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的众生喧哗和独自寂静

初夏的晚风中,细细思量这个春天的文学,虽然没有给我们特别的惊喜,不过,在动荡的世界和生活中,文学反而慢慢滤去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浮躁之风。生活和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试图书写它们的人,提出了如此多的难题。夏日流火,心生莲花,希望文学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冷静的思考。

  

  生活质疑与寂静的孤独

  

  陈应松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北京文学》2011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3期和《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读这篇小说,很容易想起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肖洛霍夫写出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苏联卫国战争中,普通人的充满不幸、牺牲、悲痛和生离死别的生活。同样在个人遭遇中呈现出沉重的命运感的还有余华的《活着》。如果说,索科洛夫是用一生直面战争的伤害,福贵是用一生寻求和命运的和解,那么,陈应松笔下的刁有福是在用一生反抗黑色的命运和铜墙铁壁的体制。这篇小说有着陈应松一贯的犀利和深刻。不仅写出了我们今天面对的歌舞升平的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而且写出了一个反抗者寻找正义和真理的固执和坚强。作为一个反叛者,他不肯屈服于强大的权力,不肯屈服于看守所和监狱,妻离子散,重病缠身,众叛亲离,都不能改变他的方向。下岗是人祸,大水是天灾,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埋葬了他生活的希望,身在故土,却没有家园,断裂的亲情和冷漠的社会,让一个孤独者的不幸放大了数倍,遍体鳞伤的刁有福选择了死抗到底,只是为了世界不被世界的所有人抛弃;只是为了世界的所有人不被世界所抛弃。

  邓一光《宝贝,我们去北大》,《人民文学》2011年第4期。这篇小说通过修车和看病,对照北京的有来头的“繁漪”和“战斧”,把底层的生活境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生动细微而又感人至深。早餐,咳嗽,喝水,排队,医生的漠然,吵架,抱怨,这些细节无一例外都很有力量,作者以很小的切入点,撕开了繁华都市的那道残酷的伤口。《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当代》2011年第3期。这篇小说的基本立场还是底层关怀。上下班的人潮涌动,出租屋的小心对话,大桥上纵身一跃,广场上歌舞升平,瘦弱不堪的身体,脆弱不堪的情感,邓一光不仅写出了普通工人的生存挣扎,而且写出了随时可能崩溃的心灵世界。这些年轻人背井离乡生活在大都市的最底层,苦累,屈辱,孤独,压抑,梦想那么遥远,爱无比沉重。这两篇小说都以深圳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以速度和效率闻名的大都市光彩照人背后的血泪。

  胡学文《从正午开始的黄昏》,《钟山》2011年第2期。无论在现实关怀,还是情感深度,抑或在叙事上,这篇小说都相当精彩。每个人是不是都有两个分裂的世界,于乔丁而言,吴欢(这个名字啊,真让人悲伤)是现实的依托,凤凰女孩是长了翅膀的,五彩的,心灵世界的飞翔。给乔丁带来快乐的,从来不是偷窃本身,而是和女孩在一起的渴望。当一切都已沉寂,女孩不再左右乔丁的心灵世界,他的灵魂磨砺终获超然的宁静,那些“一开始便如蒺藜扎在她心上,也扎着他”,终于不再疼痛,在心灵的最深处,二人永远彼此相望。小说不仅在凤凰女孩的累累伤痕里写出了爱与泪,而且在乔丁的累累伤痕里写出了自救和超越。胡学文没有在道德和道义上局限自己,也没有因底层生存艰辛逼良为寇大声控诉,而是将思索的笔墨,穿越幽暗的现实,直接抵达生命和灵魂层面。小说的叙事是从容的,两个世界,两种时空,交叉叠加,现实与虚拟的,繁华与落寞的,喧嚣与寂静的,两种人生,两种感情,都写得错落有致,摇曳生姿。也喜欢小说的题目,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如何面对随时可能铺天盖地到来的人生与心灵的暗夜?

  弋舟《怀雨人》,《人民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大学时代的一段独特的经历。中文系学生会主席李林,哲学系高干子弟潘侯,物理系魅力四射校花朱莉。真正的主人公是潘侯。这是个“雨人”。与李师江的《中文系》比较,同样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同样有着中文系的影子,同样隐约着一个成长的主题,如果说《中文系》是氤氲着感伤情调的抒情诗,《怀雨人》则是蕴含着宗教意味的哲理诗,如果说《中文系》是背对成长的离歌;《怀雨人》则是直面存在的寓言。弋舟的语言特别好,特别有味道。小说写得轻松甚至幽默,读的时候,几次我都笑了出来,笑过之后,在耀眼的阳光下,我内心流动着说不出的忧伤。喜欢这篇小说蕴含的感觉。弋舟把一个关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把一种埋葬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把一种生命里不断凋零不断重生的情感,写出了神性。

