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与中缅输油管道建设

Oil Security of China andoil pipelinesConstruction betweenChina and Burma中国石油安全与中缅输油管道建设□ 文/舒 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及时的能源供应。“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消

费强度的平均值是1.03。①也就是说,“十・五”期间,我国的GDP每增加一个

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加1.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能源供给的增

加。2005年中国消耗的一次能源总量为22.331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9%,

石油占21%,天然气2.9%,水电、核电和风电合计占7.2%。②除了石油需要

大量进口外,其他都可以做到自给。因此,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是石油安全。

中国的石油安全指的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石

油,能在一定价格下保持稳定、连续供给的状态不受威胁。具体涉及四个方面的

问题:第一,需求: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是怎样的关

系?第二,油源:需求的石油从何处购买?第三,价格:中国需要的石油以什么

样的价格购入?第四,运输:购买到的石油怎样运输回国内?本文试图从中国石

油安全的现状着手,分析中缅石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一)、增加石油供应量,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且在“十一・五”规

划《纲要》中把GDP能耗降低20%作为刚性约束指标。而实际上,在节能降耗

方面的努力,“十一・五”开局不利。虽然2006年单位GDP能耗近三年来首度下

降,但是仍然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③比2005年增加了10.1%。具体到石油

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06年比2005年增加7.1%,④继续大幅

增长的势头没有明显改观,说明节能易、节油难。具体原因如下:

1、当前节能政策只能对节油产生间接影响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节能目标的具体规

划,基本在于节煤和节电。⑤随着油价飙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燃油电厂显然已

①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转引自:中国金融网,两会特稿《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10%给中国带来什么》。另据新华网中的文章《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23%》,也说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是24.6亿吨标准煤,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22.3319亿吨相比,增长率应该是10.1%,但该文却说增长率只有9.3%。

④《1.23%与4% 去年节能目标为何没有实现》,新华网,2007年3月1日。

⑤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第10页。

41

丧失市场价值,2005年全国用于发电的石油只占总消费量的4.92%。①而终端

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89.71%。当前节油主要在于提高内燃机和炼油的效率。

而2005年炼油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96.86%,②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不大。

汽车平均燃油经济性如果能够得到预定目标,也只能减少13.68%—29.5%的

汽车油耗。但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前5个月里,

我国汽车产销的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31%,③而且今后一个时期,汽车的保

有量将会大幅度增加,效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消石油消费总量的增加。

2、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引发消费进一步增加

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家用汽车普及以及外出旅游率增加对交通物流提

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物流部门已经消费了29.8%石油,④且还有一个明显的

加速增长趋势。⑤由此产生的石油消费增幅,不可避免,更不可能强行抑制。

3、燃油作为应急能源的增量不易预计、不易降低。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燃油运输、携带方便,在作为应急能源方面的需求,不易准确预计,也不易降低。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幅度在2002年左右有了一个巨大的跳跃,原因就在于

全国电力供应出现了整体性的短缺,⑥东部地区大量的工厂不得不使用自备燃油

发动机发电应急所致。

4、石油作为工业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5年全国合成材料的产量是6500万吨,并且以

年均11%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⑦2007年的增幅也达到两位数,⑧仅石油作为

①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数据。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7-11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③《本世纪30年代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赶超美国》,《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14日。

④ 由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推算。

⑤ 由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推算。

⑥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1998年电力供应过剩。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鼓励用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2000年左右,大批高能耗项目竞相上马。随着这些项目在2002年左右陆续投产,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引发全国性缺电。2002年12省(市)缺电,2003年是23省(市),2004年发展到24省(市)。煤炭也在2002年出现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的情况。

⑦ 转引自: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第34页。

⑧ 国家统计局: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2007年2-4月),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423_402400693.htm; 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423_402400694.htm; 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517_402405138.htm。

原料的用量就会拉动石油消费整体至少2%的增幅。

(1)、国防现代化必然要大量增加石油消费

虽然目前军队消费的油品在全国总的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将会不断

的大幅度增加。因为国防现代化就意味着信息化和机械化,以及大力发展空军和

海军,①这必然导致军队耗油量的大幅度增加。

(2)、建立石油储备也要求增加石油的供给

2008年以前,我国要完成1亿桶(约1400万吨)的战略储备,但是按照全

国30天用量的储备计算,2005年中国的储备就应该达到2750万吨。如果按当前

IEA成员国的标准,也建立相当于90天用量的储备,则需要8250万吨。这也决

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以内,石油需求量必然要不断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节能降耗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

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下,能源的使用效率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

