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问题(五)

——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温锁林

本文所依据的教材是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发行)。因语言问题较多,笔者分册按词汇、语法、逻辑、语义和注释等方面分类对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评析。

一 用词不当

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讲究遣词造句,因为准确精当的用词用语最能反映一个作家的语言水平。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尤其应该关注用词用语的规范问题,若疏忽大意,就会把不规范的用词带入课本,造成某种误导。用词不当有两类,一类是词语的误用,另一类是生造词语。这两类问题在教材中都有,现分别讨论。先看词语误用:

(1)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

脯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8页)

“消融”义为“(冰、雪)融化”(《现代汉语词典》,下文中的词语释义全来自本词典),很明显,将雨渗入泥土说成“消融”是不妥当的。应该改成“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钻入泥土的怀中。”

(2)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傅雷《傅

雷家书两则》,39页)

“多少”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疑问代词,一是程度副词。作副词时,语义上表示“稍微、稍稍”,这种用法有两个变体:“多多少少”和“或多或少”。两个变体与“多少”意义和功能基本一致,用在动词性成分前做状语表义相同而且可以互换(如:你的话中多少/多多少少/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点批评的意味)。傅雷可能受方言的影响,把程度副词的“多少”当作表示感叹语气的副词“多么”来使用了,这是不规范的。此外,句子中的第二个

小句中主语不明确,让人感觉其主语是承前省略了的“来信”,可是这样一来又说不通。据此应该改为: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信中告诉我们的是多么可喜的消息啊。

(3)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鲁迅《故乡》,55页) “清早晨”用词不规范,应为“清早”。

再看生造词语造成的用词不当问题。

(4)“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

害,念不好。”(黄蓓佳《心声》,90页)

“干干脆脆”为生造词,是作者对形容词的重叠式进行了错误的类推而导致的。汉语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为AABB(漂漂亮亮、大大方方等),重叠后表示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但是并非任何双音节的形容词都能重叠,“干脆”就没有这样的重叠形式。所以,要表示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义,宜采用在“干脆”前加程度副词的方式。这句话应改为:“不行,”程老师很干脆地回答,„„

下两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5)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

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黄蓓佳《心声》,88页)

(6)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黄蓓佳《心声》,93页)

“粗黑”为状态形容词,“雪白、碧绿、笔直、笔挺”等即为这类形容词,它们也可以用重叠的方式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但重叠方式不是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ABB式,而是采用ABAB式,如: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笔直笔直、笔挺笔挺、粗黑粗黑。故“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应该改为“眉毛也是粗黑粗黑的”才能说得通。

例6中的“毛毛剌剌”也为生造词,疑为“毛毛刺刺”的误用,名词“毛刺”义为“很小的刺儿”,以AABB方式重叠后其功能形容词化,指物体表面不光滑,文中形容声音沙哑、不圆润、不清脆,应该改为“有点毛毛刺刺的”。

二 语法问题

(7)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公开教学课,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

问题,昨天发下去的讲义,你们都看了吗?(黄蓓佳《心声》,89页)

“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是一个病句,是由“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和“这是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两种表达杂糅起来形成的。修改时取两种说法中的一种即可。

(8)这首诗对于你未见得很熟悉,因为你可能还没有练就一对善于聆

听的耳朵,还没有习惯用心灵去读自然的诗。(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8页)

“诗”为无生命的事物,它也就不可能“对于你”怎么样,只有有生命的个体才能用于“对(于)什么怎么样”这种表述格式。人们在使用“对于”一词时很容易犯这类语法错误,如“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意义》,16页)中所犯的毛病正是如此。正确的说法是:“这首诗你未见得很熟悉”或者是“这首诗对于你来说未见得很熟悉”。

(9)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

未免有点残酷了。(曹文轩《孤独之旅》,73页)

