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而苏联当局赋予俄罗斯民族的特权地位以及通过强制推广俄语实现俄罗斯化的过程,使得在苏联民族关系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成为民族矛盾的主导方面。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引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并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15 世纪后半期,蒙古帝国开始逐渐衰落,位于欧洲东北角的莫斯科公国开始兴盛起来。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通过一系列对外兼并和征服,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6 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大公自立为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并开始大规模地向外侵略和扩张。从 16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20 多代沙皇接连不断地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征服了周边 100 多个弱小民族,使俄罗斯国家的领土从 280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 2280 万平方公里,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沙俄帝国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在边疆地区,统统被称为“异族人”。沙皇政府对众多的非俄罗斯民族实行殖民统治,推行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和文化上奴役的俄罗斯化政策。因此,1914 年 2 月,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提出,俄国具有同西欧国家不同的特点,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众多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变成了压迫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 1919 年 12 月,列宁在《为战胜邓尼金告乌克兰工农书》中 更明确地说,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长期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因为许多世纪以来大俄罗斯人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丑恶可耻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偏见”。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一步阐明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根源,认为历代沙皇政府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实行长期殖民统治,使这些边疆地区沦为殖民地,这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反映。因此必须承认,沙俄帝国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变为殖民地的做法,在俄罗斯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殖民主义思想意识和十足的殖民主义态度。而沙皇政府为了维护俄罗斯人的特权地位,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政策,力图铲除他们中间的任何国家制度的萌芽,摧残他们的传统文化,严格限制他们的语言文化发展,以便使他们变得落后和愚昧无知,竭力使他们俄罗斯化。

1922 年 12 月,列宁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一文中强调指出,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在俄罗斯民族中间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俄罗斯人极端蔑视少数民族,认为少数民族都是落后的“异族人”。俄罗斯人把波兰人叫做“波兰棒子”,嘲笑鞑靼人为“王爷”,叫乌克兰人为“鸡冠头”,称格鲁吉亚人和其他高加索人为“蛮子”等等,表现 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傲慢态度。由此,列宁认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俄帝国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歧视和奴役的殖民政策的必然产物,是为俄国统治阶级服务的民族沙文主义,是妨碍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主要危险,因而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进行死战。 然而,列宁过世后,从上世纪 30 年代起,苏联领导人和史学界不仅不批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反而歪曲沙皇政府征服少数民族的历史,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1934 年 7 月,斯大林在评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时

为沙俄帝国对外扩张政策辩护,认为恩格斯当时写作时“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最基本的他非常清楚的事实”,“片面地夸大了沙皇政府对外政策的扩张性”。1952 年 10 月,苏共十九大总结报告公然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用武力收复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强迫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归并苏联,收复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基础上形成的苏联边界,符合苏联历史发展的实际。这等于说,凡是历史上沙皇征服过的领土均应归入苏联版图。在斯大林观点的影响下,苏联学界纷纷著书和撰文为沙皇征服少数 民族竭力辩解,认为沙皇 18 世纪末征服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民族,19 世纪征服中亚各民族,是把这些民族从民族和宗教压迫、奴役下解放出来,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在由 100 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伟大民族和领导民族”,从实际上确立俄罗斯民族的主导地位,使少数民族处在不平等地位。1945 年 5 月 24 日,斯大林在招待红军将领的讲话中,多次举杯祝贺和感谢俄罗斯民族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说:“俄罗斯是苏联各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是公认的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是打败人类公敌法西斯主义而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领导力量”。1957 年 8 月 27 日,赫鲁晓夫在关于文艺与生活联系的讲话中宣称,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俄罗斯民族有资格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各民族应高呼“俄罗斯母亲”。1971 年 3 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的讲话中提出:“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在苏联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当受到其他各民族的尊敬。1975 年 10 月,全苏关于俄语学习和教学经验和实

践会议提出,苏联各民族是在“俄罗斯民族周围团结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俄罗斯民族是老大哥民族,是苏联第一位民族”。 在联盟中央国家权力代表机关、执行权力机关以及执政党苏共中央领导机关中,俄罗斯人一直占据着统治和领导地位,控制和主宰着其他非俄罗斯民族;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同样也处于苏联的中央领导地位,其他加盟共和国仅相当于俄罗斯联邦的边疆区和州的地位。因此,苏联实际上仍然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俄罗斯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

