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业务指南

套期保值业务指南

一. 套期保值的概念 二. 基差的概念 三. 套期保值与基差 四. 套期保值的类型

五.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六. 套期保值亏损案例分析 七.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分析 八.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管理对策

一、套期保值的概念

套期保值就是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而补偿因现货市场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实际损失。也就是说,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生产者所承担的价格风险转移给投机者,即当现货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交易活动相反的操作来规避价格风险时,这个过程就是套期保值。

二. 基差的概念

虽然套期保值可以大体抵消现货市场中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不能使风险完全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基差”这个因素。要深刻理解并运用套期保值避免价格风险,就必须掌握“基差”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同种商品的某一特定期货合约价格间的价差。基差=当日现货价格-当日期货价格。若不加说明,其中的期货价格应是离现货月份最近的期货合约的价格。基差并不完全等同于仓储费用,但基差的变化受制于仓储费用。归根到底,仓储费用反映的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基本关系的本质特征,基差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实际运行变化的动态指标。虽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但变动的幅度往往不同,所以基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差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这主要取决于现货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期货价格。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正数;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负数。

三. 套期保值与基差

1.基差在套期保值中的重要性

基差的变化对套期保值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基差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变动幅度和变化方向不一致所引起的,所以,只要套期保值者随时观察基差的变化,并选择有利的时机完成交易,就会取得较好的保值效果,甚至获得额外收益。同时,由于基差的变动比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相对稳定一些,这就为套期保值交易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基差的变化主要受制于仓储费用,一般比观察现货价格或期货价格的变化情况要方便得多。所以,熟悉基差的变动对套期保值者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套期保值的效果主要是由基差的变化决定的,从理论上说,如果交易者在进行套期保值之初和结束套期保值之时,基差没有发生变化,结果必然是交易者在这两个市场上盈亏相反且数量相等,由此实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实际的交易活动中,基差不可能保持不变,这就会给套期保值交易带来不同的影响,后面将对此作具体分析。

在商品实际价格运动过程中,基差总是在不断变动,而基差的变动形态对一个套期保值者而言至关重要。由于期货合约到期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而且基差呈现季节性变动,使套期

基差变化是判断能否完全实现套期保值的依据。套期保值者利用基差的有利变动,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值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获得额外的盈余。一旦基差出现不利变动,套期保值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不免要蒙受一部分损失。

2.基差变化给套期保值带来的影响

若是买入套期保值,基差值走低(如基差值由-20下滑至-50),也就是说,现货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小于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那么通过此次套期保值就可以成功地实现锁定价格及规避风险的目的。若是卖出套期保值,基差值走高(如基差值由-20上涨至30),也就是说,现货市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小于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那么通过此次套期保值同样可以成功地实现锁定价格及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 套期保值的类型

按照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上买卖方向来区分的,套期保值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卖出套期保值和综合套期保值。玉米套期保值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

1.买入套期保值

买入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买入玉米期货,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现货时不致因价格上涨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这种用期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买入玉米套期保值是需要现货商品而又担心现货商品后期价格上涨的客户常用的保值方法。

2.卖出套期保值

卖出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卖出玉米期货,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以期货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从而达到保值目的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卖出玉米套期保值主要适用于拥有商品的生产商或贸易商,他们担心商品价格下跌使自己遭受损失。

3.综合套期保值

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市场风险来自买和卖两个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成品价格下跌都会带来市场风险,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同时成品价格下跌是加工企业最为危难的时候。为了规避上述双重风险,加工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综合套期保值,即对购进的原材料进行买期保值,对其产品进行卖期保值,锁牢其加工利润。目前,由于玉米的下游产品尚无期货品种,因此,玉米加工企业难以进行综合套期保值。大豆压榨企业比较容易操作。

五.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案例1:饲料厂豆粕买入套期保值

2004年2月,国内豆粕价格受禽流感蔓延的冲击下跌到2760元/吨附近。某一饲料厂在4月份需要使用豆粕1000吨,由于当时的豆粕价格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来说,明显偏低,饲料厂担心后期随着禽流感的好转,豆粕价格将出现回升,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锁定其后期的豆粕采购成本,饲料厂决定买入大连豆粕0405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月11日,饲料厂以2720元/吨价格买入100手豆粕0405合约(1手=10吨)。到了4月份,豆粕价格正如饲料企业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上涨,价格上涨到3520元/吨,而此时0405豆粕合约价格也上涨到了3550元/吨。4月5日,该饲料厂以3520元/吨价格在现货市场买进1000吨豆粕,同时在期货市场以3570元/吨卖出豆粕0405合约平仓。

饲料厂的套期保值效果(不考虑手续费等交易成本)

从盈亏情况来看,现货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厂的原料价格采购成本上升了76万元,但买入套期保值操作产生了85万元的利润,在弥补了现货市场成本上升的同时还获得了9万元的额外利润。

案例2:油厂豆粕卖出套期保值

2003年10月份,某一油厂以3500元/吨的价格进口一船大豆。当时豆粕现货价格在2950元/吨,在分析了后期豆粕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后,预计后期现货价格可能难以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可能出现下跌。为了规避后期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该油厂决定通过卖出大连豆粕0401合约来对后期的豆粕现货进行套期保值。10月25日后,豆粕0401合约价格在2950元/吨附近盘整,该油厂以2950元/吨的均价卖出0401豆粕期货1000手(1手=10吨)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后期可能出现的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

进入11月份,随着国内豆粕现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的改善,豆粕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出现了同步的回落。12月4日油厂以2650元/吨买进0401豆粕期货1000手进行平仓,同时在现货市场以2760元/吨销售现货10000吨。

油厂的套期保值效果

虽然现货价格的下跌导致了该油厂销售现货利润少了190万,但由于其卖出1月豆粕的套期保值操作,使其获得了300万的期货利润,不但弥补了现货市场的损失,而且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110万元。

案例3:油厂卖现货,同时买期货套期保值

2004年3月以后,美盘价格暴跌,国内大豆、豆粕价格也一路暴跌。进口大豆现货价格从4400元/吨跌到2800元/吨,大豆期货价格0409合约从最高的4100元/吨跌到2693元/吨;豆粕现货价格从3700元/吨跌到2650元/吨,期货价格0407合约从3789元/吨下跌到2492元/吨,远期的0411合约从3452元/吨跌到2266元/吨。由于油厂进口的基本是高价大豆,如果再降价卖豆粕,将亏损严重,但是不降价,销售也很困难。于是,有的油厂采取了低价卖现货,在期货上买回来的方式。

8月份中旬,油厂在2750元/吨左右卖出豆粕,在期货0411合约上买入相应的数量,价格为2330元/吨。随着时间推移,到了9月份,现货价格涨到2900元/吨,期货价格从2300元/吨涨到2600元/吨以上。油厂以2580元/吨卖出平仓。结果,现货少卖了150元/吨,期货赚了250元/

吨,期货和现货相抵,多赚了100元/吨,而且,早卖现货快速回笼了资金,同时减少了豆粕仓储的损耗。

油厂卖现货买期货效果

案例4:油厂以大连豆粕期货价格为依据,制定进口大豆的价格策略

在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企业一般没有办法确定远期的价格。目前,油厂可以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货合约,确定远期价格,计算生产利润,调整经营方向。

CBOT大豆价格涨势是从2003年8月底开始启动的,当时价格为580美分/蒲式耳,到2004年3月下旬上涨到了1050美分/蒲式耳,波动幅度之大,实属罕见。在上涨初期,按照CBOT折算的进口大豆价格和大连豆粕期货价格计算,尚含有丰厚的压榨利润。但是上涨的中后期,以大连豆粕期货

豆不断到港,最终导致了部分油厂的巨额亏损,甚至引发了贸易争端。2004年3月22日,某油厂计划进口南美大豆,该油厂首先以大连豆粕作为依据进行了如下测算:

依据CBOT价格测算进口大豆成本

依据大连豆粕期货价格测算的未来经营状况(单位:元/吨)

该油厂通过这样的测算,首先,在5月和7月暂时不买“升贴水”,等盘面上的压榨利润为正的时候再决定进口。其次,可以暂时考虑进口9月的大豆。该油厂以大连豆粕作为点价依据,成功地避免了亏损。

