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近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交往、联系、影响的关系就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群体是家庭和班集体,学生离开了家庭和班集体无法存在,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要与家庭中的年龄不同的长辈、班级中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形成相互间的交往,这就产生了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时尚、士气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格不断得到完善。与儿童成长其他年龄段相同,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却与其他时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与班主任老师,以及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班集体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时常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几种学生类型有:(1)有的学生经不住挫折,他们容不得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超过自己时就不理睬这位同学,甚至冷言冷语相待,而自己超过别人时,又热衷与人攀比,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2)有的学生或因自己不够出众的外表,或因自己的不如人的学业成绩等,表现出自卑心理,沉默少言,郁郁寡欢,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愿和同学老师交往,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3)有的学生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不敢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对他人不信任,存有戒心,不愿与同龄人、老师接触、交往,且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做事小心翼翼,对家长依赖性大,凡事没有主见;(4)还有些学生心胸狭小,无容人之心,唯我独尊,常因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不懂得如何从自身寻找原因,缺乏责任心,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就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自身因素。

1、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特别强的好胜心,而好胜心多次受到挫折后,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造成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这些学生往往因学习不努力,纪律散漫等原因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批评,久而久之自尊心被冷嘲热讽、无端指责所泯灭,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并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2、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导致他们总感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以致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事时羞怯、慌张,表现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偏小,难以全面地看待自己,无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缺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优点,这些都造成了孩子易自卑的原因。

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逐渐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有与别人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他们更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心中开始有秘密,但又不愿意告诉别人,产生了一种封闭心理。

其次,家庭环境因素。

1、幼儿时期,儿童长时间地与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与其相关的几乎所有事情包括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衣服等都由父母替其做主,甚至到了小学,仍有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剥夺了孩子在一些小事上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就养成了子女对父母高度的依赖感,导致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仍无法将自己从这种依赖感中解脱出来,只信任自己的父母,而对身边的同学抱有戒心,不懂得如何放开心胸去信任别人。

2、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祖辈过分地呵护,甚至是过于溺爱、过于迁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味地予以满足,导致孩子形成了“ 我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心理定势。家庭的生活环境使这些独生子女养成了固执、自私的性格特点,在学校里要求其他人也像在家里一样对待他,可身边的同学同样是在呵护中长大的,人人都很要强,这就导致孩子心里不平衡,并表现出嫉妒心理。

3、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里一个人长大,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了孩子在校园内进行群体生活时,仍一贯在家里的蛮横、骄气,表现出霸道,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能容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4、有部分的家庭父母关系不良或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使孩子长期处于苦闷状态,心情郁闷,且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冷漠、胆怯等的不良心理状况。

再次,学校环境因素。

1、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重要标准。老师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学业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

2、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权威,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说的话言听计从,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仍然存在,老师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往往一些无意识的语言正是对学生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啊”等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以上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状况,教师和家长必须协起手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孩子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针对以上造成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方法:

(1)家庭方面。

①改变以往一味溺爱孩子的方式,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家庭里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也参考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对家庭负责,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②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则给予坚决地拒绝,并加以批评,让孩子学会分清是非对错。③从小就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相处之道,懂得谦让,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多指导和鼓励。④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可一味地责骂,可先从整件事情的过程中找出孩子做得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之后再指出孩子的失误,这样孩子更容易放下抵触的情绪,接受家长的批评,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教师方面。

①教师只有以满腔热情去爱孩子,关心孩子,孩子才信任你。因此,工作中,教师应注重用真情实感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孩子生了病,端杯热水,递过药,温暖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冰冷的心;孩子生活上有了困难,伸过热情的双手,助孩子一臂之力,体会教师的一腔热情;孩子羞怯时,送去鼓励信任的目光,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自卑感、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的学生慢慢地接近了老师,向老师吐露内心的想法,并诚恳地请老师帮帮自己。可见,学生冰冷的心被老师的真情所感化。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情的交流是双向的,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颗爱心,一腔诚意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乐于与之交往。