  罗伟章《回龙镇》,《安徽文学》2011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3期转载。小说的亮点主要有几处。一是对蔡东及其家人处境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在现有社会语境中,艾滋病所附加的道德批判和心理恐惧,是如何扭曲了人性,人的心理,不仅导致暴力的正义化,而且全社会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施的迫害,带有娱乐化倾向,二者形成综合的社会作用力,即荒谬的“正义主张”通过如此正当的非正义途径,包括群体的歧视和警察的胁迫,得以伸张,这个处在死亡边缘的不洁的病人,给了人性恶之花盛放的舞台。卑污和残酷是两枚尖利的钉子,牢牢钉在人类社会貌似花团锦簇的脸上。二是,小说在疾病带来的人际陌生化,疏离感之外,写出了善良衍生的“羞耻感”。医生的同情既不无私也不伟大,面对这个病人,他也害怕,也想保持距离。不过,残忍的血泪斑斑的无声的控诉,让他伸出了手。作者的思想之剑并未到此为止,善良和同情,带来的是亲人的怒骂,同行的嘲讽,周围人的戒备。而“我”,一个小镇上只会看头疼感冒的医生,内心无比羞耻,因为同情心而无比羞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毫无同情心的社会吗?可能不是,不过做一个好人,远比做一个恶人更难,整个社会的病态,远远超过了那个垂死的蔡东。三是,那个孩子。蔡东那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只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路,绝对孤独的小小的心灵。这篇小说不仅写出了锋芒和力量,而且写出了深刻的悲悯。那孩子脚下咔嚓咔嚓的碎玻璃声,划过了整个时代,和所有人的心灵。是一种看似平和其实尖锐的拷问。四是,小镇医生的自问。一个医生,怎么治不好病呢?想起鲁迅的《祝福》,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呢?抛开科学的介入,在生命哲学层面,这两个问题都是终极追问。罗伟章则是以文学隐喻的方式,通过一个小镇医生,一个艾滋病人,一个小孩,三个绝对的孤独者,写出了丰富的人性和精神深度。

  王小鹰《点绛唇》,《收获》2011年第2期。小说写一个女性大半生含悲忍痛的挣扎。叶采萍小户人家嫁入淮海坊,一生的心愿目标就是守住淮海坊的名分。日子过得很苦,内心的孤独无处诉说。丈夫出国后变心,她为生计打工,与老板有了关系,本以为是一份可以救赎的爱情,其实不过还是工具而已。婆家赶她出门,老板炒她鱿鱼,女儿嫁入豪门,远走香港。叶采萍的孤独不是她一个人的,作为大上海繁华世界的一叶浮萍,她所经历的一切原本平常,是作者以饱蘸才情的笔墨,写出了女性生命深处的幽微婉曲,还有个人伦理叙事的惊心动魄。

  梅驿《花蛇》,《黄河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主人公“我”是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者,在胜利化工公司消磨了二十年的青春。亲眼目睹这个企业从八十年代的辉煌一时,到九十年代后期迅速衰败。而“我”的好友同事颂颂,是个典型的生活型个人主义者,上班的乐趣就在于每天打两暖瓶热水回家。仓库保管员省级劳模郭师傅,则是一个太讲原则的人,一个没有任何人喜欢的人,一个绝对孤独的,家庭、社会、单位都没温暖的人。与之相伴的是一条蛇。后来蛇死了,郭师傅也自杀了。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企业的衰落。工人偷拿占小便宜,领导贪污占大便宜。“一群大蛀虫”,没有完善的制度,终于拖垮企业。虽然这条线索是隐线,作者也没有在这一点上用力,基本属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国企通病,不过,我们还是在作者“蛇鼠一窝”的表述中,看到了批判和反思的锋芒。二是生活的无奈。“我”喜欢读书,偷偷地埋头在抽屉里读了二十年的书,最终发现,毫无用处,决定向好友学习实实在在过日子。理想主义让位于实用主义,这是80年代让位于90年代的内在断裂。郭师傅爱厂如家坚持原则,仓库管理分毫不差,可是正因如此,其处境非常可怜,结局十分悲惨。小说无疑有着尖锐的反讽;同时,人与蛇,蛇与鼠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复杂的隐喻色彩。

  鬼金《对一座冰山的幻想》,《青春》2011年第3期。鬼金的小说大都具有先锋色彩和孤独气质,在讲故事的同时满怀忧伤地揭穿生命本质。他所写的悲剧不是单个人的人生不幸,而是整体的,本质上的,永恒的,无法摆脱和超越的悲剧意味。也许鬼金本来就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对一座冰山的幻想》充满了神秘、魔幻和焦虑感。小说写一个叫鬼金的男人路上捡了个女孩叫小寂,同住一室许多天,女孩最终被人带走,鬼金空留对冰山的无限怀想。显然,主人公是个孤独而缺乏行动力的人,耽于幻想常常意味着某种自闭,打开了心灵的窗子,却关上了通往现实的某一扇门。主人公身上的时代幻想症和生命虚无感,均属都市的精神漫游者的谱系。冰山,火焰,一个隐喻,一个象征,小寂曾经说过:“抱着我,紧紧地抱着我,你的怀里是我最温暖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对于我来说都是冰山。就这样抱着我,让我像冰块一样融化……”也许当小寂一层层揭开腿上的纱布,鬼金也为我们一层一层揭开了生活的面纱,无比疼痛,还带着时代的血色和精神的撕裂感。

