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杨列义

[摘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身实践的教育家。当今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做事、会做人,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公平性,重视启发式教育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其注重实践性教学,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 德才兼备 教育公平 学用结合 借鉴

前言: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一说

宋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淮南子·要略》说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于是墨子从儒家营垒中杀出来,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治集团。据说墨家有一百八十个门徒,为了实践墨家的主张,都能赴汤蹈火,虽死不辞,具有一种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

墨家的教育也有显著特色,是我国古代平民教育的典型代表。

墨家在战国初期是同儒家相对抗的最大学派,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民众组成的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团体。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知识文化下移,由原来文化被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转为“学在四夷”。由孔子开创的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孔子被认为是私学的开创者而备受关注,而比之稍晚的墨子对私学的巨大贡献则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墨学一起沉寂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面对内忧外患,墨学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墨学研究出现了复兴之势,墨子教育思想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墨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些精华,诸如强调教育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把教育视为一种“为义”的活动,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兼士,实现社会的发展;强调“爱无差等”,重视教育的公平性;注重教学的主动性,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正文

一、 重视“为义兼士”的培养影响当代德育教育

墨子从培养“兼士”即“贸士”的教育目标出发,很重视道德教育。墨子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为义的兼士”。 墨子特别重视义,并以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墨子·贵义》开篇即指出:“万事莫贵于义”;

在《墨子·耕柱》里也说:“义,天下之良宝也”。 懂得义的人就应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墨子对弟子教育也是要弟子知义、行义。墨子为“义”可以不畏艰险、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家规定,做官的墨者必须贯彻墨家的政治主张,否则根据墨家“道不行则不受其赏,义不听则不处其朝”的原则,即须辞职。墨子本人宁肯饿着肚子去实现自己的主张,也不愿意为高官厚禄而出卖自己的理想。《淮南子》记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戮,死不旋踵。”这是墨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丰硕成果,也可见墨子平时对“义”进行教育的成功。

“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梢贤上》)这就是墨子为“兼士”所定的三条标准,而德行位居三条标准的首位。所谓“兼士”,“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首先”墨子认为“兼士”必是“厚乎德行”。“兼士”要能“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也就是要看其实践行为和实际效果,这就是墨子所讲的“合其志功而观焉,”即判断弟子要把学生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开始了适合于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其次,“兼士”必是“辩乎言谈”。“辩乎言谈”即“能谈辩者谈辩”。“谈辩”指任何一位“兼士”都应掌握和应用谈话辩论的理论技巧与方法,教育弟子必须具备能言善辩、善于辞令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再次“兼士”必是“博乎道术”。“博乎道术”就是要

培养多才多艺的能手。此外,墨子还要求兼士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具有心理素质教育的萌芽。能够实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德育仍有不少的积极的借鉴作用,如果注意加以学习,并有意识地运用到我们的德育实践当中去,肯定会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形势下,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德育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培养“为义的兼士”。当代教师的职责先是育人,育“兼士”,然后才是教书。现代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德育是关系到整个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先导性、整体性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德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立地位,并对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的启示功能,可以说德育一兴,素质教育全盘皆活。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最终实现必须以德育的全面到位和充分体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全面体现在德育,指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转机也在德育。德育的振兴是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必然。一切远见卓识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都不能不格外关注德育,说到底,教育的希望在德育,没有德育就没有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好,我们的社会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二、 “爱无差等”的思想影响当代教育平等性

墨子认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主张“有道相教”、“有道者劝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学问者,应不拘形式,不论智愚、贵贱、贫富,随时随地教诲他人或彼此相教。这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观念上,墨子略胜一筹。孔子虽以“有教无类”的宗旨,但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对束修不备以及不主动求学者则无以施教,而且孔子的施教也并非来者不拒。但墨子以“兼爱”精神,将教育对象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因此,墨子则含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墨子还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很显然,墨子的逻辑是:求善者愈少,教人行善就更有必要,“有道以教人”,来者即“教”,不来者也可“往教”。这比孔子的“有教无类”更具有积极行教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更具有平民性的色彩。