②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闪光的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就要善于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自卑、胆怯的孩子,教师不能对他们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什么也做不好”等结论性的话语,因为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己不如人”,从而破罐子破摔。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特有的优势方面,如体育运动、集体劳动等方面充分地满足自我表现欲。对于那些有自卑感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都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随时捕捉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表杨,肯定进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长处,哪怕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去赞美学生,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对自己增强自信心,会认为自己也有优点。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自卑感就会逐渐减弱,会重新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而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③ 重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德育课来进行,主要可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学会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教师还可利用心健课的教学形式创设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游戏,如“我的闪光点”游戏。该游戏为全班每位学生准备闪光点卡片,卡片在全班轮传一周,请每位同学都为卡片主人写上一个闪光点,当卡片传回自己手里时,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全班同学为自己收集的优点。该游戏能让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原先未曾发现的优点,重拾信心,做回快乐的人,以自信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人际交往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这项教育要从学校做起,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课堂,使少年儿童在自我认识中达到自我完善。同时拓宽德育渠道,密切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给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论读取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添加评论

取消

1975555| 2010-03-18 17:45:5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二十一家庭教育方法2009-03-15 13:02

在本篇中,我们批评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为什么溺爱型教育害莫大焉?

我每天接送6年级的儿子上学放学,这样他就不用那么麻烦地坐车了,也比较安全。早上他可以晚一点起,路上我们可以聊天,给他买点吃的。到孩子上初中,上高中,我还送,现在都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啊。可是,看来您不太同意我的做法?

世上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父母处各得一半基因,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但疼爱要讲究方式,不是每天给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学就是对他好了。我们注重的是他的未来。很多事情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家长的不放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停滞不前。家长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担负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事情。

教育部官员朱慕菊女士说了一句极为发人深省的话:“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

有一位“大款”家长,当孩子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后,他不但没有教育孩子改过自新,反而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孩子放出来后,他把孩子带到大饭店,接风压惊。孩子就此错误地认为:“我们家有钱,有钱好办事,就是出了事也不怕,我爸能„捞‟我”。以后他就更加肆无忌惮,再次犯罪,结果被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父爱,母爱就容易向溺爱发展;而如果父亲也溺爱孩子,孩子所受的损害就是双倍的。溺,是沉迷不悟和过分的意思。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就有害,爱也是。

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对孩子操心过度,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经常表扬,降低难度,从不批评,“你真棒”不离口,孩子不遵守规范说是有创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学习仍旧夸奖有独立意识,孩子打人说是自我保护能力强,孩子骂人说是语言能力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

由于过分娇宠,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学习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长提供帮助,最后必然对家长非常不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风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

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认为批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不利于健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先,批评不一定导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导致消极。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把双刃剑,有时它是沉沦丧志的毒剂,有时则是使人产生超越命运、超越自身巨大动力的兴奋剂。那些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说的“宠坏的孩子”,一旦接触现实,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认为社会恶待了他,常常怀着敌意和仇恨向社会攻击。

16岁的许可是在父母的畸形溺爱下长大的,家境虽不十分充裕,但在吃喝花销上,家里尽可能地满足他。上中学后,家里承担不起他越来越大的花费,许可竟然干起了抢劫小同学的勾当,被法院判处缓刑。

糊涂的父母到这时还没有反省自己教育的失误,反而让他辍学在家,依旧宠爱有加。甚至默许他与一个同龄少女非法同居,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让女孩子拴住他,省得出去惹事”,结果,许可再次走上了犯罪之路。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个人越是躲着问题,问题越会揪住他不放。我们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采用溺爱方式的比例非常高,危害特别大。

一些中小学生是如此“挑战”家长权威的:我要维权、我要出走、我去当和尚。你打我,我就告你。你要向我道歉。你再敢说我不好,我就跳楼。而学校留作业更不对,教育部都减负了,老师不执行,我就不完成作业。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一个后果是,孩子的竞争性不足或是被扭曲。竞争性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竞争性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乃至身心健康。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是现代社会中个体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竞争性过低的个体可能无法取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功,进而还可能导致退缩,焦虑,神经症等不良症状的发生;而竞争性太强又可能在社会交往中过于咄咄逼人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A型性格”,使心身疾病的发作率大大提高。所以竞争性要保持一定的度,只有正常的竞争性才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公平竞争是现代社会公认的原则。