  女真《幸福与汗水》,《辽河》2011年第3期。女真的文字向来细腻温润。这篇小说中的保姆汪霞离婚多年,与主人王姨一家相处很好。前夫突然出现,5万抚养费从天而降,欣喜中带着疑虑,果然,却是为患了白血病的儿子,请求女儿救命。汗蒸室内的女人们是一个平面,汪霞的人生是一条直线,小说结尾才真的是亮点。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相当精准,汪霞的一丝一缕内心动荡,都被准确捕捉,细致呈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这一次起伏跌宕的旅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期冀,突然的跌落才是真相,反身四顾,人生到底还是一场孤独的演出。

  

  民间视角与历史的回声

  

  毕飞宇《一九七五年的春节》,《文艺欣赏》2011年第2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小说选刊》第5期转载。小说情书简单,腊月底了,黑风凛冽,县宣传大队的帆船来演出,然后被冰面冻住。一个美丽的女人出现在冰面上,给小女孩阿花化妆。然后,笔墨荡开,写一对兄弟为除夕家里吃上鱼,夜里凿冰钓鱼,看到那个美丽的女人深夜无眠在冰面上吸烟。然后又写女人给女孩们化妆,和阿花在冰上追逐,最终落入冰窟窿淹死了。小说通篇没有交代女人的身份经历,对阿花的亲近的缘由,这个女子简直是突兀地出现,突兀地死亡,但是读完小说,对其命运可以说一目了然。那个时代吞噬了多少美好的生命和爱,生命之船冻结在时代的冰面上,即使夜夜不能成眠,即使一根接一根点亮烟头的火光,又能如何呢?

  艾玛《万金寻师》,《黄河文学》2011年第4期。艾玛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作家。她的“涔水镇系列”不仅是一种童年的眷怀和乡愁的守望,在故乡风物的记录和描摹中,艾玛的思想之树渐渐枝繁叶茂。这篇小说沿着艾玛一贯的思考,走得更远,也更坚决。《万金寻师》仍旧是一个涔水镇的故事。万金是个黑孩子,和爷爷崔忠伯相依为命。没有户口,无法上学。爷爷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和土地,和自然万物的对话中,万金不仅具备了生存能力,拥有了可贵的美好品质和悲悯情怀,而且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和追问。崔忠伯显然代表了民间的一种仁爱德行传统,在给万金寻找老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艾玛自己的文化立场。认字的人很多,崔忠伯却觉得他们都不适合给万金做老师。学校的老师又只认钱不认人,胡会计会背《毛主席语录》,可是洗不干净脸;老强喜欢看《参考消息》,可是有一天残杀了自己养大的狗;还有抱怨生活牢骚满腹的两个大学生,都不行。说书的梁晓来师傅什么都好,可是又太孤傲了些。从这些对人的判断中,我满不难看出崔忠伯的道德立场。对照崔忠伯一家,对照万金父亲小平对城市的向往,小说写出了对土地的依恋,对乡村的情感,细碎的生命感觉,朴素的日常生活中,浸透了温润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理想。

  白天光《香木镇现代的古典生活》,《当代》2011年第2期。这篇小说写得很有意思。民间的奇人异人,野史轶闻,现代诗歌,地方戏曲,交错缠绕,妙趣横生。小说分五部分。一,找香木。二,盛子泥蛋儿馆。三,国江骑猪场。四,福子泥鳅馆。五,馄饨诗馆。第一部分是香木镇传奇色彩浓郁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找香木的现代版本。二三四部分,基本也都属于香木镇特有的娱乐生活,以游戏的方式和姿态,平凡日子过得很滋润。游戏里试出来个人的性情,生活的分量。第五部分很文学,然是游戏的,略微有些嘲讽,收敛了,反倒看出了某种冷峻。一个游戏贯穿几代人的生活,是大历史之外延续的民间文化血脉。白天光的“香木镇”不是王安忆的“小鲍庄”,也不是简单的“小镇文学”一脉。当然,封闭的文化自足感,缓慢的时间凝滞感,都是有的,却没有刻意表达更具有道德感和文化反思的先验理念。作者的心态当然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沉湎于香木镇的传奇,以及仁义道德的思量,民间日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作者也清楚这种略带封闭式的民间,不能承载现实的理想,所以叫现代的古典生活。感情倾向是怀旧的,文化立场和现实生活是有审美距离的。这篇小说轻松流畅,略带反讽,叙事节奏舒缓,枝枝蔓蔓,丰饶馥郁,对范学谦,刘大学问,袁子绍等民间人物的刻画,对窦在成,韩小盛,滕国江,宋来福,滕满囤等人物的塑造,疏密有致,皆可圈可点。

