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张广玲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管系河南・郑州451450)

摘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坛的一颗璀寡的亮星。在每次的文学思潮中她都走在最前面,尤其是在女性文学里。她的作品

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书写她们的命运及柔弱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对如巨的关注。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特

有的细腻、敏感叙说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命运,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形象。且不论<长恨歇>所引起的其他争议,仅从其中母女(子)关系的不和谐、母爱意识的残缺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拒绝塑造“良母”形象,而这种拒绝正是王安忆以守为攻女性反抗意识地表现。

关键词母女关系良母形象母爱意识女性意识

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2-035-02

一、引论

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越提越响,因此,女性文学也随之而来。在中国就经历过三次女性写作高潮。因此张扬女性自我意识、肯定女性价值、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女性作家、女性意识、打破男权文化的作品共同组成了文坛的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其中对母亲谱系、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也越来越多,而作家们也正是通过对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以女性作为谱写链条,打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传统,找寻出

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规范的现象,只有是因为这个家庭亲情淡薄才可能出现。王母的再次出场是在王琦瑶分娩之后,康明逊来看她和女儿。王母骂王琦瑶:“给你脸你不要脸,所以才说自作自贱,这贱都是自己作出来的。自己要往低处走,别人就怎么也扶不起了。”母亲骂自己坐月子的女儿是“自作自贱”如此声色俱厉。—个冷漠、不含一点感情与母爱的母亲形象便显现了出来。而王琦瑶对母亲说:“人家先生确是看得起我才来看我。我不会有非分之想,你也不要有非分之想,我这一辈子别的不敢说,但总的靠我自己。这次累你老人家伺候我坐月子,我会知恩图报的。”说得极为冷淡客气,如同客人一般客气中带有陌生。由此以后,王琦瑶的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更无从谈起她的母爱以及母女亲情了。那么从全书来看,王琦瑶的母亲能算是—个“良母”吗?她不是,作者不但没有把她写成良母连正常的母亲也不能箅够格吧。我们从这对母女关系中只感受到了冷漠与隔膜。这是母爱意识缺失、作者有意拒绝塑造良母形象的一个地方吧。

其次。再看王琦瑶与女儿薇薇的感情。

作为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可以分为为人女和为人母两个阶段,在为人女时她不能算是一位孝女,王母也不能说是一位良母,那么,为人母时王琦瑶是怎样一位母亲呢?

薇薇出生在六十年代,生的不如王琦瑶好看,“她时常听见人们议论,说女儿不如母亲漂亮,这使她对母亲心生妒忌。尤其当她长成少女的时候。她看到母亲依然显得年轻清秀的样子,便觉得自己的好看是母亲剥夺掉的。”对母亲的妒忌在薇薇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以至后来的穿衣烫发等事件,母女两人更是如同一对情敌一样相互比赛,相互竞争。确实,薇薇不是—位乖巧、孝顺、体贴母亲的女儿,她妒忌母亲的美貌,这应该是很多女孩在小时侯都有的现象,但是王琦瑶却偏要和女儿针锋相对,自己烫发不好看却讽刺女儿是“苏州小大姐”……王琦瑶身上没有—个母亲应有的母爱。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相对弱小使他们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权利决定某些事情,大人的随心所欲就决定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所以,她对薇薇的不乖巧、不孝

属于女性的历史。从而试图使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之对象化

的关系而存在。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统观全书,我们会发现:人物是鲜明的但是缺少“良母”形象,王安忆在这里有意无意地使“良母”形象缺失了。而这种身份的缺失却是一种独特的

以守为攻地反抗——“良母”身份是男权社会附加在女性身

上的角色。“王安忆在《人世的沉浮》跋文中写到: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有一股子硬劲的,……她们的硬不定是硬在‘攻’上。也在‘守’.你没有见过比她们更会受委屈了,不过不是逆来顺受的那种,而是付出代价、权衡得失的。”在<长恨歌)中,就是这种“以守为攻”的反抗。同时,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长恨歌>中。这种拒绝“良母”角色的反抗意识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母女(子)关系中。“母亲”这一形象显得模糊而缥缈。因此母女(子)关系也失去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温暖和亲情地彰显,母爱也因之隐藏、淡褪甚至消失。