第一小句中的“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语法有问题:一是“这么”与“小小年纪”不搭配,因为代词“这么”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强调,而形容词的重叠式“小小”也表示量的增加,量的增加在语义上也暗含了强调之意,例如,“这么大的苹果”、“这么重的东西”能说,其意思与“很大的苹果”、“很重的东西”相近,而“这么大大的苹果”、“这么重重的东西”都不通,就是语义上同性相斥的最好证明。二是定语的语序不妥。“一个”为数量成分,回答“多少”的问题;“小小年纪”为名词性成分,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二者排列顺序是数量成分在前,名词性成分居后,因为在重要性上,代表事物性质(“什么样”)的成分要比代表数量的成分(“多少”)重要,在语序上,越是重要的成分越靠近修饰语。而本例句中的语序正好相反,所以读起来别扭。修改的方法很简单,请看:他觉得自己将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

(10)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

在卖木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莫泊桑《我

的叔叔于勒》,82页)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中的“突然”和“好像”的位置应该调换,因为从语义上来说,“突然”是说明“不安起来”这个行为的情状的,而“好像”是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情态副词,情态副词的作用是表明说话人对所叙述或描述事件的一种情感或态度,所以这类成分还可以放在句子的前头:“好像我父亲突然不安起来”。而译文里把“好像”这样的作用于整个句子的成分包孕在“突然”之后,不妥。改成“我父亲好像突然不安起来”或“好像我父亲突然不安起来”,才是通畅地道的汉语表达。下例中的语法问题也类似:

(11)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点的,越来越坚强的。(傅雷《傅雷家书两则》,38页)

“逐渐”和“会”的顺序也颠倒了,因为从语义上看,“逐渐”只管到本小句的“学会这一点”,不能管到下一小句,否则会造成与表义相近的“越来越”意义间的同性相斥。而能愿动词“会”语义上不仅管了本句中的“学会这一点”,还管了下一小句的“越来越坚强”,“会„„的”是由能愿动词与语气词前后呼应表示肯定语气的固定组合,第二小句前的“会”是承前省略。可见,让“逐渐”放在“会”前,只能造成语义和语法的不和谐,把“逐渐”和“会”的次序调换方能使语法更合理,表意更通畅。

(12)虽然,这些作品的情调不同,但作家们都一致地把我看做是烘托

气氛、抒发情感的得力助手。(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

合性学习》,20页)

“看做是”成分多余,“看做”中的“做”就是“成、成为”之意,语义中已包含了“是”。一些人在写作时常常使用“成为了”“当成是”之类的说法,就是不了解其中的“了”和“是”都已在前一词语中暗含了,属于成分多余,所以“十年前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家庭妇女”、“学生们把他当成是新来的老师”,都是有问题的句子。

三 逻辑毛病

语言用于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不仅讲究文从字顺,还得特别关注表达中的逻辑事理,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或逻辑不通。逻辑不通的问题大多是由

于写作中或写成后不注重修改造成的,课本中就时不时地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12)他小时候曾被认为是笨小孩,后来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人发现他

身上有什么天才的影子,他是在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后才

成为大科学家的。(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49-50页)

“他身上有什么天才的影子”的逻辑不通,有毛病,“身上”怎么会有“影子”呢?身上只能有“迹象”、“征兆”或“潜质”,如果真的有了“影子”,那也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可见,书中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这句话中的“影子”应该改为“潜质”或“迹象”。

(13)它们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77页)

作者要强调鸭子羽毛的稠密,使用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这样的说法。但这样的说法是有悖事理与逻辑的:其一,“泼”为动作动词,义为“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使散开”,没有人会拿“一滴水”作为“泼”来向外倒或向外洒,因此“一滴水”和“泼”从逻辑上讲是不粘边的;其二,“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这种说法还有一个暗示,就是可能原来小鸭子在羽毛长得还不太稠密时,尚能泼进“一滴水”去,基于第一点中说的“一滴水”和“泼”逻辑上的不合事理,这样的暗示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考虑到这两点,本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它们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渗不进了。

(14)“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鲁迅《故乡》,56页)

《故乡》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整篇故事的叙述的,上文引的是“我”的母亲对“我”说的一段话。很显然,此时母亲应该说“咱家”才合适,用“我家”无疑是把“我”当成了外人,因人称视点的错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因而是不妥的。

