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先生继承全面、文武并重、多才多艺,因而他的“唐派”艺术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同时由唐韵笙先生创立的“唐派”艺术也是京剧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中,在东北形成的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

唐韵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全国,并享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的赞誉。

唐韵笙原名石斌魁,1903年12月28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沈阳,属于满族正红旗。其祖父石秀川随清军到福建当差,后在福州定居。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全家靠其祖父从事编织竹柳手艺维持生活。1911年艺人唐景云夫妇带戏班子到福州演出,住在石家居住的大院内,石斌魁常看他们练功、拉弦、吊嗓,围着唱戏的跑前跑后,迷上了京剧。1912年唐景云戏班子演出合同期满,要回上海,想要收小斌魁为徒弟,征得石秀川的同意,签了为期八年的契约,成为唐景云的徒弟。9岁的石斌魁随同戏班子到上海,从师学艺,开始了舞台生涯。

唐景云夫妇无子女,特别喜欢小斌魁,每天教他练功,请先生教他京剧老生戏。由于小斌魁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不长时间就学会了刘(鸿声)派戏《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碰碑》和汪(笑侬)派戏《张松地图》、《马前泼水》、《打渔杀家》等老戏。1913年,年仅10岁的石斌魁在上海老天蟾舞台登台演《辕门斩子》。首场演出成功,一连三天都博得观众喝彩。唐景云将小斌魁改名为“唐韵笙”,取声音为笙管笛箫的悠扬而富于韵味之意,又认为义子。唐景云除了倾注全部心血教徒弟以外,还求师访友向韵笙传授技艺。带他在山东、河北、东北一带边学艺边演出。1916年到哈尔滨演出,崭露头角的唐韵笙与享名已久的艺术家喜彩凤、月明珠合作大获成功。《远东报》称其为“纯粹角”,成为庆丰戏园的台柱。

1919年,唐韵笙随师到上海。当时上海老天蟾舞台邀来驰名南北的尚小云、谭小培(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之子)演出期满,邀请唐韵笙接演。当时这个剧场荟聚了全国各路名角,挂头牌的是小达子(李桂春),还有著名武生杨瑞亭、名旦赵君玉。这些人对唐韵笙才华很常识,都愿意提携他,与他搭档。小达子与唐韵笙合演《新十八扯》轰动一时,杨瑞亭与唐韵笙合演《目莲僧救母》成为当时最叫座的戏之一。唐韵笙演出的《李陵碑》、《洪羊洞》、《辕门斩子》、《空城计》、《献西川》,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正在吉林演出的唐韵笙发现自己嗓子进入变声期,不能唱了。在前辈的开导下,他每天又读书又练功。读起了《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特别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书中的情节、英雄人物的形象扣动了他的心弦,立志要把书中的故事、人物呈现于舞台上。每天清晨冒着零下30℃的严寒穿着3寸厚底靴,腿绑沙袋,到山顶上喊嗓。从开始说不出话,后来出一点小声,坚持喊,嗓音逐渐恢复。在嗓子没有恢复前便专注练武功。向前辈学习武戏《杀四门》、《铁笼山》、《百骑劫营》、《长坂坡》、《八大锤》等。由于变声期嗓子问题,使他从单一的老生发展到文武老生兼武生,开拓出一个艺术新天地。这期间他又结识了悟澈和尚谈论佛法禅宗。和尚给他讲了许多历史、佛学、文化、艺术知识,促进了他的文化意识。他认识一个演员要形成自己独创的一派,必须有自己的剧目。于是他着手编写剧本,从《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中取材,编出列国戏《驱车战将》、殷代故事《鹿台恨》、《陈十策》。三年后,嗓音恢复,而且变得又宽又亮,1922年在吉林演出大获成功。

1925年4月,唐韵笙从东北来到天津,在广和楼演出《五星连珠》、《刀劈三关》、《贩马记》等。5月在新明大戏院与尚小云、言菊朋等艺术大师合作,唐韵笙在前边演《冀州城》,后面由尚小云、言菊朋、筱翠花、晚香玉等合演《红鬃列马》压轴。唐韵笙初识尚小云,得到一次向名家学习的机会。几天后梅兰芳、王凤卿到天津演出,唐韵笙又获得观摩学习的机会。

这年五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和工人大罢工。消息传到天津,唐韵笙奔走四方,倡议义演,为支援罢工工人募捐,这个倡议得到各方面响应,观众也踊跃前往买票,唐韵笙的爱国之心受到称赞。

