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与地坛的主题探讨

关于《我与地坛》的主题探讨

钟伟建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得力之作,也是文学界公认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其中描写地坛与母亲的两个片段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感情,打动着一个个读者的心,因而这篇课文也成了各级各类公开课的首选篇目。综观所有的公开课,笔者发现老师们大都以感悟地坛、感受母爱为主线组织整堂课,并且以母爱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老师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选择上课的重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无疑会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本文的主旨就是地坛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而母亲更是给了作者伟大的爱,作者为自己不能及时回报母爱而后悔。(写地坛是为歌颂母爱作铺垫的。)

如果真是这样,课文两部分唯一的联系就是文章中的这一句话“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许多老师也正是通过这句话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我们知道原文除了写母亲,还写到了在地坛活动过的几个人物,一对夫妇、一个唱歌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对兄妹等,这篇散文就有了两条线索,其一是物,其二是人,而两者唯一的联系是人在物中活动过,实质两者是各自为阵,缺少内在联系的,因而活动在地坛中的人物之间也同样缺少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本文各部分是由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对生命的感悟也是物和人之间内在的联系。

让我们来回想写地坛的那部分。一个活到最狂妄年龄上的青年忽地遭到了人生的重创,这时他与一座废弃的古园遇合了,它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共鸣。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感情和意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凝重、滞涩、艰难作底色的画面中心则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从而作者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和死的感悟:“一

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终于走出了残疾人自伤的阴影,这时“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地坛实际上已帮他解决了,从对地坛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中,可知作者明白了生命会有未知的突变,充满沧桑,带着苦难,但绝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色,那就是热爱生命、顽强的生活,并且活的光辉灿烂。可是我始终认为地坛给作者的只是一些道理上的启示,关于怎样活的问题“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当然作者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母亲。作者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对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我们从母亲送、忧、找他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已经感受得很深了,而对作者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

母亲命运的艰难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操劳。她有一个残疾的儿子。生活上必须照顾他。二是精神压力。儿子残疾后常常想着自杀,她时刻处于担心害怕中,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那可怜的赖以生活下去的自尊。三是病痛折磨。“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而这一切作为儿子的作者却全然不知,“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为不幸的一个,不知道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是这一切母亲一个人全都默默地承受住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吭一声。母亲对待命运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她死后愈现愈明。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者在母亲的身上找到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 “要好好儿活”,即不管命运是怎样的艰难、不公、多舛,也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同时宽容生命,多给予他人理解和爱。史铁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作到了,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笑对人生,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史铁生曾为失利的世界田坛巨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刘内心痛苦的理解,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无疑《我与地坛》的主旨应是地坛和地坛有关的人物给作者生命的感悟:地坛让他明白生与死的问题,母亲让他彻悟怎样活的问题,其他人物从各自的角度让作者获得不同的生存感受。

关于《我与地坛》的主题探讨

钟伟建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得力之作,也是文学界公认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其中描写地坛与母亲的两个片段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感情,打动着一个个读者的心,因而这篇课文也成了各级各类公开课的首选篇目。综观所有的公开课,笔者发现老师们大都以感悟地坛、感受母爱为主线组织整堂课,并且以母爱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老师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选择上课的重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无疑会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本文的主旨就是地坛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而母亲更是给了作者伟大的爱,作者为自己不能及时回报母爱而后悔。(写地坛是为歌颂母爱作铺垫的。)

如果真是这样,课文两部分唯一的联系就是文章中的这一句话“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许多老师也正是通过这句话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我们知道原文除了写母亲,还写到了在地坛活动过的几个人物,一对夫妇、一个唱歌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对兄妹等,这篇散文就有了两条线索,其一是物,其二是人,而两者唯一的联系是人在物中活动过,实质两者是各自为阵,缺少内在联系的,因而活动在地坛中的人物之间也同样缺少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本文各部分是由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对生命的感悟也是物和人之间内在的联系。

让我们来回想写地坛的那部分。一个活到最狂妄年龄上的青年忽地遭到了人生的重创,这时他与一座废弃的古园遇合了,它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共鸣。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感情和意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凝重、滞涩、艰难作底色的画面中心则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从而作者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和死的感悟:“一

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终于走出了残疾人自伤的阴影,这时“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地坛实际上已帮他解决了,从对地坛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中,可知作者明白了生命会有未知的突变,充满沧桑,带着苦难,但绝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色,那就是热爱生命、顽强的生活,并且活的光辉灿烂。可是我始终认为地坛给作者的只是一些道理上的启示,关于怎样活的问题“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当然作者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母亲。作者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对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我们从母亲送、忧、找他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已经感受得很深了,而对作者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

母亲命运的艰难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操劳。她有一个残疾的儿子。生活上必须照顾他。二是精神压力。儿子残疾后常常想着自杀,她时刻处于担心害怕中,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那可怜的赖以生活下去的自尊。三是病痛折磨。“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而这一切作为儿子的作者却全然不知,“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为不幸的一个,不知道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是这一切母亲一个人全都默默地承受住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吭一声。母亲对待命运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她死后愈现愈明。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者在母亲的身上找到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 “要好好儿活”,即不管命运是怎样的艰难、不公、多舛,也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同时宽容生命,多给予他人理解和爱。史铁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作到了,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笑对人生,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史铁生曾为失利的世界田坛巨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刘内心痛苦的理解,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无疑《我与地坛》的主旨应是地坛和地坛有关的人物给作者生命的感悟:地坛让他明白生与死的问题,母亲让他彻悟怎样活的问题,其他人物从各自的角度让作者获得不同的生存感受。


相关内容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设计理念: 弹性教案是对教案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弹性预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都弹性化设计,体现弹性预设的教案可称之为"弹性教案",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立足于"人"的课 ...

  • _我与地坛_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 当代文学 筅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陈剑晖(华南师范学院,广州 510006) 人类困境与拯救之道 <我与地坛>是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史铁生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的散文代表作, 一.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我之所以特别推崇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在 ...

  •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篇作品.它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我之所以特别推崇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在这篇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苦难有着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理解,也不仅仅因为 ...

  • 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_重读史铁生的_我与地坛_
  • 自由评论#共和国文学档案(之二)#当代文坛#2009.6 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 )))重读史铁生的5我与地坛6 陈福民 作为一篇散文,5我与地坛6所取得的成就及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这只是一部单篇散文,尽管此后人们不会再奢求史铁生乃至其他作家写出同样的作品,但正如韩少功所言的那样:/5我与 ...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 ...

  • [我与地坛]和[平凡的世界]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相关资料
  • <我与地坛>相关资料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 ...

  •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 苦难中的涅磐与顿悟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中文系20 级 班 学号: 摘要:史铁生, 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 20 岁时因积劳致残.作为一个风华正茂.大有前途的青年人, 在多彩的人生图卷尚未展开时, 命运之神便 ...

  • _我与地坛_第一部分_课例赏鉴
  • 获奖课例 课 堂 本版主持 /筱菀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课例赏鉴 徐红芬 该课例为2010年苏浙皖沪 长三角高中语文教学论坛优质展示课(苏州) 筅执教筑徐红芬 [课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屏幕显示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生活照)请你仔细观察,并用生动 ...

  • [我与地坛]说课稿
  • <我与地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 人教版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