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5-6:一张诊断书教案

《一张诊断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标题着眼感知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从细节描写中体会情感。

2.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品读关键语句,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把握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

2.学生敬业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拨、课堂交流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课题是《一张诊断书》,在没有阅读课文之前,同学们能针对这个标题提出哪些疑问呢?(一张什么样的诊断书?谁的诊断书?谁开的诊断书?这张诊断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带着疑问,跳读课文,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交流发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见课件)

(二)了解林巧稚(见课件)

(三)齐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一张诊断书,本文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

(1)(第1——3自然段)倒叙方式点出一张诊断书。

(2)(第4——26自然段)追忆一张诊断书的来历。

(3)(第27——文末)珍藏一张诊断书,感激怀念林巧稚医生。

2.林巧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林巧稚是一位医术精湛、救死扶伤、仁爱正直、品格高尚的医生。

三、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

1.提问: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1)从结构上看,开篇点题。

(2)从内容上看,点明了这张诊断书不同寻常。

(3)开篇文笔饱含悲痛及怀念之情,确立了本文追忆往事时感恩于恩人的基调。

2.提问(1)“这是一张珍藏了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

(2)“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可计数的……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您仅仅开过这一次。”

1.提问:第二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时间,夜深了“我”和妻子还没入睡,从侧面写出“我们”对恩人的去世感到悲伤难过。

(2)“深夜”、“呼啸的春风”、“摇曳的灯光”、“飘落”等词营造出淡淡的哀伤。

2. 提问:作者回忆往事,是什么事情让他对林大夫心怀感激?

明确:是因为她以正直的人格在自己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还心系病人,并且是一个别的医院不愿接收的带有政治色彩的病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开了一张证明病人(作者的妻子)身份的诊断书,不仅挽救了一个人的健康,更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3.文中对林大夫采用了哪些描写方式?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大夫哪些高贵品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1)外貌:“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智慧。” 明确:显示出她医术精湛。

(2)神态:“她神态安然自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她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被晶莹的泪水模糊住了。”

明确:此时也是她的人生困境,一个著名的妇科专家,此时却在走廊上叫号,但她却能安然处之,可以看出她面对困境的平静与镇定。第二句表现了她的仁爱善良。

(3)语言:

①“她听完我的要求,竟脱口而出:„我就是林巧稚。‟”

②“病人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③“把一个知识分子糟蹋到这种地步,残酷!请你们稍等一会儿,我去向他们要求,我要亲自为她检查。”

④“是我和孙医师共同给她检查的,诊断书上有我们两人的签名。将来即使到法庭上,我们也对她完全负责任。”

⑤“这样的诊断书我还是第一次开。”

明确:从以上几句话可以看出,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不忘医生本职,时刻以看病救人为己任,她对知识分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她敢于证实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真实性别,这些都显示出她的仁爱和正直品性。

(4)动作:

①“林大夫耐心地倾听着,时而摇头,时而叹息,终于她激动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病历卡在瑟瑟地发抖”。

②“她走到我妻子身边,用母亲般温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颊上散乱的头发,以专家的锐利目光,观察她痴呆的眼神、瞳孔。”

③“林大夫迈着急促的步伐走进室内。”

④“她们小心地搀扶着我的妻子。”

⑤“我们回头望望,只见可敬的林巧稚大夫,还在门外默默地向我们招手。”

明确:表现了她关爱病人、救治病人、正直善良。

1.提问:林大夫及时地帮助了“我”的妻子甚至“我”的家庭,“我们”一家对林大夫充满了感激和赞扬,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那张挽救了我妻子生命的诊断书早已渐渐发黄。可是,林巧稚同志的高尚品格、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作风,是我们铭刻心上,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一片绿叶。”

2.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那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林大夫作为一位品格高尚的医生,帮助到的不仅是“我们”一家,更有千千万万的病人和家庭,她的业绩和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存。

四、总结全文

林巧稚大夫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对于帮助、关心我们的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五、补充课外资料(见课件)

六、思考讨论

(一)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敬业或不敬业的人,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

(二)结合自己的职业构想,谈谈你认为在你未来的职业中,你将怎样敬业并乐业?

《一张诊断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标题着眼感知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从细节描写中体会情感。

2.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品读关键语句,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把握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

2.学生敬业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拨、课堂交流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课题是《一张诊断书》,在没有阅读课文之前,同学们能针对这个标题提出哪些疑问呢?(一张什么样的诊断书?谁的诊断书?谁开的诊断书?这张诊断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带着疑问,跳读课文,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交流发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见课件)

(二)了解林巧稚(见课件)

(三)齐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一张诊断书,本文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

(1)(第1——3自然段)倒叙方式点出一张诊断书。

(2)(第4——26自然段)追忆一张诊断书的来历。

(3)(第27——文末)珍藏一张诊断书,感激怀念林巧稚医生。

2.林巧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林巧稚是一位医术精湛、救死扶伤、仁爱正直、品格高尚的医生。

三、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

1.提问: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1)从结构上看,开篇点题。

(2)从内容上看,点明了这张诊断书不同寻常。

(3)开篇文笔饱含悲痛及怀念之情,确立了本文追忆往事时感恩于恩人的基调。

2.提问(1)“这是一张珍藏了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

(2)“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可计数的……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您仅仅开过这一次。”

1.提问:第二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时间,夜深了“我”和妻子还没入睡,从侧面写出“我们”对恩人的去世感到悲伤难过。

(2)“深夜”、“呼啸的春风”、“摇曳的灯光”、“飘落”等词营造出淡淡的哀伤。

2. 提问:作者回忆往事,是什么事情让他对林大夫心怀感激?