四 语义问题

(15)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张金长等译,47页)

“伫立”义为“长时间地站着”,前面的状语“久久”实属多余。这是译者不懂“伫立”的意思所致。

(16)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第

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49页)

“雅量”义为“宽宏的气度”,它就是“大度”之意,因为“宽宏”即为“大”,“气度”即为“大度”中之“度”,“雅量”和“大度”的区别在于语体风格上的雅俗色彩不同,前者为书面词,语体风格典雅而古朴,后者为口语词,语体风格通俗而现代。编者把两个语义上等值的词并列使用造成了语义的重叠和多余,很显然是不妥的。

(17)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黄蓓佳《心声》,94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对“足足”的释义为:副词,表示丝毫不少或完全够数。其后的数量词语要求在某个整位数(如:足足有三十人、足足有两千块)或某个整位数再加表约数的助词(如足足有三十来人、足足有两千多块),“足足”与数量词组合,表示在数量上大于某个整位数。文中的“二三十个老师”表示老师的数量在二三十人之间,用了“足足”致使句子语义上表达不清,不知所云。正确的说法有两种,要表示约数,去掉“足足”;要突出人多,去掉“二”。

(18)我们步入青春,可以说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了,请以此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100页)

这是课文的编写者讲了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给俄狄浦斯出的谜语后接下来写的一段话,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但是学生读了这段话,写作时可犯了难:编者是要让学生以谜语(即人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的意思自己概括一个话题呢?或者以“我们步入青春”为话题呢?还是以“我们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为话题呢?天知道。文中“以此为话题”的“此”编者并未给出明确的所指。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话猜想,编者是想让学生以“我要自己走路”为话题来写作。所以应该把“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明确化为“请以‘我要自己走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 注释问题

语文教材中都免不了要加上一些注释,注释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为理解文章所必要的背景知识,难字、难句的解释等。注释要本着简明、准确、完备、管用的原则。总的来说,本教材中的注释工作做得相当规范,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原则。但有的地方仍觉得做得不太好。如:

(19)折腰:鞠躬,倾倒。(毛泽东《沁园春·雪》注释,3页) 注释不明确,没有把原义和词中的引申义区别清楚,“折腰”的正确释义是:原义指鞠躬,这里指倾倒。

(20)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毛泽东《沁园春·雪》,3页)

这个注释是不准确的,“差”是欠缺与不足,而“失”是缺失或无。“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中的“输”和“逊”显然是“差”,即“欠缺与不足”,而不是“失”,即“缺失或无”。“输”和“逊”的正确释义是:都是差、欠缺的意思。

(21)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

和《楚辞》里的《离骚》。(毛泽东《沁园春·雪》,3页)

这个注释语里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欠准确,应该把“风”和“骚”的原意分别开来,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解,否则学生会以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都可以指“风骚”。“风骚”的正确释义是:“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里的《离骚》。“风骚”合用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22)《礼记》:成书于西汉,大半采自先秦儒家著作。(梁启超《敬

业与乐业》注释,22页)

这个释义也不太准确,是《礼记》一书的内容或篇目大半采自先秦儒家著作呢?还是先秦儒家的著作中大半都有“礼记”一类的内容或篇目呢?此外,“大半”有副词(意同“大概”)和“名词”(意同“大部分”)两种用法与意义,此处到底用的是哪一种,不好确定。这是注解中最应该忌讳的

地方。为避免这些理解问题,宜改为:成书于西汉,其内容或篇目大部分采自先秦儒家著作。

(2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

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3

页)

人们在给词语释义时常常弄不清楚何时用“形容”、“比喻”或“指”。“形容”是叙述性或描写性词语的解释用词,如“丧魂落魄,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丧心病狂,形容言行混乱而荒谬或残忍到了极点”。“指”是对通过词义的引伸或通过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段发展而来的意义进行注释时的解释用词,如“三一三十一,珠算口诀之一,常用来指按三份平均分配;人手,指做事的人”。“比喻”是对词语的比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比喻义)进行解释时的用词,如“打头阵,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手足,比喻弟兄”。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者把“不二法门”解释为“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欠妥。因为“不二法门”既非叙述性的词语,也非描写性的词语,更不是比喻用法的固定化形成的意义,它是通过词语的借用而引伸出来的意义,释义的语言中只能用“指”,不能随便用别的词语,故这个解释应该修改为: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24)《老子》: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著作。(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2页)