苏联政府还利用一切大众传播媒体,宣传俄罗斯民族在苏联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功绩,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归功于俄罗斯民族。比如,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竭力宣扬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是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却只字不提其他民族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斗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1957 年 8 月,赫鲁晓夫强调,俄罗斯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帮助其他落后民族克服几百年的经济和文化落后状况做出了“伟大业绩”,应受到其他民族的“感激和尊重”。1972 年在纪念苏联成立 50 年之际,苏联报刊突出宣扬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发展的“无私贡献”,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成立 50 年大会上提出,其他民族要永远记住“俄罗斯人的这一光辉功勋”。甚至到了 1989 年苏联面临解体的危险形势下,苏共民族政策纲领仍然宣称,俄罗斯民族是整个联盟国家的中心,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最大贡献者。在由 100 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

强制推广俄语,激起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语言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把一个民族的语言强加给其他民族,势必造成人为地实行民族同化政

策。上世纪 20 年代初,苏联规定了各民族语言平等和自由发展的原则。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明文规定,联盟国家的一切法律和决议都要以俄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同时颁布。因此,上世纪 20 年代,苏联各民族语言均得到较大发展。

苏联大力推广俄语,并逐步把俄语作为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言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苏联政府规定用拉丁字母改造中亚和外高加索一些民族的语言文字,而在 30年代中期,斯大林又下令用俄语字母为这些民族创造新文字。1938 年 3 月,苏联政府和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各民族共和国和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学校开设俄语必修课,要求中小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能自由运用俄语,独立阅读俄文报刊和书籍,通过掌握俄语来熟悉和了解俄罗斯文化。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相互交往日益增多,苏联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推广俄语的步伐。1958 年 11 月,苏联官方宣布,俄语为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言,是加强各民族统一和接近的重要工具。为了加强俄语学习和使用,苏联自 1958 年起多次颁布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地区普遍学习俄语。为了给加快推广俄语制造理论依据,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共和国多次举办了全苏俄语学术会议,有意抬高俄语的地位。这些做法使非俄罗斯民族语言的作用和地位明显下降。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白俄罗斯共和国,连一所白俄罗斯语学校都没有,在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共和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1986 年,苏联出版发行各种书籍 22 亿册,其中俄文书籍占 86%,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书籍仅占 14%(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苏人口 49.2%)。在一些共和国,甚至出现许多青少年的本民族语言水平很低,以至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会话、阅读和书写的现象,从而造成青少年与老一辈之间的语言隔阂。

苏联当局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广俄语,引起了少数民族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发生了多起反对强制推广俄语事件。1965 年,乌克兰文

学评论家伊凡·久巴在《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一书中提出,强制推广俄语是加速俄罗斯化的表现,是剥夺其他民族权利的行为。

1970 年,乌克兰领导人谢列斯特在《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一书中歌颂乌克兰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批评苏联当局的语言政策。1978 年 4 月,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相继发生大规模群众集会,反对苏联当局取消格鲁吉亚语和亚美尼亚语为本共和国国语的做法。由此可见,强制推广俄语的结果是激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各加盟共和国与自治共和国都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了自己的国语,这既是对苏联当局强制推广俄语的一种反动,也是少数民族离心倾向增长的表现。

《中国民族报》2009年9月18日第008版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而苏联当局赋予俄罗斯民族的特权地位以及通过强制推广俄语实现俄罗斯化的过程,使得在苏联民族关系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成为民族矛盾的主导方面。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引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并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15 世纪后半期,蒙古帝国开始逐渐衰落,位于欧洲东北角的莫斯科公国开始兴盛起来。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通过一系列对外兼并和征服,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6 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大公自立为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并开始大规模地向外侵略和扩张。从 16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20 多代沙皇接连不断地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征服了周边 100 多个弱小民族,使俄罗斯国家的领土从 280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 2280 万平方公里,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沙俄帝国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在边疆地区,统统被称为“异族人”。沙皇政府对众多的非俄罗斯民族实行殖民统治,推行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和文化上奴役的俄罗斯化政策。因此,1914 年 2 月,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提出,俄国具有同西欧国家不同的特点,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众多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变成了压迫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 1919 年 12 月,列宁在《为战胜邓尼金告乌克兰工农书》中 更明确地说,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长期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因为许多世纪以来大俄罗斯人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丑恶可耻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偏见”。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一步阐明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根源,认为历代沙皇政府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实行长期殖民统治,使这些边疆地区沦为殖民地,这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反映。因此必须承认,沙俄帝国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变为殖民地的做法,在俄罗斯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殖民主义思想意识和十足的殖民主义态度。而沙皇政府为了维护俄罗斯人的特权地位,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政策,力图铲除他们中间的任何国家制度的萌芽,摧残他们的传统文化,严格限制他们的语言文化发展,以便使他们变得落后和愚昧无知,竭力使他们俄罗斯化。