案例5:饲料企业在豆粕高价时的卖出套期保值

饲料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的占有率,产品的价格不能随意波动,但是原料的价格却是不断变动的。近两年,饲料企业的原料—豆粕价格从不到2000元/吨一直涨到3700元/吨以上,饲料行业叫苦不迭。以往,饲料企业对原料价格的控制,一直采用在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些,在价格高的时候,少买些,争取将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是,这样的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在价格低时,大量采购占用资金,同时还占用厂库库存,造成原料损耗较大;在价格高时,尽量控制原料的采购数量,就会影响到生产,当产品需求旺盛时会失去市场。所以,通过控制原料数量的方式来控制价格,效果是有限的。在豆粕期货推出后,该种情况得以改善。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低价的时候,买入期货套期保值;高价的时候,卖出期货套期保值。这样,饲料企业完全可以把原料的现货囤积数量控制在正常的生产用量内。

2004年3月豆粕现货价格是3700元/吨,期货0408豆粕的价格是3790元/吨。某饲料厂为了保证生产,面对如此高价,只能忍痛买入。为了规避以后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该饲料厂在大连期货市场上卖出0408豆粕合约。6月份,现货果然出现了下跌,跌到2700元/吨,亏损1000元/吨;然而,期货0408豆粕合约也跌到了2650元/吨左右,该饲料厂平仓后,盈利1140元/吨。因此,总体盈利140元/吨。并且,在其他饲料企业不敢买豆粕的时候,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占领市场了。

饲料厂高价卖出套期保值效果(单位:元/吨)

案例6:在豆粕期货上进行跨期套利

2004年6月,大连豆粕期货价格在经历了前期的一波大幅下跌之后,进入了短暂的振荡盘整时期。在这波下跌过程中,由于0408豆粕下跌幅度较大,导致0408豆粕和0409豆粕价格从5月底的持平逐步扩大到70元/吨左右。6月15日,0408豆粕收盘价2710元/吨,0409豆粕2777元/吨,两者价差为67元/吨。0408合约和0409月合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差,如果接进8月现货然后抛回9月,扣除成本后,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豆粕0408与豆粕0409价差图

豆粕买8月卖9月的成本

每吨豆粕价差净收益为67-28.9=38.1元,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收益。

案例7:买近期大豆期货,卖远期豆粕期货

2004年4月初,CBOT大豆价格暴跌引发国内豆粕价格大幅下跌,因为国内前期油厂进口的大豆成本很高,油厂恐慌性地抛售豆粕。同时,由于前期国内榨油厂违约等因素,油厂开始减少大豆进口数量,从1月的197万吨、2月的184万吨、3月的159万吨,减少到4月的122万吨、5月的83万吨。许多油厂开始出现原料紧张情况,并预计大豆价格将要上涨。由于远期豆粕合约相比近期合约仍有较大的下跌空间,所以可以买进近期的大豆期货,卖出远期豆粕进行套利交易。

压榨利润。同时,考虑到11月的东北运输有难度,当月现货价格会走强,于是,某榨油企业选择了买

0411大豆、卖0501豆粕,两者价差309元/吨。9月22日,大豆0411为2794元/吨,豆粕0501为2371元/吨,价差423元/吨。双边平仓以后,大豆获利6元/吨,豆粕获利108元/吨,总体获利114元/吨。

案例8: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套利—买豆卖粕

2004年3月24日以后,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价格暴涨。近期0408豆粕价格达到3778元/吨,远期0411豆粕价格也达到3452元/吨。而同期,国内的9月大豆价格为3932元/吨,11月大豆价格为3601元/吨。

按照下表分析,远期的豆粕显然是高估,而近期的大豆则被低估了。于是油厂在0411豆粕合约上,3月23日在3390元/吨价位开始大量抛出,同时在3月23日和24日在0409大豆合约3952-4017元/吨价位和0411大豆合约3609-3687元/吨价位买入对应的数量。随后,在4月27日时,该油厂两边平仓。

国内大豆、豆粕和南美大豆、美国大豆的对应价格表

说明:美豆的运输贴水均为200美分/蒲式耳,南美是160美分/蒲式耳,豆油价均为7500元/吨,加工成本120元/吨。

套利的盈亏表(单位:元/吨)

从上表可知,0409大豆亏损269元/吨,但0411豆粕盈利505元/吨,套利总体获利236元/吨;0411大豆亏损352元/吨,但0411豆粕盈利505元/吨,套利总体获利153元/吨。

0409大豆与0411豆粕差价图

0411大豆与0411豆粕差价图

案例9:油厂延期定价法

2004年5月中旬,随着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下跌,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开始下滑。国内大豆加工厂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一方面,油厂急需把手中大量的豆粕现货销售出去,归还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豆粕现货的买家却坚决地选择了观望态度。当时的豆粕现货价格已经从最高时期的3700元/吨的水平下跌到3200元/吨的水平,但油厂豆粕现货的成交量仍然很小。依据当时的情况,即使将豆粕现货价格调低到3000元/吨甚至2800元/吨,豆粕现货买家仍然会选择观望和等待,那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江浙地区某油厂在应对这一被动局面的时候,灵活使用豆粕期货,实现了快速清空豆粕现货库存回笼资金的结果。该油厂的操作方法本质上就是:延期定价。

首先,让豆粕现货经销商把油厂的豆粕全部提走,但定价怎么办呢?如果价格定在2700元/吨,经销商不同意;如果定在2700元/吨以下,油厂亏损太大。这时,该油厂和经销商达成了这样一种约定:经销商先按照2700元/吨的价格水平支付给油厂70%的货款,正式定价由经销商在一两个月内,随行就市地选择定价水平。最终价格确定后,经销商再将尾款支付给油厂。

2004年6月8日,经销商已经将手中的豆粕现货抛售干净,并向该油厂提议以2750元/吨定价,该油厂认为可以接受。表面上看来,油厂似乎把豆粕现货价格从3200元降低到2750元出售,是非常无奈之举,但油厂拿到了经销商支付的大部分资金后,立即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0409豆粕期货上以3215元/吨的价格水平卖出同等数量的豆粕合约。在经销商与油厂敲定最终价格后,该油厂立即将豆粕期货以2705元/吨的价格进行平仓。具体操作见上表:

该油厂如此操作不仅实现了快速回笼资金的目的,还使得加上期货收益之后的实际销售价格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实际上这类操作就是期货市场功能中的锁定销售价格的经典操作,用来应对5月份以来豆粕现货市场的动荡,效果非常好。值得注意的是,该油厂实际上就是利用期货市场定价,这虽然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应急办法,但实际上,这类操作基本上类似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方式,油厂任何时候采用都能起到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的作用。

案例10:豆粕经销商的“零风险”交易

豆粕现货经销的风格因人而异,有的经销商喜欢快进快出,从不囤货,但偶尔也会因现货价格突然下跌,使得货物滞留在手上。有的经销商则喜欢在市场看好的情况下,加大进货力度,存在手中择机出售,但若遇到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也难逃“被套”的命运。实际上,这两种风格都会使得豆粕现货经营大起大落。

2004年3月份,某经销商囤积了5000吨的现货豆粕,成本在3400元/吨左右。此时市场普遍看好,但现货成交清淡。该经销商微利出售了800吨豆粕之后,就发现很难继续出货。此后,虽然豆粕现货报价仍然很高,但该经销商担心手中的存货风险。此时,有人建议他把手中的豆粕现货全部抛到0405豆粕期货上,并且准备交割。于是该经销商于2004年3月16日,以3532元/吨的价格在豆粕0405合约上抛空420手。此后的两周之内,当期货价格上涨到3600元/吨左右时,该经销商有所动摇,一度想在期货上平仓,但他的期货代理人劝他说,把期货当作现货交割,一样是盈利的。同时,0405豆粕期货合约由于临近现货交割月,成交日益稀少,该经销商也就打消了平仓的念头,并且完成了现货交割的手续。进入4月份以后,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一路暴跌,期货价格跌到了2900元/吨以下,该经销商保值的功效显现。

经销商的利润模式在于短期内货物转手的价差,任何情况导致的货物滞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实际经营过程中,货物在经销商手中滞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及时进行卖出保值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案例11:油厂利用期货大豆代替现货大豆

2004年3月份,由于CBOT大豆价格的连续上涨,国内进口大豆现货价格也持续上涨,高企的进口成本以及后期供应量偏紧的预期推动了港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到3月29日,全国大部分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已经上涨到4000-4050元/吨。截至到3月份已经定购的美豆已经基本装船完毕,4月份后期的进口大豆供应主要依赖于南美大豆,但由于前期的罢工影响,4月底5月初的南美大豆到港数量可能会偏低。大型油厂的大豆库存基本可以维持到4月底到5月初之间,而一些中型油厂库存可以维持到4月中下旬,但从后期进口大豆成本来看,3月船期的南美大豆基本定价区间在4000-4400元不等,3月份以后国内进口大豆现货价格可能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浙江某油厂,前期以850美分/蒲式耳的低价购入一船大豆,其中1万吨大豆已经安排到生产进程中,但另外4万吨大豆由于生产设备难以全部运转,导致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压榨完毕。由于国内现货趋紧,豆粕价格维持在高位,刚好有另外一油厂大豆原料缺乏,其打算按豆粕3500元/吨折成的大豆价格购买这家油厂的4万吨大豆。浙江这一油厂有出售的意愿,但又怕错失后期进口大豆现货价格继续上涨的利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其接受了一个方案,即通过买入大连大豆0409期货合约来代替持