家长的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不健康心理,甚至精神疾患。北京安定医院两年中对北京的2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动中不守秩序,别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玩就大吵大闹;不考虑别人;不能与别人分享成果。这些均与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有关。溺爱型家教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经常是:想入非非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并心猿意马,稍遇坎坷必一蹶不振,只图虚荣却华而不实。

爱孩子并不难,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事连母鸡都会。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化为适当的教育。例如,学会拒绝,即怎样对孩子说不。举例说明,孩子晚上要看电影,家长拒绝,可以这样表达:

——承认孩子的愿望。“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日子的晚上,不能看电影,你记得吗?” ——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你星期六晚上可以看。”

——给孩子表达生气或失望的机会。“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争取每天晚上都能看电影好吗?”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是不一样的。食草动物总体上能力差、不合作、无责任心;食肉动物则正好相反。其实,对人也可以如是观:艰难困苦会使人迸发出惊人的智慧、狡诈、勇气和创造;饱食终日却会让人变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这其实是极其浅显的道理,然而,人们最容易忘记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浅显的道理。古人说:“以不慈为慈”。此话有深意,值得我们的家长朋友深思与牢记。

2、棍棒出孝子吗?

我的孩子犯错后,我就要打他。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还反了他了。马戏团的驯兽师手里也得拿棍子。俗话说:“棍棒出孝子”,您说对不对?

采用棍棒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强调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稍有不听从就进行批评和惩罚。他们以严代爱,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严而无方,严而无恒,一严就厉,喜怒无常。高兴时拿孩子当玩具,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这些家长对孩子严加监视,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父母为孩子制定计划,发号施令,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唯一的积极力量。而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被动的、屈从的,非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抑制。孩子有敌对情绪,一旦摆脱控制,孩子的学习便立即松垮了,“老猫不在家,耗子就造反”。

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育态度下,孩子缺少自主权和积极性,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不会选择,不会做事;或者会形成蛮横、撒谎心理,逆反心理强,往往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甚至形成反社会性格。

您自以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学好,其实高压教育终究会招致孩子的抵制和报复。扭曲的力量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牛顿第三定律在这里并不失效。

越是高水平的家长,就越是很少用棍棒教育。每一个品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打出来的。对孩子使用暴力就是由于孩子弱小,没有反抗能力。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文化必将埋下暴力的种子和漠视法律与人权的习性。长大的他们结婚后可能会打自己的妻子,当了警察他就可能打犯人,当了干部他就可能会滥用职权。应坚决反对“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错误观念。

总盯着孩子的失误,是家长最大的失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是家长最大的缺点。

有一些家长教育粗暴,对孩字动辄张嘴就骂、抬手就打,造成孩子畏惧家长,不与家长说实话,不愿回家,在社会上结识不良朋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采用陈旧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味“训诫”,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性格孤僻,人格扭曲,在家中做“奴隶”,就到社会上称王称霸,家里不给钱,就去社会上抢;还有的家长借口忙于生计,不顾子女;有的离异或重组家庭的家长把子女当累赘,恨不得把孩子踢出门外。这些“管教”方法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最终把孩子送进监牢。

3、树大自然直吗?

溺爱孩子不对,打孩子也不对。他们这些家长都是瞎操心。我就不这样,我不管我孩子,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我还落个省钱省时省心省力。俗话说:“树大自然直”,管那么多也没用,还是顺其自然好。我英明吧?

这是一种不过问的教育态度和管理方式,叫做放任型教育。父母放弃教育责任。孩子如果总是被家长忽略,会由于得不到关心而随心所欲,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指导,听之任之,不负责任,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不指导孩子学习,一切活动由孩子自己安排。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孩子学习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有个6年级男孩子在亲戚家洗完澡,光着身子就出来了,完全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家长放任的结果。 危机不是一个晚上酿成的,而是对问题长期掩饰的必然结果。从北京市高级法院200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被依法判决的人数比上升了近l8%,其中因抢劫、盗窃被判刑的未成年人超过了半数。2003年又增14%,2004年又增20%,高于全国平均数。据法官分析,目前,一些家庭放任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生活做准备。为孩子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酒划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放弃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给孩子反教育。

