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的要求,在总结我省课改实验区地方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我省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我省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管理与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北、振兴河北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我省的地方课程,整体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初中每生每学年不超过二门。
2. 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小学现代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绿证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我省地方课程设置说明
1.《写字》课程,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热爱祖国文字,为学生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通过学讲普通话,树立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民族共同语言,让学生准确、流畅地应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应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3.《实践与创新》课程,按照对课程进行整合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进行整合。其七---九年级(初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特别是“绿证”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研究性学习等;
4.《道德与法制》课程,将现代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事及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切实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青春》课程的价值在于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其课程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社会伦理道德、毒品危害和性病艾滋病预防等知识,进而将本课程的探
究技能与方法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着重发展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拒绝伤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7.《河北历史与社会》将整合河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河北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及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四、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1.河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立项审批、审定与管理,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和省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包括由省制发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学校科学开设学校课程。
2.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省教育厅将尽快组织制订并颁发我省的地方课程标准。按照《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切实加强全省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意见》(川教基[2001]69号)要求,各教材编单位和个人须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
照有关程序申请编写教材立项,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方可启动编写;编写的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后在实验区按规定范围试用。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2006年秋季开始,所有已进入课改年级一律执行方案。随着全省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逐年推行至义务教育各年级。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学校可采取讲座等形式让其它年级学生了解掌握地方课程的有关内容。
地方课程是必修课程,各地要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变革,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根据地方课程实施的需要妥善解决师资问题,要鼓励教师承担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提高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实施、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评估,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应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各地要周期性地对地方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以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机制。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重视对地方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
构建和完善有河北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精神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有关师范院校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地方课程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与学校、教师一道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了解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广泛征求师生对地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地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的要求,在总结我省课改实验区地方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我省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我省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管理与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北、振兴河北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我省的地方课程,整体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初中每生每学年不超过二门。
2. 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小学现代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绿证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我省地方课程设置说明
1.《写字》课程,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热爱祖国文字,为学生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通过学讲普通话,树立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民族共同语言,让学生准确、流畅地应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应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3.《实践与创新》课程,按照对课程进行整合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进行整合。其七---九年级(初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特别是“绿证”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研究性学习等;
4.《道德与法制》课程,将现代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事及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切实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青春》课程的价值在于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其课程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社会伦理道德、毒品危害和性病艾滋病预防等知识,进而将本课程的探
究技能与方法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着重发展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拒绝伤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7.《河北历史与社会》将整合河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河北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及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四、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1.河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立项审批、审定与管理,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和省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包括由省制发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学校科学开设学校课程。
2.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省教育厅将尽快组织制订并颁发我省的地方课程标准。按照《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切实加强全省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意见》(川教基[2001]69号)要求,各教材编单位和个人须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
照有关程序申请编写教材立项,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方可启动编写;编写的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后在实验区按规定范围试用。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2006年秋季开始,所有已进入课改年级一律执行方案。随着全省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逐年推行至义务教育各年级。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学校可采取讲座等形式让其它年级学生了解掌握地方课程的有关内容。
地方课程是必修课程,各地要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变革,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根据地方课程实施的需要妥善解决师资问题,要鼓励教师承担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提高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实施、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评估,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应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各地要周期性地对地方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以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机制。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重视对地方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
构建和完善有河北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精神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有关师范院校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地方课程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与学校、教师一道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了解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广泛征求师生对地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地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