高。但是,节能降耗重在效率的提高,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内,效率的提

高,却不足以抵消石油消费量的绝对增加。因此,增加石油供应量,是保障今后

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进口石油成为弥补国内生产空缺的唯一途径

1、国内产能有限

(1)、储量有限

按照BP的统计数据,②2005年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

世界人均储量的12.1%。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尤

其是今年5月宣布在渤海湾地区发现储量达10亿吨的冀东南堡油田,新华网里

甚至使用了“10亿吨大油田!温总理听到消息后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标题进行

了报道。但是,储量与探明储量是两个概念,预测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采收率

也是一个问题,即便按照当前领先世界水平的大庆油田70%的采收率计算,10

亿吨的储量,意味着能开采出7亿吨左右,增加中国当前的储产比年限4—5年。

总的说来,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阶段性意义大于整体性意义。

① 参见新华网发布:《中国国防白皮书》“国防政策”部分。

② 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43

我国1980年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33亿桶,到2005年增加到160亿桶,①年

均增幅不足0.8%。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

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②(折合22亿吨石

油,笔者注)。对于我国的石油储量,需有清醒的认识。

(2)、产能增幅有限

我国的石油生产自1978年突破一亿吨大关,到2006年也只增加到1.83亿

吨,29年的年均增幅为2.6%。近年来,东部主力油田经过几十年的连续高产开

采,已进入生产周期的中后期,继续稳产难度大;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南海、东

海油田存在国际争议,开采技术条件要求高,成本大。因此,国内石油产量增长

缓慢,近3年的平均增幅仅为1.8%,③战略接替困难。

2、需求不断增长

(1)、“十一・五”期间石油需求的年增长幅度不会低于6.4%。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分析,“十・五”期间,中国年均石油消费增率为9%,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9%,如此推算在“十・五”期间,中国

的石油消费强度系数大于1。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十一・五”期间我

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④则“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石油消费年

增长率在8%以上。如果把“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十一・五”时期

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考虑在内,那么2010年以前,石油消费年

增长率最低也会达到6.4%。

(2)、2010—2020年石油需求的年增长幅度大约在4.5%。

2010—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⑤如果石油消费强度系

数降低到0.8,并且单位GDP能耗能够进一步降低20%,那么2010—2020年石

油需求的年均增幅大约在4.5%左右。

(3)、进口石油成为弥补国内生产空缺的唯一途径。

由于国内产能不能满足需求,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

① 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②《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新华网,2007年3月29日。

③ 2006年数据来自:新华网财经频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47%》,2007年2月13日。其他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

④ 新华网:“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左右”。

⑤ 新华网:“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左右”。

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到2005年达到了44%,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

测,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①

(三)、油源多样化成效有限,中东和非洲仍将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源头

我国主要石油进口源只有4个:中东、非洲、印尼和前苏联地区。2005年

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2/3。现在具有大量出口石油能力,并且中

国又能够介入其中的,只剩下了里海地区。因为中哈输油管道已经投入使用,中

国间接地得到了部分里海的石油。但是里海的地缘战略位置决定了其是欧洲、美

国和俄罗斯争夺的战场,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直接介入其中,这增加了中

国从该地区获得稳定石油供给的变数。此外,中哈管道的设计输送能力只有2000

万吨,②即便全力输送,最多也只能满足15%的进口需求。

其他重要石油出口地,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天然市场。一方面因为储量和产能

有限,不易进入;另一方面,即便进入,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于是,中东和非

洲,不仅在当前,而且在将来一个时期内,仍将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源头。

(四)、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的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进口的石油中80%以上通过海运,主要的几条航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安全隐患:

1、霍尔

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

海峡位于阿拉

伯半岛和伊朗

南部之间,通

过该海峡运输

的石油占世界

石油出口的一

半,海峡最窄

① 新华网财经频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47%》, 2007年2月13日。

② 新华网财经频道:《中哈石油管道计划5月送油 设计年输油2000万吨》,2006年2月24日。

45

处不到60公里,主航道宽度4公里。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45%来自中

东,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比例将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美伊之间因为核问题关

系紧张,斗争一旦激化,就可能重演伊朗封锁海峡,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的

情形。

2、印度洋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印度洋。而中印之间存在的边界争

端、经济竞争、印度对地区大国地位的追求以及美国扶持印度制约中国等问题,

都至少让印度手里多了一张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王牌。

3、马六甲海峡

当前,中国进口的石油的80%以上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近年来一直存在一

种观点:“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①2003年11月

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胡锦涛主席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形势,第一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次提到了金融和石油两大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他指出,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

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被国际传媒称为胡锦涛要破解

“马六甲困局”。②“马六甲困局”表现在:

(1)、主航道航行条件不佳。

马六甲海峡靠近新加坡的入口,水深在27米左右,最多只能通行20万吨级

的船只,通过能力有限。另外海峡航道繁忙,每天通过的船只在200艘左右。

(2)、易受海盗袭击和东南亚极端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

海峡水浅道窄,船行缓慢,岛屿、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又处于多国交界,

便于隐匿,海盗袭击事件多发。2003年,全球1/3海盗袭击事件发生在马六甲

海峡。③由于同样的原因,海峡也是东南亚极端民族分裂势力发动恐怖袭击的最

佳场所。

(3)、协调问题。

海峡处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多国共有,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协调问题。