明确:是因为她以正直的人格在自己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还心系病人,并且是一个别的医院不愿接收的带有政治色彩的病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开了一张证明病人(作者的妻子)身份的诊断书,不仅挽救了一个人的健康,更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3.文中对林大夫采用了哪些描写方式?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大夫哪些高贵品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1)外貌:“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智慧。” 明确:显示出她医术精湛。

(2)神态:“她神态安然自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她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被晶莹的泪水模糊住了。”

明确:此时也是她的人生困境,一个著名的妇科专家,此时却在走廊上叫号,但她却能安然处之,可以看出她面对困境的平静与镇定。第二句表现了她的仁爱善良。

(3)语言:

①“她听完我的要求,竟脱口而出:„我就是林巧稚。‟”

②“病人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③“把一个知识分子糟蹋到这种地步,残酷!请你们稍等一会儿,我去向他们要求,我要亲自为她检查。”

④“是我和孙医师共同给她检查的,诊断书上有我们两人的签名。将来即使到法庭上,我们也对她完全负责任。”

⑤“这样的诊断书我还是第一次开。”

明确:从以上几句话可以看出,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不忘医生本职,时刻以看病救人为己任,她对知识分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她敢于证实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真实性别,这些都显示出她的仁爱和正直品性。

(4)动作:

①“林大夫耐心地倾听着,时而摇头,时而叹息,终于她激动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病历卡在瑟瑟地发抖”。

②“她走到我妻子身边,用母亲般温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颊上散乱的头发,以专家的锐利目光,观察她痴呆的眼神、瞳孔。”

③“林大夫迈着急促的步伐走进室内。”

④“她们小心地搀扶着我的妻子。”

⑤“我们回头望望,只见可敬的林巧稚大夫,还在门外默默地向我们招手。”

明确:表现了她关爱病人、救治病人、正直善良。

1.提问:林大夫及时地帮助了“我”的妻子甚至“我”的家庭,“我们”一家对林大夫充满了感激和赞扬,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那张挽救了我妻子生命的诊断书早已渐渐发黄。可是,林巧稚同志的高尚品格、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作风,是我们铭刻心上,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一片绿叶。”

2.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那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林大夫作为一位品格高尚的医生,帮助到的不仅是“我们”一家,更有千千万万的病人和家庭,她的业绩和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存。

四、总结全文

林巧稚大夫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对于帮助、关心我们的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五、补充课外资料(见课件)

六、思考讨论

(一)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敬业或不敬业的人,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

(二)结合自己的职业构想,谈谈你认为在你未来的职业中,你将怎样敬业并乐业?


相关内容

  • 湘教版地理七下[亚洲及欧洲]word教案
  • 亚洲及欧洲 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二. 教学目标: 1. 记住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和人文地理 (人口.宗教.人种.经济.城市)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3. 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 ...

  • 话题作文教案
  • 话题作文训练 训练目的: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及一般特点,初步学习写作方法 训练重难点:话题作文的审题 训练课时:2 教时 辅导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由来 话题作文是中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一朵异花奇葩.综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有一条明显的发展轨迹.1977年 ...

  • 数学教研组活动方案
  •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xx-xx年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和教科研中心“课堂教学研讨月”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学部研究课活动的日程安排,严格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系列活动,突出数学课“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特色,深入进行讲练结合型课堂教学 ...

  • 教师能力技术提升工程试题及答案
  • <"提升工程"(2015)-远程培训项目>测试题 考生姓名: 交卷时间: 2015-12-28 19:30 考试成绩: 96 考试结果: 合格 判断题 (大题总分19分,每题1分,共19小题) 1.如果一种技术在教学中的引进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以至于我们可以轻松地把它纳 ...

  • 第四周安全教案--饮食卫生习惯教案
  • "饮食卫生习惯"教案(第四周) 六(2)班 沈文燕 教学内容: "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 ...

  • 2011-2012学年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教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 ...

  • 五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教案
  • 第一课 注意饮水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水是生命之源. 2.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怎样健康饮水.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怎样健康饮水.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怎样喝水才科学 教学准备: 搜集饮水常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孩子们,这学期即将学习<生命与健康常识> ...

  • 化脓性关节炎教案
  •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大纲要求 (一)目的 * 掌握骨与关节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发病机理.早期 诊断及治疗原 则 * 熟悉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成因.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讲授内容 *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 *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成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手 术方法的选择 * 化 ...

  • 七年级音乐第十四周[奥林匹克号角]教案
  • 第十四周 <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了解歌曲背景. 2.分辨乐曲的结构,为乐曲划分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 通过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分辨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管弦乐曲<奥林匹克号角>是为1984年在美国洛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