1930年夏,唐韵笙在山东演出,周信芳也在山东,就邀请唐韵笙合作。唐韵笙搭入周的班社,有时各演各的戏,有时同台合演连本戏。在《汉刘邦》里,周饰刘邦,唐饰韩信;在《扫除日害》里,周饰白胡子老头,唐饰后羿;在《八仙得道》里周饰张果老,唐饰韩湘子。唐佩服敬重周在艺术上的修养,周赏识唐的才华和禀赋。

1932年夏,唐韵笙剧团分水陆两路向日伪统治下的奉天(沈阳)进发,王凤奎等十多人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再转奉天。唐韵笙从天津乘火车直达奉天。没想到走水路的十几人在营口海关被日本兵搜出唐韵笙编的剧本《扫除日害》,其中有台词“不除日害,国无宁日”,日本兵立刻把这十几个人抓起来,还要到奉天抓唐韵笙。消息传到奉天,唐韵笙在朋友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改名为“李根发”躲进一家小旅店,在那读书写剧本。他利用几个月不能演出的机会,写出了悲壮的爱国剧作《闹朝扑犬》,在这出戏里,他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春秋时期一个奸佞用恶犬伤人的故事,含蓄地揭露和鞭挞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残害人民的罪行,赞扬了不畏强暴的仁人志士。(李雪垠/文)

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先生继承全面、文武并重、多才多艺,因而他的“唐派”艺术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同时由唐韵笙先生创立的“唐派”艺术也是京剧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中,在东北形成的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

唐韵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全国,并享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的赞誉。

唐韵笙原名石斌魁,1903年12月28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沈阳,属于满族正红旗。其祖父石秀川随清军到福建当差,后在福州定居。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全家靠其祖父从事编织竹柳手艺维持生活。1911年艺人唐景云夫妇带戏班子到福州演出,住在石家居住的大院内,石斌魁常看他们练功、拉弦、吊嗓,围着唱戏的跑前跑后,迷上了京剧。1912年唐景云戏班子演出合同期满,要回上海,想要收小斌魁为徒弟,征得石秀川的同意,签了为期八年的契约,成为唐景云的徒弟。9岁的石斌魁随同戏班子到上海,从师学艺,开始了舞台生涯。

唐景云夫妇无子女,特别喜欢小斌魁,每天教他练功,请先生教他京剧老生戏。由于小斌魁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不长时间就学会了刘(鸿声)派戏《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碰碑》和汪(笑侬)派戏《张松地图》、《马前泼水》、《打渔杀家》等老戏。1913年,年仅10岁的石斌魁在上海老天蟾舞台登台演《辕门斩子》。首场演出成功,一连三天都博得观众喝彩。唐景云将小斌魁改名为“唐韵笙”,取声音为笙管笛箫的悠扬而富于韵味之意,又认为义子。唐景云除了倾注全部心血教徒弟以外,还求师访友向韵笙传授技艺。带他在山东、河北、东北一带边学艺边演出。1916年到哈尔滨演出,崭露头角的唐韵笙与享名已久的艺术家喜彩凤、月明珠合作大获成功。《远东报》称其为“纯粹角”,成为庆丰戏园的台柱。

1919年,唐韵笙随师到上海。当时上海老天蟾舞台邀来驰名南北的尚小云、谭小培(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之子)演出期满,邀请唐韵笙接演。当时这个剧场荟聚了全国各路名角,挂头牌的是小达子(李桂春),还有著名武生杨瑞亭、名旦赵君玉。这些人对唐韵笙才华很常识,都愿意提携他,与他搭档。小达子与唐韵笙合演《新十八扯》轰动一时,杨瑞亭与唐韵笙合演《目莲僧救母》成为当时最叫座的戏之一。唐韵笙演出的《李陵碑》、《洪羊洞》、《辕门斩子》、《空城计》、《献西川》,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正在吉林演出的唐韵笙发现自己嗓子进入变声期,不能唱了。在前辈的开导下,他每天又读书又练功。读起了《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特别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书中的情节、英雄人物的形象扣动了他的心弦,立志要把书中的故事、人物呈现于舞台上。每天清晨冒着零下30℃的严寒穿着3寸厚底靴,腿绑沙袋,到山顶上喊嗓。从开始说不出话,后来出一点小声,坚持喊,嗓音逐渐恢复。在嗓子没有恢复前便专注练武功。向前辈学习武戏《杀四门》、《铁笼山》、《百骑劫营》、《长坂坡》、《八大锤》等。由于变声期嗓子问题,使他从单一的老生发展到文武老生兼武生,开拓出一个艺术新天地。这期间他又结识了悟澈和尚谈论佛法禅宗。和尚给他讲了许多历史、佛学、文化、艺术知识,促进了他的文化意识。他认识一个演员要形成自己独创的一派,必须有自己的剧目。于是他着手编写剧本,从《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中取材,编出列国戏《驱车战将》、殷代故事《鹿台恨》、《陈十策》。三年后,嗓音恢复,而且变得又宽又亮,1922年在吉林演出大获成功。

