。微课素材是多元的,但微课学习强调瞬间永恒。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来刺激观赏、思考。笔者到台湾辅仁大学访问“东篱诗社”,孙永忠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学生吟唱微课视频,并当场演唱了《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只听一次便记住了。由此看来,微课的情境性和由此生发的审美吸引力,可以强化记忆,促进学习。

从脑科学理论来看,设计微课强调情景接受上的多感官,符合人体大脑的活动过程。据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大脑的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认识图表、图案、音乐、颜色等直观性过程,左半球主要是执行语言、逻辑、数学和书写等分析性任务。但是两个脑半球并非孤立工作,是可以互相支持并补充彼此活动的。而微课产生的审美愉悦,则可激发两个脑半球的潜能,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进思维流程,让记忆走向深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几分钟,哪怕仅说一句台词,却能牢记一生的原因。因此,设计微课时,应突出情景的审美愉悦。

(编辑:赵悦)

上海推出中华传统文化教材

“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上海市长宁区适存小学一年级6个班的学生拿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纷纷朗读书中的对子、古诗等精彩内容。

该套系列教材面向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共10册。首批推出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教材,近期将向全市16.7万名新生发放,其他分册将于下学期陆续出版。

该教材附有光盘,内容包括12篇《三字经》选读、6则对子宣读和8首五言绝句,其中,古诗为明代高启《寻胡隐君》等不常见篇目,既通俗易懂、画面感强,又避免与《古诗诵读》音像读物等已出版使用的教材重复。

据介绍,该教材将由教师在语文课两分钟预备铃时间、晨午会时间、拓展会课程上,带领学生诵读,帮助他们在听听诵诵中领略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感悟古代先贤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摘自:中国教育资源网

高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四种理念

作者:张一山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12期

策划人语:

当前,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正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载体,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片段为核心,同时还包含与教学视频内容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它短小精悍,能够有效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在理清5个层次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微课与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关系、微课与微课堂的关系、课前设计与课堂辅导的关系、教师准备成本与学生学习成本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期望能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有效践行微课堂,使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进新课改进程。本期我们专门邀约了一批微课研究专家的佳作,期待您的关注。

(策划人:赵悦 刘金华)

【摘 要】 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设计语文微课要讲究点式分割、线性排列,以情境化、审美化的特色支持或者促进语文学习,从而实现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语文微课;内涵与类型;基本使用模型

【作者简介】 张一山,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67-04

微课作为一个新名词,已渐进语文学科视野。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微课的特点,积极参与微课设计,尝试使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如果只停留在观望微课的发展态势上,将会被新一轮教学改革所抛弃。那么,语文微课设计,要遵从哪些理念或者假设呢?

一、价值假设,指向支持学习

微课的类型是多样的。无论是一段自拍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网络视频课例,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出来的。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支持学生学习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微课的支持性或者促进性,首先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微视频、

微课件等,也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微课设计、素材课件、学习清单、练习测试及反馈等支持性资源。

设计微课时,如何突出对学习的支持性呢?笔者曾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南京、镇江等不同区域的五所“四星级”学校高三年级,进行了“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的调查,将作文问题分为——审题不当、立意不深、层次不深、思路欠清晰、内容不充实、选不到材料、评分标准不明、文体不分,论述中心不突出、议论结构不好、论证单调、缺少文采、现实感不强。人物不鲜明、情节不曲折、缺少亮点等16个点,然后分别组织16位教师和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相关策略,并基于师生答案设计与制作了专题《作文:从教师到学生》,将16个5~7分钟的专题微课视频放在学习云上,让学生课余自由点击,自主学习,旨在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作文学习或者提升。事实表明,当作文问题呈现多元、无序状态时,笔者设计、呈现的作文微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无论是辅助性微课,还是自主性微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假设应该指向能够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的顺利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教师的备课往往指向顺利的教、顺利的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微课改变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目的,这就要求设计微课时要理顺思路,将服务于教师教转向为支持学生的学,要借助微课将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支持式教学,从而在更大层面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支持性主要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视频。微视频是一种新型支持性资源,它结构简单,形式灵活,长度短小,内容精致。从支持性理念出发,设计与制作微课时,首先要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更加生动”,“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理解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支持学生深入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笔者设计《作文:从教师到学生》 系列微课时,就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解决相关作文问题为动机。这个微课群的支持性首先表现为,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调查,微课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学生作文中”,其次,也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上。 《作文:从教师到学生》微课系列中,之所以要安排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因为来自学生的策略更加贴近学生作文的现实。而教师的作文策略,则可以起到更快地促进作文提升的价值。同时,同一个微课中有师生双方的精讲善讲的支持,学生就可以把微课学习变为解决作文问题和体验作文过程的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历险。师生联手解决作文问题,又可以促进学生连续不断的“翻转”,从而获得作文提升的学习经验。

二、内容处理,追求点式分割

语文微课设计,内容处理上存在点式分割的假设。微课对课文内容的点式处理有怎样的依据呢?或者说点式分割的前提是什么呢?