所以,家长不能采用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放任。

4、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我孩子小刚是个独生子,我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既然溺爱教育、放任教育和棍棒教育效果都不好,

希望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提倡家庭权威型教育。家长应以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能忍耐、平等、谅解、爱护、关心孩子,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如果家庭教育的安排能使孩子受到鼓励,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品质和能力。采用这种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效率高。家长就是不在场,孩子仍能主动学习。民主意识变成父母的民主作风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其平时待人处世的态度有关。尊重自己的孩子不是说孩子不论正确与否,家长都一概同意,而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权威,能发挥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家长习惯于与孩子商讨,竭力取其正确与合理的部分,不轻视孩子,不对孩子和孩子的建议不屑一顾。当然,民主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混乱松弛,不是降低难度。

对民主的认识是家长实行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的保障条件。有的家长仅仅把民主视为一种手段,可以在需要时用一用,点缀一下,不需要时就丢开。这是不够的。关键是不仅把民主看成是手段,而且把民主看成是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由于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孩子的德智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向上的融洽气氛,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家庭教育的方法各有所长。家长应认识到没有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适用即是有效,管用就可满意。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能让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获得创新的快乐,领略学习的趣味,享受成功的喜悦。

5、怎样理解“无为而治”?

在一次听家长学校讲座时,我听到专家讲到“无为而治”,但我不理解,那不就是让我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放任自流吗?请您给解释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精髓。其内涵非常丰富,我也不能完全阐释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意思。 第一是“自然无为”。家庭教育要自然进行,因势利导,要扬长避短,勿盲目攀比,不要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刻意追求,绝不硬把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攀比。

第二是“清静无为”。家庭教育要反对搞运动,反对动辄指责,反对朝令夕改,反对胡乱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炸小鱼时如果总去翻动它,鱼就烂了。有的家长让孩子上好几个培训班,结果孩子一事无成。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说的是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千万别摸,伸手必然被烫;可是如果知道了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去动热铁。这就无不为了。家长越是无为,孩子就越是有为;溺爱的家长如果都包办代替了,孩子可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对家长来说,要紧的是您不在场的情况,您的孩子在做些什么;而不是您在场时发生了什么。如果只想让孩子听您的,那么当您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听谁的了。

该走的脑子要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懂得生活的甘苦。有个家长对孩子实行三不管政策:不管听写;不管检查作业;不管找习题。听写,就让孩子找录音机帮忙;检查作业,让孩子自己检查;找习题,也让孩子自己找。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就此下降,父母也咬牙坚持。孩子看到父母真的不管,只好自己想主意、想办法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开始回升,孩子还说:“别人的成绩是爸爸妈妈帮助的,我全靠自己,这才叫本事呢!”名次不稳定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水平。名次这东西,也不必太计较。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大家都望子成龙,可是第一名只有那么一个。何必整天逼着他们争那个第一呢?重要的还在于孩子的实力,还在于他自己干!在学校里要凭自己的力量,将来走入社会,更要凭自己的力量。哪个家长能跟孩子一辈子呢?他是那块料,自然会得第一。小学就那么费劲,到中学、大学怎么办?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如学习鱼类。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不同的鱼,记下它们的形体、颜色、活动特点、生活环境,也可以照相或把着鱼的形体画下来。然后到图书馆、家中

或网上查阅这些鱼的资料,进一步研究,有问题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或请教专家,直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这无为而治,是家庭教育水平高的体现。神游宇内,意在行先,以少胜多,炉火纯青。至此,家庭教育的千变万化了然于胸,驾御自如。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近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交往、联系、影响的关系就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群体是家庭和班集体,学生离开了家庭和班集体无法存在,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要与家庭中的年龄不同的长辈、班级中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形成相互间的交往,这就产生了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时尚、士气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格不断得到完善。与儿童成长其他年龄段相同,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却与其他时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与班主任老师,以及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班集体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时常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几种学生类型有:(1)有的学生经不住挫折,他们容不得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超过自己时就不理睬这位同学,甚至冷言冷语相待,而自己超过别人时,又热衷与人攀比,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2)有的学生或因自己不够出众的外表,或因自己的不如人的学业成绩等,表现出自卑心理,沉默少言,郁郁寡欢,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愿和同学老师交往,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3)有的学生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不敢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对他人不信任,存有戒心,不愿与同龄人、老师接触、交往,且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做事小心翼翼,对家长依赖性大,凡事没有主见;(4)还有些学生心胸狭小,无容人之心,唯我独尊,常因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不懂得如何从自身寻找原因,缺乏责任心,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就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自身因素。

