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自孟子提出这个观念以后,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为政治的大原则。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权势及武力为手段,而又假借仁义为口号的,这种政治就是“霸道”。中国历史自尧、舜、禹三代以后,政治路线变了,所行的差不多都是霸道。而行霸道的先决条件,必须自己先能为一个大国,也就是说国家本身的军事力量要强大,经济力量要雄厚,人民要众多,领土要广阔,等等。必须先具备这些厚实的国力,霸道才能行得通,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自周朝以来,王道就开始逐渐衰微了。

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说到人类文化衰微的演变,就感叹后世已失去了王道。世界大同思想体现于《礼运篇》中的一段,描写王道政治普遍实施以后理想的社会状况。他说,中国在上古时候的人类社会,就是这种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等而下之,王道的精神变了,王道的政治也没有了,但还可以致“升平”的社会;再等而下之,便是衰乱之世了。

而孟子在这里,就更加强调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去王道精神以后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义的“霸道”而已。但是他为霸业下了一个定义——霸业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行使治权。然而,纵使是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政权,要想图强称霸,还是要假借仁义之名,利用仁义做它的号召。换言之,霸道的政权、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国,如果不借仁义为名,还是不行,不能成为霸。历史上这类事例很多,一定要两者掺和来用,虽然有政权、有实力,但也还要借助仁义这块招牌。

例如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政治思想所标榜的“自由民主”,表面听上去无可厚非,其实真正的“自由民主”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讲的做到“王道”精神的一个渠道。可是直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国家民族中哪个真正做到了“自由民主”呢?即使有,也不过是假借自由民主之名而行霸权之实,不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吗?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再为王道下一个定义,“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为中心来施行仁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则不在乎土地是否广大,人民是否众多,武力是否强大,经济是否雄厚等问题了。他并且举出历史的例子作说明。这里要注意,引申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尧、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纯粹的、不着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这里所举的,是后世所称道的吊民伐罪——有所为而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这一典型,也往往被后世假借而利用。

他说,像商汤开始起来的时候,领土只有七十里;而周文王在开始建国的时候,领土也不过百里而已。幅员如此之小,他们却能够实行仁政,因为他们实行之初并不是企图扩大领土,成为大国,也没有其他的野心。那是以一个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动力,所以不需要假借一个大国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孟子更进一步引申王道精神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后世的霸道以权力、武力去征服别人、慑服别人,而在表面上被征服、慑服的那些人,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这种征服者。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力量不及,无法对抗,只好投降,作出服从的表示而已。

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比别人狠,比别人能干,比别人有钱有势,别人只有听你的,只好对你好了。譬如说你是一个有钱的老板,你公司里的职员因为要向你领薪水,只好听你的,但是他心里不服你,也不一定佩服你。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来服人的,是使别人内心高兴、心甘情愿去服从他,这就是王道。像孔子,只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既无财又无势,什么都没有,自己还一度落魄到没有饭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这些忠诚耿耿的学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着这位老师,连饿饭的时候都跟着老师一起饿饭。因为孔子的修养、道德使他们衷心地敬仰,故而服从他,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孔子也因此成为“素王”。这个“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称,也就是千秋万世的王,等于佛教尊称释迦牟尼佛为“空王”一样。空王的含义则更为豁达,什么都不要,他并不是想坐大殿里垂目而称王。你来烧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都是一样的极端高明。

孟子这一段画龙点睛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一句,点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业。素王不是争取一时的功名富贵,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一代王业。换句话说,真正的王道德业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行为,见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达的,如尧、舜、禹、汤、文、武;另一种便如孔子一样地有素王之尊,永垂万古。我们拿西方文化的名词来说,这是精神文化的王国,永远属于孔子的天下。

《孟子与公孙丑》

--------------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

中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尧、舜、禹可以说是如此,禹以后商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说到孔子,虽然他没有取天下,不过他取了另一个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王。素王是没有土地的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国的帝王,在文化王国中,他号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令万代。这样取天下,是历史上取天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