1922 年 12 月,列宁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一文中强调指出,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在俄罗斯民族中间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俄罗斯人极端蔑视少数民族,认为少数民族都是落后的“异族人”。俄罗斯人把波兰人叫做“波兰棒子”,嘲笑鞑靼人为“王爷”,叫乌克兰人为“鸡冠头”,称格鲁吉亚人和其他高加索人为“蛮子”等等,表现 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傲慢态度。由此,列宁认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俄帝国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歧视和奴役的殖民政策的必然产物,是为俄国统治阶级服务的民族沙文主义,是妨碍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主要危险,因而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进行死战。 然而,列宁过世后,从上世纪 30 年代起,苏联领导人和史学界不仅不批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反而歪曲沙皇政府征服少数民族的历史,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1934 年 7 月,斯大林在评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时

为沙俄帝国对外扩张政策辩护,认为恩格斯当时写作时“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最基本的他非常清楚的事实”,“片面地夸大了沙皇政府对外政策的扩张性”。1952 年 10 月,苏共十九大总结报告公然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用武力收复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强迫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归并苏联,收复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基础上形成的苏联边界,符合苏联历史发展的实际。这等于说,凡是历史上沙皇征服过的领土均应归入苏联版图。在斯大林观点的影响下,苏联学界纷纷著书和撰文为沙皇征服少数 民族竭力辩解,认为沙皇 18 世纪末征服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民族,19 世纪征服中亚各民族,是把这些民族从民族和宗教压迫、奴役下解放出来,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在由 100 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伟大民族和领导民族”,从实际上确立俄罗斯民族的主导地位,使少数民族处在不平等地位。1945 年 5 月 24 日,斯大林在招待红军将领的讲话中,多次举杯祝贺和感谢俄罗斯民族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说:“俄罗斯是苏联各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是公认的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是打败人类公敌法西斯主义而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领导力量”。1957 年 8 月 27 日,赫鲁晓夫在关于文艺与生活联系的讲话中宣称,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俄罗斯民族有资格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各民族应高呼“俄罗斯母亲”。1971 年 3 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的讲话中提出:“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在苏联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当受到其他各民族的尊敬。1975 年 10 月,全苏关于俄语学习和教学经验和实

践会议提出,苏联各民族是在“俄罗斯民族周围团结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俄罗斯民族是老大哥民族,是苏联第一位民族”。 在联盟中央国家权力代表机关、执行权力机关以及执政党苏共中央领导机关中,俄罗斯人一直占据着统治和领导地位,控制和主宰着其他非俄罗斯民族;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同样也处于苏联的中央领导地位,其他加盟共和国仅相当于俄罗斯联邦的边疆区和州的地位。因此,苏联实际上仍然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俄罗斯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

苏联政府还利用一切大众传播媒体,宣传俄罗斯民族在苏联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功绩,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归功于俄罗斯民族。比如,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竭力宣扬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是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却只字不提其他民族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斗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1957 年 8 月,赫鲁晓夫强调,俄罗斯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帮助其他落后民族克服几百年的经济和文化落后状况做出了“伟大业绩”,应受到其他民族的“感激和尊重”。1972 年在纪念苏联成立 50 年之际,苏联报刊突出宣扬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发展的“无私贡献”,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成立 50 年大会上提出,其他民族要永远记住“俄罗斯人的这一光辉功勋”。甚至到了 1989 年苏联面临解体的危险形势下,苏共民族政策纲领仍然宣称,俄罗斯民族是整个联盟国家的中心,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最大贡献者。在由 100 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

强制推广俄语,激起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语言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把一个民族的语言强加给其他民族,势必造成人为地实行民族同化政

策。上世纪 20 年代初,苏联规定了各民族语言平等和自由发展的原则。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明文规定,联盟国家的一切法律和决议都要以俄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同时颁布。因此,上世纪 20 年代,苏联各民族语言均得到较大发展。

