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方涛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中国梦为中心的分析可以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的执政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各种难题的根本方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4-0016-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概括和新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是新形势下中共凝聚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前进的目标。基于中国梦为中心,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内涵对于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特殊性,制定具体的、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广大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在历经多种选择和尝试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并确立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发生了重大挫折。在“文革”结束后,通过反思教训、总结经验,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对“四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解释。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十二大把“小康社会”确定为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

2002年11月,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中共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在不断接近全面小康目标之时,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体更广,涵盖十几亿人民;更加全面,不仅是经济上协调性增强、注重质量,而且在文化、社会、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有具体标准;水平更高,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而且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是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围绕这一目标,带领人民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直接关系着接下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也正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深入期。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居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便开始陷入重重矛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跨越。而中国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跨国“中等收入陷阱”。如此,方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将其摆在“四个全面”之首,是因为全面小康建设尚有不少短板和瓶颈。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部分群体生活依然困难;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执法司法、食品医药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群体性事件依然易发多发;部分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任务艰巨;等等。[4]

可以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决定性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的首次外出考察,就来到云南的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6]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

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7]正因为如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中央关心的大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实现中国梦,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经验,中国只能照搬苏联模式。于是,以苏联为榜样,中国照搬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体制机制。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试图调整中央与地方、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探索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说,从1956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改革的尝试。1958年后,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判断的失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主要任务的判断,重新走上过去大搞群众运动做法,并试图通过群众运动的办法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尽管“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要成就,但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没有纠正,反而继续发展,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照搬了苏联模式的中国体制机制弊端的大暴露。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改革成为全党的共识,这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解放思想,打破旧的体制机制,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改革起的是动力机制的作用。比如,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缺粮少粮状况,使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就是动力机制的作用。如果不改革,农民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农业生产就动力不足,仅靠过去反复运用的社会主义教育等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而,改革最大的作用就是重启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这一点,已经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所证明。

2012年12月,十八大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4]为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

一”[9]。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

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够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0]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制度和法律成为硬约束,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具体施政行为在宪法、法律的轨道上运行,这将为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如果说改革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动力之源,那么,法治则是中华巨轮走向复兴的方向盘,起的是保障和平衡的作用。从两者的内涵看,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就包括了法治建设的内容,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4]。因而,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具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依法治国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覆盖国家、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更加注重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12]

之所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逐步贯彻。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尚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11]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追赶型现代化战略中,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前提。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一贯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整风这一加强自身建设、克服缺点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实现全党新的团结。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发扬了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更加注重制度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重大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这次大会不仅总结了自2013年6月开始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积累的新经验、存在的不足,而且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这八点要求,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就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内容。包括: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3]这八点要求,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主体责任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在力度上强调从严,要把讲认真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之所以要全面从严治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一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然而,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基础并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13]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14]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认识和新概括,抓住了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战略布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其战略意义,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战略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钉钉子的精神,攻坚克难,这将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5]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6]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7]“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

[8]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1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22.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2]封丽霞.依法治国,该如何理解“全面推进”[N].解放日报,2014-10-31.

[1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14]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责任编辑:王玮玮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方涛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中国梦为中心的分析可以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的执政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各种难题的根本方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4-0016-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概括和新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是新形势下中共凝聚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前进的目标。基于中国梦为中心,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内涵对于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特殊性,制定具体的、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广大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在历经多种选择和尝试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并确立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发生了重大挫折。在“文革”结束后,通过反思教训、总结经验,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对“四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解释。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十二大把“小康社会”确定为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

2002年11月,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中共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在不断接近全面小康目标之时,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体更广,涵盖十几亿人民;更加全面,不仅是经济上协调性增强、注重质量,而且在文化、社会、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有具体标准;水平更高,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而且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是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围绕这一目标,带领人民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直接关系着接下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也正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深入期。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居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便开始陷入重重矛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跨越。而中国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跨国“中等收入陷阱”。如此,方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将其摆在“四个全面”之首,是因为全面小康建设尚有不少短板和瓶颈。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部分群体生活依然困难;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执法司法、食品医药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群体性事件依然易发多发;部分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任务艰巨;等等。[4]

可以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决定性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的首次外出考察,就来到云南的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6]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

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7]正因为如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中央关心的大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实现中国梦,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经验,中国只能照搬苏联模式。于是,以苏联为榜样,中国照搬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体制机制。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试图调整中央与地方、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探索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说,从1956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改革的尝试。1958年后,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判断的失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主要任务的判断,重新走上过去大搞群众运动做法,并试图通过群众运动的办法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尽管“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要成就,但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没有纠正,反而继续发展,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照搬了苏联模式的中国体制机制弊端的大暴露。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改革成为全党的共识,这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解放思想,打破旧的体制机制,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改革起的是动力机制的作用。比如,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缺粮少粮状况,使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就是动力机制的作用。如果不改革,农民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农业生产就动力不足,仅靠过去反复运用的社会主义教育等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而,改革最大的作用就是重启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这一点,已经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所证明。

2012年12月,十八大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4]为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

一”[9]。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

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够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0]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制度和法律成为硬约束,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具体施政行为在宪法、法律的轨道上运行,这将为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如果说改革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动力之源,那么,法治则是中华巨轮走向复兴的方向盘,起的是保障和平衡的作用。从两者的内涵看,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就包括了法治建设的内容,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4]。因而,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具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依法治国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覆盖国家、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更加注重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12]

之所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逐步贯彻。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尚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11]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追赶型现代化战略中,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前提。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一贯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整风这一加强自身建设、克服缺点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实现全党新的团结。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发扬了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更加注重制度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重大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这次大会不仅总结了自2013年6月开始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积累的新经验、存在的不足,而且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这八点要求,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就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内容。包括: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3]这八点要求,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主体责任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在力度上强调从严,要把讲认真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之所以要全面从严治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一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然而,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基础并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13]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14]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认识和新概括,抓住了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战略布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其战略意义,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战略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钉钉子的精神,攻坚克难,这将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5]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6]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7]“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

[8]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1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22.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2]封丽霞.依法治国,该如何理解“全面推进”[N].解放日报,2014-10-31.

[1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14]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责任编辑:王玮玮


相关内容

  •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http://www.xjxnw.com 新疆兴农网 2015-03-30 13:29:56 浏览次数: 郑国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释了&q ...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 2015-02-27 09:56 人民论坛 字号: [摘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其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 ...

  •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基层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
  •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基层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中心组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1日 07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

  • 十八大报告有四个层面的重大意义
  • 十八大报告有四个层面的重大意义 颜晓峰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 ...

  • "四个全面"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和实践纲领
  • 作者:吴晓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年10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5)06-0000-00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大战略决策和富有远见 ...

  • 十九大报告学习会议主持词 发言稿
  •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一 ...

  • 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辅导讲座
  • 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辅导讲座 ▲ 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功.这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布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的大会,是 ...

  •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意义 学 生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09年10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中共中央着眼新时期我国 ...

  • 大学生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
  • [篇一] 春天的脚步,奏响催人奋行的乐章.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议国是,光荣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本届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