首先,看主人公王琦瑶与其母亲的母女关系。

在开篇几章里n.乎没有关于王琦瑶家庭地描写。直至小说第三章<李主任>一节关于王琦瑶的父母才提到一点:“上海弄堂里的父母都是开明的父母,尤其王琦瑶这样的女儿,是由不得也由她。虽没出阁,也是半个客了。每天总是好菜好饭地招待,还得受些气的。”把未出阁的女儿当客待,这是王琦瑶与家庭与父母的陌生和隔膜。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如果家庭其乐融融,再开明的父母也不会对女儿不管不问,以至女儿做了别人的情人却把女儿当客待,如此

2010年第2期安徽文学

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脸,还当她是个好人似的和她理论。”在这里,本该有母爱播洒的地方,作家又一次把它隐藏起来了。甚至,蒋丽莉与三个儿子的关系也是如同陌生人一般:“她看见他们就生厌,除了对他们叫嚷。再没什么话说,他们既不怕她也不喜欢她,只是和父亲亲热。”

等薇薇男朋友——小林出现时,母女两个更像一对情

敌了。比如,在小林考试过后,王琦瑶请薇薇和小林吃饭,在餐馆里“接着薇薇点菜,大包大揽的,专挑贵重的点,是向小林摆阔,也是敲母亲竹杠。王琦瑶本想随她,但见她太不顾自己面子,有意要给她点颜色……”在这里。女儿嫌母亲防碍自己谈恋爱要敲母亲竹杠.母亲也因没面子要给女儿点“颜色”,俨然一对勾心斗角的情敌。哪里见得了母亲的宽容无私女儿的体贴孝顺?再看王琦瑶和薇薇小林去杭州旅游。母女在宾馆里吵嘴一节。王琦瑶因小林和薇薇独自去玩没等她而使小性子发脾气,全然是—个情敌而没有母亲的样子。“这母女俩向来不分尊卑上下,别人说她们像姐妹还不仅因为王琦瑶长得年轻。平时的口角就不少……”连

书中另一处表现母女(子)关系的便是康明逊和大妈、

生母之间的关系。康明逊是二太太生的,却是唯一的男孩“既是几方娇宠在一身。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做人”而且“他的一颗小小的心里,其实全是恃强凌弱,也是适者生

存的道理”,为讨大妈欢心就故意冷落生母。这对母子的感

情是“说不出的恨意”痛楚有多深这恨就有多大。

统观全书,表现家庭亲情观念的文字就少之又少。而占主要部分的王琦瑶与母亲和与薇薇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淡、隔膜、勾心斗角、自私、妒忌的母女关系,其他人物的母女(子)关系中也是这样一种既无奈又愤懑、既敌对

薇薇的口气都像吃醋的情敌一样说小林和母亲联合对付

她,还同小林:“你是和她好还是和我好?”由此可见.王琦瑶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作—位母亲。否则她不该吃女儿的醋和

又有血亲、既像母女又像仇人的不正常的关系。处处在该

彰显母爱之时却排斥了儒家文化极力推崇提倡的“良母”角色。这就是王安忆的母亲观。她不塑造“良母”.不要男权文

女儿争宠,她不自觉地把女儿看作了情敌。所以后来她和

老克腊走到一起我们也就不用惊讶。相反王琦瑶要是不吃女儿的醋就不是作者所要塑造的有点自恋的王琦瑶了。正是她的吃醋争宠才表现出她没把自己当母亲,她拒绝这个角色,这也正是王安忆所要的“非良母”的、母爱意识残缺的王琦瑶。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对母女关系是如同情敌一样的勾心斗角和自私。这种似情敌又似同辈的母女关系在薇薇结婚和出国时也时常表现出它的自私和冷漠。如给薇薇办嫁妆时,作为母亲王琦瑶有时候却会想薇薇的嫁妆与她有何相干?在后来薇薇向王琦瑶借戒指时。王琦瑶以为薇薇要的是金条,一阵心跳脸都涨红了。在薇薇要去美国时

化束缚在女性身上的角色,她要的是女性的自我,不为家庭

儿女所累的自由的自我。

二、结论

通过‘长恨歌),我们知道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不是仅从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来寻求女性个体的独立和两性的和谐,走出了一条王安忆式的女性救赎之路。”