(25)《庄子》,战国时道家的著作之一。(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5页)

这两例释义都犯了“苟简”的毛病,“苟简”即太简略而形成的表达不清或不准确的毛病。作者是谁,缺乏说明。应该把作者补上方能给学生简明而又准确完备的知识。

(26)瑟索:即瑟缩。(鲁迅《故乡》注释,62页)

查阅工具书,只有“瑟缩”而均无“瑟索”词条,况且“索”读上声,而“缩”读平声,由此可知,“瑟索”是鲁迅先生误用“瑟缩”所致。如果不加说明,直接把“瑟索”解释成“瑟缩”的异形词,就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否则,学生在写作中把“瑟缩”写成“瑟索”,该算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再

者,这个注释还缺少了对“瑟缩(索)”词义的解释,该解释清楚的反而不说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本课58页对“检”的注释,编者给出的释义是:同“捡”。这个解释告诉学生二者为异体字,这个解释没错,只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用字规范的说明,标准的释义为:“同‘捡’。但‘拾捡’义的‘检’今一律写作‘捡’”。因为作者是在“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时用的,如不加这样的规范说明,学生还以为“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中的“捡”也可以写成“检”呢。故应该增加这样的规范说明,方不失为教材的榜样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问题(五)

——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温锁林

本文所依据的教材是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发行)。因语言问题较多,笔者分册按词汇、语法、逻辑、语义和注释等方面分类对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评析。

一 用词不当

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讲究遣词造句,因为准确精当的用词用语最能反映一个作家的语言水平。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尤其应该关注用词用语的规范问题,若疏忽大意,就会把不规范的用词带入课本,造成某种误导。用词不当有两类,一类是词语的误用,另一类是生造词语。这两类问题在教材中都有,现分别讨论。先看词语误用:

(1)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

脯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8页)

“消融”义为“(冰、雪)融化”(《现代汉语词典》,下文中的词语释义全来自本词典),很明显,将雨渗入泥土说成“消融”是不妥当的。应该改成“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钻入泥土的怀中。”

(2)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傅雷《傅

雷家书两则》,39页)

“多少”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疑问代词,一是程度副词。作副词时,语义上表示“稍微、稍稍”,这种用法有两个变体:“多多少少”和“或多或少”。两个变体与“多少”意义和功能基本一致,用在动词性成分前做状语表义相同而且可以互换(如:你的话中多少/多多少少/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点批评的意味)。傅雷可能受方言的影响,把程度副词的“多少”当作表示感叹语气的副词“多么”来使用了,这是不规范的。此外,句子中的第二个

小句中主语不明确,让人感觉其主语是承前省略了的“来信”,可是这样一来又说不通。据此应该改为: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信中告诉我们的是多么可喜的消息啊。

(3)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鲁迅《故乡》,55页) “清早晨”用词不规范,应为“清早”。

再看生造词语造成的用词不当问题。

(4)“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

害,念不好。”(黄蓓佳《心声》,90页)

“干干脆脆”为生造词,是作者对形容词的重叠式进行了错误的类推而导致的。汉语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为AABB(漂漂亮亮、大大方方等),重叠后表示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但是并非任何双音节的形容词都能重叠,“干脆”就没有这样的重叠形式。所以,要表示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义,宜采用在“干脆”前加程度副词的方式。这句话应改为:“不行,”程老师很干脆地回答,„„

下两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5)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

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黄蓓佳《心声》,88页)

(6)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黄蓓佳《心声》,93页)

“粗黑”为状态形容词,“雪白、碧绿、笔直、笔挺”等即为这类形容词,它们也可以用重叠的方式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但重叠方式不是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ABB式,而是采用ABAB式,如: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笔直笔直、笔挺笔挺、粗黑粗黑。故“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应该改为“眉毛也是粗黑粗黑的”才能说得通。