  谈歌《豆腐脑年谱》,《当代》2011年第3期。近年来谈歌的小说不常见了。这一篇写得轻松诙谐幽默,有官场,却不是官场小说,反倒是更接近世俗生活浮世绘,以及一种文化理想的表达。小说以刘双喜的成长作为主线,把众生百态错落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刘双喜从一个卖豆腐脑的,到文化局炊事员,到商业局副局长,最后一步一步登上副省长的位置。这个人身上有着强烈的道德自律和精神洁癖。他有情有义,有私心却从未真正越过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小说也写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挣扎,点到即止没有泛滥到矫情。倒是刘双喜的父亲刘老汉作为儒家道统的代言人,始终如一,没有跟着时代跳跃断裂,在他对儿孙的人生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民间的道德理想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承继与绵延。

  鲍尔吉・原野《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十月》2011年第3期。这篇小说也有一个民间视角。张八风是一个好警察,与黑恶势力斗争中牺牲。不过,小说的重点不在警匪较量。作者叙事的重心有两个,开发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张八风和村民之间的生死相依。张八风是村民的亲人,是他们的守护神。这个普通人身上有一种力量和信念,在医生眼里属于一种病态,“他们像儿童一样善恶分明,执着于正义,爱大自然和动物,流泪并激动。”真是巨大的嘲讽。作者在张八风身上寄托了个人的文化伦理理想,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个逆着时代流向的个人最后被时代吞噬了。他不仅仅是一位为民牺牲的英雄,而且是我们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坚守纯净的理想,反抗暴力和不义的文化英雄。小说结尾在张八风牺牲后,同事田新庄读到了一篇散文《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对大地来说,心是生长”,那么,对于人来说,心是什么呢?

  李亚《电影》,《十月》2011年第2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这个中篇挺长,小说以电影为主线,贯穿全篇。一群孩子从小追着放电影的到处跑,和电影有关的故事此起彼伏,孩子渐渐长大,片子也不断更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那些老片子一一回放,带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还有一种温馨的童年回忆。电影的故事、村庄的故事和成长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时空交错,互相缠绕,彼此映照。电影是时代的镜像,也是社会生活变动的标签,在李亚讲述的电影故事里,成长的苦乐,人生的韵味都深藏其中。

  海飞《往事纷至沓来》,《十月》2011年第3期。半个多世纪前的动荡岁月,一群年轻人在寻找,探索和尝试人生的各种滋味。朱如玉,丝厂老板的女儿,家里要把她嫁给少爷胡金瓜,结婚前夜,二人各自逃走,奔赴革命之路。唐小糖喜欢陆大龙,朱如玉喜欢国文教师柳岸,武艺高强性如烈火的陆大龙喜欢的却是朱如玉,懦弱的文人柳岸背弃私奔的承诺独自苟活,还有见异思迁最终堕落被朱如玉亲手了结的苏步云。在革命的风风雨雨中,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成长和裂变,在人生的坎坎坷坷中,见证了历史的脚步和命运的辗转轮回。小说以情感为主线,写出了苍凉的宿命感。

  

  时代病症与疼痛的情感

  

  亲情和爱情都是文学母题,这个春天的小说世界里,有着太多悲伤疼痛的情感在流淌。母爱书写经历了神圣化(宗教意义上的受难和圣爱)――哲学化(生命意义上的隐喻和象征)――生活化(还原母性本体的去蔽和去昧)――普世化(女权意义上的寻找和重塑)――虚化(后现代语境中的破碎和疏离)――泛化(母爱镜像中的深度凝望和自我重叠)。“父亲”是社会结构的秩序认同,“母爱”则是心灵世界的永恒皈依。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是故土,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故乡,文化意义上的家园是乡土,心理意义上的家园是母亲。

  丁伯刚《艾朋,回家》,《收获》2011年第2期。艾朋,无父,从小一贯懂事优秀,高考志愿听从母亲意见,成绩优异却读了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创业,屡受挫折,后再次听从母亲建议,回老家歌珊参加公务员考前培训。出车祸,住院,然后在生活的巨大压力面前,整个人慢慢都毁了。母亲李华兰也很不幸,自幼和弟弟李华明相依为命,成家后,都遭遇不幸,生活艰辛。儿子本来是她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最终,却成了一个永远没有魂的空心人。这篇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底层人的不幸境遇和生存挣扎。虽然小说在这方面用了不少笔墨。讲述艾朋的遭遇时,作者提到了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提到了打工的艰苦环境,以及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公务员笔试成绩再好面试依然毫无希望等;讲述李华兰的故事时,作者一笔带过她个人成长之路上留下的血泪,把重点放在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上。修理水龙头那段尤其催人泪下。而对李华兰的精神恍惚,内心纠结和无限绝望,更是表现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作者用意更深的还是关于人的命运,以及爱与责任的反思。艾朋母子两代人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下一代的环境和个人性情都不同了,那么优秀那么阳光自信的一个人,本以为人生会有一个很好的展开,却不料路越走越窄,直至去了不到最后关头没人会去的“白水湖医院”。小说在这里其实是有一个隐含的追问的,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母亲背负沉重压力的选择,儿子背负沉重压力的逃避,现实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社会压力,大环境的局限肯定是有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应该是更有必要的,艾朋的问题核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换句话呢,这个小说在现实关怀之上,有个精神关怀的主题。