①《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 重庆向国务院争取中缅油管》,《北京晨报》2005年3月24日。

②《参考消息》曾以“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选择”为题,以各种可替代通道的方案为内容,组织了整版的讨论,见2004年8月5日《参考消息》相关内容。

③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三期。

无论自然、人为或是恐怖袭击等原因引发的大型船只碰撞、沉没等海上事故,都会影响整个海峡的正常航行。

(4)、是多国争夺控制权的战略要道。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奉行事实上的

亲美政策。新加坡一直鼓吹美国是东南亚重要的平衡力量,为美国介入海峡事务提供了切入点和机会。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规划中,马六甲海峡是必须控制的战略水道。美国在印

度洋海、空航道要冲迪戈加西亚岛,建立了军事基地,既控制了印度洋的中心,也可以把影响辐射到海峡西口;同时,美国在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之后又积极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为直接控制海峡奠定了基础;近年美军不断与菲律宾商讨重返原驻菲军事基地事宜,如成功则可控制海峡东口。

日本近几年也在积极染指马六甲海峡。首先以“打击海盗”为借口,经常出

钱赞助国际反海盗会议,向沿岸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其次,日本政府还承担了设于新加坡的“信息共享中心”①的部分运营费用,日本外务省已为此在预算中列入4000万日元的专项经费。②

印度加快了位于印度洋东北部、马六甲海峡西口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

军事基地建设,成立了第4海军司令部,这一方面加强了对印度洋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控制了海峡的西部入口。

4、南海

1960年代末,南海发现了蕴藏丰富的油气,且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南海战

略地位日渐突出,主权问题上的杂音开始出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的重要性和价值突显,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大肆侵占中国的海洋国土。且东南亚五国之间也在南海问题上互有矛盾,如因争端引发冲突,就会威胁运输安全。

5、美国控制下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

所谓“岛链”指的是西太平洋、中国外海的一系列岛屿,由美国前国务卿杜

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

① 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收集马六甲海峡的海盗信息、跟踪情报及各国采取的管制措施等,并通报相关国家。②《美日欲借打海盗介入马六甲防务扼制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9月16日。

47

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特别是中国形成威慑之势。这些“岛链”在冷战期间被美国所控制,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驻有重兵,成为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道封锁线。

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即使美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是,美国仍然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机会扩展自己的国家利益。已在其控制之下的两个“岛链”,美国当然不会放弃,从中至少可以谋取到中国更多的妥协与让步。

除了石油运输路线中存在安全隐患之外,由于国内现有远洋大型油轮严重不足,以及油轮建造周期长、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得不把运输任务交给外轮,90%以上的进口石油由外轮运送。中国的石油运输面临受制于人的困境。

二、中缅输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一)、中缅输油管道规划的提出及内容重点中国石油安全现状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石油进口途径加以保

证,而当前石油运输的海上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应寻求新的运输途径。

由云南大学吴磊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在2004年8月正式向云南省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建从

缅甸实兑到昆

明输油管道的

建议》。之后,

该《建议》由

省政府上报国

家相关部门。

因为该《建

议》涉及国家

发展战略、经

济的整体布

局、跨国合作

和国际战略平衡等问题,一直以来,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都没有正式公开该《建议》,而是低调应对。直到2006年4月24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给记者

发了一份云南省代表团在全国“两会”期间的建议书,项目的初步方案才首次得到了官方的完整披露。其主要内容如下:

具体线路:首先通过海运将石油运送到缅甸北部港口实兑。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曼德勒和瑞丽,终点到达昆明。

规模与时间:2008年正式动工,建设一条直径813毫米的输油管道,2010年建成后,年输送2000万吨。

配套设施:2010年在缅甸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60万立方米油库;在云南建大型炼油厂,一期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配套100万吨/年乙烯化工。

投资:按2004年的规划概算,一期投资约需400亿元人民币。

管道油源:主要依靠中东和非洲,同时充分考虑东南亚中南半岛。仅缅甸探明石油储量就达4.5亿吨,天然气储量1.44万亿立方米。

远景:继续引进4000—6000万吨原油。在云南生产的石化产品覆盖西南、湖南和湖北,甚至东南亚。

(二)、中缅输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1、国内作用

(1)、提高石油进口运输安全

管道的建设一方面使进口石油的运输避开了马六甲海峡、南海和美国控制下的两个“岛链”,至少可以在和平时期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增加了运输方式和通道的多样性,能够加强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减少授人以柄的可能,进而减少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和妥协,加强我国经济安全保障。

(2)、提高石油储备安全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自2003年开始启动,储备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石油资源保障、为平抑油价稳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和为维护国防安全提供资源保障。但是,从国防的角度来说,当前的这些储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当前的石油储备全部放在了沿海地区,易于遭受军事打击。第二,布点过于密集。对石油的需求是全国性的,沿海需要,内地也需要。如果在内地建储备库,则需要附带解决运输和交通问题。而修建中缅石油管道之后,可以方便的把石油储备放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避免以上弊端,提高石油储备的安全性。