郭丽在<解读<长恨歌>)一文中说“一个健康、自然、具

有日常性的作家是了不起的。他不会有意夸张苦难也不刻意躲避崇高。不故作绅士也不以流氓自居,这样的作家为数不多,比如王小波、余华、王安忆。平常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就是这种如王琦瑶般坦然、临危不

“王琦瑶心里犹豫要不要给她一块金条,但最终想到薇薇靠

的是小林,她靠谁呢?于是打消了念头。”母女分离本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最能表现母爱和亲情的无私和牵挂,但这里的王琦瑶却没有做母亲应有的那种对女儿的爱。而是表现了她的自私。这里也是母爱意识的缺失。母女都只能这

乱、不奢求也不退缩的“平常心”构成了王安忆在‘长恨歌>

中柔中带刚、以守为攻的女性意识。女性想解放,高呼口号、

样既愤巷又无奈、既斗争又相互依存着。

奢求成为独裁者都是虚妄,而从自身拒绝男权文化套在女

性身上的“孝女、贤妻、良母”角色才是作回女性自我之路。女性是人,是和男性一样的人,牺牲了同为人的自由平等换

塞妮亚在‘论王安亿小说创作的误区卜文中也提到母

女关系:“尤其是作品的后半部分和女儿薇薇的关系中,既没有写出印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贫穷时代母女相依为命的艰难,也没有写出苦难中母女的亲情……”但,这才是王安忆所要塑造的王琦瑶:不为世俗所困、带点自恋情结、拒绝无私母爱的流露和表达的“非良母”形象。

再看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母女(子)关系。

取男权文化的认可赞同,其实是一种依附于男性的生存状

态。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冷漠自私的母女(子)关系。拒绝了男权社会文化给女性这种“良母”角色的定位,拒绝了对男性的依附,以一种温和的、以守为攻的方式表达了对男权统治的反抗,让女性作回女性自己。

◆考文t:

在书中,除了以王琦瑶为中心的母女关系有较多的涉

及外。再—个就是蒋丽莉的母女关系了。蒋丽莉出生在一

个工厂主后定为资本家的家庭,但她却是—个带有理想化

和文艺腔的人。她的信仰和理想使她想脱离自己的家庭,

【l】甘文凝.王安忆‘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析.琼州大学学

报,2002,(9).

所以她与父母和兄弟如仇敌一般,而蒋丽莉的母亲则对孩

子是“奉承”的.不是正常的母爱。直到后来蒋丽莉病中母女二人的关系依然僵持不下。蒋母去看病中的女儿.带去

【2】王安忆.长恨歌.北京舴隶出版社。2000.

f3侏振江.论王安忆小说的童年忧伤.美与时代,2002,(4)

【4】塞妮亚.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文艺争鸣.2004,(1).【5】彭文忠.王安忆的女性救赎之路.理论与创作,2002,(2).

【6】郭丽.解读<长恨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X

的没有安慰关怀。却是“她坐下不到五分钟,就提出了十几条批评和建议。那些批评是否定一切,建议则是明知做不到

也是要提的……水瓶碎了,药洒了,那蒋丽莉的母亲煞白了

2010年第7.期安徽文学J_

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广玲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管系,河南·郑州,451450安徽文学(下半月)ANHUI LITERATURE2010,

参考文献(6条)

1.甘文凝 王安忆《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析 2002(9)2.王安忆 长恨歌 2000

3.朱振江 论王安忆小说的童年忧伤 2002(4)

4.赛妮亚 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期刊论文]-文艺争鸣 2004(1)5.彭文忠 王安忆的女性救赎之路[期刊论文]-理论与创作 2003(2)6.郭丽 解读《长恨歌》 2003(1)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邱单丹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 2007