  闫文盛《人间别久不成悲》,《当代小说》2011年

  第5期。小说写出了爱的伦理困境,述平与母亲的爱与隔阂,与妻子的爱与隔阂,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乡愁带来的忧郁症和差异造成的自闭症。一份深刻的感情,随着时间推移,生死连心的母子竟然无言以对,真的是让人悲从中来。小说不仅写出了亲情的深度,而且把由乡而城的艰辛生活带给人的心灵折磨和自我拷问,表现得很细腻。这篇小说主调低郁,略显压抑。过去的空间是属于母亲的悠长历史,曲折的历程在记忆复现时,被诗意化了,诗意的个人小历史,取代或部分地覆盖了残酷的时代大历史,母亲落墨并不多,而且还有十年的空白悬疑,作者却通过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目光凝视,呈现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母亲形象,通过这样一个母亲形象,穿越时空,隐约呈现作者对现在的疑虑,关于存在本身的疑虑,而不是生活方式的,是生活陌生化和被生活陌生化的自我怀疑,自我追问,主人公是具有普遍性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压力给了他非现实的心理回溯的动机和入口,试图自杀是一种临界状态,通常来自于逃避或者反抗两种动机。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大体是生活的弱者,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经济窘迫,捉襟见肘,负债累累,这个债,包括银行的,朋友的借款,还有对父母的无法弥补的亏欠。这篇小说突出了母子弱的性格,周围环境空洞和冷漠。为这个时代千疮百孔的情感留下了一幅精准的画像。

  凌可新短篇小说《星期天的鱼》,《厦门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选载。小说以星期天钓鱼为主线,由女市长反对丈夫在雨天出去钓鱼,到只身赶去海边帐篷与丈夫共度周末,到丈夫与朋友钓鱼归来准备晚餐,女市长因为大雨下乡考察被泥石流掩埋,丈夫无限追悔万分心痛,从此戒了钓鱼的爱好。小说抓住女市长的星期天,事业和家庭,大雨和工作,短暂的相守和永远的离别,没有女性关怀的刻意,也没有反思人生的立场,而是以星期天的鱼为媒介,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对温情和自由的向往。那种温情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凌可新笔墨闲适,娓娓道来,就像坐在对面讲一个很平常的故事,然后从平淡处生出波澜,然后从忍俊不禁到泪流满面。

  《暗夜温柔》,《长江文艺》2011年第3期。小说表达的仍然是温情。唐小梅相亲的路上夜遇抢劫,没有血泪,也没有惨剧,与抢匪史青山一番对话,两个人几乎一见钟情。此后唐小梅二次遇劫,竟然救星天降,史青山再次出现,二人未曾来得及展开的感情,随着刑警大队副队长史青山的牺牲戛然而止。小说取材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在无巧不成书的偶遇中,打开命运的结,展开缘分的网,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身份,超越生死的纯净的情感。“雪下起来很快,没多久就把她的身上下白了。看上去她像是堆出来的雪人。黄昏时分,天色暗下来了,她才踩着雪,慢慢回家。”这段话有着很克制的抒情色彩,在唐小梅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性的细致呈现,对情感的独特理解。这两篇小说共同点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对情感的美学表达。一段美好的情感和无限美好的生活,在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悲剧面前,倏然断裂,二人的身份决定了这种悲剧的必然,而爱和人生因此必须面对这种痛苦的考验。两篇小说叙事上皆张弛有度轻松自如,生动诙谐而又催人泪下。

  杨遥的《为什么没有把她做成琥珀》,《芙蓉》2011年第2期。这篇小说写得很精致,首尾环绕,像一段人生的交响乐。小说中弥漫着颓败感伤的历史气息,又有种斩钉截铁的时代节奏。“我”与妻子菁菁,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样的道路,只不过“我”有两面,幼年岁月留下的影子还在,对爱的怀旧情绪依然弥漫,然而生活突然转向了。菁菁外出学习回来,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名利,于是回来帮唐总鉴定画,然后让“我”带她到和府,打碎瓶子,发现金白菜玉蚂蚱,找唐总,唐总被骗,从此一去杳如黄鹤。“我”惨遭毒打,始终对此不能理解,“菁菁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狡猾、贪婪、狠心?我还一直觉得她对我有感情,心存念想。”最终“我”解下裤带把自己吊死在这间黑漆漆房子的钢筋窗户上。两个人感情的错位,在急功近利裹挟而下的时代大潮中,谁能置身其外,谁能幸免呢?作者既写出了年轻人的茫然和虚无,也写出了被伤害的爱早已体无完肤。“假如菁菁第一次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我把她做成琥珀,她就不会跑了,不会害人了,也永远不会老了。”活在爱的信仰里是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小说带给我们的追问是如此尖锐。