1、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特别强的好胜心,而好胜心多次受到挫折后,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造成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这些学生往往因学习不努力,纪律散漫等原因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批评,久而久之自尊心被冷嘲热讽、无端指责所泯灭,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并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2、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导致他们总感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以致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事时羞怯、慌张,表现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偏小,难以全面地看待自己,无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缺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优点,这些都造成了孩子易自卑的原因。

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逐渐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有与别人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他们更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心中开始有秘密,但又不愿意告诉别人,产生了一种封闭心理。

其次,家庭环境因素。

1、幼儿时期,儿童长时间地与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与其相关的几乎所有事情包括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衣服等都由父母替其做主,甚至到了小学,仍有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剥夺了孩子在一些小事上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就养成了子女对父母高度的依赖感,导致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仍无法将自己从这种依赖感中解脱出来,只信任自己的父母,而对身边的同学抱有戒心,不懂得如何放开心胸去信任别人。

2、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祖辈过分地呵护,甚至是过于溺爱、过于迁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味地予以满足,导致孩子形成了“ 我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心理定势。家庭的生活环境使这些独生子女养成了固执、自私的性格特点,在学校里要求其他人也像在家里一样对待他,可身边的同学同样是在呵护中长大的,人人都很要强,这就导致孩子心里不平衡,并表现出嫉妒心理。

3、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里一个人长大,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了孩子在校园内进行群体生活时,仍一贯在家里的蛮横、骄气,表现出霸道,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能容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4、有部分的家庭父母关系不良或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使孩子长期处于苦闷状态,心情郁闷,且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冷漠、胆怯等的不良心理状况。

再次,学校环境因素。

1、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重要标准。老师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学业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

2、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权威,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说的话言听计从,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仍然存在,老师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往往一些无意识的语言正是对学生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啊”等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以上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状况,教师和家长必须协起手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孩子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针对以上造成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方法:

(1)家庭方面。

①改变以往一味溺爱孩子的方式,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家庭里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也参考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对家庭负责,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②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则给予坚决地拒绝,并加以批评,让孩子学会分清是非对错。③从小就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相处之道,懂得谦让,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多指导和鼓励。④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可一味地责骂,可先从整件事情的过程中找出孩子做得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之后再指出孩子的失误,这样孩子更容易放下抵触的情绪,接受家长的批评,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教师方面。

①教师只有以满腔热情去爱孩子,关心孩子,孩子才信任你。因此,工作中,教师应注重用真情实感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孩子生了病,端杯热水,递过药,温暖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冰冷的心;孩子生活上有了困难,伸过热情的双手,助孩子一臂之力,体会教师的一腔热情;孩子羞怯时,送去鼓励信任的目光,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自卑感、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的学生慢慢地接近了老师,向老师吐露内心的想法,并诚恳地请老师帮帮自己。可见,学生冰冷的心被老师的真情所感化。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情的交流是双向的,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颗爱心,一腔诚意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乐于与之交往。

②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闪光的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就要善于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自卑、胆怯的孩子,教师不能对他们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什么也做不好”等结论性的话语,因为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己不如人”,从而破罐子破摔。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特有的优势方面,如体育运动、集体劳动等方面充分地满足自我表现欲。对于那些有自卑感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都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随时捕捉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表杨,肯定进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长处,哪怕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去赞美学生,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对自己增强自信心,会认为自己也有优点。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自卑感就会逐渐减弱,会重新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而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③ 重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德育课来进行,主要可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学会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教师还可利用心健课的教学形式创设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游戏,如“我的闪光点”游戏。该游戏为全班每位学生准备闪光点卡片,卡片在全班轮传一周,请每位同学都为卡片主人写上一个闪光点,当卡片传回自己手里时,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全班同学为自己收集的优点。该游戏能让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原先未曾发现的优点,重拾信心,做回快乐的人,以自信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人际交往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这项教育要从学校做起,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课堂,使少年儿童在自我认识中达到自我完善。同时拓宽德育渠道,密切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给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论读取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添加评论

