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特征浅析

  摘要: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象征 中国文化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7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3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传最广,成就也更辉煌。   中国古典建筑时期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的原始木构架开始,至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寺院、书院等比较完整的砖木混合结构,再到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终于在封建社会中期成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1、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与承载特征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意义,其机智面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否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最广,在三者中居首位。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柱础上   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自得其所。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斗拱,其根源具有承载的本质特性。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斗拱的根本作用是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实用理性同欧洲的现代建筑,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理性与审美特征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它最根本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比如层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以及室内藻井艺术、彩画艺术等等,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但飞檐的发明创造本不是为了美观,据一些建筑史家的考评,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的技术问题。故宫宫殿大门上的金钉,今天看来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最初也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帽以防止雨水腐蚀罢了。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   可见每一个装饰构件,往往就是一个结构构件。每一个装饰部位,都有它实在的功能价值。丝毫不象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中那种繁复堆砌的浓脂艳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性。   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自然理性与形象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另外,自从西楚霸王一把为烧了阿房宫,“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   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屋顶开始,内容不断丰富。如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咸阳北阪上复制六国宫殿,环列秦宫四周,象征臣服和侍卫秦国。秦都城横跨渭河,贯穿宫殿的河流象征天汉银河,阿房宫象征紫微,南山象征门阙。秦始皇墓室顶部雕绘天文星象,镶嵌珠宝为星空,“以明月珠为日月,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大海,金银为凫雁,刻玉石为松柏,”布置江海川渎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揖,用尽象征手段重现现实人间。还可列举的如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对匈奴的征服;寺庙黄墙和黄色僧服象征宗教的特殊地位等等。   4、中国古典建筑的数象理性与布局特征   早在商周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便有了五行八卦。《考工记》中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中国古代王城两面,大都是井字形,不但追求数,还追求象。其中包含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所以采用井字形,因为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是数列十的中点,五就是对称、稳定的象征。同时井字形分隔方形平面为九块,九又是阳数(奇数)之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坛圜丘的栏板数量在乾隆十四年的改建方案原定为上中下三层分别采用72、108、180块,符合阳数之极“九”的倍数,总数则符合周天360之数。但采用栏板过多,使每块栏板的尺度过短,比例不当,有损圜丘的整体宏伟气势。现存圜丘的栏板总数为216块,放弃了周天三百六十的语义要求,但仍然保留各层符合阳数之极的语义。天坛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促使的中庸心理影响下,无论从创作思想到设计手法都侧重于对立面的中和、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创作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中国建筑艺术大都受中国古典理性美的感染,始终没有离开平面辅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祭念,储坤.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四川建筑,2002,(5)

