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称宋太宗杀宋太祖嫌疑大

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两本新书《无冕女皇吕后》、《宋太宗》近日在京发布。9日他作客中新网视频访谈《人物对话间》,详述两本历史新著的内容和创作经历。他在访谈中表示,宋太祖之死是一桩谜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这个凶手就是宋太宗。

谈新书:吕后是女汉子 宋太宗杀害宋太祖嫌疑大

王立群介绍,之所以写这两本书,是因为这两个王朝比较重要,在历史上属于长周期王朝。“从秦国到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王朝,但能够延续300年左右的大概只有五个,包括汉、唐、宋、明、清。长周期王朝很值得关注。因为在中国古代这个帝国制度之下,‘长’是非常困难的。”

谈及吕后,王立群用“女汉子”来形容,称她在世时非常强势。“刘邦在位时,她想废立太子,这事没有做成。刘邦共有8个儿子,吕后杀了5个,还有一个是自然死亡。吕后还杀害了刘邦在位时最宠幸的戚夫人和儿子赵王。” 王立群谈到,吕后在位期间做了一些好事儿,比如明确废除了“三族令”,而吕后死后两个月,吕后这个宗族就被灭了三族,这是《无冕女皇吕后》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一件事。

王立群对宋太宗的评价是“一代英主”,而非“一代仁君”。宋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他的即位存在很多争议,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不是杀害他哥哥的凶手?

王立群介绍,太祖死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当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23岁,一个18岁,已经能够即位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是他的儿子即位,而是他的弟弟即位?有一种说法,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母亲杜太后的意思,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所谓杜太后的传位遗书,也是太宗皇帝即位以后若干年才出现的,如果有,当时太宗皇帝为什么不拿出来?

王立群随后又提出质疑,太祖皇帝死的时候,虚岁50岁,睡一觉就死了,他的小儿子也是睡一觉就死了,而且史书记载都没有凶手,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都是巧合吗?有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王立群看来,逻辑让人们觉得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如果有这么多巧合的话,一定有猫腻。“比如说太宗即位的时候,没有遗诏。有一部文献,叫《宋会要辑稿》中有一个遗诏,但是这个遗诏只能说明太宗的即位更可疑了。因为太祖皇帝死的时候,正在睡觉,我们不能想象,一个50岁的人在睡觉之前要立遗嘱。这个遗诏从哪儿来的?

以上种种,让王立群断言,宋太宗就是一个阴谋家、刽子手。宋太祖之死,是一桩谜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这个凶手就是宋太宗。

王立群同时认为,宋太宗与宋太祖有所不同。虽然二人都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皇位,但是太祖皇帝对被夺权的后周的帝王和宗族一直非常优待。“所以两个人都是英主,但是太祖皇帝是仁君,太宗皇帝不是。”

谈人生中的转折点:考研、博士点、百家讲坛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就下了考研的决心。他介绍,当时考研是无奈之举。“1977年我曾经准备考本科,但当时有个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只允许高中66、67、68届的参加高考,我是32岁,所以放弃了。当时很泄气,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我看到了希望。”

“易中天老师也是一样,是78年考上的研究生。”王立群说。“当时考研跟现在不一样,不是考虑职业,主要是想求学。在这之前我教过小学7年,初中3年,高中4年,这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考上研究生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就不可能来《百家讲坛》。”

“当上博士生导师是我人生中第二个转折点。”2003年,王立群拿到博士点,2004年当上博导,2005年60岁的王立群本该退休,但因为是博导所以没退,《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选人的时候入选。这才有了2006年来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

上《百家讲坛》是王立群人生中的第三个转折点。节目对王立群的生活影响比较大。首先是工作量的增大。第二是要适应用通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做到“深入浅出”,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真正地了解它,吃透了,才能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学习、适应、提高的过程”。

谈及《百家讲坛》成就的一大批“学术明星”,王立群坦言,他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他们这一批人是大众历史和文化的传播者,只是一个教师的角色,“不管在哪儿都是讲”。

谈读书:《史记》影响最大 推荐《历史三调》

王立群的性格爱静不爱动,从小就喜欢读书。他说,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他读书的过程中曾发现,年轻的时候读书和现在读书不太一样。“现在由于阅读的丰富,比年轻的时候领悟得更深,因为很多时候是靠现实才能懂历史。懂得了现实之后再看历史,可能会看得更透一些。”