49

(3)、缓解西南地区石油消费依赖

从全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分省市资产总额的分部比例来看,云南、重庆和

广西只占有很微小的比例,云南、重庆和贵州三个省市加在一起,才勉强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即便再加上广西,即四个省市也仅仅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

百分点,而沿海地区却集中了50%以上。①且西南四省市没有炼油工业,消费

油品依赖外地运入。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可以大大缓解西南石油消费依赖外地

的局面。

(4)、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经济发展

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主要是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如果国家不加大投

入,那么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东西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近年来西部获得的外商

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小,而且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西部经济发展

缺乏产业集群的支撑,仅凭劳动力和政策优惠根本不足以与东中部站在同一起跑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线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一方面本身可以带动巨大的投资,石油炼化项目按规划投

产之后,每年还能直接为西南带来1000亿元以上GDP;另一方面,管道建设和

炼化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带动西南地区相关外围产业的发展,每年带动GDP再增加

2000—3000亿。

总之,西部大开发不应忽视开发西部的地缘优势。中缅输油管道及其石油炼

化项目的建设,能够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

定、团结和繁荣做出贡献,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2、国际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加以保

证。但和平不等同于安全,通过妥协退让得到的和平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在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同时,也加紧了

对中国的制约,妄图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干扰并

影响中国的发展。中缅输油管道的建设能够在国际层面,间接或直接地优化中国

当前面临的国际地缘格局。

(1)、展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与贯彻意图的意志

①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2006年1-12月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分省市资产总额”推导,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统计咨询网,http://stats.cpcia.cn/cpcia/Cms/News/Article.jsp?EBS_NO=080100000016。

国际层面的竞争与斗争,一方面需要实力做后盾,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实力

的意志与战略。西方学者克莱因强调:“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

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者使他

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

胁或者明目张胆地诉诸武力。”①

著名的克莱因国力公式:Pp=(C+E+M)(S+W),直观地说明了实力与战略

和意志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战略意图与意志的作用,国力为零。因此,通过建

设中缅输油管道,我们不仅可以展示硬实力,还可以明白无误地展示我们的软实

力:对于可能影响我国建设进程的障碍与困难,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依靠自身的

实力解决之,我们也准备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积极的参与到国

际竞争当中。

(2)、通过加强中缅联系优化地缘政治格局

中缅输油管道还可进一步破解中国的地缘困境。从运输安全的角度看,中缅

输油管道的价值不如“中国—巴基斯坦能源走廊”。②但是,中缅石油管道的建

设可以通过加强中缅联系推动中印问题的解决、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化解南

海争端的不利因素。如此,我们可以在西藏、南海和台湾问题上获得更多的筹码。

尽管中缅输油管道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经济角度分析,海运的成本更

低,建设管道无利可图;管道要穿过地质构造复杂的横断山脉,波涛汹涌的澜沧

江、伊洛瓦底江等江河,还要穿过亚热带原始森林,泥石流和山崩事故频发地

区,在技术上存在较大难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缅甸部分地区还处

于实际的军阀割据状态,也对管道的建设和运行安全构成了威胁;管道运输缺乏

灵活性等。但是,中缅输油管道在推动国家发展、保障中国石油安全中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无可取代的。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

① 转引自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 以巴基斯坦靠近波斯湾出口的瓜达尔港为起点,经陆路,以铁路和管道运输方式进入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和新疆现有的运输管道相连接,进入中国内地。巴方对该计划非常积极。阿齐兹总理曾强调:应尽快着手研究从巴基斯坦港口经陆路至中国的“运输走廊”和交通网的可行性。(见:《巴基斯坦总理亲绘“中巴能源走廊”蓝图》,《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5月12日。)

51

Oil Security of China andoil pipelinesConstruction betweenChina and Burma中国石油安全与中缅输油管道建设□ 文/舒 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及时的能源供应。“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消

费强度的平均值是1.03。①也就是说,“十・五”期间,我国的GDP每增加一个

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加1.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能源供给的增

加。2005年中国消耗的一次能源总量为22.331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9%,

石油占21%,天然气2.9%,水电、核电和风电合计占7.2%。②除了石油需要

大量进口外,其他都可以做到自给。因此,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是石油安全。

中国的石油安全指的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石

油,能在一定价格下保持稳定、连续供给的状态不受威胁。具体涉及四个方面的

问题:第一,需求: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是怎样的关

系?第二,油源:需求的石油从何处购买?第三,价格:中国需要的石油以什么

样的价格购入?第四,运输:购买到的石油怎样运输回国内?本文试图从中国石

油安全的现状着手,分析中缅石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一)、增加石油供应量,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且在“十一・五”规