“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

所谓学道,学圣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种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们在历史哲学上,可以用两个观点来看,三代以上所谓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战功取天下。秦汉以后必须有功在人间,尤其是战功,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汉以后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讲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当时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为什么又说这样是“不足以取天下”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战功使人不能不服从。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

《老子他说》

----------------

中国有句古话,“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就把中国历史文化“王道”和“霸道”的界别说得一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唐尧、虞舜时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以下,尤其在东周以后,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权。在古汉语中的“假”字,不完全当作真假的假,假当作“借”字用。所谓“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说,虽然都是用权力来统治,但也必须借重仁义之道来作号召。

我们讲到这里,必须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文化不同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纳外族归附移民,不记宿仇,没有种族歧视的成见,除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因为中国文化,本来有“王道治天下”的传统,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义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实行了人类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种族歧视的狭隘胸襟。例如在这以后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国的历史事实,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作用。

就以历史的事实为证明,中华民族从来不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强权当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谦让”,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礼侵凌,加以感化而融归于整体“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的时代,印度佛教的禅宗达摩祖师,决定要“东渡”中国传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他说:“震旦有大乘气象。”换言之,所谓“大乘气象”,就正如佛说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国,确然具有慈悲(仁义)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义,是说“难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

《原本大学微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自孟子提出这个观念以后,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为政治的大原则。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权势及武力为手段,而又假借仁义为口号的,这种政治就是“霸道”。中国历史自尧、舜、禹三代以后,政治路线变了,所行的差不多都是霸道。而行霸道的先决条件,必须自己先能为一个大国,也就是说国家本身的军事力量要强大,经济力量要雄厚,人民要众多,领土要广阔,等等。必须先具备这些厚实的国力,霸道才能行得通,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自周朝以来,王道就开始逐渐衰微了。

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说到人类文化衰微的演变,就感叹后世已失去了王道。世界大同思想体现于《礼运篇》中的一段,描写王道政治普遍实施以后理想的社会状况。他说,中国在上古时候的人类社会,就是这种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等而下之,王道的精神变了,王道的政治也没有了,但还可以致“升平”的社会;再等而下之,便是衰乱之世了。

而孟子在这里,就更加强调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去王道精神以后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义的“霸道”而已。但是他为霸业下了一个定义——霸业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行使治权。然而,纵使是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政权,要想图强称霸,还是要假借仁义之名,利用仁义做它的号召。换言之,霸道的政权、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国,如果不借仁义为名,还是不行,不能成为霸。历史上这类事例很多,一定要两者掺和来用,虽然有政权、有实力,但也还要借助仁义这块招牌。

例如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政治思想所标榜的“自由民主”,表面听上去无可厚非,其实真正的“自由民主”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讲的做到“王道”精神的一个渠道。可是直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国家民族中哪个真正做到了“自由民主”呢?即使有,也不过是假借自由民主之名而行霸权之实,不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吗?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再为王道下一个定义,“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为中心来施行仁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则不在乎土地是否广大,人民是否众多,武力是否强大,经济是否雄厚等问题了。他并且举出历史的例子作说明。这里要注意,引申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尧、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纯粹的、不着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这里所举的,是后世所称道的吊民伐罪——有所为而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这一典型,也往往被后世假借而利用。

他说,像商汤开始起来的时候,领土只有七十里;而周文王在开始建国的时候,领土也不过百里而已。幅员如此之小,他们却能够实行仁政,因为他们实行之初并不是企图扩大领土,成为大国,也没有其他的野心。那是以一个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动力,所以不需要假借一个大国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孟子更进一步引申王道精神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后世的霸道以权力、武力去征服别人、慑服别人,而在表面上被征服、慑服的那些人,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这种征服者。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力量不及,无法对抗,只好投降,作出服从的表示而已。

