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半山实验小学 周德颖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占28%;四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从数据中显而易见,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
一半。”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再次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学科性质”中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以上的信息中,我开始重新思考对略读课文的价值取向,开始思考文本的“另一半”——语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指导我们学员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实践的时候,告诫我们关注“基于阅读,面向写作”八个字。事实上,这正是对此理念的高度概括。在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去实践,朝着“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的目标靠近,而迈出的第一步,就
是对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上。
一、 依据文本特色
选入人教版四年级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颇多,虽然单元整组是根据主题编排,但是名家之作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的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
法,引申、借鉴到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中。
1. 关注用词
“字”、“词”、“句”、“段”、“篇”,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
句单位,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四上第四课《火烧云》一课中,为了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作者
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表示颜色的词。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用词的多样就可见一斑。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
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
首先,让学生画下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为这些词语分类,让学生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有“ABB”、“半……半……”、“事物名称+表示颜色的字”三种类型。适时进行词语的拓展,并尝试在写花展、霓虹灯等语境中
运用不同类型的颜色词。
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虽然不一定就能生根发芽,但是有意识地关注
词语的丰富性,不断播种、浇水、施肥,相信总有种子会发芽的。
2.关注句式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习生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就逐步学习运用常用的句式。到了小学中段,虽然句子的构成不会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有些句式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段落的组成起到了“主轴”的作用,那就有必要引导学生
关注。
四上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有这样一段: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从„„到„„”的句式写出了大峡谷水的千姿百态,山的神来之笔,相同句式的两次反复更突显大峡谷山水变化之神奇,是很好的语用点。
再如这课中第一段引出大峡谷: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发差,构成了
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一个是„„一个是„„”的句式,不仅清楚地介绍了青藏高原的两个“世界之最”,以人们熟知的珠穆朗玛峰自然引出雅鲁藏布大峡谷,而且将这一“高”,
一“深”的巨大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强烈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四上第十九课《秦兵马俑》中一段精彩的描写。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
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有的„„好像„„”句式的反复运用,将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刻画鲜明,
将描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真是精彩。
3.关注情节
情节的跌宕起伏是故事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有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句段,没有丰富的修辞,语言平实,叙述淡然,比如四上第二十四课《给
予是快乐的》一课。
除内容外,它的语用价值在哪里。我以为,在两次的错误推断,两次的出乎意料。正是这两次依照常理推断的错误,体现出小男孩对残疾弟弟深深的情感,也让原本“平静”的故事情节,出现“波澜”,在每一次“起伏”中,可以让学
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4.关注描写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这种整体教学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到文章的描写,以及语言风格。因为作者的国籍、经历、喜好、所处环境等因素都会体现在字里
行间。
四上第四单元《白鹅》与《白公鹅》的组合,《猫》与《母鸡》的组合,正
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文本在描写上异同的最佳阵地。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作家用词的不同:《白鹅》中的“鹅老爷”、“堂倌”,《白公鹅》中的“海军上将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与描写的关系:对《猫》的喜爱,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形贬实褒”的语言技巧:《白公鹅》中的“糟糕”、“划为”、“地盘”、“打官司”、“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赖在那里”,“厮打”,“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勾
当”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包含情感的用词:《猫》中的“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拟人的修辞手法下,作家都是“各显神通”。
5.关注成文
文章是一个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合一定有其道理。四下第八课《将心比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全文看,它用“事例列举+启示”的方式构段成文,第一段略写一个事例,第二段详写第二个事例,第三段启示。非常清晰,简