取消

1975555| 2010-03-18 17:45:5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二十一家庭教育方法2009-03-15 13:02

在本篇中,我们批评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为什么溺爱型教育害莫大焉?

我每天接送6年级的儿子上学放学,这样他就不用那么麻烦地坐车了,也比较安全。早上他可以晚一点起,路上我们可以聊天,给他买点吃的。到孩子上初中,上高中,我还送,现在都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啊。可是,看来您不太同意我的做法?

世上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父母处各得一半基因,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但疼爱要讲究方式,不是每天给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学就是对他好了。我们注重的是他的未来。很多事情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家长的不放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停滞不前。家长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担负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事情。

教育部官员朱慕菊女士说了一句极为发人深省的话:“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

有一位“大款”家长,当孩子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后,他不但没有教育孩子改过自新,反而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孩子放出来后,他把孩子带到大饭店,接风压惊。孩子就此错误地认为:“我们家有钱,有钱好办事,就是出了事也不怕,我爸能„捞‟我”。以后他就更加肆无忌惮,再次犯罪,结果被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父爱,母爱就容易向溺爱发展;而如果父亲也溺爱孩子,孩子所受的损害就是双倍的。溺,是沉迷不悟和过分的意思。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就有害,爱也是。

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对孩子操心过度,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经常表扬,降低难度,从不批评,“你真棒”不离口,孩子不遵守规范说是有创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学习仍旧夸奖有独立意识,孩子打人说是自我保护能力强,孩子骂人说是语言能力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

由于过分娇宠,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学习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长提供帮助,最后必然对家长非常不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风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

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认为批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不利于健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先,批评不一定导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导致消极。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把双刃剑,有时它是沉沦丧志的毒剂,有时则是使人产生超越命运、超越自身巨大动力的兴奋剂。那些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说的“宠坏的孩子”,一旦接触现实,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认为社会恶待了他,常常怀着敌意和仇恨向社会攻击。

16岁的许可是在父母的畸形溺爱下长大的,家境虽不十分充裕,但在吃喝花销上,家里尽可能地满足他。上中学后,家里承担不起他越来越大的花费,许可竟然干起了抢劫小同学的勾当,被法院判处缓刑。

糊涂的父母到这时还没有反省自己教育的失误,反而让他辍学在家,依旧宠爱有加。甚至默许他与一个同龄少女非法同居,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让女孩子拴住他,省得出去惹事”,结果,许可再次走上了犯罪之路。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个人越是躲着问题,问题越会揪住他不放。我们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采用溺爱方式的比例非常高,危害特别大。

一些中小学生是如此“挑战”家长权威的:我要维权、我要出走、我去当和尚。你打我,我就告你。你要向我道歉。你再敢说我不好,我就跳楼。而学校留作业更不对,教育部都减负了,老师不执行,我就不完成作业。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一个后果是,孩子的竞争性不足或是被扭曲。竞争性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竞争性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乃至身心健康。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是现代社会中个体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竞争性过低的个体可能无法取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功,进而还可能导致退缩,焦虑,神经症等不良症状的发生;而竞争性太强又可能在社会交往中过于咄咄逼人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A型性格”,使心身疾病的发作率大大提高。所以竞争性要保持一定的度,只有正常的竞争性才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公平竞争是现代社会公认的原则。

家长的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不健康心理,甚至精神疾患。北京安定医院两年中对北京的2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动中不守秩序,别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玩就大吵大闹;不考虑别人;不能与别人分享成果。这些均与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有关。溺爱型家教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经常是:想入非非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并心猿意马,稍遇坎坷必一蹶不振,只图虚荣却华而不实。