  摘要: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艺术 建筑象征 中国文化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7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3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传最广,成就也更辉煌。   中国古典建筑时期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的原始木构架开始,至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寺院、书院等比较完整的砖木混合结构,再到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终于在封建社会中期成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1、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与承载特征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意义,其机智面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否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最广,在三者中居首位。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柱础上   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自得其所。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斗拱,其根源具有承载的本质特性。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斗拱的根本作用是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实用理性同欧洲的现代建筑,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理性与审美特征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它最根本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比如层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以及室内藻井艺术、彩画艺术等等,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但飞檐的发明创造本不是为了美观,据一些建筑史家的考评,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的技术问题。故宫宫殿大门上的金钉,今天看来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最初也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帽以防止雨水腐蚀罢了。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   可见每一个装饰构件,往往就是一个结构构件。每一个装饰部位,都有它实在的功能价值。丝毫不象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中那种繁复堆砌的浓脂艳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性。   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自然理性与形象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另外,自从西楚霸王一把为烧了阿房宫,“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   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屋顶开始,内容不断丰富。如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咸阳北阪上复制六国宫殿,环列秦宫四周,象征臣服和侍卫秦国。秦都城横跨渭河,贯穿宫殿的河流象征天汉银河,阿房宫象征紫微,南山象征门阙。秦始皇墓室顶部雕绘天文星象,镶嵌珠宝为星空,“以明月珠为日月,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大海,金银为凫雁,刻玉石为松柏,”布置江海川渎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揖,用尽象征手段重现现实人间。还可列举的如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对匈奴的征服;寺庙黄墙和黄色僧服象征宗教的特殊地位等等。   4、中国古典建筑的数象理性与布局特征   早在商周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便有了五行八卦。《考工记》中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中国古代王城两面,大都是井字形,不但追求数,还追求象。其中包含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所以采用井字形,因为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是数列十的中点,五就是对称、稳定的象征。同时井字形分隔方形平面为九块,九又是阳数(奇数)之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坛圜丘的栏板数量在乾隆十四年的改建方案原定为上中下三层分别采用72、108、180块,符合阳数之极“九”的倍数,总数则符合周天360之数。但采用栏板过多,使每块栏板的尺度过短,比例不当,有损圜丘的整体宏伟气势。现存圜丘的栏板总数为216块,放弃了周天三百六十的语义要求,但仍然保留各层符合阳数之极的语义。天坛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促使的中庸心理影响下,无论从创作思想到设计手法都侧重于对立面的中和、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创作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中国建筑艺术大都受中国古典理性美的感染,始终没有离开平面辅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祭念,储坤.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四川建筑,2002,(5)


相关内容

  • 汉代建筑特点浅析
  • 摘要:汉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秦砖汉瓦的时代是中国建筑的辉煌时代,几千年来中国的古典建筑形式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充分认识汉代的建筑的文化背景.时空环境及所要传递的信息.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有着极 ...

  • 浅析现代主义对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 摘 要:有人把古典的中式风格比作文言文,有人则将兼融中式元素和现代材质的新中式风格比作一首清雅含蓄的散文诗.新中式更多的是一种包容,而不是一种摒弃.新中式并不是对中式风格的扬弃,更不是对纯粹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巧妙融合,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 ...

  • 浅析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
  • 摘要:通过对湖南大学校园公共建筑的背景.风格及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在岳麓山文化背景下的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 关键词:建筑:美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62-02 1.前言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建 ...

  • 浅析新古典主义风格景观设计
  • 浅析新古典主义风格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景观设计方面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点.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就是在对古典艺术进行适当简化的同时,融入部分当代审美文化,从而创造出的一种设计文化.新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就是怀古与现代的结合,这也是当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当代的景观设计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趋势.本文通 ...

  • 浅析枯山水艺术与极简主义园林设计
  • 山东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 总180期 SHA NDON G FOREST RY SCIEN CE AN D T ECH NOL OGY 2009. No. 1文章编号:1002-2724(2009) 01-0112-04 浅析枯山水艺术与极简主义园林设计 陈立忠, 张建林, 高 松 (西南大学 ...

  •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浅析
  •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浅析 摘 要:随着建筑风格概念的产生,折衷主义扮演着文艺复兴之后不同历史时期过渡的缓冲角色,其历史价值有着辨证法的深刻意义.从这个方向探索了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理念与发展,并以风格概念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文艺复兴: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历史价值 Simple analys ...

  • 浅析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审美法则
  • 浅析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 审美法则 摘要: 古典主义的作品都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典范,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等等都是作品尽善尽美的保证. 二是:他们注重比例并可以用数量加以表现,希腊学者认为:美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的"黄金分割 ...

  • 浅析巴洛克建筑风格
  • 浅析巴洛克建筑风格 内容摘要: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新古典主义评论家们认为巴洛克建筑是无节制的低劣鉴赏力的.巴洛克建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巴洛克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罗马 ...

  •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功能-形式及风格
  •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功能\形式及风格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其中,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复杂多样,不拘一格,对园林景观的创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建筑:功能:形式:风格:文化 1 前言 园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