虽然,短期内大豆价格可能出现进一步的上涨,但是如果CBOT大豆价格出现转势,后期的进口大豆价格成本将降低,从而出现较大的压低国内现货价格的风险。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选择卖出现货虽然可能错过后期价格继续上涨的利润,但也排除了后期市场下跌的风险。如果油厂需要卖出现货,同时对于后期的现货价格、CBOT大豆价格的继续上涨十分有信心,也可以把部分现货头寸转变为大连大豆期货头寸,即在卖出现货的同时,买进一定比例的大连大豆0409合约。

现货多头转变为期货多头的优劣分析:

1.可以节省资金成本。现货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而期货是用保证金交易,只需占用现货1/10左右的资金。

2.现货市场的销售比较慢,而期货市场的卖出平仓可以在一个交易日内完成。当价格下跌时,可以比较快地出场。

3.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领先于现货市场。当CBOT市场转势时,大连大豆期货价格的下跌速度将明显快于现货市场大豆的下跌速度,如果期货市场出现跌停可能导致暂时无法离场。

4.期货市场价格是对未来价格的反映,后期进口大豆供应趋紧这些因素可能在期货市场价格中已经得到反映。当后期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时,大连期货大豆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能要偏小。

5.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操作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市场的因素和分析市场的角度都有一定的不同。 从以上比较来看,持有现货头寸还是期货头寸的风险和收益是比较相似的,未来影响价格最重要的因素都是后期CBOT大豆价格的走势。油厂在卖出现货的同时按比例买进大连大豆0409期货合约,其实就是把现货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上来,在获取可能利润的同时也将承担可能的价格下跌风险。如果油厂认为上涨的概率大,买进期货的比例可以高,最高是1:1。如果油厂认为上涨概率小,买进期货的比例可以低,甚至可以不买。要获得盈利的关键在于对后期CBOT大豆价格走势的判断。

案例12:买CBOT大豆,卖DCE豆粕

2003年10月,国内大豆由于进口断档,加上CBOT价格大幅上涨,DCE大豆连续上涨。当时,CBOT远期大豆0405合约价格是664美分/蒲式耳,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0408合约价格是2842元/吨。据此计算,进口大豆卖出豆粕的压榨利润已经达到300元/吨左右(含120元的加工费用),于是,在10月15日,某油厂在远期豆粕0408和0409合约上大量卖出。随即,在CBOT大豆0405合约上买进相应的数量。之后,美盘上涨,而大连豆粕价格在2600-2800元/吨之间振荡。油厂开始在国内平仓,由于远期豆粕0408、0409合约交易量少,只能每天逐步平仓,同时对CBOT大豆平仓。

CBOT黄豆0409价格走势图

大连豆粕0408价格走势图

大连豆粕0408与CBOT黄豆0405差价图

案例13:油厂买入大连豆粕代替CBOT大豆点价

2004年2月,由于前期大豆的大量到港导致短期供过于求,以及受国内禽流感蔓延的冲击,国内豆粕需求陷入低迷,现货价格逐步滑落,张家港的最低豆粕报价达到2760元/吨。当时CBOT大豆价格在840美分/蒲式耳左右,美豆CNF综合基差报220美分/蒲式耳,国内二级豆油的销售价格为7180元/吨,可以用公式估算出:

大豆进口成本=(840+220)×0.367433×8.278×1.13×1.03+120=3872元

豆粕生产成本=(3872+100-7180×0.185)÷0.78=3389元

通过计算,后期豆粕生产成本高达3350元/吨以上,这相对于当前2700元/吨的豆粕现货价格来说是明显偏高的。所以,如果后期的豆粕价格继续维持低迷,油厂按照当前CBOT大豆价格进行点价,运到国内压榨将面临巨大的亏损。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工厂正常的运转,因此还是不得不继续采购。

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华东某油厂想出来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前期,该油厂已经以190美分/蒲式耳买进了3月合约的大豆基差,船期为3月初,最后点价日期为3月10日。当时的CBOT大豆短期内处于一个高位振荡格局,但中期趋势仍是向上,所以后期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但按当时840美分/蒲式耳的价格来计算,运到国内后压榨亏损的概率十分大。所以一方面要锁定CBOT大豆继续上涨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部分降低大豆进口成本。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其采用了在大连豆粕市场买入套期保值来代替立即在CBOT大豆点价的操作手法。

采用这种方法是经过分析当时大连豆粕和CBOT大豆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国内豆粕市场的基本情况来决定的。当时大连豆粕0405合约价格为2700元/吨,而根据CBOT大豆价格计算到5月份时,豆粕生产成本高于3350元/吨以上,由此比较可以得出,大连豆粕价格相对于CBOT大豆价格是明显偏低

从历史CBOT大豆与国内豆粕比价关系来看,当时比价处于近期的低位3.2左右。当时国内一是面临豆粕消费淡季,二是前期大豆进口过量,三是禽流感的冲击,这三个因素使豆粕价格陷入低谷。由于连粕价格相对于CBOT大豆价格比较偏低,如果后期上面三个因素出现转变,尤其是国内禽流感能够得到控制,国内豆粕价格将会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所以,选择买进大连豆粕来代替在CBOT大豆进行点价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如果CBOT大豆价格继续上涨,大连豆粕价格上涨的空间可能更大;如果CBOT大豆价格下跌,大连豆粕价格的下跌空间也将比较有限。这样,该油厂将获得一个可能的套利利润,从而降低大豆进口成本。因此,在2月5日该油厂先不在CBOT点价,而是在以2710元/吨附近的均价买进大连豆粕0405合约2000手,对应已经敲定基差的2万吨大豆,当时CBOT大豆3月合约价格为832美分/蒲式耳。

2月10日以后,随着禽流感很快得到控制和CBOT大豆的继续上涨,大连豆粕价格也出现了快速上涨,并且上涨幅度要明显大于CBOT大豆的上涨幅度,出现了油厂预期中的价值回归。到3月5日,油厂把大连豆粕0405合约2000手以3320元/吨的均价平仓,同时当晚在CBOT大豆3月合约以935美分/蒲式耳点价。通过这一操作,油厂在大连豆粕市场每吨获利610元,而大豆进口成本抬高103美分/蒲式耳,相当于313元/吨,该油厂获得了额外的套利利润297元/吨,这相当于降低了大豆进口成本。

油厂在2月5日CBOT大豆832美分/蒲式耳直接点价的大豆进口成本为:

大豆进口成本=(832+190)×0.367433×8.278×1.13×1.03+120=3738元/吨

油厂在2月5日先买进大连豆粕期货,在3月5日再点价的大豆综合进口成本为:

大豆综合进口成本=(935+190)×0.367433×8.278×1.13×1.03+120-610=3493元/吨

通过这次操作,该油厂不但有效地控制了CBOT大豆价格继续上涨导致进口成本升高的风险,还使综合进口成本得到了比较明显的降低,获得了更好的压榨利润和竞争优势。

案例14:油厂卖出豆粕套期保值

2003年10月份,由于中国政府的临时转基因政策的影响,导致了进口大豆从9月份开始出现了断档,国内豆粕供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同期CBOT大豆的大幅上涨,推动了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节节攀升,使部分有大豆库存的油厂出现了近年来最好的压榨利润,最高达到1000元/吨。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很多油厂后悔前期8月份没有突击进口更多的大豆,都想等到10月份大豆进口放开后,再大量进口大豆来分一杯羹。10月份后随着临时转基因政策的解决,大豆进口得以恢复,各个油厂都开始大量定购美国大豆,这种盲目的进口行为,打破了前期国内的大豆进口速度,导致12月份和2004年1月份的进口大豆到港量大幅增加,甚至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供过于求局面。而11月份以后,豆粕进入消费淡季,可以估计当大量的豆粕供应时,将压低豆粕现货价格。

浙江某油厂10月初以170美分/蒲式耳买进CBOT大豆10月合约的基差,点价时间为10月底,数量为30000吨。在分析了后期豆粕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后,该油厂预计后期现货价格可能难以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可能出现下跌。为了规避后期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其决定通过卖出大连豆粕0401合约来对后期的豆粕销售进行套期保值。