爱孩子并不难,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事连母鸡都会。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化为适当的教育。例如,学会拒绝,即怎样对孩子说不。举例说明,孩子晚上要看电影,家长拒绝,可以这样表达:

——承认孩子的愿望。“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日子的晚上,不能看电影,你记得吗?” ——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你星期六晚上可以看。”

——给孩子表达生气或失望的机会。“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争取每天晚上都能看电影好吗?”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是不一样的。食草动物总体上能力差、不合作、无责任心;食肉动物则正好相反。其实,对人也可以如是观:艰难困苦会使人迸发出惊人的智慧、狡诈、勇气和创造;饱食终日却会让人变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这其实是极其浅显的道理,然而,人们最容易忘记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浅显的道理。古人说:“以不慈为慈”。此话有深意,值得我们的家长朋友深思与牢记。

2、棍棒出孝子吗?

我的孩子犯错后,我就要打他。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还反了他了。马戏团的驯兽师手里也得拿棍子。俗话说:“棍棒出孝子”,您说对不对?

采用棍棒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强调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稍有不听从就进行批评和惩罚。他们以严代爱,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严而无方,严而无恒,一严就厉,喜怒无常。高兴时拿孩子当玩具,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这些家长对孩子严加监视,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父母为孩子制定计划,发号施令,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唯一的积极力量。而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被动的、屈从的,非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抑制。孩子有敌对情绪,一旦摆脱控制,孩子的学习便立即松垮了,“老猫不在家,耗子就造反”。

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育态度下,孩子缺少自主权和积极性,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不会选择,不会做事;或者会形成蛮横、撒谎心理,逆反心理强,往往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甚至形成反社会性格。

您自以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学好,其实高压教育终究会招致孩子的抵制和报复。扭曲的力量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牛顿第三定律在这里并不失效。

越是高水平的家长,就越是很少用棍棒教育。每一个品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打出来的。对孩子使用暴力就是由于孩子弱小,没有反抗能力。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文化必将埋下暴力的种子和漠视法律与人权的习性。长大的他们结婚后可能会打自己的妻子,当了警察他就可能打犯人,当了干部他就可能会滥用职权。应坚决反对“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错误观念。

总盯着孩子的失误,是家长最大的失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是家长最大的缺点。

有一些家长教育粗暴,对孩字动辄张嘴就骂、抬手就打,造成孩子畏惧家长,不与家长说实话,不愿回家,在社会上结识不良朋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采用陈旧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味“训诫”,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性格孤僻,人格扭曲,在家中做“奴隶”,就到社会上称王称霸,家里不给钱,就去社会上抢;还有的家长借口忙于生计,不顾子女;有的离异或重组家庭的家长把子女当累赘,恨不得把孩子踢出门外。这些“管教”方法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最终把孩子送进监牢。

3、树大自然直吗?

溺爱孩子不对,打孩子也不对。他们这些家长都是瞎操心。我就不这样,我不管我孩子,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我还落个省钱省时省心省力。俗话说:“树大自然直”,管那么多也没用,还是顺其自然好。我英明吧?

这是一种不过问的教育态度和管理方式,叫做放任型教育。父母放弃教育责任。孩子如果总是被家长忽略,会由于得不到关心而随心所欲,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指导,听之任之,不负责任,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不指导孩子学习,一切活动由孩子自己安排。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孩子学习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有个6年级男孩子在亲戚家洗完澡,光着身子就出来了,完全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家长放任的结果。 危机不是一个晚上酿成的,而是对问题长期掩饰的必然结果。从北京市高级法院200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被依法判决的人数比上升了近l8%,其中因抢劫、盗窃被判刑的未成年人超过了半数。2003年又增14%,2004年又增20%,高于全国平均数。据法官分析,目前,一些家庭放任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生活做准备。为孩子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酒划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放弃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给孩子反教育。

所以,家长不能采用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放任。

4、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我孩子小刚是个独生子,我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既然溺爱教育、放任教育和棍棒教育效果都不好,

