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1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大胆创新
2 文学作品民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3 民间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反映现实生活问题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边城的创作成就
首先是其强烈的抒情性,营造了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作品的诗意主题、清新明丽的湘西风光描绘、撩人情思的风俗风情展示及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主义人性美,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内涵。作者正是因为反感于都市的污浊和“衣冠社会”人性的丑陋,才刻意倾心地描写湘西社会的安宁静谧纤尘不染,赞美湘西儿女们善良正直古朴天成的美好天性。作品要传达的是作者的衷心期待与善良愿望,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气质。而作品中人物共同具有的完美品格与人性,则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彩。小说里精致描摹的自然美景,也与人物的美好品性相映生辉:赛龙舟,摆渡船,提亲事,唱情歌等风俗风情既是实写,又洋溢着一派浑朴温情的韵致。
其次,小说自然流畅的情节构思如一江春水,万里无痕,却又依势赋形,将矛盾冲突弯曲盘旋得恰倒好处。作者对于情节的熟练把握,似一位丹青妙手,在画布上随意涂檫,每一段情节都是在势所必至时展开,于理所必然时收束,张弛有致,动静相宜。作品的结尾采用了西洋小说中常见的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读者心中留下永远的痛。
第三,小说的语言融合了方言、文言和古典白话小说的语式组合而成,具有一种独特韵味。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的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这样的语言特点人们自然能够体会。 骆驼祥子悲剧的意义 社会意义:《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
1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
其成功首先在于,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2、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更为深入的意蕴在于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子夜》的主题意义
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郭沫若《女神》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女神》——浪漫主义。新奇优美的艺术特色—1.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女神》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艺术养分并进行融汇创造,形成了一种壮美雄丽的浪漫主义艺术“火山爆发式”风格。诗人为了表达的激情和理想,形成以地“力之美”球、海洋、太阳为中心的充满的形象体系,和雄厚豪放的壮美风格。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勾勒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白云怒——地球居然也有边,涌,海水滔滔,诗人站在地球上—而把太平洋搬到地球外面去,并让它用全身力量把地球来推倒。在《天狗》“我”“天狗”,气吞日月、里将化为气吞宇宙的囊括宇宙的天狗,给人以震撼天地的力量。
2. 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将生活的本来样式改变,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境界,展现出理想化的。《女神》环境和人物的题材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 “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
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思想成就: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首先,是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从而构成了《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如《天狗》中那个要将身上的光与能通通释放出来的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并且,作者把个人的解放同民族国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与劳苦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
其次,是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女神》诞生时期的中国正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对于创造精神的颂歌中,最大量的还是对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女神》歌颂的自然,是与人相通的力的自然,创造的自然,具有雄奇的力量,飞动的气势,辉煌的色彩。 另外,《女神》的思想内容还表现在爱国情思的抒发。《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五四精神又给他以鼓舞,使他在忧国之外又更多地对祖国新生抱有热望,这种爱国情思就如千尺飞流奔涌在他大部分诗作中。
鲁迅的思想内容
第一类是继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感受,对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感受,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感受,倾吐自己虽身处重重黑暗包围之中,孤身战斗,却“偏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内心要求。虽然鲁迅有他的伟大和深刻,但鲁迅自己却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同黑暗进行战斗
的“战士”来看待,他曾称自己的文学为“遵命文学”,把自己称为新文化营垒中的“一卒”。这是鲁迅作为新文化先驱的主导方面,《野草》当然也表现了鲁迅这一主导方面的精神。这是鲁迅作为群体的人,作为社会的人的特点。忽视了鲁迅这一精神,只强调他对个体生命的体验,同只强调他的战士形象一样,是对鲁迅复杂的精神存在与人格存在的割裂,也不利于全面地理解《野草》。
第二类是在同黑暗现实的战斗中,反省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历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探索与寻找人生和思想道路。冯雪峰曾把鲁迅称之为一个终生“找路”的人,这十分符合鲁迅的实际。鲁迅的一生始终是在不断寻找、不断探索中度过的,《野草》正是他这种人生经历的心灵记录。在这一寻找与探索中,鲁迅最深刻之处是对“历史中间物”的体验与发现。“中间物”意识既表现了鲁迅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他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第三类是表达人生的痛苦感受,特别是在自己所为之斗争与奉献的事业中所经受的痛苦。鲁迅所经受的这些痛苦不是一般的痛苦,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痛苦。他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遭遇了太多的敌意,承受了太多的误解,看到了太多的背叛,同时他也自觉认识到自己曾有过不少人生错误,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错误。这些都积淀在他的心里,酿造成巨大的人生痛苦。《野草》也成为他倾诉这种痛苦的一种方式。
第四类是表现在抗击黑暗、反抗绝望之中所闪现的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个人信念的表白。在这之中,体现出鲁迅精神存在的另外一个方面,即超越了现实的黑暗、探索的困惑、绝望的抗争、孤独的痛苦的鲁迅,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鲁迅,一个闪烁着生命火花的鲁迅,一个向往美好和珍惜未来的鲁迅。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的价值,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来揭示其奥秘:鲁迅塑造形象时,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用多种多样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来使其人物展示出逼真性。
