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菊》,了解内容,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师: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师: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3)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课文: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1)读一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溢:流出、散发出。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3)齐读句子。

3、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1)读一读句子,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2)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3)出示图片,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媒体出示: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

重的霜已经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

(4)师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板书: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2、师引读全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它的香味( )。它的花瓣( )。它的颜色( )。 菊花本性( ),严冬,当霜冻降临时,( )。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4、师总结: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菊花的清香四溢、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品格高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五、拓展作业。

1、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文学家曾写过关于菊花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媒体出示: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布置作业:

(1)背诵古文《菊》。

(2)积累描写菊花的诗句。 板书:

*14、古文二则

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14、古文二则(菊)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菊》,了解内容,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师: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师: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3)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课文: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1)读一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溢:流出、散发出。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3)齐读句子。

3、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1)读一读句子,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2)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3)出示图片,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媒体出示: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

重的霜已经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

(4)师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板书: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2、师引读全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它的香味( )。它的花瓣( )。它的颜色( )。 菊花本性( ),严冬,当霜冻降临时,( )。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4、师总结: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菊花的清香四溢、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品格高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五、拓展作业。

1、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文学家曾写过关于菊花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媒体出示: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布置作业:

(1)背诵古文《菊》。

(2)积累描写菊花的诗句。 板书:

*14、古文二则

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相关内容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含答案)
  • <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 ...

  • 28古文二则教案
  • 28.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 ...

  •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26.古文二则导学案
  • 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 习 目 标: ⒈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能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了解孟子及著作 1.孟子,名,字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 .孟子主张&qu ...

  • [古文二则]教案
  • <古文二则>教案 龙台中学初三语文组 执笔人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讲解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 ...

  •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 ...

  • 医古文职称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上海市卫生系统中医药从业人员 水平能力测试医古文大纲 (2015年) 目 录 一.考试用书„„„„„„„„„„„„„„„„„„ 1 二.考试目的„„„„„„„„„„„„„„„„„„ 1 三.考试试题类型„„„„„„„„„„„„„„„„ 1 四.考试时间„„„„„„„„„„„„„„„„„„ 1 五.考 ...

  • 21.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课文讲义
  • 21.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课文讲义 一.基础梳理 1.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 ...

  • 范晔[后汉书古文二则]教案及反思
  • 范晔<后汉书 古文二则>教案及教学反思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1.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立志做清正廉洁的人.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 ...

  • 七年级下册
  • 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问题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 体会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