中国古代文化里,女性实际处于“无名”状态,人类的母性历史无从展现,母女关系史更是不存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开始了对母亲形象以及母女关系的书写,对母爱的异口同声的赞美和歌颂,集中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女儿在母爱与情爱的矛盾中挣扎,展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对现代女性的争夺。三四十年代日益严峻的民族存亡危机时期,展示母亲的不幸和困苦生活成了女性作家笔下的重要内容,还出现了一批的献身精神与母性完美融合的伟大母亲形象。丁玲的《母亲》第一次着眼于母亲的觉悟与解放,讲述女性寻求自我的生命历程和互相同情支持的母女之爱。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则为了生存失去了母性内涵,颠覆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解构了崇高的人间血缘。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过于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女性的性别特征消失,母性与母女关系的描写处于消隐状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女作家又开始重拾母性并进行的深入思考,开始解构“贤妻良母”形象,对母亲生存价值进行深切关注。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母亲谱系的梳理和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通过建构新型母女关系,修复被男性叙述所遮蔽的女性生存历史。而如何形成不媚俗又不落入男性写作模式的“女性文学”的特区,则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wx201002022.aspx

授权使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xbgyswyjs),授权号:9da91c24-cd3a-478d-b6e9-9de2012aedb0

下载时间:2010年8月30日

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张广玲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管系河南・郑州451450)

摘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坛的一颗璀寡的亮星。在每次的文学思潮中她都走在最前面,尤其是在女性文学里。她的作品

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书写她们的命运及柔弱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对如巨的关注。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特

有的细腻、敏感叙说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命运,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形象。且不论<长恨歇>所引起的其他争议,仅从其中母女(子)关系的不和谐、母爱意识的残缺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拒绝塑造“良母”形象,而这种拒绝正是王安忆以守为攻女性反抗意识地表现。

关键词母女关系良母形象母爱意识女性意识

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2-035-02

一、引论

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越提越响,因此,女性文学也随之而来。在中国就经历过三次女性写作高潮。因此张扬女性自我意识、肯定女性价值、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女性作家、女性意识、打破男权文化的作品共同组成了文坛的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其中对母亲谱系、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也越来越多,而作家们也正是通过对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以女性作为谱写链条,打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传统,找寻出

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规范的现象,只有是因为这个家庭亲情淡薄才可能出现。王母的再次出场是在王琦瑶分娩之后,康明逊来看她和女儿。王母骂王琦瑶:“给你脸你不要脸,所以才说自作自贱,这贱都是自己作出来的。自己要往低处走,别人就怎么也扶不起了。”母亲骂自己坐月子的女儿是“自作自贱”如此声色俱厉。—个冷漠、不含一点感情与母爱的母亲形象便显现了出来。而王琦瑶对母亲说:“人家先生确是看得起我才来看我。我不会有非分之想,你也不要有非分之想,我这一辈子别的不敢说,但总的靠我自己。这次累你老人家伺候我坐月子,我会知恩图报的。”说得极为冷淡客气,如同客人一般客气中带有陌生。由此以后,王琦瑶的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更无从谈起她的母爱以及母女亲情了。那么从全书来看,王琦瑶的母亲能算是—个“良母”吗?她不是,作者不但没有把她写成良母连正常的母亲也不能箅够格吧。我们从这对母女关系中只感受到了冷漠与隔膜。这是母爱意识缺失、作者有意拒绝塑造良母形象的一个地方吧。

其次。再看王琦瑶与女儿薇薇的感情。

作为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可以分为为人女和为人母两个阶段,在为人女时她不能算是一位孝女,王母也不能说是一位良母,那么,为人母时王琦瑶是怎样一位母亲呢?

薇薇出生在六十年代,生的不如王琦瑶好看,“她时常听见人们议论,说女儿不如母亲漂亮,这使她对母亲心生妒忌。尤其当她长成少女的时候。她看到母亲依然显得年轻清秀的样子,便觉得自己的好看是母亲剥夺掉的。”对母亲的妒忌在薇薇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以至后来的穿衣烫发等事件,母女两人更是如同一对情敌一样相互比赛,相互竞争。确实,薇薇不是—位乖巧、孝顺、体贴母亲的女儿,她妒忌母亲的美貌,这应该是很多女孩在小时侯都有的现象,但是王琦瑶却偏要和女儿针锋相对,自己烫发不好看却讽刺女儿是“苏州小大姐”……王琦瑶身上没有—个母亲应有的母爱。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相对弱小使他们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权利决定某些事情,大人的随心所欲就决定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所以,她对薇薇的不乖巧、不孝