希望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提倡家庭权威型教育。家长应以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能忍耐、平等、谅解、爱护、关心孩子,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如果家庭教育的安排能使孩子受到鼓励,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品质和能力。采用这种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效率高。家长就是不在场,孩子仍能主动学习。民主意识变成父母的民主作风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其平时待人处世的态度有关。尊重自己的孩子不是说孩子不论正确与否,家长都一概同意,而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权威,能发挥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家长习惯于与孩子商讨,竭力取其正确与合理的部分,不轻视孩子,不对孩子和孩子的建议不屑一顾。当然,民主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混乱松弛,不是降低难度。

对民主的认识是家长实行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的保障条件。有的家长仅仅把民主视为一种手段,可以在需要时用一用,点缀一下,不需要时就丢开。这是不够的。关键是不仅把民主看成是手段,而且把民主看成是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由于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孩子的德智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向上的融洽气氛,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家庭教育的方法各有所长。家长应认识到没有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适用即是有效,管用就可满意。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能让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获得创新的快乐,领略学习的趣味,享受成功的喜悦。

5、怎样理解“无为而治”?

在一次听家长学校讲座时,我听到专家讲到“无为而治”,但我不理解,那不就是让我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放任自流吗?请您给解释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精髓。其内涵非常丰富,我也不能完全阐释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意思。 第一是“自然无为”。家庭教育要自然进行,因势利导,要扬长避短,勿盲目攀比,不要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刻意追求,绝不硬把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攀比。

第二是“清静无为”。家庭教育要反对搞运动,反对动辄指责,反对朝令夕改,反对胡乱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炸小鱼时如果总去翻动它,鱼就烂了。有的家长让孩子上好几个培训班,结果孩子一事无成。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说的是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千万别摸,伸手必然被烫;可是如果知道了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去动热铁。这就无不为了。家长越是无为,孩子就越是有为;溺爱的家长如果都包办代替了,孩子可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对家长来说,要紧的是您不在场的情况,您的孩子在做些什么;而不是您在场时发生了什么。如果只想让孩子听您的,那么当您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听谁的了。

该走的脑子要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懂得生活的甘苦。有个家长对孩子实行三不管政策:不管听写;不管检查作业;不管找习题。听写,就让孩子找录音机帮忙;检查作业,让孩子自己检查;找习题,也让孩子自己找。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就此下降,父母也咬牙坚持。孩子看到父母真的不管,只好自己想主意、想办法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开始回升,孩子还说:“别人的成绩是爸爸妈妈帮助的,我全靠自己,这才叫本事呢!”名次不稳定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水平。名次这东西,也不必太计较。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大家都望子成龙,可是第一名只有那么一个。何必整天逼着他们争那个第一呢?重要的还在于孩子的实力,还在于他自己干!在学校里要凭自己的力量,将来走入社会,更要凭自己的力量。哪个家长能跟孩子一辈子呢?他是那块料,自然会得第一。小学就那么费劲,到中学、大学怎么办?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如学习鱼类。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不同的鱼,记下它们的形体、颜色、活动特点、生活环境,也可以照相或把着鱼的形体画下来。然后到图书馆、家中

或网上查阅这些鱼的资料,进一步研究,有问题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或请教专家,直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这无为而治,是家庭教育水平高的体现。神游宇内,意在行先,以少胜多,炉火纯青。至此,家庭教育的千变万化了然于胸,驾御自如。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相关内容

  • 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 第9期2006年9月 No.9Sep.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任其平*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取向的功能和适应取向的功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 ...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方案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 ...

  • 小学心理健康总结
  • 篇一:小学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这个学期马上就接近尾声了,在我们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去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因为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提高成效,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关注校园心理安全,首先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 ...

  •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
  • [摘要]自2004年以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它是广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主要工作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 ...

  •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 马渠九年制学校2015年秋季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 顺利地开展.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构建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 ...

  • [考察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察报告
  • [考察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察报告 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 ...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

  • 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
  •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五位一体"(课堂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预防与危机干预体系.专题研究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水平低下,"育心"意识不强,缺乏自我教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 ...

  •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初探_杨震
  • 教育与职业 第8期(总第576期 ) 心理健康教育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初探 杨震 [摘要]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鉴于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文章在重新界定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培养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批判性教学,从心理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