  文珍的《安翔路情事》,《当代》2011年第2期。小说讲述的是底层的爱情和生存。小玉和姐姐卖麻辣烫,小胡和母亲妹妹在对面卖灌饼。尽管一条街上还有小方和阿杜喜欢小玉,小玉还是和小胡相爱了。恋爱的甜蜜也是有的,然而,都没钱,沉重的生活压力,对未来毫无安全感的恐惧,最终战胜了爱情。阿凡达电影,日本料理,生意的起落,是两个年轻人恋爱的插曲,然后慢慢就变成带着锋芒的阻力。两个人的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小说写得细腻端正,情感把握恰到好处,不泛滥也不冷漠,对底层人士满怀温情,对世间种种心存善意。小说结尾尤其好,犹如一部影片的最终定格,画面上,两个曾经热恋的人,万般惆怅,也终于只能隔着热闹的尘世彼此遥望。

  

  本栏责任编辑:王方晨

初夏的晚风中,细细思量这个春天的文学,虽然没有给我们特别的惊喜,不过,在动荡的世界和生活中,文学反而慢慢滤去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浮躁之风。生活和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试图书写它们的人,提出了如此多的难题。夏日流火,心生莲花,希望文学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冷静的思考。

  

  生活质疑与寂静的孤独

  

  陈应松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北京文学》2011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3期和《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读这篇小说,很容易想起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肖洛霍夫写出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苏联卫国战争中,普通人的充满不幸、牺牲、悲痛和生离死别的生活。同样在个人遭遇中呈现出沉重的命运感的还有余华的《活着》。如果说,索科洛夫是用一生直面战争的伤害,福贵是用一生寻求和命运的和解,那么,陈应松笔下的刁有福是在用一生反抗黑色的命运和铜墙铁壁的体制。这篇小说有着陈应松一贯的犀利和深刻。不仅写出了我们今天面对的歌舞升平的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而且写出了一个反抗者寻找正义和真理的固执和坚强。作为一个反叛者,他不肯屈服于强大的权力,不肯屈服于看守所和监狱,妻离子散,重病缠身,众叛亲离,都不能改变他的方向。下岗是人祸,大水是天灾,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埋葬了他生活的希望,身在故土,却没有家园,断裂的亲情和冷漠的社会,让一个孤独者的不幸放大了数倍,遍体鳞伤的刁有福选择了死抗到底,只是为了世界不被世界的所有人抛弃;只是为了世界的所有人不被世界所抛弃。

  邓一光《宝贝,我们去北大》,《人民文学》2011年第4期。这篇小说通过修车和看病,对照北京的有来头的“繁漪”和“战斧”,把底层的生活境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生动细微而又感人至深。早餐,咳嗽,喝水,排队,医生的漠然,吵架,抱怨,这些细节无一例外都很有力量,作者以很小的切入点,撕开了繁华都市的那道残酷的伤口。《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当代》2011年第3期。这篇小说的基本立场还是底层关怀。上下班的人潮涌动,出租屋的小心对话,大桥上纵身一跃,广场上歌舞升平,瘦弱不堪的身体,脆弱不堪的情感,邓一光不仅写出了普通工人的生存挣扎,而且写出了随时可能崩溃的心灵世界。这些年轻人背井离乡生活在大都市的最底层,苦累,屈辱,孤独,压抑,梦想那么遥远,爱无比沉重。这两篇小说都以深圳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以速度和效率闻名的大都市光彩照人背后的血泪。

  胡学文《从正午开始的黄昏》,《钟山》2011年第2期。无论在现实关怀,还是情感深度,抑或在叙事上,这篇小说都相当精彩。每个人是不是都有两个分裂的世界,于乔丁而言,吴欢(这个名字啊,真让人悲伤)是现实的依托,凤凰女孩是长了翅膀的,五彩的,心灵世界的飞翔。给乔丁带来快乐的,从来不是偷窃本身,而是和女孩在一起的渴望。当一切都已沉寂,女孩不再左右乔丁的心灵世界,他的灵魂磨砺终获超然的宁静,那些“一开始便如蒺藜扎在她心上,也扎着他”,终于不再疼痛,在心灵的最深处,二人永远彼此相望。小说不仅在凤凰女孩的累累伤痕里写出了爱与泪,而且在乔丁的累累伤痕里写出了自救和超越。胡学文没有在道德和道义上局限自己,也没有因底层生存艰辛逼良为寇大声控诉,而是将思索的笔墨,穿越幽暗的现实,直接抵达生命和灵魂层面。小说的叙事是从容的,两个世界,两种时空,交叉叠加,现实与虚拟的,繁华与落寞的,喧嚣与寂静的,两种人生,两种感情,都写得错落有致,摇曳生姿。也喜欢小说的题目,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如何面对随时可能铺天盖地到来的人生与心灵的暗夜?

