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小故事大道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学生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
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设想
1. 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链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2之《智慧万花筒》、《小成语大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 拓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让同学们说说从你讲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习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 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 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基本策略
1. 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 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本单元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2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狮子和熊》《狐狸和葡萄》《进入仓库的黄鼠狼》《老马识途》《塞翁失马》《杯弓蛇影》,自主学习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课文熟练程度。
二、教学设计
(一)《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
的意味。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 默读课文,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体会蕴含的道理。
如《亡羊补牢》中的那个人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南辕北辙》中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遇到了,你该怎么办?
3. 运用以上方法学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狮子和熊》《狐狸和葡萄》《进入仓库的黄鼠狼》。
(二)《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提示语“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小故事大道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学生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
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设想
1. 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链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2之《智慧万花筒》、《小成语大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 拓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让同学们说说从你讲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习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 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 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基本策略
1. 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 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本单元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2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狮子和熊》《狐狸和葡萄》《进入仓库的黄鼠狼》《老马识途》《塞翁失马》《杯弓蛇影》,自主学习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课文熟练程度。
二、教学设计
(一)《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
的意味。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 默读课文,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体会蕴含的道理。
如《亡羊补牢》中的那个人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南辕北辙》中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遇到了,你该怎么办?
3. 运用以上方法学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狮子和熊》《狐狸和葡萄》《进入仓库的黄鼠狼》。
(二)《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提示语“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