属于女性的历史。从而试图使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之对象化

的关系而存在。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统观全书,我们会发现:人物是鲜明的但是缺少“良母”形象,王安忆在这里有意无意地使“良母”形象缺失了。而这种身份的缺失却是一种独特的

以守为攻地反抗——“良母”身份是男权社会附加在女性身

上的角色。“王安忆在《人世的沉浮》跋文中写到: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有一股子硬劲的,……她们的硬不定是硬在‘攻’上。也在‘守’.你没有见过比她们更会受委屈了,不过不是逆来顺受的那种,而是付出代价、权衡得失的。”在<长恨歌)中,就是这种“以守为攻”的反抗。同时,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长恨歌>中。这种拒绝“良母”角色的反抗意识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母女(子)关系中。“母亲”这一形象显得模糊而缥缈。因此母女(子)关系也失去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温暖和亲情地彰显,母爱也因之隐藏、淡褪甚至消失。

首先,看主人公王琦瑶与其母亲的母女关系。

在开篇几章里n.乎没有关于王琦瑶家庭地描写。直至小说第三章<李主任>一节关于王琦瑶的父母才提到一点:“上海弄堂里的父母都是开明的父母,尤其王琦瑶这样的女儿,是由不得也由她。虽没出阁,也是半个客了。每天总是好菜好饭地招待,还得受些气的。”把未出阁的女儿当客待,这是王琦瑶与家庭与父母的陌生和隔膜。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如果家庭其乐融融,再开明的父母也不会对女儿不管不问,以至女儿做了别人的情人却把女儿当客待,如此

2010年第2期安徽文学

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脸,还当她是个好人似的和她理论。”在这里,本该有母爱播洒的地方,作家又一次把它隐藏起来了。甚至,蒋丽莉与三个儿子的关系也是如同陌生人一般:“她看见他们就生厌,除了对他们叫嚷。再没什么话说,他们既不怕她也不喜欢她,只是和父亲亲热。”

等薇薇男朋友——小林出现时,母女两个更像一对情

敌了。比如,在小林考试过后,王琦瑶请薇薇和小林吃饭,在餐馆里“接着薇薇点菜,大包大揽的,专挑贵重的点,是向小林摆阔,也是敲母亲竹杠。王琦瑶本想随她,但见她太不顾自己面子,有意要给她点颜色……”在这里。女儿嫌母亲防碍自己谈恋爱要敲母亲竹杠.母亲也因没面子要给女儿点“颜色”,俨然一对勾心斗角的情敌。哪里见得了母亲的宽容无私女儿的体贴孝顺?再看王琦瑶和薇薇小林去杭州旅游。母女在宾馆里吵嘴一节。王琦瑶因小林和薇薇独自去玩没等她而使小性子发脾气,全然是—个情敌而没有母亲的样子。“这母女俩向来不分尊卑上下,别人说她们像姐妹还不仅因为王琦瑶长得年轻。平时的口角就不少……”连

书中另一处表现母女(子)关系的便是康明逊和大妈、

生母之间的关系。康明逊是二太太生的,却是唯一的男孩“既是几方娇宠在一身。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做人”而且“他的一颗小小的心里,其实全是恃强凌弱,也是适者生

存的道理”,为讨大妈欢心就故意冷落生母。这对母子的感

情是“说不出的恨意”痛楚有多深这恨就有多大。

统观全书,表现家庭亲情观念的文字就少之又少。而占主要部分的王琦瑶与母亲和与薇薇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淡、隔膜、勾心斗角、自私、妒忌的母女关系,其他人物的母女(子)关系中也是这样一种既无奈又愤懑、既敌对

薇薇的口气都像吃醋的情敌一样说小林和母亲联合对付

她,还同小林:“你是和她好还是和我好?”由此可见.王琦瑶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作—位母亲。否则她不该吃女儿的醋和

