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姐引发的微信打赏思考:网络募捐是否合法?

随着很多人成为“网红”,网络上的不少新兴事物也带来诸多“灰色地带”,比如说微信开通了打赏功能,于是有人利用该功能求助、募捐、卖文……那么,微信打赏引发的网络捐款是否合法?网络募捐又该如何规范?通过微信卖文赚取的收入该如何征税?无数的问题,正在等待我们逐一破解。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针对“罗一笑事件”,市政协委员、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主任、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淑惠认为,抛开商业营销因素的介入,单纯就罗一笑父亲撰文通过获取打赏得到帮助的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非社会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公开募捐。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目前《慈善法》已经对慈善募捐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个人求助仍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慈善募捐和个人求助一定要通过法律予以界定。

针对凤姐在公众号上发表《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获得超过20万元打赏一事,市人大代表、律师卫爱民认为,对喜欢的事物付钱是公民的自由,但受赏人处理赞赏资金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序良俗。市人大代表、律师张学兵则认为,如果用打赏的方式来变相地集资、募捐是有问题的,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定,打赏功能很容易被利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存在欺诈,甚至是非法集资的可能。

的确,法律法规在新生事物面前,总是相对滞后的,所以这也就在呼吁我们的立法部门、相关机构随时关注社会热点,尽快将网络上的灰色地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范畴。具体到频繁引发各种争议的微信打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区别对待”,要将各种情况区分开来,网络上常见的“标签”功能或许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比如说,在开通打赏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时,可以要求其添加标签,并由相关人员对关注量较大的文章进行监督,看看其标签是否符合规定。这些标签可以是“原创文章”,也可以是“个人求助”等等。

对于求点赞、求打赏的原创文章,只需要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如果是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起征点为800元。虽说主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是从现实来看,显然需要税务部门敦促相关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去准确计算和征收个人所得税。除了微信,很多网红通过直播赚取了不少收入,显然,这些收入也不能偷逃税款,否则个人所得税就会更进一步成为“工薪税”。

如果标签是“个人求助”,平台则应该要求其扫描并提供医院诊断证明之类的“证据”,以免个别骗子诈捐,虚构自己的惨状来博取同情,从而伤害大家的慈善之心。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不妨主动关注网络上的个人求助信息,核实后对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手。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人们对于传统机构办事效率慢的质疑。

至于网络上慈善募捐,就更需要“立规矩”,和个人求助严格区分开来。正如市政协委员陈淑惠所说:如果要发起慈善公开募捐,则必须是有公开募捐资质的慈善组织,通过民政系统备案公开募捐方案,且必须通过民政部规定的网络募捐平台才能够发布慈善公开募捐信息。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微信、直播创造了大咖、网红,就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去协助相关部门消除由此带来的“网灰”,让打赏、求助等等不至于伤害公众的善良与热情。

随着很多人成为“网红”,网络上的不少新兴事物也带来诸多“灰色地带”,比如说微信开通了打赏功能,于是有人利用该功能求助、募捐、卖文……那么,微信打赏引发的网络捐款是否合法?网络募捐又该如何规范?通过微信卖文赚取的收入该如何征税?无数的问题,正在等待我们逐一破解。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针对“罗一笑事件”,市政协委员、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主任、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淑惠认为,抛开商业营销因素的介入,单纯就罗一笑父亲撰文通过获取打赏得到帮助的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非社会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公开募捐。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目前《慈善法》已经对慈善募捐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个人求助仍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慈善募捐和个人求助一定要通过法律予以界定。

针对凤姐在公众号上发表《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获得超过20万元打赏一事,市人大代表、律师卫爱民认为,对喜欢的事物付钱是公民的自由,但受赏人处理赞赏资金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序良俗。市人大代表、律师张学兵则认为,如果用打赏的方式来变相地集资、募捐是有问题的,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定,打赏功能很容易被利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存在欺诈,甚至是非法集资的可能。