在王立群看来,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史记》。一是欣赏作者司马迁,二是对文笔的欣赏,三是因为该书对历史的贡献。

王立群同时提到,《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富有文才的一部书。实际上,在唐宋以后,很多作家都把《史记》当作自己学习古文的典范和模本,就像学书法时的字帖。  王立群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不怕千夫所指,万人所诟,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忍辱负重是一种另类的勇敢。司马迁让我对生死有了新的理解,什么是生死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在哪里?司马迁告诉了我们。”

“《史记》所记录的人物,让人了解到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如果没有《史记》的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了。所以《史记》有重大的功劳。”王立群表示。

“《史记》这样的书应当多读、精读。”王立群建议。他同时推荐读者读一下《历史三调》。“该书表面上是一本西方学者在讲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书,实际上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独特的历史观,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一本历史学的理论著作,写法很独特。还有黄仁宇的书也值得一读。”

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两本新书《无冕女皇吕后》、《宋太宗》近日在京发布。9日他作客中新网视频访谈《人物对话间》,详述两本历史新著的内容和创作经历。他在访谈中表示,宋太祖之死是一桩谜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这个凶手就是宋太宗。

谈新书:吕后是女汉子 宋太宗杀害宋太祖嫌疑大

王立群介绍,之所以写这两本书,是因为这两个王朝比较重要,在历史上属于长周期王朝。“从秦国到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王朝,但能够延续300年左右的大概只有五个,包括汉、唐、宋、明、清。长周期王朝很值得关注。因为在中国古代这个帝国制度之下,‘长’是非常困难的。”

谈及吕后,王立群用“女汉子”来形容,称她在世时非常强势。“刘邦在位时,她想废立太子,这事没有做成。刘邦共有8个儿子,吕后杀了5个,还有一个是自然死亡。吕后还杀害了刘邦在位时最宠幸的戚夫人和儿子赵王。” 王立群谈到,吕后在位期间做了一些好事儿,比如明确废除了“三族令”,而吕后死后两个月,吕后这个宗族就被灭了三族,这是《无冕女皇吕后》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一件事。

王立群对宋太宗的评价是“一代英主”,而非“一代仁君”。宋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他的即位存在很多争议,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不是杀害他哥哥的凶手?

王立群介绍,太祖死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当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23岁,一个18岁,已经能够即位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是他的儿子即位,而是他的弟弟即位?有一种说法,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母亲杜太后的意思,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所谓杜太后的传位遗书,也是太宗皇帝即位以后若干年才出现的,如果有,当时太宗皇帝为什么不拿出来?

王立群随后又提出质疑,太祖皇帝死的时候,虚岁50岁,睡一觉就死了,他的小儿子也是睡一觉就死了,而且史书记载都没有凶手,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都是巧合吗?有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王立群看来,逻辑让人们觉得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如果有这么多巧合的话,一定有猫腻。“比如说太宗即位的时候,没有遗诏。有一部文献,叫《宋会要辑稿》中有一个遗诏,但是这个遗诏只能说明太宗的即位更可疑了。因为太祖皇帝死的时候,正在睡觉,我们不能想象,一个50岁的人在睡觉之前要立遗嘱。这个遗诏从哪儿来的?

以上种种,让王立群断言,宋太宗就是一个阴谋家、刽子手。宋太祖之死,是一桩谜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这个凶手就是宋太宗。

王立群同时认为,宋太宗与宋太祖有所不同。虽然二人都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皇位,但是太祖皇帝对被夺权的后周的帝王和宗族一直非常优待。“所以两个人都是英主,但是太祖皇帝是仁君,太宗皇帝不是。”

谈人生中的转折点:考研、博士点、百家讲坛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就下了考研的决心。他介绍,当时考研是无奈之举。“1977年我曾经准备考本科,但当时有个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只允许高中66、67、68届的参加高考,我是32岁,所以放弃了。当时很泄气,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我看到了希望。”

“易中天老师也是一样,是78年考上的研究生。”王立群说。“当时考研跟现在不一样,不是考虑职业,主要是想求学。在这之前我教过小学7年,初中3年,高中4年,这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考上研究生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就不可能来《百家讲坛》。”

“当上博士生导师是我人生中第二个转折点。”2003年,王立群拿到博士点,2004年当上博导,2005年60岁的王立群本该退休,但因为是博导所以没退,《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选人的时候入选。这才有了2006年来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