划《纲要》中把GDP能耗降低20%作为刚性约束指标。而实际上,在节能降耗

方面的努力,“十一・五”开局不利。虽然2006年单位GDP能耗近三年来首度下

降,但是仍然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③比2005年增加了10.1%。具体到石油

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06年比2005年增加7.1%,④继续大幅

增长的势头没有明显改观,说明节能易、节油难。具体原因如下:

1、当前节能政策只能对节油产生间接影响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节能目标的具体规

划,基本在于节煤和节电。⑤随着油价飙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燃油电厂显然已

①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转引自:中国金融网,两会特稿《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10%给中国带来什么》。另据新华网中的文章《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23%》,也说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是24.6亿吨标准煤,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22.3319亿吨相比,增长率应该是10.1%,但该文却说增长率只有9.3%。

④《1.23%与4% 去年节能目标为何没有实现》,新华网,2007年3月1日。

⑤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第10页。

41

丧失市场价值,2005年全国用于发电的石油只占总消费量的4.92%。①而终端

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89.71%。当前节油主要在于提高内燃机和炼油的效率。

而2005年炼油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96.86%,②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不大。

汽车平均燃油经济性如果能够得到预定目标,也只能减少13.68%—29.5%的

汽车油耗。但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前5个月里,

我国汽车产销的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31%,③而且今后一个时期,汽车的保

有量将会大幅度增加,效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消石油消费总量的增加。

2、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引发消费进一步增加

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家用汽车普及以及外出旅游率增加对交通物流提

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物流部门已经消费了29.8%石油,④且还有一个明显的

加速增长趋势。⑤由此产生的石油消费增幅,不可避免,更不可能强行抑制。

3、燃油作为应急能源的增量不易预计、不易降低。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燃油运输、携带方便,在作为应急能源方面的需求,不易准确预计,也不易降低。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幅度在2002年左右有了一个巨大的跳跃,原因就在于

全国电力供应出现了整体性的短缺,⑥东部地区大量的工厂不得不使用自备燃油

发动机发电应急所致。

4、石油作为工业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5年全国合成材料的产量是6500万吨,并且以

年均11%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⑦2007年的增幅也达到两位数,⑧仅石油作为

①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数据。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7-11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③《本世纪30年代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赶超美国》,《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14日。

④ 由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推算。

⑤ 由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推算。

⑥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1998年电力供应过剩。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鼓励用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2000年左右,大批高能耗项目竞相上马。随着这些项目在2002年左右陆续投产,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引发全国性缺电。2002年12省(市)缺电,2003年是23省(市),2004年发展到24省(市)。煤炭也在2002年出现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的情况。

⑦ 转引自: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第34页。

⑧ 国家统计局: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2007年2-4月),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423_402400693.htm; 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423_402400694.htm; 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70517_402405138.htm。

原料的用量就会拉动石油消费整体至少2%的增幅。

(1)、国防现代化必然要大量增加石油消费

虽然目前军队消费的油品在全国总的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将会不断

的大幅度增加。因为国防现代化就意味着信息化和机械化,以及大力发展空军和

海军,①这必然导致军队耗油量的大幅度增加。

(2)、建立石油储备也要求增加石油的供给

2008年以前,我国要完成1亿桶(约1400万吨)的战略储备,但是按照全

国30天用量的储备计算,2005年中国的储备就应该达到2750万吨。如果按当前

IEA成员国的标准,也建立相当于90天用量的储备,则需要8250万吨。这也决

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以内,石油需求量必然要不断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节能降耗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

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下,能源的使用效率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

高。但是,节能降耗重在效率的提高,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内,效率的提

高,却不足以抵消石油消费量的绝对增加。因此,增加石油供应量,是保障今后

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进口石油成为弥补国内生产空缺的唯一途径

1、国内产能有限

(1)、储量有限

按照BP的统计数据,②2005年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

世界人均储量的12.1%。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尤

其是今年5月宣布在渤海湾地区发现储量达10亿吨的冀东南堡油田,新华网里

甚至使用了“10亿吨大油田!温总理听到消息后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标题进行

了报道。但是,储量与探明储量是两个概念,预测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采收率

也是一个问题,即便按照当前领先世界水平的大庆油田70%的采收率计算,10

亿吨的储量,意味着能开采出7亿吨左右,增加中国当前的储产比年限4—5年。

总的说来,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阶段性意义大于整体性意义。

① 参见新华网发布:《中国国防白皮书》“国防政策”部分。

② 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43

我国1980年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33亿桶,到2005年增加到160亿桶,①年