10月份,CBOT大豆10月合约的价格在780美分/蒲式耳左右,该油厂的10月船期美豆的综合基

吨左右。当时的豆油价格已经上涨到7200元/吨以上,预计后期豆油价格将高位保持稳定。因此,根据进口大豆价格和豆油价可以算出豆粕的生产成本为:

豆粕成本=(3500+100-7200×0.185)÷0.78=2907元/吨

CBOT大豆价格走势图

当时大连豆粕期货价格也跟随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大连豆粕0401合约期货价格最高接近3000元/吨,这已经高于浙江油厂30000吨大豆的生产成本加交割成本(一般情况下交割成本在30元左右)。这时,该油厂如果以2940元/吨左右的价格进行套保,就可以保证这船进口大豆不会出现亏损。

10月27日浙江油厂以2950元/吨卖出0401豆粕期货500手(1手=10吨)进行部分套期保值,同时当晚在CBOT大豆市场以770美分/蒲式耳点价。进入11月份,随着国内供不应求局面的逐步改善以及CBOT大豆出现高位振荡,豆粕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出现了同步的回落。12月4日油厂以2650元/吨买进0401豆粕期货500手进行平仓,同时在现货市场以2760元/吨销售现货。此次套期保值操作,现货销售价格下跌了190元/吨,而0401豆粕期货价格下跌了300元/吨,因此油厂进行卖出套保的5000吨豆粕在期货市场获得的盈利不但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亏损,同时获得了额外利润110元/吨,也就是5000吨大豆的综合压榨利润达150元/吨。而另外25000吨大豆由于没有进行套期保值,每吨平均压榨亏损达200多元。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油厂通过卖出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后期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保证了其正常的压榨利润。

CBOT大豆价格走势图

六. 套期保值亏损案例分析

某大型粮油企业

某大型粮油企业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企业,主要业务是在国内从事食用油产品的分提、精炼、销售和贸易。2005年7月14日,公司发布盈利警告公告称,由于受到非常不利的市场因素影响,截止6月30日6个月的业绩将出现亏损,具体亏损额尚未审定。该盈利预警公布后,公司股价大幅度下跌,7月15日的收盘价比上一交易日大跌46.67%,公司市值由8.4亿港元减至4.48亿港元,缩水约3.92亿港元,公司股东遭受巨大亏损。9月16日,公司中期业绩报告公布亏损2.27亿港元,其中期货套期保值已实现亏损7490.3万港元。

该企业中期业绩亏损主要产生于套期保值的失败。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先向国际供货商采购大豆毛油,再转售或利用公司生产设施加工为各类精炼大豆油产品,然后在内地市场销售;公司原材料(大豆毛油)价格视国际市场因素而定,而终端产品(精炼大豆油)价格则视内地售价而定。这一业务模式存在两类经营风险,一是在原材料采购前,如果国际豆油价格上涨将增加采购成本;二是在原材料采购后,如果国际豆油价格下跌将影响豆油销售价格及给豆油库存价值带来不利影响。为管理这些风险,公司利用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BOT)市场的大豆和豆油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从事套期保值交易。

历史交易价格数据表明,美国CBOT市场的豆油期货价格与国内豆油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价格波动呈现较高的趋同性特征,基差比较稳定。因此,国内豆油企业可以利用CBOT豆油期货或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以避免豆油价格波动给企业业绩带来不利的影响。该企业在过去一直利用CBOT的大豆和豆油期货和期权合约来进行豆油价格风险管理,有效地对冲了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下波动的风险,保持了业绩的相对稳定性。

上采购豆油后, 同时在CBOT卖出豆油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但自2005年2月中旬以来,CBOT豆油期货价格与国内成品大豆油价格变化高度相关性的特点被打破,出现国内成品大豆油价格持续下跌,而CBOT大豆油期货价格却持续上涨,两个市场豆油价格出现背离走势。这种价格背离走势使该企业遭受双重亏损,在CBOT抛空的豆油期货合约因价格上涨而出现亏损,在国内因豆油价格下跌而遭受亏损,套期保值失效。根据该企业的中期报告,由于国内豆油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现货经营亏损6092.1万港元,而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导致期货套期保值实现亏损7490.3万元,合计亏损13582.4万港元。

该企业套期保值导致巨大亏损事件表明公司在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认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从套期保值风险认识上来看,公司未能充分认识和评估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特别是从事跨市场的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从而导致在风险管理制度上公司未能制定严格的可程序化操作的套期保值风险监控与止损制度。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力上,公司存在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公司风险管理政策规定油产品风险净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但本次亏损已超过该比例(2004年公司资产净值为55309万港元,而本次套期保值亏损为7409.3万港元),这表明公司并没有严格实施风险控制计划。

七.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分析

套期保值的损益由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该基差定义为:“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基差缩小时亏损,具体例如上述某大型粮油企业的套期保值亏损案例。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相对于价格风险而言,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基差相对比较稳定,波动性也较小,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所以套期保值者选择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由于套利因素,在交割日,期货价格一般接近现货价格,即基差约等于零。因此,套期保值交易时的基差水平、基差变化趋势和套期保值平仓对冲的时间决定了套期保值的风险大小及盈亏状况。(2)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在理论上,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加上持有成本,该持有成本主要包括储存成本、保险成本、资金成本和损毁等等。如果持有成本发生变化,基差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套期保值组合的损益。(3)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我国2006年以前没有豆油期货合约,由于大豆价格与豆油价格波动的高度相关性,所以豆油生产商或消费商使用国内大豆期货合约来为豆油价格进行套期保值,这种套期保值被称为交叉套期保值。交叉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最大,因为其基差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另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与被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

本因素也不同,导致交叉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相对偏高。上述粮油企业的跨市场套期保值操作与交叉套期保值相似,因为在某段时期内,影响国内豆油价格的基本面因素与影响豆油期货价格的因素不一样的,因而使国内现货豆油价格与CBOT豆油期货价格的基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4)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在套期保值组合持有期间,基差处于不断的扩大或缩小变化中,因而使套期保值组合产生损益。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影响某一资产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因素相同,使套期保值基差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且稳定在某一固定的波动区间中,在该波动区间内产生的套期保值组合盈利或亏损较小,因而不会对套期保值的有效性产生太大影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市场会出现对套期保值不利的异常情况,导致套期保值基差持续大幅度扩大或缩小,从而使套期保值组合出现越来越大的亏损,如果不及时止损,将对套期保值者造成巨大的亏损。从概率上来说,偏利正常基差水平的异常基差现象属小概率事件,但对这类小概率事件风险处理不当的话,套期保值会造成巨大的亏损。

八.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管理对策

为了防止基差异常变化这种小概率事件给套期保值带来超过预期的高额亏损,企业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套期保值风险评估、监控和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管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从某大型粮油企业套期保值巨额亏损案例来看,该企业是在套期保值基差大幅度偏离正常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从而较大地增加了基差风险。这一经验表明,套期保值交易必须选择合适的基差时机入场,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风险。此外,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基差风险程度选择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即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应降低套期保值比例。上述粮油企业套期保值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基差风险较高时选择了高比例的套期保值。

2.建立合理的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国外企业套期保值经验表明,成功的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有两个基本规则,一是必须清楚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二是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事先已被预期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美国沃顿商学院的调查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美国非金融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等方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在基差风险评估时,尤其特别关注有可能导致巨大亏损的小概率事件风险。我国企业应该借鉴这一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加强对套期保值风险的管理。

3.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套期保值最大的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基差出现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一般来说,套期保值有两种止损策略,一个策略是基于历史基差模型,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基差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二是确定最大的可接受亏损额。一旦达到这一亏损额,及时止损。

套期保值业务指南

一. 套期保值的概念 二. 基差的概念 三. 套期保值与基差 四. 套期保值的类型

五.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六. 套期保值亏损案例分析 七.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分析 八.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管理对策

一、套期保值的概念

套期保值就是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而补偿因现货市场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实际损失。也就是说,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生产者所承担的价格风险转移给投机者,即当现货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交易活动相反的操作来规避价格风险时,这个过程就是套期保值。

二. 基差的概念

虽然套期保值可以大体抵消现货市场中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不能使风险完全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基差”这个因素。要深刻理解并运用套期保值避免价格风险,就必须掌握“基差”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基差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同种商品的某一特定期货合约价格间的价差。基差=当日现货价格-当日期货价格。若不加说明,其中的期货价格应是离现货月份最近的期货合约的价格。基差并不完全等同于仓储费用,但基差的变化受制于仓储费用。归根到底,仓储费用反映的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基本关系的本质特征,基差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实际运行变化的动态指标。虽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但变动的幅度往往不同,所以基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差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这主要取决于现货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期货价格。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正数;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负数。