单地成文,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模仿。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三段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体会两件事例在详略及先后安排上的用意。学生不难发现,第一则事例略写,第二则事例详写;第一则事例是听奶奶讲的,因此略写,第二则事例是我与妈妈亲身经历的,所以详写;略写事例作为开头,与结尾做一平衡,详写事例作为“猪肚”,重心稳定。同时
也为下一个单元写启示类的文章提供一条思路。
6.关注体裁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穿插其他文体的阅读。那么对于这偶尔出现的文体,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考虑一下编
者的意图了。
四上第二十八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编排在“成长故事”这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与前三课不同的是,本课是两封书信。再看这一单元的习作菜单中有这样一项: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
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如果,单元习作指导要放在书信的写作上,那么这课教学的语用点就要放在
怎样写书信上,包括书信特有的格式,以及给人回信的方法。
7.关注原文
入选人教版教材的文章,很多都进行了修改,做这些修改自然有编者的意图。而通过与原文对照的方式,能让学生接近编者的意图,体会文字变化带来的不同
理解。
例如四下选学课文《生命的药方》结尾是: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
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
而胡建国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
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球鞋。
教学策略: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编者在把文章选入教材时,对结尾做了一
字的改动。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
其实,不管学生喜欢哪个结尾,都是正确的,因为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情。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也不在于此,而是想让学
生体会到文字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字。
二、依据学生现状
我以为,教学之所以极具挑战就在于“因人而异”四字上。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生生之间,班班之间,校校之间。很多时候,一个班能顺利进行的学习,在另一个班就不一定可行,这才需要教育机智,以及对学生的预测。“读懂儿童”
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之一。
1.学生需要什么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的目标中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
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是中段习作的底限目标。很多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把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事实上,只有做到了将内容写清楚,才能在第三学段实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一定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我们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时也可适时关注。
四上《母鸡》一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三幅画面,几个动词,将母鸡如何警戒起来写得清楚而具体。 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怎样把母鸡警戒起来写清楚的,并且拓展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阅读”,“操场上热烈欢呼”,“窃
窃私语,议论纷纷”等场面的描写上,学生对于“写清楚”这一要求会更懂得怎
样去做。
2.学生缺失什么
在教育科研上,有一项重要的策略就是“诊断”,教学也具有诊断功能。“诊断”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教学要“对症下药”。只有“对症”的“药”才能起到“病
除”的效果。
学生特别喜欢写童话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也特别多地运用对话这一描写方
法。可是在运用之初,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文章:
小松鼠说:“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小刺猬说:“好的!”
小松鼠回答说:“那我们一起走吧!”
小刺猬说:“我叫上小猪一起去。”
……
问题很明显,单一的对话描写方式大大削弱了童话的吸引力。其实,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如四上《幸福是什么》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
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
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单一上的缺失,体会、发
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做得细致一些,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写法。不仅写出谁说,而
且要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
3.学生忽视什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过程,阅读文章后,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毕竟是四年级的孩子,无论他的阅读能力多高,对于文章的细节往往容易忽略。而这些细节的描写,又往往是文章“点睛之笔”的
绝妙所在。
四下选学课文中有一篇《生命的药方》,我想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会紧扣课题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药方”的含义。这固然不错,但是在解读文本时,
我注意到两处星星的描写,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比较:这两处的星星是随便写写的吗?有没有别的含义?
第一处:他们刚刚出发,看见满天的星星,艾迪告诉德诺到了新奥尔良,找到费医生,他就可以像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了。这实际上就是给了德诺活下去的
勇气和希望,满天闪烁的星星,就是满天闪烁的希望呀。
可是第二处,读。——这是德诺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一个梦。
走了很远的路,船破进水了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睡在随身的帐篷里,咳嗽越来越厉害,药也快吃完了,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诺再
想到自己得的艾滋病,内心是一种(绝望)。
人们常说,梦是一个人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你看到了德诺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内心世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德诺那种孤独和绝
望。
引导学生关注“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 一个人”、“ 找不到回来的路”、“二百亿年前”。并将周围人对德诺的歧视、疏远整合教学,提示还会
梦到什么?