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是“兼爱”,即爱无差等,它最重要的一点内涵就是“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也就是尊重每个人应得的基本权利。“墨子之所主张爱无差等,并不是要求根本取消具体现实的‘人有差等’。人的强弱、众寡、富贫,这些都是无法消解的不平等的事实。然而,我们可以承认这种种的不平等,但我们却唯独不能忍受‘每个人应得的权利不受到侵犯’这一点上的不平等。”墨家基于“农与工肆之人”的平民化立场,强调了人格平等,提出了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兼以易别”的古代平等观。针对地是儒家的“仁爱”和其“唯上智而下愚不移”的人文观,他们却响亮地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

的平等观,主张应当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符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

当今社会在教育的公平性、受教育者的平等性、教育资源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方面存在不小的争议,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杨东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人之间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仍然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经济困难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应当是“爱无差等”,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受平等教育的法律所赋予的事实。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教育关系到亿万人的学习、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做到每个人的起点公平,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平等权有丰富的内容,而作为一项可诉的权利,其审查标准是是否构成歧视。教育平等权包括教育内容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其中,教育内容平等权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教育内容的平等是相对的,但是义务教育或者初级教育阶段是必须平等的。机会均等,顾名思义,是指享有教育平等权的个人都应享有各自应当享有的均等的机会,而不被不合理地分类并据此受到歧视性的

对待。按照当前情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项权利: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外来民与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的权利、不同身份的人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而具体相关现状有待下文分解。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无疑是从师资等软件方面和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来定义的。它要求做到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由此可见,墨子平等性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思想影响极大。

三、重视实践、因材施教影响当今教育方法

墨家在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十分重视向文献典籍《诗》《书》的学习外,墨子还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墨家弟子有“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课程,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因而在教学时,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对于当今教育方法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1、学用结合的务实教育。墨子提倡“信身而从事”,即强调要从亲身参加生产实际操作中,去求得科学知识与技能。“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墨子·法仪》)所以,墨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与掌握。由于墨子对弟子进行科技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指导生产实践服务。因此,他在对学生进行科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教给学生造车和制造各种器械的技能与技巧。在军事教育中,与弟子共同研制各种军事器械,投入实际应用。

与重视实践力行有关,墨子极其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墨子》各篇大量运用比喻及实例,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他利用具体而生动的比喻把“为义”的深奥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富有很强的说服力。

墨子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极力主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墨家是一个力行学派,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再三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坚决反对只说空话和不务实际。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为“荡口”。

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本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亮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更多的训练记诵模仿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单调、枯燥的学习中也会消磨殆尽。既无学习的兴趣,何谈去发现问题?更不要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力行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从而启动思维去探明问题,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愿望。尤其在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向学生传授全部知识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学校当着力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形成其从

事研究的态度,真正使学生“受一次教育,终身受用”,从容地面对“学习化社会”。

2、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墨子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回答他的学生治徒娱及县子硕二人问“为义孰为大务”的言辞时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独也是。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人的材性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教育,他们就会展现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会无事而不可为了。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天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分别地加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同时墨子还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时而教,正如墨子答禽子时说:“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他主张因材施教,即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墨子特别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很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

在当今时代,“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学生都得到良

好发展。如果现代学校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课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教学内容,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上应用,这样不同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真正变成现实。

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教育、平等教育和实践教育思想,已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肯定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本刊编辑部.创业教育路在何方[J].教育与职业,2008(28).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杨列义

[摘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身实践的教育家。当今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做事、会做人,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公平性,重视启发式教育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其注重实践性教学,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 德才兼备 教育公平 学用结合 借鉴

前言: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一说

宋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淮南子·要略》说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于是墨子从儒家营垒中杀出来,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治集团。据说墨家有一百八十个门徒,为了实践墨家的主张,都能赴汤蹈火,虽死不辞,具有一种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

墨家的教育也有显著特色,是我国古代平民教育的典型代表。

墨家在战国初期是同儒家相对抗的最大学派,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民众组成的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团体。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知识文化下移,由原来文化被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转为“学在四夷”。由孔子开创的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孔子被认为是私学的开创者而备受关注,而比之稍晚的墨子对私学的巨大贡献则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墨学一起沉寂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面对内忧外患,墨学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墨学研究出现了复兴之势,墨子教育思想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墨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些精华,诸如强调教育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把教育视为一种“为义”的活动,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兼士,实现社会的发展;强调“爱无差等”,重视教育的公平性;注重教学的主动性,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正文