均增幅不足0.8%。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

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②(折合22亿吨石

油,笔者注)。对于我国的石油储量,需有清醒的认识。

(2)、产能增幅有限

我国的石油生产自1978年突破一亿吨大关,到2006年也只增加到1.83亿

吨,29年的年均增幅为2.6%。近年来,东部主力油田经过几十年的连续高产开

采,已进入生产周期的中后期,继续稳产难度大;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南海、东

海油田存在国际争议,开采技术条件要求高,成本大。因此,国内石油产量增长

缓慢,近3年的平均增幅仅为1.8%,③战略接替困难。

2、需求不断增长

(1)、“十一・五”期间石油需求的年增长幅度不会低于6.4%。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分析,“十・五”期间,中国年均石油消费增率为9%,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9%,如此推算在“十・五”期间,中国

的石油消费强度系数大于1。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十一・五”期间我

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④则“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石油消费年

增长率在8%以上。如果把“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十一・五”时期

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考虑在内,那么2010年以前,石油消费年

增长率最低也会达到6.4%。

(2)、2010—2020年石油需求的年增长幅度大约在4.5%。

2010—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⑤如果石油消费强度系

数降低到0.8,并且单位GDP能耗能够进一步降低20%,那么2010—2020年石

油需求的年均增幅大约在4.5%左右。

(3)、进口石油成为弥补国内生产空缺的唯一途径。

由于国内产能不能满足需求,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

① 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②《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新华网,2007年3月29日。

③ 2006年数据来自:新华网财经频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47%》,2007年2月13日。其他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版),“石油平衡表”。

④ 新华网:“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左右”。

⑤ 新华网:“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左右”。

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到2005年达到了44%,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

测,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①

(三)、油源多样化成效有限,中东和非洲仍将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源头

我国主要石油进口源只有4个:中东、非洲、印尼和前苏联地区。2005年

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2/3。现在具有大量出口石油能力,并且中

国又能够介入其中的,只剩下了里海地区。因为中哈输油管道已经投入使用,中

国间接地得到了部分里海的石油。但是里海的地缘战略位置决定了其是欧洲、美

国和俄罗斯争夺的战场,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直接介入其中,这增加了中

国从该地区获得稳定石油供给的变数。此外,中哈管道的设计输送能力只有2000

万吨,②即便全力输送,最多也只能满足15%的进口需求。

其他重要石油出口地,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天然市场。一方面因为储量和产能

有限,不易进入;另一方面,即便进入,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于是,中东和非

洲,不仅在当前,而且在将来一个时期内,仍将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源头。

(四)、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的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进口的石油中80%以上通过海运,主要的几条航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安全隐患:

1、霍尔

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

海峡位于阿拉

伯半岛和伊朗

南部之间,通

过该海峡运输

的石油占世界

石油出口的一

半,海峡最窄

① 新华网财经频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47%》, 2007年2月13日。

② 新华网财经频道:《中哈石油管道计划5月送油 设计年输油2000万吨》,2006年2月24日。

45

处不到60公里,主航道宽度4公里。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45%来自中

东,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比例将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美伊之间因为核问题关

系紧张,斗争一旦激化,就可能重演伊朗封锁海峡,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的

情形。

2、印度洋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印度洋。而中印之间存在的边界争

端、经济竞争、印度对地区大国地位的追求以及美国扶持印度制约中国等问题,

都至少让印度手里多了一张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王牌。

3、马六甲海峡

当前,中国进口的石油的80%以上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近年来一直存在一

种观点:“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①2003年11月

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胡锦涛主席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形势,第一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次提到了金融和石油两大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他指出,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

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被国际传媒称为胡锦涛要破解

“马六甲困局”。②“马六甲困局”表现在:

(1)、主航道航行条件不佳。

马六甲海峡靠近新加坡的入口,水深在27米左右,最多只能通行20万吨级

的船只,通过能力有限。另外海峡航道繁忙,每天通过的船只在200艘左右。

(2)、易受海盗袭击和东南亚极端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

海峡水浅道窄,船行缓慢,岛屿、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又处于多国交界,

便于隐匿,海盗袭击事件多发。2003年,全球1/3海盗袭击事件发生在马六甲

海峡。③由于同样的原因,海峡也是东南亚极端民族分裂势力发动恐怖袭击的最

佳场所。

(3)、协调问题。

海峡处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多国共有,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协调问题。

①《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 重庆向国务院争取中缅油管》,《北京晨报》2005年3月24日。

②《参考消息》曾以“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选择”为题,以各种可替代通道的方案为内容,组织了整版的讨论,见2004年8月5日《参考消息》相关内容。

③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三期。

无论自然、人为或是恐怖袭击等原因引发的大型船只碰撞、沉没等海上事故,都会影响整个海峡的正常航行。

(4)、是多国争夺控制权的战略要道。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奉行事实上的

亲美政策。新加坡一直鼓吹美国是东南亚重要的平衡力量,为美国介入海峡事务提供了切入点和机会。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规划中,马六甲海峡是必须控制的战略水道。美国在印

度洋海、空航道要冲迪戈加西亚岛,建立了军事基地,既控制了印度洋的中心,也可以把影响辐射到海峡西口;同时,美国在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之后又积极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为直接控制海峡奠定了基础;近年美军不断与菲律宾商讨重返原驻菲军事基地事宜,如成功则可控制海峡东口。