的确,法律法规在新生事物面前,总是相对滞后的,所以这也就在呼吁我们的立法部门、相关机构随时关注社会热点,尽快将网络上的灰色地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范畴。具体到频繁引发各种争议的微信打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区别对待”,要将各种情况区分开来,网络上常见的“标签”功能或许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比如说,在开通打赏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时,可以要求其添加标签,并由相关人员对关注量较大的文章进行监督,看看其标签是否符合规定。这些标签可以是“原创文章”,也可以是“个人求助”等等。

对于求点赞、求打赏的原创文章,只需要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如果是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起征点为800元。虽说主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是从现实来看,显然需要税务部门敦促相关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去准确计算和征收个人所得税。除了微信,很多网红通过直播赚取了不少收入,显然,这些收入也不能偷逃税款,否则个人所得税就会更进一步成为“工薪税”。

如果标签是“个人求助”,平台则应该要求其扫描并提供医院诊断证明之类的“证据”,以免个别骗子诈捐,虚构自己的惨状来博取同情,从而伤害大家的慈善之心。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不妨主动关注网络上的个人求助信息,核实后对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手。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人们对于传统机构办事效率慢的质疑。

至于网络上慈善募捐,就更需要“立规矩”,和个人求助严格区分开来。正如市政协委员陈淑惠所说:如果要发起慈善公开募捐,则必须是有公开募捐资质的慈善组织,通过民政系统备案公开募捐方案,且必须通过民政部规定的网络募捐平台才能够发布慈善公开募捐信息。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微信、直播创造了大咖、网红,就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去协助相关部门消除由此带来的“网灰”,让打赏、求助等等不至于伤害公众的善良与热情。


相关内容

  • 在不断的错误中坚持做对的事情
  • 5月4日上午,深圳奥一论坛发布了<为山西患脑瘤女孩郭小娟公开募捐>的倡议书.5月6日,论坛启动募捐救助活动.5月13日.5月20日,奥一网友.老西会网友两次为郭小娟上街卖艺募捐,截至5月26日,网友及社会捐款合计达152233.4元.6月6日,郭小娟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成功完成手术,6月2 ...

  • 网络募捐的信用危机
  • 网络募捐的信用危机 姓名:张德学号:1401303032 学院:中欧法学院日期:2015年1月6日 网络募捐的信用危机 摘要: 网络的广泛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网络募捐的发起随意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使得网络募捐遭受了严重的信息危机.随着新浪微公益等网络公益平台的推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 ...

  • 网络暴力:伪真相下一种情绪左右的舆论
  • [摘要]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格局,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网络暴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入手,分析从不知真相到获知真相这一过程中,网民受情绪左右下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伪真相下,网友偏激情绪引发 ...

  • 公权力介入公益募捐行为的正当性及其边界
  • 作者:刘志敏沈国琴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4)04-0075-05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慈善事业法终于列入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确定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起草.[1]与之相关的很多话题成为 ...

  • 网络平台的慈善捐款问题――继[慈善法]颁布之后
  • 摘 要:近日来,朋友圈疯转的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网络求助文引起了广大社会的关注,本来慈善捐款无可非议,却被有心的网友深挖出文章背后的真相,顿时哗然一片.这是继201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颁布后实施的第一个引起热议的网络慈善骗 ...

  • 2016全国两会 慈善法草案提交审议:以个人名义发起募捐属于违法
  • 我国首部慈善法的立法程序进入最后阶段.昨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说明. 之后,各代表团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进行审议. 慈善法草案历经11年立法之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目前形成的草案汇集了来自相关 ...

  • [慈善法]二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 (二次审议稿修改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慈善组织 第三章慈善募捐 第四章慈善捐赠 第五章慈善信托 第六章慈善财产 第七章慈善服务 第八章信息公开 第九章促进措施 第十章监督管理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 ...

  • 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 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受赠人.使用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各成员单 ...

  • 解放军文职面试技巧
  • [面试指导] 如何回答报考本岗位的解题技巧? 你为什么报考军队文职人员这个岗位?这是面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往往考查考生的求 职动机,以及对这一职业的认识和分析.如何回答,是每个考生都想知道的答案.但每个人 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得到题目的答题思路,考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