那种被歧视、被排斥的绝望胜过身体上的病痛千百倍,所以在德诺看来星星
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
总结:什么叫好作文,一篇好作文没有一处闲笔,连星星也是传递情感的纽
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于思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景物描写辅助情感表达的细节容易忽略,而这样的描写能够对文章起到“增光添彩”的
作用,以此作为语用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语用点的教学选择
作为“定篇”来教的文本本身极具魅力,就拿四下第二十二课《牧场之国》来说:首段点题,引出下文的写法;第二段多种手法表现“静”的特色;语言朴素的特点;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不同及搭配;四个“真正的荷兰”体悟的不同与提升;第五段以动衬静的写法;全文动静结合的写法等等,都是不
错的语用点。
文本可教的语用点很多,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用点下手,同时考量此语用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错过了这篇文章的语用点,下一篇就没有那么典型了。而其他文章也有的写法,可以暂时搁置,分散到下一篇文章中再学。
在第一次试教《牧场之国》时,我选择的语用点是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
分结构的不同及运用:
拓展写话
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还有“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请你看看这些图片,选择这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也来写写“真
正的荷兰” 。
出示花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水之国的一系
列图片,学生尝试写作。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汇报。
试教结束后,我冷静思考这个语用点的选择。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它并不是最好的。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是构段最基本的形式,在今后的课文中肯定还会大量出现,而以动衬静的写法《牧场之国》一课却是本册课文中最典型的,也是唯一最集中的,错过就太可惜了。因此,在下一次试教时我将语用难点进行了调整:
设疑:这一段,也是写静,第二段也是写静,你们感受一下,哪一段更静?(学生会发现,第二段就是一静到底,而第五段有声音)把有声音的句子画下来。 你看!这一句话,出示: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
一片寂静。(你发现什么?)
预设:(以动衬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写动是为了衬托出那儿的静。正是因为安静,那偶尔的汽笛声也就明显了。(生1:只有汽笛声。生2:偶尔传来)联系生活实际:原来静是需要动来衬托的,这就好比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
专注地考试,这时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听得到。
总结:静是要衬的,正像南朝〃王籍在《入若邪溪》中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像我们在《七月的天山》中读到的——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
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同样的写法,这段还有没有?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在平时的习作中,你会
不会用这种方法?(适当举例)
在一个文本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语用点实为难得,实为珍贵,要尽可能多地调动、整合教材资源对此语用点进行捶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像虞大明老师所说:“这好比设计一套“组合拳”,一下接着一下,敲打结实了。对“以动衬静”写法的处理,有课内,有课外,有现代,有古代,有指导,有运用,努
力去实现略读课文取舍有度,难点突破的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虞老师在《略读课文教学——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以突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其次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最后是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
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探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半山实验小学 周德颖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占28%;四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从数据中显而易见,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
一半。”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再次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学科性质”中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以上的信息中,我开始重新思考对略读课文的价值取向,开始思考文本的“另一半”——语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指导我们学员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实践的时候,告诫我们关注“基于阅读,面向写作”八个字。事实上,这正是对此理念的高度概括。在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去实践,朝着“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的目标靠近,而迈出的第一步,就
是对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上。
一、 依据文本特色
选入人教版四年级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颇多,虽然单元整组是根据主题编排,但是名家之作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的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
法,引申、借鉴到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中。
1. 关注用词
“字”、“词”、“句”、“段”、“篇”,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
句单位,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四上第四课《火烧云》一课中,为了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作者
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表示颜色的词。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用词的多样就可见一斑。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
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
首先,让学生画下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为这些词语分类,让学生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有“ABB”、“半……半……”、“事物名称+表示颜色的字”三种类型。适时进行词语的拓展,并尝试在写花展、霓虹灯等语境中
运用不同类型的颜色词。
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虽然不一定就能生根发芽,但是有意识地关注
词语的丰富性,不断播种、浇水、施肥,相信总有种子会发芽的。
2.关注句式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习生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就逐步学习运用常用的句式。到了小学中段,虽然句子的构成不会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有些句式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段落的组成起到了“主轴”的作用,那就有必要引导学生
关注。