又有血亲、既像母女又像仇人的不正常的关系。处处在该

彰显母爱之时却排斥了儒家文化极力推崇提倡的“良母”角色。这就是王安忆的母亲观。她不塑造“良母”.不要男权文

女儿争宠,她不自觉地把女儿看作了情敌。所以后来她和

老克腊走到一起我们也就不用惊讶。相反王琦瑶要是不吃女儿的醋就不是作者所要塑造的有点自恋的王琦瑶了。正是她的吃醋争宠才表现出她没把自己当母亲,她拒绝这个角色,这也正是王安忆所要的“非良母”的、母爱意识残缺的王琦瑶。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对母女关系是如同情敌一样的勾心斗角和自私。这种似情敌又似同辈的母女关系在薇薇结婚和出国时也时常表现出它的自私和冷漠。如给薇薇办嫁妆时,作为母亲王琦瑶有时候却会想薇薇的嫁妆与她有何相干?在后来薇薇向王琦瑶借戒指时。王琦瑶以为薇薇要的是金条,一阵心跳脸都涨红了。在薇薇要去美国时

化束缚在女性身上的角色,她要的是女性的自我,不为家庭

儿女所累的自由的自我。

二、结论

通过‘长恨歌),我们知道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不是仅从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来寻求女性个体的独立和两性的和谐,走出了一条王安忆式的女性救赎之路。”

郭丽在<解读<长恨歌>)一文中说“一个健康、自然、具

有日常性的作家是了不起的。他不会有意夸张苦难也不刻意躲避崇高。不故作绅士也不以流氓自居,这样的作家为数不多,比如王小波、余华、王安忆。平常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就是这种如王琦瑶般坦然、临危不

“王琦瑶心里犹豫要不要给她一块金条,但最终想到薇薇靠

的是小林,她靠谁呢?于是打消了念头。”母女分离本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最能表现母爱和亲情的无私和牵挂,但这里的王琦瑶却没有做母亲应有的那种对女儿的爱。而是表现了她的自私。这里也是母爱意识的缺失。母女都只能这

乱、不奢求也不退缩的“平常心”构成了王安忆在‘长恨歌>

中柔中带刚、以守为攻的女性意识。女性想解放,高呼口号、

样既愤巷又无奈、既斗争又相互依存着。

奢求成为独裁者都是虚妄,而从自身拒绝男权文化套在女

性身上的“孝女、贤妻、良母”角色才是作回女性自我之路。女性是人,是和男性一样的人,牺牲了同为人的自由平等换

塞妮亚在‘论王安亿小说创作的误区卜文中也提到母

女关系:“尤其是作品的后半部分和女儿薇薇的关系中,既没有写出印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贫穷时代母女相依为命的艰难,也没有写出苦难中母女的亲情……”但,这才是王安忆所要塑造的王琦瑶:不为世俗所困、带点自恋情结、拒绝无私母爱的流露和表达的“非良母”形象。

再看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母女(子)关系。

取男权文化的认可赞同,其实是一种依附于男性的生存状

态。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冷漠自私的母女(子)关系。拒绝了男权社会文化给女性这种“良母”角色的定位,拒绝了对男性的依附,以一种温和的、以守为攻的方式表达了对男权统治的反抗,让女性作回女性自己。

◆考文t:

在书中,除了以王琦瑶为中心的母女关系有较多的涉

及外。再—个就是蒋丽莉的母女关系了。蒋丽莉出生在一

个工厂主后定为资本家的家庭,但她却是—个带有理想化

和文艺腔的人。她的信仰和理想使她想脱离自己的家庭,

【l】甘文凝.王安忆‘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析.琼州大学学

报,2002,(9).

所以她与父母和兄弟如仇敌一般,而蒋丽莉的母亲则对孩

子是“奉承”的.不是正常的母爱。直到后来蒋丽莉病中母女二人的关系依然僵持不下。蒋母去看病中的女儿.带去

【2】王安忆.长恨歌.北京舴隶出版社。2000.

f3侏振江.论王安忆小说的童年忧伤.美与时代,2002,(4)

【4】塞妮亚.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文艺争鸣.2004,(1).【5】彭文忠.王安忆的女性救赎之路.理论与创作,2002,(2).