  弋舟《怀雨人》,《人民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大学时代的一段独特的经历。中文系学生会主席李林,哲学系高干子弟潘侯,物理系魅力四射校花朱莉。真正的主人公是潘侯。这是个“雨人”。与李师江的《中文系》比较,同样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同样有着中文系的影子,同样隐约着一个成长的主题,如果说《中文系》是氤氲着感伤情调的抒情诗,《怀雨人》则是蕴含着宗教意味的哲理诗,如果说《中文系》是背对成长的离歌;《怀雨人》则是直面存在的寓言。弋舟的语言特别好,特别有味道。小说写得轻松甚至幽默,读的时候,几次我都笑了出来,笑过之后,在耀眼的阳光下,我内心流动着说不出的忧伤。喜欢这篇小说蕴含的感觉。弋舟把一个关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把一种埋葬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把一种生命里不断凋零不断重生的情感,写出了神性。

  罗伟章《回龙镇》,《安徽文学》2011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3期转载。小说的亮点主要有几处。一是对蔡东及其家人处境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在现有社会语境中,艾滋病所附加的道德批判和心理恐惧,是如何扭曲了人性,人的心理,不仅导致暴力的正义化,而且全社会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施的迫害,带有娱乐化倾向,二者形成综合的社会作用力,即荒谬的“正义主张”通过如此正当的非正义途径,包括群体的歧视和警察的胁迫,得以伸张,这个处在死亡边缘的不洁的病人,给了人性恶之花盛放的舞台。卑污和残酷是两枚尖利的钉子,牢牢钉在人类社会貌似花团锦簇的脸上。二是,小说在疾病带来的人际陌生化,疏离感之外,写出了善良衍生的“羞耻感”。医生的同情既不无私也不伟大,面对这个病人,他也害怕,也想保持距离。不过,残忍的血泪斑斑的无声的控诉,让他伸出了手。作者的思想之剑并未到此为止,善良和同情,带来的是亲人的怒骂,同行的嘲讽,周围人的戒备。而“我”,一个小镇上只会看头疼感冒的医生,内心无比羞耻,因为同情心而无比羞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毫无同情心的社会吗?可能不是,不过做一个好人,远比做一个恶人更难,整个社会的病态,远远超过了那个垂死的蔡东。三是,那个孩子。蔡东那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只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路,绝对孤独的小小的心灵。这篇小说不仅写出了锋芒和力量,而且写出了深刻的悲悯。那孩子脚下咔嚓咔嚓的碎玻璃声,划过了整个时代,和所有人的心灵。是一种看似平和其实尖锐的拷问。四是,小镇医生的自问。一个医生,怎么治不好病呢?想起鲁迅的《祝福》,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呢?抛开科学的介入,在生命哲学层面,这两个问题都是终极追问。罗伟章则是以文学隐喻的方式,通过一个小镇医生,一个艾滋病人,一个小孩,三个绝对的孤独者,写出了丰富的人性和精神深度。

  王小鹰《点绛唇》,《收获》2011年第2期。小说写一个女性大半生含悲忍痛的挣扎。叶采萍小户人家嫁入淮海坊,一生的心愿目标就是守住淮海坊的名分。日子过得很苦,内心的孤独无处诉说。丈夫出国后变心,她为生计打工,与老板有了关系,本以为是一份可以救赎的爱情,其实不过还是工具而已。婆家赶她出门,老板炒她鱿鱼,女儿嫁入豪门,远走香港。叶采萍的孤独不是她一个人的,作为大上海繁华世界的一叶浮萍,她所经历的一切原本平常,是作者以饱蘸才情的笔墨,写出了女性生命深处的幽微婉曲,还有个人伦理叙事的惊心动魄。

  梅驿《花蛇》,《黄河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主人公“我”是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者,在胜利化工公司消磨了二十年的青春。亲眼目睹这个企业从八十年代的辉煌一时,到九十年代后期迅速衰败。而“我”的好友同事颂颂,是个典型的生活型个人主义者,上班的乐趣就在于每天打两暖瓶热水回家。仓库保管员省级劳模郭师傅,则是一个太讲原则的人,一个没有任何人喜欢的人,一个绝对孤独的,家庭、社会、单位都没温暖的人。与之相伴的是一条蛇。后来蛇死了,郭师傅也自杀了。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企业的衰落。工人偷拿占小便宜,领导贪污占大便宜。“一群大蛀虫”,没有完善的制度,终于拖垮企业。虽然这条线索是隐线,作者也没有在这一点上用力,基本属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国企通病,不过,我们还是在作者“蛇鼠一窝”的表述中,看到了批判和反思的锋芒。二是生活的无奈。“我”喜欢读书,偷偷地埋头在抽屉里读了二十年的书,最终发现,毫无用处,决定向好友学习实实在在过日子。理想主义让位于实用主义,这是80年代让位于90年代的内在断裂。郭师傅爱厂如家坚持原则,仓库管理分毫不差,可是正因如此,其处境非常可怜,结局十分悲惨。小说无疑有着尖锐的反讽;同时,人与蛇,蛇与鼠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复杂的隐喻色彩。