一、 重视“为义兼士”的培养影响当代德育教育

墨子从培养“兼士”即“贸士”的教育目标出发,很重视道德教育。墨子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为义的兼士”。 墨子特别重视义,并以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墨子·贵义》开篇即指出:“万事莫贵于义”;

在《墨子·耕柱》里也说:“义,天下之良宝也”。 懂得义的人就应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墨子对弟子教育也是要弟子知义、行义。墨子为“义”可以不畏艰险、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家规定,做官的墨者必须贯彻墨家的政治主张,否则根据墨家“道不行则不受其赏,义不听则不处其朝”的原则,即须辞职。墨子本人宁肯饿着肚子去实现自己的主张,也不愿意为高官厚禄而出卖自己的理想。《淮南子》记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戮,死不旋踵。”这是墨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丰硕成果,也可见墨子平时对“义”进行教育的成功。

“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梢贤上》)这就是墨子为“兼士”所定的三条标准,而德行位居三条标准的首位。所谓“兼士”,“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首先”墨子认为“兼士”必是“厚乎德行”。“兼士”要能“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也就是要看其实践行为和实际效果,这就是墨子所讲的“合其志功而观焉,”即判断弟子要把学生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开始了适合于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其次,“兼士”必是“辩乎言谈”。“辩乎言谈”即“能谈辩者谈辩”。“谈辩”指任何一位“兼士”都应掌握和应用谈话辩论的理论技巧与方法,教育弟子必须具备能言善辩、善于辞令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再次“兼士”必是“博乎道术”。“博乎道术”就是要

培养多才多艺的能手。此外,墨子还要求兼士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具有心理素质教育的萌芽。能够实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德育仍有不少的积极的借鉴作用,如果注意加以学习,并有意识地运用到我们的德育实践当中去,肯定会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形势下,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德育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培养“为义的兼士”。当代教师的职责先是育人,育“兼士”,然后才是教书。现代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德育是关系到整个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先导性、整体性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德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立地位,并对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的启示功能,可以说德育一兴,素质教育全盘皆活。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最终实现必须以德育的全面到位和充分体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全面体现在德育,指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转机也在德育。德育的振兴是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必然。一切远见卓识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都不能不格外关注德育,说到底,教育的希望在德育,没有德育就没有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好,我们的社会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二、 “爱无差等”的思想影响当代教育平等性

墨子认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主张“有道相教”、“有道者劝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学问者,应不拘形式,不论智愚、贵贱、贫富,随时随地教诲他人或彼此相教。这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观念上,墨子略胜一筹。孔子虽以“有教无类”的宗旨,但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对束修不备以及不主动求学者则无以施教,而且孔子的施教也并非来者不拒。但墨子以“兼爱”精神,将教育对象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因此,墨子则含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墨子还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很显然,墨子的逻辑是:求善者愈少,教人行善就更有必要,“有道以教人”,来者即“教”,不来者也可“往教”。这比孔子的“有教无类”更具有积极行教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更具有平民性的色彩。

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是“兼爱”,即爱无差等,它最重要的一点内涵就是“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也就是尊重每个人应得的基本权利。“墨子之所主张爱无差等,并不是要求根本取消具体现实的‘人有差等’。人的强弱、众寡、富贫,这些都是无法消解的不平等的事实。然而,我们可以承认这种种的不平等,但我们却唯独不能忍受‘每个人应得的权利不受到侵犯’这一点上的不平等。”墨家基于“农与工肆之人”的平民化立场,强调了人格平等,提出了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兼以易别”的古代平等观。针对地是儒家的“仁爱”和其“唯上智而下愚不移”的人文观,他们却响亮地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

的平等观,主张应当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符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