日本近几年也在积极染指马六甲海峡。首先以“打击海盗”为借口,经常出

钱赞助国际反海盗会议,向沿岸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其次,日本政府还承担了设于新加坡的“信息共享中心”①的部分运营费用,日本外务省已为此在预算中列入4000万日元的专项经费。②

印度加快了位于印度洋东北部、马六甲海峡西口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

军事基地建设,成立了第4海军司令部,这一方面加强了对印度洋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控制了海峡的西部入口。

4、南海

1960年代末,南海发现了蕴藏丰富的油气,且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南海战

略地位日渐突出,主权问题上的杂音开始出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的重要性和价值突显,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大肆侵占中国的海洋国土。且东南亚五国之间也在南海问题上互有矛盾,如因争端引发冲突,就会威胁运输安全。

5、美国控制下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

所谓“岛链”指的是西太平洋、中国外海的一系列岛屿,由美国前国务卿杜

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

① 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收集马六甲海峡的海盗信息、跟踪情报及各国采取的管制措施等,并通报相关国家。②《美日欲借打海盗介入马六甲防务扼制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9月16日。

47

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特别是中国形成威慑之势。这些“岛链”在冷战期间被美国所控制,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驻有重兵,成为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道封锁线。

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即使美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是,美国仍然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机会扩展自己的国家利益。已在其控制之下的两个“岛链”,美国当然不会放弃,从中至少可以谋取到中国更多的妥协与让步。

除了石油运输路线中存在安全隐患之外,由于国内现有远洋大型油轮严重不足,以及油轮建造周期长、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得不把运输任务交给外轮,90%以上的进口石油由外轮运送。中国的石油运输面临受制于人的困境。

二、中缅输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一)、中缅输油管道规划的提出及内容重点中国石油安全现状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石油进口途径加以保

证,而当前石油运输的海上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应寻求新的运输途径。

由云南大学吴磊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在2004年8月正式向云南省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建从

缅甸实兑到昆

明输油管道的

建议》。之后,

该《建议》由

省政府上报国

家相关部门。

因为该《建

议》涉及国家

发展战略、经

济的整体布

局、跨国合作

和国际战略平衡等问题,一直以来,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都没有正式公开该《建议》,而是低调应对。直到2006年4月24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给记者

发了一份云南省代表团在全国“两会”期间的建议书,项目的初步方案才首次得到了官方的完整披露。其主要内容如下:

具体线路:首先通过海运将石油运送到缅甸北部港口实兑。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曼德勒和瑞丽,终点到达昆明。

规模与时间:2008年正式动工,建设一条直径813毫米的输油管道,2010年建成后,年输送2000万吨。

配套设施:2010年在缅甸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60万立方米油库;在云南建大型炼油厂,一期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配套100万吨/年乙烯化工。

投资:按2004年的规划概算,一期投资约需400亿元人民币。

管道油源:主要依靠中东和非洲,同时充分考虑东南亚中南半岛。仅缅甸探明石油储量就达4.5亿吨,天然气储量1.44万亿立方米。

远景:继续引进4000—6000万吨原油。在云南生产的石化产品覆盖西南、湖南和湖北,甚至东南亚。

(二)、中缅输油管道对中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1、国内作用

(1)、提高石油进口运输安全

管道的建设一方面使进口石油的运输避开了马六甲海峡、南海和美国控制下的两个“岛链”,至少可以在和平时期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增加了运输方式和通道的多样性,能够加强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减少授人以柄的可能,进而减少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和妥协,加强我国经济安全保障。

(2)、提高石油储备安全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自2003年开始启动,储备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石油资源保障、为平抑油价稳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和为维护国防安全提供资源保障。但是,从国防的角度来说,当前的这些储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当前的石油储备全部放在了沿海地区,易于遭受军事打击。第二,布点过于密集。对石油的需求是全国性的,沿海需要,内地也需要。如果在内地建储备库,则需要附带解决运输和交通问题。而修建中缅石油管道之后,可以方便的把石油储备放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避免以上弊端,提高石油储备的安全性。

49

(3)、缓解西南地区石油消费依赖

从全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分省市资产总额的分部比例来看,云南、重庆和

广西只占有很微小的比例,云南、重庆和贵州三个省市加在一起,才勉强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即便再加上广西,即四个省市也仅仅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

百分点,而沿海地区却集中了50%以上。①且西南四省市没有炼油工业,消费

油品依赖外地运入。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可以大大缓解西南石油消费依赖外地

的局面。

(4)、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经济发展

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主要是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如果国家不加大投

入,那么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东西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近年来西部获得的外商

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小,而且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西部经济发展

缺乏产业集群的支撑,仅凭劳动力和政策优惠根本不足以与东中部站在同一起跑

新 远 见

2008.01

New Thinking线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一方面本身可以带动巨大的投资,石油炼化项目按规划投