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比别人狠,比别人能干,比别人有钱有势,别人只有听你的,只好对你好了。譬如说你是一个有钱的老板,你公司里的职员因为要向你领薪水,只好听你的,但是他心里不服你,也不一定佩服你。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来服人的,是使别人内心高兴、心甘情愿去服从他,这就是王道。像孔子,只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既无财又无势,什么都没有,自己还一度落魄到没有饭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这些忠诚耿耿的学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着这位老师,连饿饭的时候都跟着老师一起饿饭。因为孔子的修养、道德使他们衷心地敬仰,故而服从他,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孔子也因此成为“素王”。这个“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称,也就是千秋万世的王,等于佛教尊称释迦牟尼佛为“空王”一样。空王的含义则更为豁达,什么都不要,他并不是想坐大殿里垂目而称王。你来烧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都是一样的极端高明。

孟子这一段画龙点睛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一句,点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业。素王不是争取一时的功名富贵,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一代王业。换句话说,真正的王道德业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行为,见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达的,如尧、舜、禹、汤、文、武;另一种便如孔子一样地有素王之尊,永垂万古。我们拿西方文化的名词来说,这是精神文化的王国,永远属于孔子的天下。

《孟子与公孙丑》

--------------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

中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尧、舜、禹可以说是如此,禹以后商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说到孔子,虽然他没有取天下,不过他取了另一个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王。素王是没有土地的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国的帝王,在文化王国中,他号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令万代。这样取天下,是历史上取天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

“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

所谓学道,学圣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种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们在历史哲学上,可以用两个观点来看,三代以上所谓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战功取天下。秦汉以后必须有功在人间,尤其是战功,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汉以后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讲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当时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为什么又说这样是“不足以取天下”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战功使人不能不服从。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

《老子他说》

----------------

中国有句古话,“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就把中国历史文化“王道”和“霸道”的界别说得一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唐尧、虞舜时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以下,尤其在东周以后,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权。在古汉语中的“假”字,不完全当作真假的假,假当作“借”字用。所谓“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说,虽然都是用权力来统治,但也必须借重仁义之道来作号召。

我们讲到这里,必须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文化不同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纳外族归附移民,不记宿仇,没有种族歧视的成见,除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因为中国文化,本来有“王道治天下”的传统,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义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实行了人类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种族歧视的狭隘胸襟。例如在这以后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国的历史事实,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作用。

就以历史的事实为证明,中华民族从来不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强权当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谦让”,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礼侵凌,加以感化而融归于整体“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的时代,印度佛教的禅宗达摩祖师,决定要“东渡”中国传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他说:“震旦有大乘气象。”换言之,所谓“大乘气象”,就正如佛说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国,确然具有慈悲(仁义)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义,是说“难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

《原本大学微言》


相关内容

  • 南怀瑾老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
  • 唯读书可改变气质 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宗门风行此语,传诵千古.今试思六祖所谓心动,为指此意识之心,抑另有其义?如指此心,禅宗之徒,用功得至身定心空,万缘都寂,其他外境之风动也好,幡动也好,与我了不相关,即自肯曰:我已明得六祖之意,已明此心矣.苟如此,禅宗之 ...

  •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 ...

  •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 教师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 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 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q ...

  • 南怀瑾老师讲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 正文: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至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多年,也带过硕 ...

  •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 ...

  • [论语]共读,不重则不威.
  • [共读内容] 0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导读学者] 张国明: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韩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孙福万: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崔圣: [論語晨讀]第61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 ...

  • 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的佛缘
  • 身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弟子,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发动企业运动运用的文化功底 是佛学.老庄之类的,在国内算得上无出其右,这让人不由得想到了当年国民革 命军北伐时的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就是用佛学治军的.这一点从海航的内部培训体 系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进海航的第一课就是听陈峰开讲<人道,做人的学 问> ...

  • 王学信:我与恩师南怀瑾先生的情谊
  • 时间:2013-01-30 12:59:25  来源:  作者: 作者: 王学信 2012年9月下旬,笔者突感内心烦躁不安,有几个夜晚虽勉强入眠,仍难安寝.每至凌晨,一夕数惊,终难再睡,遂挨至东方破晓.然心有疑惑,不知究为何故. 9月30日正值中秋佳节,心思恍惚中,我前往宣南看望九旬老母.见老母精神 ...

  • 漫谈中国文化
  • 读<漫谈中国文化>有感 南怀瑾先生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作者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