三. 套期保值与基差

1.基差在套期保值中的重要性

基差的变化对套期保值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基差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变动幅度和变化方向不一致所引起的,所以,只要套期保值者随时观察基差的变化,并选择有利的时机完成交易,就会取得较好的保值效果,甚至获得额外收益。同时,由于基差的变动比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相对稳定一些,这就为套期保值交易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基差的变化主要受制于仓储费用,一般比观察现货价格或期货价格的变化情况要方便得多。所以,熟悉基差的变动对套期保值者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套期保值的效果主要是由基差的变化决定的,从理论上说,如果交易者在进行套期保值之初和结束套期保值之时,基差没有发生变化,结果必然是交易者在这两个市场上盈亏相反且数量相等,由此实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实际的交易活动中,基差不可能保持不变,这就会给套期保值交易带来不同的影响,后面将对此作具体分析。

在商品实际价格运动过程中,基差总是在不断变动,而基差的变动形态对一个套期保值者而言至关重要。由于期货合约到期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而且基差呈现季节性变动,使套期

基差变化是判断能否完全实现套期保值的依据。套期保值者利用基差的有利变动,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值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获得额外的盈余。一旦基差出现不利变动,套期保值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不免要蒙受一部分损失。

2.基差变化给套期保值带来的影响

若是买入套期保值,基差值走低(如基差值由-20下滑至-50),也就是说,现货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小于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那么通过此次套期保值就可以成功地实现锁定价格及规避风险的目的。若是卖出套期保值,基差值走高(如基差值由-20上涨至30),也就是说,现货市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小于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那么通过此次套期保值同样可以成功地实现锁定价格及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 套期保值的类型

按照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上买卖方向来区分的,套期保值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卖出套期保值和综合套期保值。玉米套期保值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

1.买入套期保值

买入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买入玉米期货,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现货时不致因价格上涨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这种用期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买入玉米套期保值是需要现货商品而又担心现货商品后期价格上涨的客户常用的保值方法。

2.卖出套期保值

卖出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货市场卖出玉米期货,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以期货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从而达到保值目的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卖出玉米套期保值主要适用于拥有商品的生产商或贸易商,他们担心商品价格下跌使自己遭受损失。

3.综合套期保值

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市场风险来自买和卖两个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成品价格下跌都会带来市场风险,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同时成品价格下跌是加工企业最为危难的时候。为了规避上述双重风险,加工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综合套期保值,即对购进的原材料进行买期保值,对其产品进行卖期保值,锁牢其加工利润。目前,由于玉米的下游产品尚无期货品种,因此,玉米加工企业难以进行综合套期保值。大豆压榨企业比较容易操作。

五.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案例1:饲料厂豆粕买入套期保值

2004年2月,国内豆粕价格受禽流感蔓延的冲击下跌到2760元/吨附近。某一饲料厂在4月份需要使用豆粕1000吨,由于当时的豆粕价格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来说,明显偏低,饲料厂担心后期随着禽流感的好转,豆粕价格将出现回升,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锁定其后期的豆粕采购成本,饲料厂决定买入大连豆粕0405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月11日,饲料厂以2720元/吨价格买入100手豆粕0405合约(1手=10吨)。到了4月份,豆粕价格正如饲料企业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上涨,价格上涨到3520元/吨,而此时0405豆粕合约价格也上涨到了3550元/吨。4月5日,该饲料厂以3520元/吨价格在现货市场买进1000吨豆粕,同时在期货市场以3570元/吨卖出豆粕0405合约平仓。

饲料厂的套期保值效果(不考虑手续费等交易成本)

从盈亏情况来看,现货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厂的原料价格采购成本上升了76万元,但买入套期保值操作产生了85万元的利润,在弥补了现货市场成本上升的同时还获得了9万元的额外利润。

案例2:油厂豆粕卖出套期保值

2003年10月份,某一油厂以3500元/吨的价格进口一船大豆。当时豆粕现货价格在2950元/吨,在分析了后期豆粕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后,预计后期现货价格可能难以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可能出现下跌。为了规避后期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该油厂决定通过卖出大连豆粕0401合约来对后期的豆粕现货进行套期保值。10月25日后,豆粕0401合约价格在2950元/吨附近盘整,该油厂以2950元/吨的均价卖出0401豆粕期货1000手(1手=10吨)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后期可能出现的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

进入11月份,随着国内豆粕现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的改善,豆粕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出现了同步的回落。12月4日油厂以2650元/吨买进0401豆粕期货1000手进行平仓,同时在现货市场以2760元/吨销售现货10000吨。

油厂的套期保值效果

虽然现货价格的下跌导致了该油厂销售现货利润少了190万,但由于其卖出1月豆粕的套期保值操作,使其获得了300万的期货利润,不但弥补了现货市场的损失,而且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110万元。

案例3:油厂卖现货,同时买期货套期保值

2004年3月以后,美盘价格暴跌,国内大豆、豆粕价格也一路暴跌。进口大豆现货价格从4400元/吨跌到2800元/吨,大豆期货价格0409合约从最高的4100元/吨跌到2693元/吨;豆粕现货价格从3700元/吨跌到2650元/吨,期货价格0407合约从3789元/吨下跌到2492元/吨,远期的0411合约从3452元/吨跌到2266元/吨。由于油厂进口的基本是高价大豆,如果再降价卖豆粕,将亏损严重,但是不降价,销售也很困难。于是,有的油厂采取了低价卖现货,在期货上买回来的方式。

8月份中旬,油厂在2750元/吨左右卖出豆粕,在期货0411合约上买入相应的数量,价格为2330元/吨。随着时间推移,到了9月份,现货价格涨到2900元/吨,期货价格从2300元/吨涨到2600元/吨以上。油厂以2580元/吨卖出平仓。结果,现货少卖了150元/吨,期货赚了250元/

吨,期货和现货相抵,多赚了100元/吨,而且,早卖现货快速回笼了资金,同时减少了豆粕仓储的损耗。

油厂卖现货买期货效果

案例4:油厂以大连豆粕期货价格为依据,制定进口大豆的价格策略

在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企业一般没有办法确定远期的价格。目前,油厂可以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货合约,确定远期价格,计算生产利润,调整经营方向。

CBOT大豆价格涨势是从2003年8月底开始启动的,当时价格为580美分/蒲式耳,到2004年3月下旬上涨到了1050美分/蒲式耳,波动幅度之大,实属罕见。在上涨初期,按照CBOT折算的进口大豆价格和大连豆粕期货价格计算,尚含有丰厚的压榨利润。但是上涨的中后期,以大连豆粕期货

豆不断到港,最终导致了部分油厂的巨额亏损,甚至引发了贸易争端。2004年3月22日,某油厂计划进口南美大豆,该油厂首先以大连豆粕作为依据进行了如下测算:

依据CBOT价格测算进口大豆成本

依据大连豆粕期货价格测算的未来经营状况(单位:元/吨)

该油厂通过这样的测算,首先,在5月和7月暂时不买“升贴水”,等盘面上的压榨利润为正的时候再决定进口。其次,可以暂时考虑进口9月的大豆。该油厂以大连豆粕作为点价依据,成功地避免了亏损。

案例5:饲料企业在豆粕高价时的卖出套期保值

饲料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的占有率,产品的价格不能随意波动,但是原料的价格却是不断变动的。近两年,饲料企业的原料—豆粕价格从不到2000元/吨一直涨到3700元/吨以上,饲料行业叫苦不迭。以往,饲料企业对原料价格的控制,一直采用在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些,在价格高的时候,少买些,争取将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是,这样的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在价格低时,大量采购占用资金,同时还占用厂库库存,造成原料损耗较大;在价格高时,尽量控制原料的采购数量,就会影响到生产,当产品需求旺盛时会失去市场。所以,通过控制原料数量的方式来控制价格,效果是有限的。在豆粕期货推出后,该种情况得以改善。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低价的时候,买入期货套期保值;高价的时候,卖出期货套期保值。这样,饲料企业完全可以把原料的现货囤积数量控制在正常的生产用量内。

2004年3月豆粕现货价格是3700元/吨,期货0408豆粕的价格是3790元/吨。某饲料厂为了保证生产,面对如此高价,只能忍痛买入。为了规避以后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该饲料厂在大连期货市场上卖出0408豆粕合约。6月份,现货果然出现了下跌,跌到2700元/吨,亏损1000元/吨;然而,期货0408豆粕合约也跌到了2650元/吨左右,该饲料厂平仓后,盈利1140元/吨。因此,总体盈利140元/吨。并且,在其他饲料企业不敢买豆粕的时候,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占领市场了。

饲料厂高价卖出套期保值效果(单位:元/吨)

