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
中
国
旅
游
地
理
课程名称:___中国旅游地理__
执笔人:_____张晋娇__
审核人:______郭红梅______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 8 月 15 日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数: 80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 课程定位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领队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我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 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2. 课程设计
按照“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作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域旅游设计”的职业能力,特别关注旅游区域资源价值与市场需求识别、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生态保护设计等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双高、双证、三体系”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熟悉”“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从高等职业教
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课程目标
1.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能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学会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同时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1)学习与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空间分布规律; 2)学习与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 3)学习与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及旅游人地关系等。熟悉中国各个地方的地理概况、旅游资源、特产以及风土人情。
2. 方法能力目标
1)学会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的能力。
2)学会各类专题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的综合能力,能够设计出简单明了的旅游线路。
3)学会区域旅游设计(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
4)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互联网、视频)及纸质(书本、报刊)介质上旅游地理知识的技巧。
5) .掌握每个地区特色突出的一至两个旅游景点,并能够作为地接进行景点的精彩讲解。
3. 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旅游欣赏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1. 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表1 课程整体内容
项目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模块六
模块七
教学
项目
名称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地理
旅游区划
11个旅游区
视频资料观看
知识点整理与复习
学时
分配
4
16
18
2
22
12
6
学时合计:8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 40 %)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8
表2 课程具体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项
目名称
工作任务(模块/单元)
划分
教学要求
参考
学时
知识内容及要求
技能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
总论
任务一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了解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概念
区分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区
2
任务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
能运用国家标准对某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
2
模块二
自然旅游资源
任务1-4 自然旅游资源及分类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四种类型及主要代表资源
能解释各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16
模块三
人文旅游资源
任务1-9 人文旅游资源及分类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及11种类型的主要代表资源
能解释各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
18
模块四
旅游区划
任务1-3 旅游区划
理解旅游区划的含义与目标; 掌握旅游区划的原则
能熟练运用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对全国进行旅游区划
2
模块五
11个旅游区
任务1-11 11个旅游区
每个旅游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旅游目的地
在充分了解各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能在导游讲解中熟练运用各旅游区目的地的旅游知识
22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
及步骤
学时分配
1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能对某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临汾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2
2
旅游线路设计
能设计若干旅游线路
本区旅游资源与交通
临汾三日游旅游线路
2
3
导游训练
能对某一景区将进行导游讲解
熟悉本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景点详细资料
情景模拟导游
2
4
视频资料
掌握景点特点
各旅游区背景知识
世界遗产在中国视频
6
四、课程实施建议
1.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讲授和练习相结合,将旅游地理知识与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熟悉不同区域旅游特色及主要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在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际、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基本方法的导入上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方法的学习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模拟练
习、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进行区域旅游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学习方法建议
在教师提供帮助和设置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获得信息,实际上就是展示学生利用教材进行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广泛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旅游杂志》;收看中央台《走遍中国》栏目。
3. 教材编写选用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黄远水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参考资料:网络课程资料、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资料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幻灯片)、投影、录像、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开放在本课程网站),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有关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学校和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本课程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5. 教学条件建议
本课程需配备多媒体教室,一些景点解说视听光盘、
6. 师资条件建议
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全面,覆盖了旅游规划相关的领域。包括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生态环境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各学科的知识。而且,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还要求教师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比较扎实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本项目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总评 = 过程评价 30 % + 期终评价 70% 其中过程评价包括:平时考勤 5%+任务完成态度 25% 。期终考试成绩占70%。
六、其他说明
执笔人:张晋娇
审核人:郭红梅
编写日期:2014年8月15日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
中
国
旅
游
地
理
课程名称:___中国旅游地理__
执笔人:_____张晋娇__
审核人:______郭红梅______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 8 月 15 日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数: 80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 课程定位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领队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我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 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2. 课程设计
按照“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作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域旅游设计”的职业能力,特别关注旅游区域资源价值与市场需求识别、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生态保护设计等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双高、双证、三体系”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熟悉”“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从高等职业教
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课程目标
1.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能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学会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同时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1)学习与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空间分布规律; 2)学习与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 3)学习与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及旅游人地关系等。熟悉中国各个地方的地理概况、旅游资源、特产以及风土人情。
2. 方法能力目标
1)学会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的能力。
2)学会各类专题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的综合能力,能够设计出简单明了的旅游线路。
3)学会区域旅游设计(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
4)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互联网、视频)及纸质(书本、报刊)介质上旅游地理知识的技巧。
5) .掌握每个地区特色突出的一至两个旅游景点,并能够作为地接进行景点的精彩讲解。
3. 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旅游欣赏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1. 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表1 课程整体内容
项目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模块六
模块七
教学
项目
名称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地理
旅游区划
11个旅游区
视频资料观看
知识点整理与复习
学时
分配
4
16
18
2
22
12
6
学时合计:8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 40 %)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8
表2 课程具体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项
目名称
工作任务(模块/单元)
划分
教学要求
参考
学时
知识内容及要求
技能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
总论
任务一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了解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概念
区分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区
2
任务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
能运用国家标准对某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
2
模块二
自然旅游资源
任务1-4 自然旅游资源及分类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四种类型及主要代表资源
能解释各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16
模块三
人文旅游资源
任务1-9 人文旅游资源及分类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及11种类型的主要代表资源
能解释各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
18
模块四
旅游区划
任务1-3 旅游区划
理解旅游区划的含义与目标; 掌握旅游区划的原则
能熟练运用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对全国进行旅游区划
2
模块五
11个旅游区
任务1-11 11个旅游区
每个旅游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旅游目的地
在充分了解各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能在导游讲解中熟练运用各旅游区目的地的旅游知识
22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
及步骤
学时分配
1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能对某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临汾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2
2
旅游线路设计
能设计若干旅游线路
本区旅游资源与交通
临汾三日游旅游线路
2
3
导游训练
能对某一景区将进行导游讲解
熟悉本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景点详细资料
情景模拟导游
2
4
视频资料
掌握景点特点
各旅游区背景知识
世界遗产在中国视频
6
四、课程实施建议
1.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讲授和练习相结合,将旅游地理知识与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熟悉不同区域旅游特色及主要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在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际、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基本方法的导入上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方法的学习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模拟练
习、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进行区域旅游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学习方法建议
在教师提供帮助和设置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获得信息,实际上就是展示学生利用教材进行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广泛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旅游杂志》;收看中央台《走遍中国》栏目。
3. 教材编写选用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黄远水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参考资料:网络课程资料、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资料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幻灯片)、投影、录像、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开放在本课程网站),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有关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学校和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本课程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5. 教学条件建议
本课程需配备多媒体教室,一些景点解说视听光盘、
6. 师资条件建议
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全面,覆盖了旅游规划相关的领域。包括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生态环境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各学科的知识。而且,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还要求教师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比较扎实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本项目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总评 = 过程评价 30 % + 期终评价 70% 其中过程评价包括:平时考勤 5%+任务完成态度 25% 。期终考试成绩占70%。
六、其他说明
执笔人:张晋娇
审核人:郭红梅
编写日期: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