例6中的“毛毛剌剌”也为生造词,疑为“毛毛刺刺”的误用,名词“毛刺”义为“很小的刺儿”,以AABB方式重叠后其功能形容词化,指物体表面不光滑,文中形容声音沙哑、不圆润、不清脆,应该改为“有点毛毛刺刺的”。

二 语法问题

(7)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公开教学课,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

问题,昨天发下去的讲义,你们都看了吗?(黄蓓佳《心声》,89页)

“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是一个病句,是由“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和“这是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两种表达杂糅起来形成的。修改时取两种说法中的一种即可。

(8)这首诗对于你未见得很熟悉,因为你可能还没有练就一对善于聆

听的耳朵,还没有习惯用心灵去读自然的诗。(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8页)

“诗”为无生命的事物,它也就不可能“对于你”怎么样,只有有生命的个体才能用于“对(于)什么怎么样”这种表述格式。人们在使用“对于”一词时很容易犯这类语法错误,如“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意义》,16页)中所犯的毛病正是如此。正确的说法是:“这首诗你未见得很熟悉”或者是“这首诗对于你来说未见得很熟悉”。

(9)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

未免有点残酷了。(曹文轩《孤独之旅》,73页)

第一小句中的“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语法有问题:一是“这么”与“小小年纪”不搭配,因为代词“这么”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强调,而形容词的重叠式“小小”也表示量的增加,量的增加在语义上也暗含了强调之意,例如,“这么大的苹果”、“这么重的东西”能说,其意思与“很大的苹果”、“很重的东西”相近,而“这么大大的苹果”、“这么重重的东西”都不通,就是语义上同性相斥的最好证明。二是定语的语序不妥。“一个”为数量成分,回答“多少”的问题;“小小年纪”为名词性成分,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二者排列顺序是数量成分在前,名词性成分居后,因为在重要性上,代表事物性质(“什么样”)的成分要比代表数量的成分(“多少”)重要,在语序上,越是重要的成分越靠近修饰语。而本例句中的语序正好相反,所以读起来别扭。修改的方法很简单,请看:他觉得自己将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

(10)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

在卖木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莫泊桑《我

的叔叔于勒》,82页)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中的“突然”和“好像”的位置应该调换,因为从语义上来说,“突然”是说明“不安起来”这个行为的情状的,而“好像”是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情态副词,情态副词的作用是表明说话人对所叙述或描述事件的一种情感或态度,所以这类成分还可以放在句子的前头:“好像我父亲突然不安起来”。而译文里把“好像”这样的作用于整个句子的成分包孕在“突然”之后,不妥。改成“我父亲好像突然不安起来”或“好像我父亲突然不安起来”,才是通畅地道的汉语表达。下例中的语法问题也类似:

(11)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点的,越来越坚强的。(傅雷《傅雷家书两则》,38页)

“逐渐”和“会”的顺序也颠倒了,因为从语义上看,“逐渐”只管到本小句的“学会这一点”,不能管到下一小句,否则会造成与表义相近的“越来越”意义间的同性相斥。而能愿动词“会”语义上不仅管了本句中的“学会这一点”,还管了下一小句的“越来越坚强”,“会„„的”是由能愿动词与语气词前后呼应表示肯定语气的固定组合,第二小句前的“会”是承前省略。可见,让“逐渐”放在“会”前,只能造成语义和语法的不和谐,把“逐渐”和“会”的次序调换方能使语法更合理,表意更通畅。

(12)虽然,这些作品的情调不同,但作家们都一致地把我看做是烘托

气氛、抒发情感的得力助手。(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

合性学习》,20页)

“看做是”成分多余,“看做”中的“做”就是“成、成为”之意,语义中已包含了“是”。一些人在写作时常常使用“成为了”“当成是”之类的说法,就是不了解其中的“了”和“是”都已在前一词语中暗含了,属于成分多余,所以“十年前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家庭妇女”、“学生们把他当成是新来的老师”,都是有问题的句子。