案例6:在豆粕期货上进行跨期套利

2004年6月,大连豆粕期货价格在经历了前期的一波大幅下跌之后,进入了短暂的振荡盘整时期。在这波下跌过程中,由于0408豆粕下跌幅度较大,导致0408豆粕和0409豆粕价格从5月底的持平逐步扩大到70元/吨左右。6月15日,0408豆粕收盘价2710元/吨,0409豆粕2777元/吨,两者价差为67元/吨。0408合约和0409月合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差,如果接进8月现货然后抛回9月,扣除成本后,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豆粕0408与豆粕0409价差图

豆粕买8月卖9月的成本

每吨豆粕价差净收益为67-28.9=38.1元,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收益。

案例7:买近期大豆期货,卖远期豆粕期货

2004年4月初,CBOT大豆价格暴跌引发国内豆粕价格大幅下跌,因为国内前期油厂进口的大豆成本很高,油厂恐慌性地抛售豆粕。同时,由于前期国内榨油厂违约等因素,油厂开始减少大豆进口数量,从1月的197万吨、2月的184万吨、3月的159万吨,减少到4月的122万吨、5月的83万吨。许多油厂开始出现原料紧张情况,并预计大豆价格将要上涨。由于远期豆粕合约相比近期合约仍有较大的下跌空间,所以可以买进近期的大豆期货,卖出远期豆粕进行套利交易。

压榨利润。同时,考虑到11月的东北运输有难度,当月现货价格会走强,于是,某榨油企业选择了买

0411大豆、卖0501豆粕,两者价差309元/吨。9月22日,大豆0411为2794元/吨,豆粕0501为2371元/吨,价差423元/吨。双边平仓以后,大豆获利6元/吨,豆粕获利108元/吨,总体获利114元/吨。

案例8: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套利—买豆卖粕

2004年3月24日以后,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价格暴涨。近期0408豆粕价格达到3778元/吨,远期0411豆粕价格也达到3452元/吨。而同期,国内的9月大豆价格为3932元/吨,11月大豆价格为3601元/吨。

按照下表分析,远期的豆粕显然是高估,而近期的大豆则被低估了。于是油厂在0411豆粕合约上,3月23日在3390元/吨价位开始大量抛出,同时在3月23日和24日在0409大豆合约3952-4017元/吨价位和0411大豆合约3609-3687元/吨价位买入对应的数量。随后,在4月27日时,该油厂两边平仓。

国内大豆、豆粕和南美大豆、美国大豆的对应价格表

说明:美豆的运输贴水均为200美分/蒲式耳,南美是160美分/蒲式耳,豆油价均为7500元/吨,加工成本120元/吨。

套利的盈亏表(单位:元/吨)

从上表可知,0409大豆亏损269元/吨,但0411豆粕盈利505元/吨,套利总体获利236元/吨;0411大豆亏损352元/吨,但0411豆粕盈利505元/吨,套利总体获利153元/吨。

0409大豆与0411豆粕差价图

0411大豆与0411豆粕差价图

案例9:油厂延期定价法

2004年5月中旬,随着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下跌,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开始下滑。国内大豆加工厂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一方面,油厂急需把手中大量的豆粕现货销售出去,归还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豆粕现货的买家却坚决地选择了观望态度。当时的豆粕现货价格已经从最高时期的3700元/吨的水平下跌到3200元/吨的水平,但油厂豆粕现货的成交量仍然很小。依据当时的情况,即使将豆粕现货价格调低到3000元/吨甚至2800元/吨,豆粕现货买家仍然会选择观望和等待,那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江浙地区某油厂在应对这一被动局面的时候,灵活使用豆粕期货,实现了快速清空豆粕现货库存回笼资金的结果。该油厂的操作方法本质上就是:延期定价。

首先,让豆粕现货经销商把油厂的豆粕全部提走,但定价怎么办呢?如果价格定在2700元/吨,经销商不同意;如果定在2700元/吨以下,油厂亏损太大。这时,该油厂和经销商达成了这样一种约定:经销商先按照2700元/吨的价格水平支付给油厂70%的货款,正式定价由经销商在一两个月内,随行就市地选择定价水平。最终价格确定后,经销商再将尾款支付给油厂。

2004年6月8日,经销商已经将手中的豆粕现货抛售干净,并向该油厂提议以2750元/吨定价,该油厂认为可以接受。表面上看来,油厂似乎把豆粕现货价格从3200元降低到2750元出售,是非常无奈之举,但油厂拿到了经销商支付的大部分资金后,立即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0409豆粕期货上以3215元/吨的价格水平卖出同等数量的豆粕合约。在经销商与油厂敲定最终价格后,该油厂立即将豆粕期货以2705元/吨的价格进行平仓。具体操作见上表:

该油厂如此操作不仅实现了快速回笼资金的目的,还使得加上期货收益之后的实际销售价格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实际上这类操作就是期货市场功能中的锁定销售价格的经典操作,用来应对5月份以来豆粕现货市场的动荡,效果非常好。值得注意的是,该油厂实际上就是利用期货市场定价,这虽然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应急办法,但实际上,这类操作基本上类似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方式,油厂任何时候采用都能起到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的作用。

案例10:豆粕经销商的“零风险”交易

豆粕现货经销的风格因人而异,有的经销商喜欢快进快出,从不囤货,但偶尔也会因现货价格突然下跌,使得货物滞留在手上。有的经销商则喜欢在市场看好的情况下,加大进货力度,存在手中择机出售,但若遇到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也难逃“被套”的命运。实际上,这两种风格都会使得豆粕现货经营大起大落。

2004年3月份,某经销商囤积了5000吨的现货豆粕,成本在3400元/吨左右。此时市场普遍看好,但现货成交清淡。该经销商微利出售了800吨豆粕之后,就发现很难继续出货。此后,虽然豆粕现货报价仍然很高,但该经销商担心手中的存货风险。此时,有人建议他把手中的豆粕现货全部抛到0405豆粕期货上,并且准备交割。于是该经销商于2004年3月16日,以3532元/吨的价格在豆粕0405合约上抛空420手。此后的两周之内,当期货价格上涨到3600元/吨左右时,该经销商有所动摇,一度想在期货上平仓,但他的期货代理人劝他说,把期货当作现货交割,一样是盈利的。同时,0405豆粕期货合约由于临近现货交割月,成交日益稀少,该经销商也就打消了平仓的念头,并且完成了现货交割的手续。进入4月份以后,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一路暴跌,期货价格跌到了2900元/吨以下,该经销商保值的功效显现。

经销商的利润模式在于短期内货物转手的价差,任何情况导致的货物滞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实际经营过程中,货物在经销商手中滞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及时进行卖出保值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案例11:油厂利用期货大豆代替现货大豆

2004年3月份,由于CBOT大豆价格的连续上涨,国内进口大豆现货价格也持续上涨,高企的进口成本以及后期供应量偏紧的预期推动了港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到3月29日,全国大部分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已经上涨到4000-4050元/吨。截至到3月份已经定购的美豆已经基本装船完毕,4月份后期的进口大豆供应主要依赖于南美大豆,但由于前期的罢工影响,4月底5月初的南美大豆到港数量可能会偏低。大型油厂的大豆库存基本可以维持到4月底到5月初之间,而一些中型油厂库存可以维持到4月中下旬,但从后期进口大豆成本来看,3月船期的南美大豆基本定价区间在4000-4400元不等,3月份以后国内进口大豆现货价格可能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浙江某油厂,前期以850美分/蒲式耳的低价购入一船大豆,其中1万吨大豆已经安排到生产进程中,但另外4万吨大豆由于生产设备难以全部运转,导致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压榨完毕。由于国内现货趋紧,豆粕价格维持在高位,刚好有另外一油厂大豆原料缺乏,其打算按豆粕3500元/吨折成的大豆价格购买这家油厂的4万吨大豆。浙江这一油厂有出售的意愿,但又怕错失后期进口大豆现货价格继续上涨的利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其接受了一个方案,即通过买入大连大豆0409期货合约来代替持

虽然,短期内大豆价格可能出现进一步的上涨,但是如果CBOT大豆价格出现转势,后期的进口大豆价格成本将降低,从而出现较大的压低国内现货价格的风险。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选择卖出现货虽然可能错过后期价格继续上涨的利润,但也排除了后期市场下跌的风险。如果油厂需要卖出现货,同时对于后期的现货价格、CBOT大豆价格的继续上涨十分有信心,也可以把部分现货头寸转变为大连大豆期货头寸,即在卖出现货的同时,买进一定比例的大连大豆0409合约。

现货多头转变为期货多头的优劣分析:

1.可以节省资金成本。现货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而期货是用保证金交易,只需占用现货1/10左右的资金。

2.现货市场的销售比较慢,而期货市场的卖出平仓可以在一个交易日内完成。当价格下跌时,可以比较快地出场。

3.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领先于现货市场。当CBOT市场转势时,大连大豆期货价格的下跌速度将明显快于现货市场大豆的下跌速度,如果期货市场出现跌停可能导致暂时无法离场。

4.期货市场价格是对未来价格的反映,后期进口大豆供应趋紧这些因素可能在期货市场价格中已经得到反映。当后期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时,大连期货大豆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能要偏小。

5.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操作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市场的因素和分析市场的角度都有一定的不同。 从以上比较来看,持有现货头寸还是期货头寸的风险和收益是比较相似的,未来影响价格最重要的因素都是后期CBOT大豆价格的走势。油厂在卖出现货的同时按比例买进大连大豆0409期货合约,其实就是把现货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上来,在获取可能利润的同时也将承担可能的价格下跌风险。如果油厂认为上涨的概率大,买进期货的比例可以高,最高是1:1。如果油厂认为上涨概率小,买进期货的比例可以低,甚至可以不买。要获得盈利的关键在于对后期CBOT大豆价格走势的判断。

案例12:买CBOT大豆,卖DCE豆粕

2003年10月,国内大豆由于进口断档,加上CBOT价格大幅上涨,DCE大豆连续上涨。当时,CBOT远期大豆0405合约价格是664美分/蒲式耳,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0408合约价格是2842元/吨。据此计算,进口大豆卖出豆粕的压榨利润已经达到300元/吨左右(含120元的加工费用),于是,在10月15日,某油厂在远期豆粕0408和0409合约上大量卖出。随即,在CBOT大豆0405合约上买进相应的数量。之后,美盘上涨,而大连豆粕价格在2600-2800元/吨之间振荡。油厂开始在国内平仓,由于远期豆粕0408、0409合约交易量少,只能每天逐步平仓,同时对CBOT大豆平仓。

CBOT黄豆0409价格走势图

大连豆粕0408价格走势图

大连豆粕0408与CBOT黄豆0405差价图

案例13:油厂买入大连豆粕代替CBOT大豆点价

2004年2月,由于前期大豆的大量到港导致短期供过于求,以及受国内禽流感蔓延的冲击,国内豆粕需求陷入低迷,现货价格逐步滑落,张家港的最低豆粕报价达到2760元/吨。当时CBOT大豆价格在840美分/蒲式耳左右,美豆CNF综合基差报220美分/蒲式耳,国内二级豆油的销售价格为7180元/吨,可以用公式估算出:

大豆进口成本=(840+220)×0.367433×8.278×1.13×1.03+120=3872元

豆粕生产成本=(3872+100-7180×0.185)÷0.78=3389元

通过计算,后期豆粕生产成本高达3350元/吨以上,这相对于当前2700元/吨的豆粕现货价格来说是明显偏高的。所以,如果后期的豆粕价格继续维持低迷,油厂按照当前CBOT大豆价格进行点价,运到国内压榨将面临巨大的亏损。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工厂正常的运转,因此还是不得不继续采购。

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华东某油厂想出来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前期,该油厂已经以190美分/蒲式耳买进了3月合约的大豆基差,船期为3月初,最后点价日期为3月10日。当时的CBOT大豆短期内处于一个高位振荡格局,但中期趋势仍是向上,所以后期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但按当时840美分/蒲式耳的价格来计算,运到国内后压榨亏损的概率十分大。所以一方面要锁定CBOT大豆继续上涨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部分降低大豆进口成本。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其采用了在大连豆粕市场买入套期保值来代替立即在CBOT大豆点价的操作手法。

采用这种方法是经过分析当时大连豆粕和CBOT大豆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国内豆粕市场的基本情况来决定的。当时大连豆粕0405合约价格为2700元/吨,而根据CBOT大豆价格计算到5月份时,豆粕生产成本高于3350元/吨以上,由此比较可以得出,大连豆粕价格相对于CBOT大豆价格是明显偏低

从历史CBOT大豆与国内豆粕比价关系来看,当时比价处于近期的低位3.2左右。当时国内一是面临豆粕消费淡季,二是前期大豆进口过量,三是禽流感的冲击,这三个因素使豆粕价格陷入低谷。由于连粕价格相对于CBOT大豆价格比较偏低,如果后期上面三个因素出现转变,尤其是国内禽流感能够得到控制,国内豆粕价格将会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所以,选择买进大连豆粕来代替在CBOT大豆进行点价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如果CBOT大豆价格继续上涨,大连豆粕价格上涨的空间可能更大;如果CBOT大豆价格下跌,大连豆粕价格的下跌空间也将比较有限。这样,该油厂将获得一个可能的套利利润,从而降低大豆进口成本。因此,在2月5日该油厂先不在CBOT点价,而是在以2710元/吨附近的均价买进大连豆粕0405合约2000手,对应已经敲定基差的2万吨大豆,当时CBOT大豆3月合约价格为832美分/蒲式耳。

2月10日以后,随着禽流感很快得到控制和CBOT大豆的继续上涨,大连豆粕价格也出现了快速上涨,并且上涨幅度要明显大于CBOT大豆的上涨幅度,出现了油厂预期中的价值回归。到3月5日,油厂把大连豆粕0405合约2000手以3320元/吨的均价平仓,同时当晚在CBOT大豆3月合约以935美分/蒲式耳点价。通过这一操作,油厂在大连豆粕市场每吨获利610元,而大豆进口成本抬高103美分/蒲式耳,相当于313元/吨,该油厂获得了额外的套利利润297元/吨,这相当于降低了大豆进口成本。

油厂在2月5日CBOT大豆832美分/蒲式耳直接点价的大豆进口成本为:

大豆进口成本=(832+190)×0.367433×8.278×1.13×1.03+120=3738元/吨

油厂在2月5日先买进大连豆粕期货,在3月5日再点价的大豆综合进口成本为:

大豆综合进口成本=(935+190)×0.367433×8.278×1.13×1.03+120-610=3493元/吨

通过这次操作,该油厂不但有效地控制了CBOT大豆价格继续上涨导致进口成本升高的风险,还使综合进口成本得到了比较明显的降低,获得了更好的压榨利润和竞争优势。

案例14:油厂卖出豆粕套期保值

2003年10月份,由于中国政府的临时转基因政策的影响,导致了进口大豆从9月份开始出现了断档,国内豆粕供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同期CBOT大豆的大幅上涨,推动了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节节攀升,使部分有大豆库存的油厂出现了近年来最好的压榨利润,最高达到1000元/吨。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很多油厂后悔前期8月份没有突击进口更多的大豆,都想等到10月份大豆进口放开后,再大量进口大豆来分一杯羹。10月份后随着临时转基因政策的解决,大豆进口得以恢复,各个油厂都开始大量定购美国大豆,这种盲目的进口行为,打破了前期国内的大豆进口速度,导致12月份和2004年1月份的进口大豆到港量大幅增加,甚至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供过于求局面。而11月份以后,豆粕进入消费淡季,可以估计当大量的豆粕供应时,将压低豆粕现货价格。

浙江某油厂10月初以170美分/蒲式耳买进CBOT大豆10月合约的基差,点价时间为10月底,数量为30000吨。在分析了后期豆粕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后,该油厂预计后期现货价格可能难以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可能出现下跌。为了规避后期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其决定通过卖出大连豆粕0401合约来对后期的豆粕销售进行套期保值。

10月份,CBOT大豆10月合约的价格在780美分/蒲式耳左右,该油厂的10月船期美豆的综合基

吨左右。当时的豆油价格已经上涨到7200元/吨以上,预计后期豆油价格将高位保持稳定。因此,根据进口大豆价格和豆油价可以算出豆粕的生产成本为:

豆粕成本=(3500+100-7200×0.185)÷0.78=2907元/吨

CBOT大豆价格走势图

当时大连豆粕期货价格也跟随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大连豆粕0401合约期货价格最高接近3000元/吨,这已经高于浙江油厂30000吨大豆的生产成本加交割成本(一般情况下交割成本在30元左右)。这时,该油厂如果以2940元/吨左右的价格进行套保,就可以保证这船进口大豆不会出现亏损。