1925年4月,唐韵笙从东北来到天津,在广和楼演出《五星连珠》、《刀劈三关》、《贩马记》等。5月在新明大戏院与尚小云、言菊朋等艺术大师合作,唐韵笙在前边演《冀州城》,后面由尚小云、言菊朋、筱翠花、晚香玉等合演《红鬃列马》压轴。唐韵笙初识尚小云,得到一次向名家学习的机会。几天后梅兰芳、王凤卿到天津演出,唐韵笙又获得观摩学习的机会。

这年五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和工人大罢工。消息传到天津,唐韵笙奔走四方,倡议义演,为支援罢工工人募捐,这个倡议得到各方面响应,观众也踊跃前往买票,唐韵笙的爱国之心受到称赞。

1930年夏,唐韵笙在山东演出,周信芳也在山东,就邀请唐韵笙合作。唐韵笙搭入周的班社,有时各演各的戏,有时同台合演连本戏。在《汉刘邦》里,周饰刘邦,唐饰韩信;在《扫除日害》里,周饰白胡子老头,唐饰后羿;在《八仙得道》里周饰张果老,唐饰韩湘子。唐佩服敬重周在艺术上的修养,周赏识唐的才华和禀赋。

1932年夏,唐韵笙剧团分水陆两路向日伪统治下的奉天(沈阳)进发,王凤奎等十多人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再转奉天。唐韵笙从天津乘火车直达奉天。没想到走水路的十几人在营口海关被日本兵搜出唐韵笙编的剧本《扫除日害》,其中有台词“不除日害,国无宁日”,日本兵立刻把这十几个人抓起来,还要到奉天抓唐韵笙。消息传到奉天,唐韵笙在朋友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改名为“李根发”躲进一家小旅店,在那读书写剧本。他利用几个月不能演出的机会,写出了悲壮的爱国剧作《闹朝扑犬》,在这出戏里,他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春秋时期一个奸佞用恶犬伤人的故事,含蓄地揭露和鞭挞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残害人民的罪行,赞扬了不畏强暴的仁人志士。(李雪垠/文)


相关内容

  • [铡美案]背后真相:清官陈世美被诬担骂名
  • <铡美案>说的是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只因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人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 <铡美案>又名< ...

  • 京剧的角色行当
  • 京剧百科名片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

  • 戏曲十三辙的形成及其实用价值
  • 艺 术 月 刊   大 舞 台  (2009年第1期)   总第249期        2009年1月19日 宽 带 阅 读 KUANDAIYUEDU 戏曲十三辙的形成及其实用价值 马 志 凯 所谓'辙',本来是说古代双木轮大车过后,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留下的车轮凹印.用在戏曲上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 ...

  •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荀慧生
  •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 ...

  • 号称"活关公"的京剧名家
  •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京剧的关羽戏,是继承徽剧和昆曲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关羽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也正因此,许多著名演员都贴演"老爷庙"之戏,如:米喜子.程长庚.谭鑫培.王鸿寿.汪桂芬.程永龙.刘鸿声.瑞德宝.夏月润.杨小楼.赵如泉.王凤卿.郭仲衡.白玉昆.周信芳.刘奎官.林树森.李 ...

  • 京剧的妖娆与苍凉:戏不如新 人不如故(施京吾)
  • 京剧公众号:jingju111 祖父是戏迷,尤迷杨派,擅唱<洪羊洞>.<文昭关>,一直唱到90多岁,实在唱不动了才住口.父亲也是戏迷,可惜嗓音条件差了些,所以以品戏为主.我在襁褓中就开始听戏,听了近30年,听到亲戚们各立门户,听到祖父不再唱.我生在"文革" ...

  • 世界戏剧日:那些离我远去的戏剧大师
  • 曾经,他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如今,他们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远去 但他们留下的遗产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瑰宝······ 那些离我远去的戏剧大师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梨园世家- ...

  • 浅谈京剧"流派"及我饰演的刻画与理解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浅谈京剧 " 派" 流 及 独 筛 演 昀 刻 画 与 理 触 口 李春 立 浅谈京剧" 派" 流 京剧界长期把学 习. 继承和发 展各 流派当成一件重 要 工作来抓 , 作为一名 京剧演员 , 对此 感到由衷 的高兴 ...

  • 中国戏曲教案
  • 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