三 逻辑毛病

语言用于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不仅讲究文从字顺,还得特别关注表达中的逻辑事理,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或逻辑不通。逻辑不通的问题大多是由

于写作中或写成后不注重修改造成的,课本中就时不时地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12)他小时候曾被认为是笨小孩,后来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人发现他

身上有什么天才的影子,他是在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后才

成为大科学家的。(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49-50页)

“他身上有什么天才的影子”的逻辑不通,有毛病,“身上”怎么会有“影子”呢?身上只能有“迹象”、“征兆”或“潜质”,如果真的有了“影子”,那也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可见,书中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这句话中的“影子”应该改为“潜质”或“迹象”。

(13)它们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77页)

作者要强调鸭子羽毛的稠密,使用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这样的说法。但这样的说法是有悖事理与逻辑的:其一,“泼”为动作动词,义为“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使散开”,没有人会拿“一滴水”作为“泼”来向外倒或向外洒,因此“一滴水”和“泼”从逻辑上讲是不粘边的;其二,“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这种说法还有一个暗示,就是可能原来小鸭子在羽毛长得还不太稠密时,尚能泼进“一滴水”去,基于第一点中说的“一滴水”和“泼”逻辑上的不合事理,这样的暗示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考虑到这两点,本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它们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渗不进了。

(14)“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鲁迅《故乡》,56页)

《故乡》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整篇故事的叙述的,上文引的是“我”的母亲对“我”说的一段话。很显然,此时母亲应该说“咱家”才合适,用“我家”无疑是把“我”当成了外人,因人称视点的错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因而是不妥的。

四 语义问题

(15)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张金长等译,47页)

“伫立”义为“长时间地站着”,前面的状语“久久”实属多余。这是译者不懂“伫立”的意思所致。

(16)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第

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49页)

“雅量”义为“宽宏的气度”,它就是“大度”之意,因为“宽宏”即为“大”,“气度”即为“大度”中之“度”,“雅量”和“大度”的区别在于语体风格上的雅俗色彩不同,前者为书面词,语体风格典雅而古朴,后者为口语词,语体风格通俗而现代。编者把两个语义上等值的词并列使用造成了语义的重叠和多余,很显然是不妥的。

(17)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黄蓓佳《心声》,94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对“足足”的释义为:副词,表示丝毫不少或完全够数。其后的数量词语要求在某个整位数(如:足足有三十人、足足有两千块)或某个整位数再加表约数的助词(如足足有三十来人、足足有两千多块),“足足”与数量词组合,表示在数量上大于某个整位数。文中的“二三十个老师”表示老师的数量在二三十人之间,用了“足足”致使句子语义上表达不清,不知所云。正确的说法有两种,要表示约数,去掉“足足”;要突出人多,去掉“二”。

(18)我们步入青春,可以说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了,请以此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100页)

这是课文的编写者讲了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给俄狄浦斯出的谜语后接下来写的一段话,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但是学生读了这段话,写作时可犯了难:编者是要让学生以谜语(即人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的意思自己概括一个话题呢?或者以“我们步入青春”为话题呢?还是以“我们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为话题呢?天知道。文中“以此为话题”的“此”编者并未给出明确的所指。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话猜想,编者是想让学生以“我要自己走路”为话题来写作。所以应该把“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明确化为“请以‘我要自己走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 注释问题

语文教材中都免不了要加上一些注释,注释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为理解文章所必要的背景知识,难字、难句的解释等。注释要本着简明、准确、完备、管用的原则。总的来说,本教材中的注释工作做得相当规范,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原则。但有的地方仍觉得做得不太好。如:

(19)折腰:鞠躬,倾倒。(毛泽东《沁园春·雪》注释,3页) 注释不明确,没有把原义和词中的引申义区别清楚,“折腰”的正确释义是:原义指鞠躬,这里指倾倒。

(20)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毛泽东《沁园春·雪》,3页)