10月27日浙江油厂以2950元/吨卖出0401豆粕期货500手(1手=10吨)进行部分套期保值,同时当晚在CBOT大豆市场以770美分/蒲式耳点价。进入11月份,随着国内供不应求局面的逐步改善以及CBOT大豆出现高位振荡,豆粕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出现了同步的回落。12月4日油厂以2650元/吨买进0401豆粕期货500手进行平仓,同时在现货市场以2760元/吨销售现货。此次套期保值操作,现货销售价格下跌了190元/吨,而0401豆粕期货价格下跌了300元/吨,因此油厂进行卖出套保的5000吨豆粕在期货市场获得的盈利不但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亏损,同时获得了额外利润110元/吨,也就是5000吨大豆的综合压榨利润达150元/吨。而另外25000吨大豆由于没有进行套期保值,每吨平均压榨亏损达200多元。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油厂通过卖出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后期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保证了其正常的压榨利润。

CBOT大豆价格走势图

六. 套期保值亏损案例分析

某大型粮油企业

某大型粮油企业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企业,主要业务是在国内从事食用油产品的分提、精炼、销售和贸易。2005年7月14日,公司发布盈利警告公告称,由于受到非常不利的市场因素影响,截止6月30日6个月的业绩将出现亏损,具体亏损额尚未审定。该盈利预警公布后,公司股价大幅度下跌,7月15日的收盘价比上一交易日大跌46.67%,公司市值由8.4亿港元减至4.48亿港元,缩水约3.92亿港元,公司股东遭受巨大亏损。9月16日,公司中期业绩报告公布亏损2.27亿港元,其中期货套期保值已实现亏损7490.3万港元。

该企业中期业绩亏损主要产生于套期保值的失败。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先向国际供货商采购大豆毛油,再转售或利用公司生产设施加工为各类精炼大豆油产品,然后在内地市场销售;公司原材料(大豆毛油)价格视国际市场因素而定,而终端产品(精炼大豆油)价格则视内地售价而定。这一业务模式存在两类经营风险,一是在原材料采购前,如果国际豆油价格上涨将增加采购成本;二是在原材料采购后,如果国际豆油价格下跌将影响豆油销售价格及给豆油库存价值带来不利影响。为管理这些风险,公司利用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BOT)市场的大豆和豆油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从事套期保值交易。

历史交易价格数据表明,美国CBOT市场的豆油期货价格与国内豆油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价格波动呈现较高的趋同性特征,基差比较稳定。因此,国内豆油企业可以利用CBOT豆油期货或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以避免豆油价格波动给企业业绩带来不利的影响。该企业在过去一直利用CBOT的大豆和豆油期货和期权合约来进行豆油价格风险管理,有效地对冲了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下波动的风险,保持了业绩的相对稳定性。

上采购豆油后, 同时在CBOT卖出豆油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但自2005年2月中旬以来,CBOT豆油期货价格与国内成品大豆油价格变化高度相关性的特点被打破,出现国内成品大豆油价格持续下跌,而CBOT大豆油期货价格却持续上涨,两个市场豆油价格出现背离走势。这种价格背离走势使该企业遭受双重亏损,在CBOT抛空的豆油期货合约因价格上涨而出现亏损,在国内因豆油价格下跌而遭受亏损,套期保值失效。根据该企业的中期报告,由于国内豆油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现货经营亏损6092.1万港元,而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导致期货套期保值实现亏损7490.3万元,合计亏损13582.4万港元。

该企业套期保值导致巨大亏损事件表明公司在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认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从套期保值风险认识上来看,公司未能充分认识和评估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特别是从事跨市场的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从而导致在风险管理制度上公司未能制定严格的可程序化操作的套期保值风险监控与止损制度。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力上,公司存在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公司风险管理政策规定油产品风险净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但本次亏损已超过该比例(2004年公司资产净值为55309万港元,而本次套期保值亏损为7409.3万港元),这表明公司并没有严格实施风险控制计划。

七.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分析

套期保值的损益由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该基差定义为:“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基差缩小时亏损,具体例如上述某大型粮油企业的套期保值亏损案例。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相对于价格风险而言,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基差相对比较稳定,波动性也较小,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所以套期保值者选择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由于套利因素,在交割日,期货价格一般接近现货价格,即基差约等于零。因此,套期保值交易时的基差水平、基差变化趋势和套期保值平仓对冲的时间决定了套期保值的风险大小及盈亏状况。(2)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在理论上,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加上持有成本,该持有成本主要包括储存成本、保险成本、资金成本和损毁等等。如果持有成本发生变化,基差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套期保值组合的损益。(3)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我国2006年以前没有豆油期货合约,由于大豆价格与豆油价格波动的高度相关性,所以豆油生产商或消费商使用国内大豆期货合约来为豆油价格进行套期保值,这种套期保值被称为交叉套期保值。交叉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最大,因为其基差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另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与被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

本因素也不同,导致交叉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相对偏高。上述粮油企业的跨市场套期保值操作与交叉套期保值相似,因为在某段时期内,影响国内豆油价格的基本面因素与影响豆油期货价格的因素不一样的,因而使国内现货豆油价格与CBOT豆油期货价格的基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4)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在套期保值组合持有期间,基差处于不断的扩大或缩小变化中,因而使套期保值组合产生损益。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影响某一资产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因素相同,使套期保值基差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且稳定在某一固定的波动区间中,在该波动区间内产生的套期保值组合盈利或亏损较小,因而不会对套期保值的有效性产生太大影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市场会出现对套期保值不利的异常情况,导致套期保值基差持续大幅度扩大或缩小,从而使套期保值组合出现越来越大的亏损,如果不及时止损,将对套期保值者造成巨大的亏损。从概率上来说,偏利正常基差水平的异常基差现象属小概率事件,但对这类小概率事件风险处理不当的话,套期保值会造成巨大的亏损。

八.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管理对策

为了防止基差异常变化这种小概率事件给套期保值带来超过预期的高额亏损,企业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套期保值风险评估、监控和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管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从某大型粮油企业套期保值巨额亏损案例来看,该企业是在套期保值基差大幅度偏离正常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从而较大地增加了基差风险。这一经验表明,套期保值交易必须选择合适的基差时机入场,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风险。此外,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基差风险程度选择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即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应降低套期保值比例。上述粮油企业套期保值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基差风险较高时选择了高比例的套期保值。

2.建立合理的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国外企业套期保值经验表明,成功的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有两个基本规则,一是必须清楚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二是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事先已被预期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套期保值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美国沃顿商学院的调查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美国非金融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等方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在基差风险评估时,尤其特别关注有可能导致巨大亏损的小概率事件风险。我国企业应该借鉴这一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加强对套期保值风险的管理。

3.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套期保值最大的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基差出现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一般来说,套期保值有两种止损策略,一个策略是基于历史基差模型,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基差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二是确定最大的可接受亏损额。一旦达到这一亏损额,及时止损。


相关内容

  • 套期保值管理办法
  • 辰州矿业(002155)黄金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图) 2009年 09月24日09:06[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来源:搜狐证券 湖南辰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金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 (经 2009年 9月 23日公司二届六次董事会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的 ...

  •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
  • 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 (本制度经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交易风险,依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 ...

  • 铝的套期保值方案
  • 铝加工企业套期保值 2008年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大跳水,铝也不能幸免,在去年7月份到12月份短短6个月时间里铝价从20000元/吨跌至最低10000元/吨,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参与套期保值而损失惨重.因此对于铝生产加工企业来讲,参与套期保值是降低价格风险,稳定企业经营的不二选择. 企业在决定进行套 ...

  • 焦炭期货对现货市场的作用
  • 焦炭期货对现货市场的作用 焦炭期货上市后,焦炭市场将形成现货.电子盘市场和期货市场三个价格,三折相互影响,最终将以期货价格为核心.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应用,为现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另外一个公平公开的购销渠道,同时期货的避险功能的发挥将为现货市场参与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现货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应 ...

  • 白银期货的套期保值
  • 白银期货的套期保值 企业为何选择白银期货作为投资对象?这和现货投资有什么区别?企业选择套保最重要的是因为白银下游企业为规避原材料成本上涨风险时,可以进行买入套期保值期货交易:另外,当白银上游生产企业为规避库存商品价格下跌产生的风险时,也可以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期货交易. 白银期货套保的具体流程如下: 1 ...

  • 上市公司会计处理(针对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 上市公司会计处理(针对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企业在风险管理事务中,经常会运用套期保值方法,如从事境内外商品期货交易来锁定价格风险等.<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范了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概述 (一)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概念 ...

  • 铝企业套期保值方案
  • 套期保值研究报告 涉铝企业期货套期保值方案 企业名称: 套期保值的概念 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是回避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而欲达此目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商品的套期保值交易. 套期保值概念 所谓套期保值,就是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 ...

  • LLDPE期货套期保值方案
  • LLDPE 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方案 一.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意义...................................................2 二.套期保值的概念.......................................................... ...

  • 股指期货套保套利管理办法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业务管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套期保值包括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套利包括期现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