常规课堂教学是用45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课程目标体系严密,课程结构复杂,学习内容庞大,学习过程冗长,学习效果不理想。微课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按照单一知识点设计课程目标,一个微课一次只解决一个小点,点点相加使得学习内容慢慢变得丰富,学习过程也变得高效而轻松。于是,微课设计上就存在着这样的命题:内容上的微处理与时间上的微追求。前一个“微”指容量微小、知识点化、内容碎片化,后一个“微”指学习持续的时间短,观看视频过程短。而按照点式假设设计出的微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就可实现瞬间学习而效果最大的目标。 从脑科学层面看,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为了训练学生概括《项链》情节结构的能力,笔者请三位学生做演员拍摄了一段时长5分钟的微电影视频——《〈项链〉的情节概括》。这个微课,实现了上述两个“微”,同时将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欣赏。这样点式处理情节,学生概括时就非常迅速了。

学习一篇课文时,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以确保微课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这样,才能实现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比如教授《范进中举》一课,课程内容丰富,要学习的目标很多。经过点化处理形成点目标后,笔者设计了五类40多个微课,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一个微课只针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种手法、一种活动设计,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看完毕。微课内容的点式处理,可以将学习变得简短而轻松,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度。语文学科内容的这种点化处理方式,使得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单一集中,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基于微课的学习。

三、资源呈现,讲究线性排列

微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教学或者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基于这样假设:按照人类认知线性流程排列资源,使微课展开与学生认知深化顺序同步,从而实现支持学习或者促进学习。

首先,按照线性呈现云空间的自主性微课资源,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短路径。从微课的支持性出发,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成许多个点。这些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微课的目标,教师依此就可以开发出许多微课。如果让学生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这些微课便构成了自主学习云或者云资源。

自主性微课资源,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方式呈现,做到合理设计学习界面,将微课科学分布在学习云上。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时兼顾学习先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呈现微课资源,即是线性排列。微课资源作线性排列,便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最短路径获得学习经验或者达成学习成果。同时,微课资源按照线性关系排列,模块之间具有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非线性排列微课,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状况。如果许多自主性微课资源非线性的、散乱的分布在学习云中,学生点击微课,就得不到最短路径的暗示。

为了增强微课的线性呈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有时会在自主学习开始时交给(有时投影提示)学生一张自主学习单,对自主学习的流程与内容作规划,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晕头转向。但是,即使有了可供参考的学习单,基于理解程度和个人爱好,有的学生会按照习惯顺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也即学生会对“学习单”上的内容有所取舍。比如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时,笔者设计了普通话、济南话、长治话、南京话、扬州话、徐州话等六种配乐配图诵读微课,在学习单上提示学生听取其中一至两个,有的学生会将六种诵读微课全部听完。这也是允许的。

其次,按照线性设计单个语文微课的内部资源,可以促进或者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单个微课构成的资源多是小情景、小简介、小练习、小策略。课堂上一打开,学习者便可在单个微课的优美音乐声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维与画面同步……这种线性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单个微课采用线性思路,方便学生理解,更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在设计边塞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笔者就按照“边塞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的线性顺序展开。将“情感多样”归为“热爱奇异的塞外风光、保家卫国的豪迈、建功立业的理想、戍边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厌倦战争”等8条。而对于“诗歌例证分析”,笔者选择的是岑参的《走马川行》。因为这首边塞诗情感比较丰富,有边塞气候恶劣,有战士勇武气概,有大将必胜信心,有作者开朗胸襟,有将士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个5分钟边塞诗微课视频,有讲解,有图片,有视频剪辑,有文字呈现,由表及里,渐渐深入,完全按照线性排列内容。事实表明,如果设计单个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线性学习结构,即便制作出相关微课,也只能是学习过程中的垃圾资源。

四、微课情境,崇尚审美化

笔者开展基于自主微课学习,一天之内单个微课《鲁璐:“当代李凭”》被47位学生点击了284次。 《相信未来》诵读视频,一周之内两个班级点击超过1100次。笔者想,微课设计上的情境化追求,特别是审美化追求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微课支持、促进学习的理念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微课的情境化、审美化能够聚焦问题,吸引学生反复翻转。