当今社会在教育的公平性、受教育者的平等性、教育资源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方面存在不小的争议,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杨东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人之间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仍然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经济困难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应当是“爱无差等”,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受平等教育的法律所赋予的事实。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教育关系到亿万人的学习、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做到每个人的起点公平,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平等权有丰富的内容,而作为一项可诉的权利,其审查标准是是否构成歧视。教育平等权包括教育内容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其中,教育内容平等权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教育内容的平等是相对的,但是义务教育或者初级教育阶段是必须平等的。机会均等,顾名思义,是指享有教育平等权的个人都应享有各自应当享有的均等的机会,而不被不合理地分类并据此受到歧视性的

对待。按照当前情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项权利: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外来民与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的权利、不同身份的人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而具体相关现状有待下文分解。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无疑是从师资等软件方面和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来定义的。它要求做到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由此可见,墨子平等性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思想影响极大。

三、重视实践、因材施教影响当今教育方法

墨家在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十分重视向文献典籍《诗》《书》的学习外,墨子还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墨家弟子有“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课程,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因而在教学时,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对于当今教育方法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1、学用结合的务实教育。墨子提倡“信身而从事”,即强调要从亲身参加生产实际操作中,去求得科学知识与技能。“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墨子·法仪》)所以,墨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与掌握。由于墨子对弟子进行科技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指导生产实践服务。因此,他在对学生进行科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教给学生造车和制造各种器械的技能与技巧。在军事教育中,与弟子共同研制各种军事器械,投入实际应用。

与重视实践力行有关,墨子极其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墨子》各篇大量运用比喻及实例,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他利用具体而生动的比喻把“为义”的深奥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富有很强的说服力。

墨子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极力主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墨家是一个力行学派,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再三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坚决反对只说空话和不务实际。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为“荡口”。

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本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亮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更多的训练记诵模仿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单调、枯燥的学习中也会消磨殆尽。既无学习的兴趣,何谈去发现问题?更不要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力行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从而启动思维去探明问题,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愿望。尤其在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向学生传授全部知识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学校当着力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形成其从

事研究的态度,真正使学生“受一次教育,终身受用”,从容地面对“学习化社会”。

2、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墨子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回答他的学生治徒娱及县子硕二人问“为义孰为大务”的言辞时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独也是。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人的材性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教育,他们就会展现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会无事而不可为了。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天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分别地加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同时墨子还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时而教,正如墨子答禽子时说:“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他主张因材施教,即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墨子特别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很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

在当今时代,“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学生都得到良

好发展。如果现代学校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课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教学内容,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上应用,这样不同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真正变成现实。

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教育、平等教育和实践教育思想,已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肯定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本刊编辑部.创业教育路在何方[J].教育与职业,2008(28).


相关内容

  •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_刘邦凡
  •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刘邦凡 燕山大学政治学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 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 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一一新墨家经济学;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爱国主义_张军党
  • 第32卷第4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2No.4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爱国主义 张军党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摘 要: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 ...

  • 论墨家的孝道-以儒家孝道为参照
  • 论墨家的孝道-以儒家孝道为参照 孙君恒陈丽 (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 墨家主张孝道在于生"利亲".死"节葬".祭"明鬼".其孝道实质在利,其孝道方式强调节约,其孝道心态主张虔诚.我们认为: 墨家生之孝道着重于 ...

  • 墨子教育思想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启示
  • 墨子教育思想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启示 我们说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说他在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成就卓著.在教育宗旨上他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以人性"后天习染说"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依据,提出培养"兼相爱"的"兼士":在培养目标上主张&q ...

  • 大学毕业论文选题
  • 思想政治教育类 1.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可行问题研究 2.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认知形式研究 3.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实践形态研究 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方法论研究 5.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6.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7. 发挥课堂教学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 8 ...

  • 从历史思考人文教育比赛演讲稿
  • 我们看看古代的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之后的,当然就是近代中国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把古代中国叫做文明古国,还有礼仪之邦,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然,国外的学者也是这样评价古代的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中国一切都是由封建伦理思想控制的.既然就讲伦理关系,当然就得有规矩了.规矩多了, ...

  • 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_张慧玲
  • 2006年第2期(总第116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3,2006GeneralNo.116 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 张慧玲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 ...

  •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 道德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屈彩霞 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 ...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 作者简介:秦姗姗(1988-),女,河北保定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孙怡(1987-),男,湖北黄冈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摘要: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尤以"兼爱"著称.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