四上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有这样一段: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从„„到„„”的句式写出了大峡谷水的千姿百态,山的神来之笔,相同句式的两次反复更突显大峡谷山水变化之神奇,是很好的语用点。
再如这课中第一段引出大峡谷: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发差,构成了
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一个是„„一个是„„”的句式,不仅清楚地介绍了青藏高原的两个“世界之最”,以人们熟知的珠穆朗玛峰自然引出雅鲁藏布大峡谷,而且将这一“高”,
一“深”的巨大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强烈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四上第十九课《秦兵马俑》中一段精彩的描写。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
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有的„„好像„„”句式的反复运用,将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刻画鲜明,
将描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真是精彩。
3.关注情节
情节的跌宕起伏是故事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有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句段,没有丰富的修辞,语言平实,叙述淡然,比如四上第二十四课《给
予是快乐的》一课。
除内容外,它的语用价值在哪里。我以为,在两次的错误推断,两次的出乎意料。正是这两次依照常理推断的错误,体现出小男孩对残疾弟弟深深的情感,也让原本“平静”的故事情节,出现“波澜”,在每一次“起伏”中,可以让学
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4.关注描写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这种整体教学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到文章的描写,以及语言风格。因为作者的国籍、经历、喜好、所处环境等因素都会体现在字里
行间。
四上第四单元《白鹅》与《白公鹅》的组合,《猫》与《母鸡》的组合,正
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文本在描写上异同的最佳阵地。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作家用词的不同:《白鹅》中的“鹅老爷”、“堂倌”,《白公鹅》中的“海军上将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与描写的关系:对《猫》的喜爱,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形贬实褒”的语言技巧:《白公鹅》中的“糟糕”、“划为”、“地盘”、“打官司”、“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赖在那里”,“厮打”,“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勾
当”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包含情感的用词:《猫》中的“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拟人的修辞手法下,作家都是“各显神通”。
5.关注成文
文章是一个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合一定有其道理。四下第八课《将心比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全文看,它用“事例列举+启示”的方式构段成文,第一段略写一个事例,第二段详写第二个事例,第三段启示。非常清晰,简
单地成文,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模仿。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三段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体会两件事例在详略及先后安排上的用意。学生不难发现,第一则事例略写,第二则事例详写;第一则事例是听奶奶讲的,因此略写,第二则事例是我与妈妈亲身经历的,所以详写;略写事例作为开头,与结尾做一平衡,详写事例作为“猪肚”,重心稳定。同时
也为下一个单元写启示类的文章提供一条思路。
6.关注体裁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穿插其他文体的阅读。那么对于这偶尔出现的文体,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考虑一下编
者的意图了。
四上第二十八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编排在“成长故事”这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与前三课不同的是,本课是两封书信。再看这一单元的习作菜单中有这样一项: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
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如果,单元习作指导要放在书信的写作上,那么这课教学的语用点就要放在
怎样写书信上,包括书信特有的格式,以及给人回信的方法。
7.关注原文
入选人教版教材的文章,很多都进行了修改,做这些修改自然有编者的意图。而通过与原文对照的方式,能让学生接近编者的意图,体会文字变化带来的不同
理解。
例如四下选学课文《生命的药方》结尾是: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
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
而胡建国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
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球鞋。
教学策略: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编者在把文章选入教材时,对结尾做了一
字的改动。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
其实,不管学生喜欢哪个结尾,都是正确的,因为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情。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也不在于此,而是想让学
生体会到文字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字。
二、依据学生现状
我以为,教学之所以极具挑战就在于“因人而异”四字上。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生生之间,班班之间,校校之间。很多时候,一个班能顺利进行的学习,在另一个班就不一定可行,这才需要教育机智,以及对学生的预测。“读懂儿童”
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之一。
1.学生需要什么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的目标中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
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是中段习作的底限目标。很多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把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事实上,只有做到了将内容写清楚,才能在第三学段实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一定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我们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时也可适时关注。
四上《母鸡》一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三幅画面,几个动词,将母鸡如何警戒起来写得清楚而具体。 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怎样把母鸡警戒起来写清楚的,并且拓展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阅读”,“操场上热烈欢呼”,“窃
窃私语,议论纷纷”等场面的描写上,学生对于“写清楚”这一要求会更懂得怎
样去做。
2.学生缺失什么
在教育科研上,有一项重要的策略就是“诊断”,教学也具有诊断功能。“诊断”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教学要“对症下药”。只有“对症”的“药”才能起到“病
除”的效果。
学生特别喜欢写童话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也特别多地运用对话这一描写方
法。可是在运用之初,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文章:
小松鼠说:“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小刺猬说:“好的!”
小松鼠回答说:“那我们一起走吧!”