产之后,每年还能直接为西南带来1000亿元以上GDP;另一方面,管道建设和

炼化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带动西南地区相关外围产业的发展,每年带动GDP再增加

2000—3000亿。

总之,西部大开发不应忽视开发西部的地缘优势。中缅输油管道及其石油炼

化项目的建设,能够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

定、团结和繁荣做出贡献,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2、国际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加以保

证。但和平不等同于安全,通过妥协退让得到的和平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在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同时,也加紧了

对中国的制约,妄图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干扰并

影响中国的发展。中缅输油管道的建设能够在国际层面,间接或直接地优化中国

当前面临的国际地缘格局。

(1)、展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与贯彻意图的意志

①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2006年1-12月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分省市资产总额”推导,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统计咨询网,http://stats.cpcia.cn/cpcia/Cms/News/Article.jsp?EBS_NO=080100000016。

国际层面的竞争与斗争,一方面需要实力做后盾,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实力

的意志与战略。西方学者克莱因强调:“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

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者使他

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

胁或者明目张胆地诉诸武力。”①

著名的克莱因国力公式:Pp=(C+E+M)(S+W),直观地说明了实力与战略

和意志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战略意图与意志的作用,国力为零。因此,通过建

设中缅输油管道,我们不仅可以展示硬实力,还可以明白无误地展示我们的软实

力:对于可能影响我国建设进程的障碍与困难,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依靠自身的

实力解决之,我们也准备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积极的参与到国

际竞争当中。

(2)、通过加强中缅联系优化地缘政治格局

中缅输油管道还可进一步破解中国的地缘困境。从运输安全的角度看,中缅

输油管道的价值不如“中国—巴基斯坦能源走廊”。②但是,中缅石油管道的建

设可以通过加强中缅联系推动中印问题的解决、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化解南

海争端的不利因素。如此,我们可以在西藏、南海和台湾问题上获得更多的筹码。

尽管中缅输油管道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经济角度分析,海运的成本更

低,建设管道无利可图;管道要穿过地质构造复杂的横断山脉,波涛汹涌的澜沧

江、伊洛瓦底江等江河,还要穿过亚热带原始森林,泥石流和山崩事故频发地

区,在技术上存在较大难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缅甸部分地区还处

于实际的军阀割据状态,也对管道的建设和运行安全构成了威胁;管道运输缺乏

灵活性等。但是,中缅输油管道在推动国家发展、保障中国石油安全中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无可取代的。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

① 转引自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 以巴基斯坦靠近波斯湾出口的瓜达尔港为起点,经陆路,以铁路和管道运输方式进入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和新疆现有的运输管道相连接,进入中国内地。巴方对该计划非常积极。阿齐兹总理曾强调:应尽快着手研究从巴基斯坦港口经陆路至中国的“运输走廊”和交通网的可行性。(见:《巴基斯坦总理亲绘“中巴能源走廊”蓝图》,《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5月12日。)

51


相关内容

  • 中国石油2010年管道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 中国石油2010年管道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强调 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2010-12-21     [打印] 12月18日至19日,中国石油在廊坊召开2010年管道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管道建设工作,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进一步完善管道建设管理体制的决定,安排 ...

  • 2014年石油行业工具书目
  • 2014年石油行业工具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最新石化地质勘探技 ...

  • 油气运输业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
  • 油气管道运输业作为联结油气资源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可靠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油气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管道运输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管道运输企业以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对待全面开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抓住我 ...

  • [石油观察家]中国石油油气管道设备国产化现状和展望
  • 文|谭东杰 等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 目前,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104km,覆盖31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近10×108人受益,标志着我国油气骨干管网保障格局基本形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中国石油持续推进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油气能源战略通 ...

  •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俄
  •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机电系 xxx xxx 学号:xxxx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关系中的油气因素 一.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能源号称国民经济的"血液",它包括多种形式,如煤.水.电.风.热.核.太阳能等.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形式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石油称为" ...

  • 我国管道运输发展现状研究(李林臻)
  • 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案例(实践)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1**********]9 班 级: 专 业: 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胡建国 2013年11月 我国管道运输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 管道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之一,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 ...

  • 加油站贯标改造安全设施监理情况报告
  • 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 xxx加油站贯标改造工程 安全设施监理情况报告 公司技术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 编 制 日 期: 北京华油鑫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监理单位的基本情况: 北京xxx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于北京市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昌平园,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

  •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5年内或超50%
  • 2010-5-20     [打印] 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大关,达到51.3%.意味着中国的石油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对外依赖风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另外一种重要能源--天然气的对外依赖也即将面临这同样的困境. 5年内超过50%? 目前,天 ...

  • 从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看中国能源现状
  • Survey 从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看 中国能源现状 周庆凡朱又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根据BP 200 5年度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系统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 量.产量以及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能)消费状况,并与世界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