【6】郭丽.解读<长恨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X

的没有安慰关怀。却是“她坐下不到五分钟,就提出了十几条批评和建议。那些批评是否定一切,建议则是明知做不到

也是要提的……水瓶碎了,药洒了,那蒋丽莉的母亲煞白了

2010年第7.期安徽文学J_

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广玲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管系,河南·郑州,451450安徽文学(下半月)ANHUI LITERATURE2010,

参考文献(6条)

1.甘文凝 王安忆《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析 2002(9)2.王安忆 长恨歌 2000

3.朱振江 论王安忆小说的童年忧伤 2002(4)

4.赛妮亚 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期刊论文]-文艺争鸣 2004(1)5.彭文忠 王安忆的女性救赎之路[期刊论文]-理论与创作 2003(2)6.郭丽 解读《长恨歌》 2003(1)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邱单丹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 2007

中国古代文化里,女性实际处于“无名”状态,人类的母性历史无从展现,母女关系史更是不存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开始了对母亲形象以及母女关系的书写,对母爱的异口同声的赞美和歌颂,集中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女儿在母爱与情爱的矛盾中挣扎,展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对现代女性的争夺。三四十年代日益严峻的民族存亡危机时期,展示母亲的不幸和困苦生活成了女性作家笔下的重要内容,还出现了一批的献身精神与母性完美融合的伟大母亲形象。丁玲的《母亲》第一次着眼于母亲的觉悟与解放,讲述女性寻求自我的生命历程和互相同情支持的母女之爱。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则为了生存失去了母性内涵,颠覆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解构了崇高的人间血缘。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过于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女性的性别特征消失,母性与母女关系的描写处于消隐状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女作家又开始重拾母性并进行的深入思考,开始解构“贤妻良母”形象,对母亲生存价值进行深切关注。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母亲谱系的梳理和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通过建构新型母女关系,修复被男性叙述所遮蔽的女性生存历史。而如何形成不媚俗又不落入男性写作模式的“女性文学”的特区,则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wx201002022.aspx

授权使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xbgyswyjs),授权号:9da91c24-cd3a-478d-b6e9-9de2012aedb0

下载时间:2010年8月30日


相关内容

  • 缺失的父母
  • [摘 要]作为王安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长恨歌>描写了作为旧上海弄堂女儿王琦瑶的一生,从少女时代开始,到她意外身亡为止.王琦瑶的前半生可谓传奇而曲折,在她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实际上王安忆直接省略的王琦瑶的父亲,这个男人似乎就从未出现在王琦瑶的生命中.而在书中本应与王琦瑶互相依 ...

  •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
  • 摘 要:文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品<最蓝的眼睛>"金盏花"的象征意义."不发芽的金盏花"这个意向贯穿了整部小说,文章论述了"不发芽的金盏花"所蕴涵的伦理寓意,从而抨击白人文化对黑人的侵害, ...

  • 无可替代的母爱
  • [编者按:英国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也早有证实,母爱的满足是我们形成爱自己.爱别人.爱生命的基础,所以关乎人的一生.金秋十月,编辑部在此栏目开设专家谈心理系列之时,首先为您安排了"母爱"这堂课,也许您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抑 ...

  •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意识研究
  •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意识研究 李曦1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不管是"男孩危机"还是"女孩危机",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实质是教育的危机.家庭教育在儿童性别社会化中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中性别意识和性别公正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弄堂里的长恨歌
  • 作者简介:奉隆瑜,男,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教育.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小说家王安忆着墨描写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情感的都市小人物,在<长恨歌>里借描写柴米油盐的上海弄堂塑造典型的上海都市女性王琦瑶,也使得王琦瑶 ...

  • 时代的挽歌_解读王安忆的_长恨歌_
  • 第7卷 第1期 2005年3月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 men Educati onal College Vol . 7 No . 1Dec . 2005 时代的挽歌 ---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邱春晖 (, ) [摘 要]<长恨歌".通过她, ...

  • 大学语文试卷
  • 大学语文试卷 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警策之笔是 ( ) A 表里倶澄澈 B . 肝肺皆冰雪 C. 万象为宾客 D . 孤光自照 2.曾被 ...

  • 变形记感想
  • 成长的蜕变 周三下午,我们在于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2014年湖南卫视两期真人秀节目<变形记>第七季<山路弯弯>,主人公分别为来自重庆的城市叛逆男孩李锦鉴与广西的单亲兄妹韦志忠和韦方芳.<变形计>是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