小刺猬说:“我叫上小猪一起去。”
……
问题很明显,单一的对话描写方式大大削弱了童话的吸引力。其实,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如四上《幸福是什么》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
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
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单一上的缺失,体会、发
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做得细致一些,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写法。不仅写出谁说,而
且要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
3.学生忽视什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过程,阅读文章后,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毕竟是四年级的孩子,无论他的阅读能力多高,对于文章的细节往往容易忽略。而这些细节的描写,又往往是文章“点睛之笔”的
绝妙所在。
四下选学课文中有一篇《生命的药方》,我想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会紧扣课题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药方”的含义。这固然不错,但是在解读文本时,
我注意到两处星星的描写,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比较:这两处的星星是随便写写的吗?有没有别的含义?
第一处:他们刚刚出发,看见满天的星星,艾迪告诉德诺到了新奥尔良,找到费医生,他就可以像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了。这实际上就是给了德诺活下去的
勇气和希望,满天闪烁的星星,就是满天闪烁的希望呀。
可是第二处,读。——这是德诺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一个梦。
走了很远的路,船破进水了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睡在随身的帐篷里,咳嗽越来越厉害,药也快吃完了,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诺再
想到自己得的艾滋病,内心是一种(绝望)。
人们常说,梦是一个人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你看到了德诺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内心世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德诺那种孤独和绝
望。
引导学生关注“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 一个人”、“ 找不到回来的路”、“二百亿年前”。并将周围人对德诺的歧视、疏远整合教学,提示还会
梦到什么?
那种被歧视、被排斥的绝望胜过身体上的病痛千百倍,所以在德诺看来星星
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
总结:什么叫好作文,一篇好作文没有一处闲笔,连星星也是传递情感的纽
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于思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景物描写辅助情感表达的细节容易忽略,而这样的描写能够对文章起到“增光添彩”的
作用,以此作为语用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语用点的教学选择
作为“定篇”来教的文本本身极具魅力,就拿四下第二十二课《牧场之国》来说:首段点题,引出下文的写法;第二段多种手法表现“静”的特色;语言朴素的特点;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不同及搭配;四个“真正的荷兰”体悟的不同与提升;第五段以动衬静的写法;全文动静结合的写法等等,都是不
错的语用点。
文本可教的语用点很多,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用点下手,同时考量此语用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错过了这篇文章的语用点,下一篇就没有那么典型了。而其他文章也有的写法,可以暂时搁置,分散到下一篇文章中再学。
在第一次试教《牧场之国》时,我选择的语用点是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
分结构的不同及运用:
拓展写话
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还有“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请你看看这些图片,选择这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也来写写“真
正的荷兰” 。
出示花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水之国的一系
列图片,学生尝试写作。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汇报。
试教结束后,我冷静思考这个语用点的选择。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它并不是最好的。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是构段最基本的形式,在今后的课文中肯定还会大量出现,而以动衬静的写法《牧场之国》一课却是本册课文中最典型的,也是唯一最集中的,错过就太可惜了。因此,在下一次试教时我将语用难点进行了调整:
设疑:这一段,也是写静,第二段也是写静,你们感受一下,哪一段更静?(学生会发现,第二段就是一静到底,而第五段有声音)把有声音的句子画下来。 你看!这一句话,出示: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
一片寂静。(你发现什么?)
预设:(以动衬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写动是为了衬托出那儿的静。正是因为安静,那偶尔的汽笛声也就明显了。(生1:只有汽笛声。生2:偶尔传来)联系生活实际:原来静是需要动来衬托的,这就好比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
专注地考试,这时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听得到。
总结:静是要衬的,正像南朝〃王籍在《入若邪溪》中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像我们在《七月的天山》中读到的——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
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同样的写法,这段还有没有?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在平时的习作中,你会
不会用这种方法?(适当举例)
在一个文本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语用点实为难得,实为珍贵,要尽可能多地调动、整合教材资源对此语用点进行捶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像虞大明老师所说:“这好比设计一套“组合拳”,一下接着一下,敲打结实了。对“以动衬静”写法的处理,有课内,有课外,有现代,有古代,有指导,有运用,努
力去实现略读课文取舍有度,难点突破的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虞老师在《略读课文教学——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以突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其次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最后是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
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