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又称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该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一、病原学特征

肠炎弧菌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属的成员。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µ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

1。 菌在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 ○

肠炎弧菌对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洋菜胶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

2。 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

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

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两极浓染。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与霍乱弧菌相区别)

(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

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

3。 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

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有发现有副溶性弧菌的存在。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群也是传

4。 染源之一○

三、对食品安全学的影响

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易感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

5。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四、文献参考

【1

【2【3【4【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又称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该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一、病原学特征

肠炎弧菌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属的成员。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µ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

1。 菌在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 ○

肠炎弧菌对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洋菜胶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

2。 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

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

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两极浓染。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与霍乱弧菌相区别)

(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

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

3。 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

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有发现有副溶性弧菌的存在。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群也是传

4。 染源之一○

三、对食品安全学的影响

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易感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

5。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四、文献参考

【1

【2【3【4【5


相关内容

  • 2011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介绍
  •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嗜酸性弧菌,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盐3%-4%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8.5,温度37℃,不耐高温,80℃1分钟或56℃5分钟即可杀灭.对酸敏感,在2%醋酸中或50%的食 ...

  • 风险评估在水产品出口中的应用
  • 第26卷第2期水产科学 Vol . 26No . 2风险评估在水产品出口中的应用 江津津, 曾庆孝, 朱志伟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关键词:风险评估;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副溶血弧菌; 组胺毒素; 风险交流 中图分类号:F326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

  •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细菌)
  • 一.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s) 第十一章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由于各种致病因子通过食物进入人 体体内而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 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原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 ...

  • 致病菌的举例说明
  • 各举一例说明球菌.杆菌.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 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染色 球形,无鞭毛,无芽孢,葡萄串状,革兰染色阳性(G) 2. 培养特性 易培养:普通平板/血平板 产色素: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有些菌溶血,产生溶血环: ...

  •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复习题
  •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复习题 一.A型多选题(选择最佳答案) 1.下述微生物除了哪种以外,均属于原核细胞型? A病毒 B放线菌 C衣原体 D细菌 E支原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真菌 B细菌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3.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 A厘米 B毫米 C微米 ...

  •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也就是因为吃了不洁的食物或含毒的食物而引发的疾病,一般指的都是急性发作的疾病,如肠胃炎.中毒感染等,当将有毒食物停止,发病亦即停止. (一)食物中毒的原因及措施 引发食物中毒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好发季节为夏秋季,这时气温高,湿度大,最适宜细菌 ...

  •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 实习四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一.实习目标 1.说出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 2.叙述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 3.说出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二.学时数 2学时 三.实习内容 [案例一] 1998年8月13日上午11时,家住某市城南区的李某出现发烧.腹痛.腹泻. ...

  • 食品卫生学思考题(简)
  • 1.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菌主要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 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3.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4. 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储存时间. 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 ...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 1. 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正常菌群 2. 溶菌酶对G 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