设计微课时,特别是微课制作后期,情境化、审美化提升是修饰的重点。有人说,设计语文微课要做到“小情美”,即小巧、情境、精美。这话不错。微课,无论是一段诵读还是一段作者视频,无论是一种现象剖析还是一段表演再现,都要富于鲜明的情境,才容易聚焦问题,引发审美思考。因此,设计、制作微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微课资源的优化,用微课自身情境吸引学生。微课之“微”在于用时短,学生能够专注。这也是微课追求点式分割的原因。教学视野里的微课,如果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内容少而精,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就高。而微课资讯老掉牙、素材不新颖、归纳乏新意,则会大大降低微课的情境性、审美性。笔者曾设计作文微课《 FOOD FOR THOUGHT》,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精神食粮。这个微课由文字、图片、语音和“走进欧美”中两个各2分钟的视频等编辑而成。其文字内容如下——

“微课”名称:Gladstone′s Library

Gladstone′s Library,本是年久失修的古老城堡,后改作图书馆。这是英国最大图书馆之一,拥有英国境内出版的每一本书籍。古堡前的广场上,是Gladstone的雕像,图书馆的大门上面写着“FOOD FOR THOUGHT”。 威廉·格莱斯顿(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四次出任英国首相,始终被英国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FOOD FOR THOUGHT”是什么意思呢?

“微课”名称:Harvard University

1638年,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4名。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J·哈佛病逝,他把400余册图书和一部分遗产捐赠给这所学校。 1639年,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将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美国名人很多,为什么偏偏以“Harvard”命名呢?

这两个微课中,建筑精美,名言深刻,灯光灿烂……学生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精神食粮,从何处汲取,怎样汲取。有了这样的支持,在探索“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时,学生认知就开阔得多了。笔者想,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微课,凭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精神食粮,可能非常抽象、单调、枯燥,也不会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

其次,注意调动多感官,强化微课刺激。微课素材是多元的,但微课学习强调瞬间永恒。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来刺激观赏、思考。笔者到台湾辅仁大学访问“东篱诗社”,孙永忠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学生吟唱微课视频,并当场演唱了《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只听一次便记住了。由此看来,微课的情境性和由此生发的审美吸引力,可以强化记忆,促进学习。

从脑科学理论来看,设计微课强调情景接受上的多感官,符合人体大脑的活动过程。据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大脑的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认识图表、图案、音乐、颜色等直观性过程,左半球主要是执行语言、逻辑、数学和书写等分析性任务。但是两个脑半球并非孤立工作,是可以互相支持并补充彼此活动的。而微课产生的审美愉悦,则可激发两个脑半球的潜能,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进思维流程,让记忆走向深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几分钟,哪怕仅说一句台词,却能牢记一生的原因。因此,设计微课时,应突出情景的审美愉悦。

(编辑:赵悦)

上海推出中华传统文化教材

“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上海市长宁区适存小学一年级6个班的学生拿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纷纷朗读书中的对子、古诗等精彩内容。

该套系列教材面向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共10册。首批推出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教材,近期将向全市16.7万名新生发放,其他分册将于下学期陆续出版。

该教材附有光盘,内容包括12篇《三字经》选读、6则对子宣读和8首五言绝句,其中,古诗为明代高启《寻胡隐君》等不常见篇目,既通俗易懂、画面感强,又避免与《古诗诵读》音像读物等已出版使用的教材重复。

据介绍,该教材将由教师在语文课两分钟预备铃时间、晨午会时间、拓展会课程上,带领学生诵读,帮助他们在听听诵诵中领略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感悟古代先贤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摘自:中国教育资源网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作者:毕志祥 来源:<学周刊·B >2013年第08期 摘要:提高课堂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显得更加重要,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

  • 新课程改革目标
  •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 ...

  •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摩学习有感
  •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摩学习有感 长葛二高语文组 尹长法 2011年10月18日至22日,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南阳举行,在长葛市教研室的组织下,在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全省优质课的观摩学习,过程虽然辛苦但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对此,我们对组织这次活动的教研室领导和大力支持我们 ...

  •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 摘 要:语文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更是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业只被当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本文意在指出高中语文作业的弊端,寻求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使语文作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弊端 优化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 ...

  • 名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 名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2005年自我省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使得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作为一年轻的教研员,我参加了常州市组织的两次语文学科课程培训,认真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对新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 ...

  •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品]
  •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1 参加工作这几年了,我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 ...

  •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金英华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改革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亮点,触及到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已从中央集权向多元化改革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 积极推进中的高中课程改革
  • 2004年秋,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的高一年级师生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已行程至半.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件大事,困难重重.为顺利推进实验,四省区教育厅教研室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东省高中课改实验的前期探索 王土荣 普高是敏感学段,在这里进行改革,总是举步维艰 ...

  • 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 篇一: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杏坛 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任教年级.班别 高 一(13).高一(14), 科目 语文, 科任 陈志昌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分析: 这个学期,本人所 带的两个班都是理科平行班,其中14班的学生比较沉稳,不爱回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