苏联大力推广俄语,并逐步把俄语作为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言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苏联政府规定用拉丁字母改造中亚和外高加索一些民族的语言文字,而在 30年代中期,斯大林又下令用俄语字母为这些民族创造新文字。1938 年 3 月,苏联政府和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各民族共和国和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学校开设俄语必修课,要求中小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能自由运用俄语,独立阅读俄文报刊和书籍,通过掌握俄语来熟悉和了解俄罗斯文化。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相互交往日益增多,苏联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推广俄语的步伐。1958 年 11 月,苏联官方宣布,俄语为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言,是加强各民族统一和接近的重要工具。为了加强俄语学习和使用,苏联自 1958 年起多次颁布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地区普遍学习俄语。为了给加快推广俄语制造理论依据,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共和国多次举办了全苏俄语学术会议,有意抬高俄语的地位。这些做法使非俄罗斯民族语言的作用和地位明显下降。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白俄罗斯共和国,连一所白俄罗斯语学校都没有,在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共和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1986 年,苏联出版发行各种书籍 22 亿册,其中俄文书籍占 86%,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书籍仅占 14%(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苏人口 49.2%)。在一些共和国,甚至出现许多青少年的本民族语言水平很低,以至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会话、阅读和书写的现象,从而造成青少年与老一辈之间的语言隔阂。

苏联当局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广俄语,引起了少数民族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发生了多起反对强制推广俄语事件。1965 年,乌克兰文

学评论家伊凡·久巴在《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一书中提出,强制推广俄语是加速俄罗斯化的表现,是剥夺其他民族权利的行为。

1970 年,乌克兰领导人谢列斯特在《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一书中歌颂乌克兰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批评苏联当局的语言政策。1978 年 4 月,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相继发生大规模群众集会,反对苏联当局取消格鲁吉亚语和亚美尼亚语为本共和国国语的做法。由此可见,强制推广俄语的结果是激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各加盟共和国与自治共和国都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了自己的国语,这既是对苏联当局强制推广俄语的一种反动,也是少数民族离心倾向增长的表现。

《中国民族报》2009年9月18日第008版


相关内容

  • 党员信仰对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地位的影响_以苏联共产党为例
  • 第31卷 第1期2010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 I N UN I V ERSI TY Vol . 31 No . 1 Jan . 20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10) 01-0032-06 党员信仰对于工人阶级政党 执政地位的影响 ---以苏联共产党为例 ...

  • 北约的东扩及对欧洲均势的影响
  • 作者:邹传锋 世界经济研究 1995年09期 冷战后,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欧洲原有的力量均势开始失衡,使得东欧地区出现大片所谓的'权力真空'地带.被两极体制压抑了几十年的形形色色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和领土纠纷纷纷抬头,在欧洲东部引发了危机和冲突,并点燃了几处战火,其中以波黑内战为典型,从而形成了威 ...

  •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地方大民族主义
  •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地方大民族主义 陈联璧 2012-1-5 10:12:24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2期 长期以来,在苏联民族关系中始终存在着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地方大民族主义.这两种民族沙文主义是激发民族矛盾的重要消极因素,对加强各民族团结.改善族际关系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起 ...

  • 苏联解体及对中国的启示
  • 解体前的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政治上,人民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形成特权阶层,腐败现象盛行,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不满. 苏联末期的改革,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经济改革的失败加上下面论述的四个要 ...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与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

  • 苏联解体原因
  • 学号:2015011327 哈尔滨师范大学期末考试 题目:苏联解体原因简析 学生:宋浩佳 年级:2015级 院系: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苏联解体原因简析 摘要: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人制定的方针政策逐渐偏离当时苏联国情,导致政治 ...

  • 论自俄罗斯在俄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 论文关键词:俄罗斯 白俄罗斯 战略地位 俄白联盟 论文摘要: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 的关系发展在政策调整上变化较大,由最初的"甩包袱"到后来的"积极拉拢".其中俄白关 系处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发展的前端,白与俄罗斯这一特殊国家关系即从俄白共同体 一俄白联盟一俄 ...

  • 伊朗核问题资料
  • 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和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线.[1] 自2003年伊朗宣布成功提炼出铀以来,联合国已通过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美欧还出台了制裁法案.联合国对伊朗制裁主要集中在禁止伊朗参与国外核领域的投资.运输和金融活动.美国则切断伊朗所有金融机构与美国银行体系的 ...

  • 战后国际关系史
  • 战后国际关系史 思考题 1. 何谓"冷战",试述冷战的缘起. 2. 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其出台背景. 3. 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4. 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区别. 5. 试对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 6. 试析北约组织的形成及意义. 7. 试析社会主义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