上《百家讲坛》是王立群人生中的第三个转折点。节目对王立群的生活影响比较大。首先是工作量的增大。第二是要适应用通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做到“深入浅出”,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真正地了解它,吃透了,才能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学习、适应、提高的过程”。

谈及《百家讲坛》成就的一大批“学术明星”,王立群坦言,他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他们这一批人是大众历史和文化的传播者,只是一个教师的角色,“不管在哪儿都是讲”。

谈读书:《史记》影响最大 推荐《历史三调》

王立群的性格爱静不爱动,从小就喜欢读书。他说,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他读书的过程中曾发现,年轻的时候读书和现在读书不太一样。“现在由于阅读的丰富,比年轻的时候领悟得更深,因为很多时候是靠现实才能懂历史。懂得了现实之后再看历史,可能会看得更透一些。”

在王立群看来,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史记》。一是欣赏作者司马迁,二是对文笔的欣赏,三是因为该书对历史的贡献。

王立群同时提到,《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富有文才的一部书。实际上,在唐宋以后,很多作家都把《史记》当作自己学习古文的典范和模本,就像学书法时的字帖。  王立群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不怕千夫所指,万人所诟,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忍辱负重是一种另类的勇敢。司马迁让我对生死有了新的理解,什么是生死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在哪里?司马迁告诉了我们。”

“《史记》所记录的人物,让人了解到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如果没有《史记》的记录,这三千年的历史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了。所以《史记》有重大的功劳。”王立群表示。

“《史记》这样的书应当多读、精读。”王立群建议。他同时推荐读者读一下《历史三调》。“该书表面上是一本西方学者在讲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书,实际上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独特的历史观,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一本历史学的理论著作,写法很独特。还有黄仁宇的书也值得一读。”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 一 长相之谜:身形猥琐还是高大英武 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 ...

  •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doc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 作者:王瑞来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2年第10期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而且黄袍加身,做了1 7年皇帝,卒于公元976年.正史中没有宋太祖死因的明确记载,& ...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查看本图书信息 精彩试读 36千秋功过:文治与武功谁与评说 煌煌大汉,巍巍朝堂,金戈铁马,红粉过客,汉武帝神秘复杂的一生尘埃落定.死者长已矣,后人却争议不休.誉之者众,毁之者亦多.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判毫不留情:"穷奢极欲,繁刑重敛 ...

  • 四年级语文(下)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 四年级语文(下) 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百步穿杨 注释:形容射箭本领高强,引申为本领高强. 楚国的养由基和潘虎,都擅长射箭,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箭术的高低.坝子设在五十步外的地方.潘虎三箭全中靶心,人们纷纷喝彩.养由基平静地指着百步之外的一棵杨柳树,让人选中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他拉开弓,只听&qu ...

  • 高中历史古代史考试
  • 古代史综合测试卷一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 ...

  • 一代名臣寇准墓破败不堪,上朝敢扯宋太宗龙袍,死后灵柩无钱回乡
  • 有句典故叫一语成谶,指不吉利的预言成真,这个典故其实就是说的北宋宰相寇准.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最后他数度被贬,病逝的地方正好是距离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远离家乡万里. 很多人对寇准并不陌生,评书<杨家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寇准的.今天有网友 ...

  • 赵普力谏宋太祖:不可以私心好恶用人才
  • 宰相赵普(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朝的赵普,出身小吏,后来当上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劝他多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门来读书.其实,他的书箱里,当初收藏的只有一部<论语>,书的后半部分,有的页面还有破损.所以后来就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 ...

  • 宋太宗治国兴文抑武 扩大科举取士
  • 宋太宗赵光义 宋代是读书人的天堂.真正彻底开启这扇幸福之门的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因为:文人机会多了.地位高了.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当上皇帝才两个多月时间,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与以往的考试有很大不同,主要有四点. 第一,录取人数多.宋太祖在位16年,科举考试 ...

  • 状元宰相吕蒙正
  • 在我国的古代史上由科举中状元的就很不容易,因为他们要苦读诗书,要通过多次考试.而由状元担任宰相的也不太多,北宋时期的吕蒙正就是这样的一个,由状元而任宰相,而且一生中三次出任宰相,这样的人就更少了.吕蒙正一生奋斗的经历,用今天的话说,还是很励志的. 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