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1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大胆创新
2 文学作品民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3 民间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反映现实生活问题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边城的创作成就
首先是其强烈的抒情性,营造了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作品的诗意主题、清新明丽的湘西风光描绘、撩人情思的风俗风情展示及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主义人性美,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内涵。作者正是因为反感于都市的污浊和“衣冠社会”人性的丑陋,才刻意倾心地描写湘西社会的安宁静谧纤尘不染,赞美湘西儿女们善良正直古朴天成的美好天性。作品要传达的是作者的衷心期待与善良愿望,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气质。而作品中人物共同具有的完美品格与人性,则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彩。小说里精致描摹的自然美景,也与人物的美好品性相映生辉:赛龙舟,摆渡船,提亲事,唱情歌等风俗风情既是实写,又洋溢着一派浑朴温情的韵致。
其次,小说自然流畅的情节构思如一江春水,万里无痕,却又依势赋形,将矛盾冲突弯曲盘旋得恰倒好处。作者对于情节的熟练把握,似一位丹青妙手,在画布上随意涂檫,每一段情节都是在势所必至时展开,于理所必然时收束,张弛有致,动静相宜。作品的结尾采用了西洋小说中常见的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读者心中留下永远的痛。
第三,小说的语言融合了方言、文言和古典白话小说的语式组合而成,具有一种独特韵味。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的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这样的语言特点人们自然能够体会。 骆驼祥子悲剧的意义 社会意义:《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
1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
其成功首先在于,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2、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更为深入的意蕴在于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子夜》的主题意义
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郭沫若《女神》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女神》——浪漫主义。新奇优美的艺术特色—1.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女神》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艺术养分并进行融汇创造,形成了一种壮美雄丽的浪漫主义艺术“火山爆发式”风格。诗人为了表达的激情和理想,形成以地“力之美”球、海洋、太阳为中心的充满的形象体系,和雄厚豪放的壮美风格。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勾勒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白云怒——地球居然也有边,涌,海水滔滔,诗人站在地球上—而把太平洋搬到地球外面去,并让它用全身力量把地球来推倒。在《天狗》“我”“天狗”,气吞日月、里将化为气吞宇宙的囊括宇宙的天狗,给人以震撼天地的力量。
2. 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将生活的本来样式改变,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境界,展现出理想化的。《女神》环境和人物的题材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 “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
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思想成就: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首先,是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从而构成了《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如《天狗》中那个要将身上的光与能通通释放出来的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并且,作者把个人的解放同民族国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与劳苦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
其次,是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女神》诞生时期的中国正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对于创造精神的颂歌中,最大量的还是对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女神》歌颂的自然,是与人相通的力的自然,创造的自然,具有雄奇的力量,飞动的气势,辉煌的色彩。 另外,《女神》的思想内容还表现在爱国情思的抒发。《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五四精神又给他以鼓舞,使他在忧国之外又更多地对祖国新生抱有热望,这种爱国情思就如千尺飞流奔涌在他大部分诗作中。
鲁迅的思想内容
第一类是继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感受,对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感受,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感受,倾吐自己虽身处重重黑暗包围之中,孤身战斗,却“偏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内心要求。虽然鲁迅有他的伟大和深刻,但鲁迅自己却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同黑暗进行战斗
的“战士”来看待,他曾称自己的文学为“遵命文学”,把自己称为新文化营垒中的“一卒”。这是鲁迅作为新文化先驱的主导方面,《野草》当然也表现了鲁迅这一主导方面的精神。这是鲁迅作为群体的人,作为社会的人的特点。忽视了鲁迅这一精神,只强调他对个体生命的体验,同只强调他的战士形象一样,是对鲁迅复杂的精神存在与人格存在的割裂,也不利于全面地理解《野草》。
第二类是在同黑暗现实的战斗中,反省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历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探索与寻找人生和思想道路。冯雪峰曾把鲁迅称之为一个终生“找路”的人,这十分符合鲁迅的实际。鲁迅的一生始终是在不断寻找、不断探索中度过的,《野草》正是他这种人生经历的心灵记录。在这一寻找与探索中,鲁迅最深刻之处是对“历史中间物”的体验与发现。“中间物”意识既表现了鲁迅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他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第三类是表达人生的痛苦感受,特别是在自己所为之斗争与奉献的事业中所经受的痛苦。鲁迅所经受的这些痛苦不是一般的痛苦,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痛苦。他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遭遇了太多的敌意,承受了太多的误解,看到了太多的背叛,同时他也自觉认识到自己曾有过不少人生错误,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错误。这些都积淀在他的心里,酿造成巨大的人生痛苦。《野草》也成为他倾诉这种痛苦的一种方式。
第四类是表现在抗击黑暗、反抗绝望之中所闪现的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个人信念的表白。在这之中,体现出鲁迅精神存在的另外一个方面,即超越了现实的黑暗、探索的困惑、绝望的抗争、孤独的痛苦的鲁迅,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鲁迅,一个闪烁着生命火花的鲁迅,一个向往美好和珍惜未来的鲁迅。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的价值,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来揭示其奥秘:鲁迅塑造形象时,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用多种多样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来使其人物展示出逼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