这个注释是不准确的,“差”是欠缺与不足,而“失”是缺失或无。“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中的“输”和“逊”显然是“差”,即“欠缺与不足”,而不是“失”,即“缺失或无”。“输”和“逊”的正确释义是:都是差、欠缺的意思。

(21)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

和《楚辞》里的《离骚》。(毛泽东《沁园春·雪》,3页)

这个注释语里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欠准确,应该把“风”和“骚”的原意分别开来,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解,否则学生会以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都可以指“风骚”。“风骚”的正确释义是:“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里的《离骚》。“风骚”合用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22)《礼记》:成书于西汉,大半采自先秦儒家著作。(梁启超《敬

业与乐业》注释,22页)

这个释义也不太准确,是《礼记》一书的内容或篇目大半采自先秦儒家著作呢?还是先秦儒家的著作中大半都有“礼记”一类的内容或篇目呢?此外,“大半”有副词(意同“大概”)和“名词”(意同“大部分”)两种用法与意义,此处到底用的是哪一种,不好确定。这是注解中最应该忌讳的

地方。为避免这些理解问题,宜改为:成书于西汉,其内容或篇目大部分采自先秦儒家著作。

(2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

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3

页)

人们在给词语释义时常常弄不清楚何时用“形容”、“比喻”或“指”。“形容”是叙述性或描写性词语的解释用词,如“丧魂落魄,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丧心病狂,形容言行混乱而荒谬或残忍到了极点”。“指”是对通过词义的引伸或通过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段发展而来的意义进行注释时的解释用词,如“三一三十一,珠算口诀之一,常用来指按三份平均分配;人手,指做事的人”。“比喻”是对词语的比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比喻义)进行解释时的用词,如“打头阵,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手足,比喻弟兄”。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者把“不二法门”解释为“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欠妥。因为“不二法门”既非叙述性的词语,也非描写性的词语,更不是比喻用法的固定化形成的意义,它是通过词语的借用而引伸出来的意义,释义的语言中只能用“指”,不能随便用别的词语,故这个解释应该修改为: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24)《老子》: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著作。(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2页)

(25)《庄子》,战国时道家的著作之一。(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注释,25页)

这两例释义都犯了“苟简”的毛病,“苟简”即太简略而形成的表达不清或不准确的毛病。作者是谁,缺乏说明。应该把作者补上方能给学生简明而又准确完备的知识。

(26)瑟索:即瑟缩。(鲁迅《故乡》注释,62页)

查阅工具书,只有“瑟缩”而均无“瑟索”词条,况且“索”读上声,而“缩”读平声,由此可知,“瑟索”是鲁迅先生误用“瑟缩”所致。如果不加说明,直接把“瑟索”解释成“瑟缩”的异形词,就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否则,学生在写作中把“瑟缩”写成“瑟索”,该算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再

者,这个注释还缺少了对“瑟缩(索)”词义的解释,该解释清楚的反而不说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本课58页对“检”的注释,编者给出的释义是:同“捡”。这个解释告诉学生二者为异体字,这个解释没错,只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用字规范的说明,标准的释义为:“同‘捡’。但‘拾捡’义的‘检’今一律写作‘捡’”。因为作者是在“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时用的,如不加这样的规范说明,学生还以为“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中的“捡”也可以写成“检”呢。故应该增加这样的规范说明,方不失为教材的榜样作用。


相关内容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我国过去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开发课程改革,从单一的国家课程结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年段学情分析 我所担任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 ...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 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 ...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定稿
  • 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 ...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

  •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doc
  • 浅谈初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 姓名: 赵小安 单位:安义县龙津学校 邮编: 330500 联系电话: [1**********] 内容提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摒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 ...

  •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点
  •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主题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语文教材中的美点对教好语文有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之美 形象之美 结构之美 主题之美 意境之美 意蕴之美 哲理之美 从学语文,到教语文.我始终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师 ...

  •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初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坚持以学生 为本,务实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学生基本情况:本人任教初二(1)班语文教学工作.本 ...

  • 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收集整理
  • 奥斯特教育 一.简介 成都澳斯特教育集团(成都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培训学校.小桔灯作文)是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机构. 履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学习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