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案1

忆江南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课题。

(1)介绍“词”与“词牌名”。

课件出示: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卜算子”、“渔歌子” 、“长相思”、“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2)师简介“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配乐播放江南春景图, 师描述: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

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生:江南)

3、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及全词(下配两个字的注释:暗:熟悉。蓝:蓝草,可以用来做染料),教师范读。

二、初读诗歌,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此时全词不要配乐)

2、请一个学生读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忆景

1、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这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忆江南,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生自学、自读)

3、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点生描述)

4、师:诗人白居易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

“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好说明江南各个方面都很棒,诗人很喜欢江南。)师: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

5、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6 师: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所以诗人才这样怀念。那么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这“好”呢?(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 师:这句的描写“好”在哪?(生1:这句用火焰与江边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2。。。。。。) 8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得很纯净,很美。)

9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生:江水在红色的映衬下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10 师:于是就出现了-----师示学生读课件上这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1 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2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

13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14 师: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孩子读-----(男生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孩子读------(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15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反问句,再点生读

16 师:读了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怀念江南….。。并让生读)

师: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念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二)忆人

课件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板书: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1、自由读。(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生说,师引导-----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了-----这是诗人对江南的感情(板书:情 ),一种江南情结。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结再读《忆江南》。生齐读。

四、总结全词。

师:那位同学能背下来?试背

总结: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

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个个“气质如兰”。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景 人 情

忆江南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课题。

(1)介绍“词”与“词牌名”。

课件出示: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卜算子”、“渔歌子” 、“长相思”、“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2)师简介“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配乐播放江南春景图, 师描述: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

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生:江南)

3、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及全词(下配两个字的注释:暗:熟悉。蓝:蓝草,可以用来做染料),教师范读。

二、初读诗歌,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此时全词不要配乐)

2、请一个学生读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忆景

1、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这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忆江南,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生自学、自读)

3、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点生描述)

4、师:诗人白居易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

“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好说明江南各个方面都很棒,诗人很喜欢江南。)师: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

5、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6 师: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所以诗人才这样怀念。那么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这“好”呢?(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 师:这句的描写“好”在哪?(生1:这句用火焰与江边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2。。。。。。) 8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得很纯净,很美。)

9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生:江水在红色的映衬下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10 师:于是就出现了-----师示学生读课件上这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1 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2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

13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14 师: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孩子读-----(男生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孩子读------(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15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反问句,再点生读

16 师:读了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怀念江南….。。并让生读)

师: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念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二)忆人

课件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板书: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1、自由读。(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生说,师引导-----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了-----这是诗人对江南的感情(板书:情 ),一种江南情结。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结再读《忆江南》。生齐读。

四、总结全词。

师:那位同学能背下来?试背

总结: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

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个个“气质如兰”。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景 人 情


相关内容

  • 03[忆江南]教学资料
  •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个人教案说明:分为1.教案案例素材.知识积累素材.教学实录素材.创新点片段:2.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灵感教学记录:红笔]3.教学辅助课件.4.学生学习阶段:1)预习课文和目标:会学.好学2)课堂讲解和目标:听.说.读.记:知识积累.表达能力.阅读习作能力3) ...

  • 韦庄[菩萨蛮]教案
  • 韦庄<菩萨蛮>教案 备课研修 2012-12-31 17:39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 ...

  • 菩萨蛮韦庄(教案)
  • 菩萨蛮 韦庄(教案) 菩萨蛮 韦庄(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

  • 试讲-菩萨蛮教案
  • <菩萨蛮(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2.背诵. ...

  • 江南的冬景(教案)
  •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 ...

  • 外婆桥教案
  • 篇一:外婆桥教案集体备课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音乐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09年 月 日 篇二:苏少版音乐六上<外婆桥>教案 篇三:<外婆桥>教学设计 篇四:第二课时 水乡外婆桥 第二课时 水乡外婆桥 教学内容 唱:<水乡外婆桥> 听:<欢乐歌> ...

  •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

  • [古诗词三首]教案-宋云娟-青州市职工子弟小学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诗词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

  • 2016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1+3+江南9教案
  • 3 江南 1新设计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采莲视频.莲叶.莲蓬.小鱼图片.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江.南"两字.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