  鬼金《对一座冰山的幻想》,《青春》2011年第3期。鬼金的小说大都具有先锋色彩和孤独气质,在讲故事的同时满怀忧伤地揭穿生命本质。他所写的悲剧不是单个人的人生不幸,而是整体的,本质上的,永恒的,无法摆脱和超越的悲剧意味。也许鬼金本来就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对一座冰山的幻想》充满了神秘、魔幻和焦虑感。小说写一个叫鬼金的男人路上捡了个女孩叫小寂,同住一室许多天,女孩最终被人带走,鬼金空留对冰山的无限怀想。显然,主人公是个孤独而缺乏行动力的人,耽于幻想常常意味着某种自闭,打开了心灵的窗子,却关上了通往现实的某一扇门。主人公身上的时代幻想症和生命虚无感,均属都市的精神漫游者的谱系。冰山,火焰,一个隐喻,一个象征,小寂曾经说过:“抱着我,紧紧地抱着我,你的怀里是我最温暖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对于我来说都是冰山。就这样抱着我,让我像冰块一样融化……”也许当小寂一层层揭开腿上的纱布,鬼金也为我们一层一层揭开了生活的面纱,无比疼痛,还带着时代的血色和精神的撕裂感。

  女真《幸福与汗水》,《辽河》2011年第3期。女真的文字向来细腻温润。这篇小说中的保姆汪霞离婚多年,与主人王姨一家相处很好。前夫突然出现,5万抚养费从天而降,欣喜中带着疑虑,果然,却是为患了白血病的儿子,请求女儿救命。汗蒸室内的女人们是一个平面,汪霞的人生是一条直线,小说结尾才真的是亮点。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相当精准,汪霞的一丝一缕内心动荡,都被准确捕捉,细致呈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这一次起伏跌宕的旅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期冀,突然的跌落才是真相,反身四顾,人生到底还是一场孤独的演出。

  

  民间视角与历史的回声

  

  毕飞宇《一九七五年的春节》,《文艺欣赏》2011年第2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小说选刊》第5期转载。小说情书简单,腊月底了,黑风凛冽,县宣传大队的帆船来演出,然后被冰面冻住。一个美丽的女人出现在冰面上,给小女孩阿花化妆。然后,笔墨荡开,写一对兄弟为除夕家里吃上鱼,夜里凿冰钓鱼,看到那个美丽的女人深夜无眠在冰面上吸烟。然后又写女人给女孩们化妆,和阿花在冰上追逐,最终落入冰窟窿淹死了。小说通篇没有交代女人的身份经历,对阿花的亲近的缘由,这个女子简直是突兀地出现,突兀地死亡,但是读完小说,对其命运可以说一目了然。那个时代吞噬了多少美好的生命和爱,生命之船冻结在时代的冰面上,即使夜夜不能成眠,即使一根接一根点亮烟头的火光,又能如何呢?

  艾玛《万金寻师》,《黄河文学》2011年第4期。艾玛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作家。她的“涔水镇系列”不仅是一种童年的眷怀和乡愁的守望,在故乡风物的记录和描摹中,艾玛的思想之树渐渐枝繁叶茂。这篇小说沿着艾玛一贯的思考,走得更远,也更坚决。《万金寻师》仍旧是一个涔水镇的故事。万金是个黑孩子,和爷爷崔忠伯相依为命。没有户口,无法上学。爷爷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和土地,和自然万物的对话中,万金不仅具备了生存能力,拥有了可贵的美好品质和悲悯情怀,而且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和追问。崔忠伯显然代表了民间的一种仁爱德行传统,在给万金寻找老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艾玛自己的文化立场。认字的人很多,崔忠伯却觉得他们都不适合给万金做老师。学校的老师又只认钱不认人,胡会计会背《毛主席语录》,可是洗不干净脸;老强喜欢看《参考消息》,可是有一天残杀了自己养大的狗;还有抱怨生活牢骚满腹的两个大学生,都不行。说书的梁晓来师傅什么都好,可是又太孤傲了些。从这些对人的判断中,我满不难看出崔忠伯的道德立场。对照崔忠伯一家,对照万金父亲小平对城市的向往,小说写出了对土地的依恋,对乡村的情感,细碎的生命感觉,朴素的日常生活中,浸透了温润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理想。

  白天光《香木镇现代的古典生活》,《当代》2011年第2期。这篇小说写得很有意思。民间的奇人异人,野史轶闻,现代诗歌,地方戏曲,交错缠绕,妙趣横生。小说分五部分。一,找香木。二,盛子泥蛋儿馆。三,国江骑猪场。四,福子泥鳅馆。五,馄饨诗馆。第一部分是香木镇传奇色彩浓郁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找香木的现代版本。二三四部分,基本也都属于香木镇特有的娱乐生活,以游戏的方式和姿态,平凡日子过得很滋润。游戏里试出来个人的性情,生活的分量。第五部分很文学,然是游戏的,略微有些嘲讽,收敛了,反倒看出了某种冷峻。一个游戏贯穿几代人的生活,是大历史之外延续的民间文化血脉。白天光的“香木镇”不是王安忆的“小鲍庄”,也不是简单的“小镇文学”一脉。当然,封闭的文化自足感,缓慢的时间凝滞感,都是有的,却没有刻意表达更具有道德感和文化反思的先验理念。作者的心态当然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沉湎于香木镇的传奇,以及仁义道德的思量,民间日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作者也清楚这种略带封闭式的民间,不能承载现实的理想,所以叫现代的古典生活。感情倾向是怀旧的,文化立场和现实生活是有审美距离的。这篇小说轻松流畅,略带反讽,叙事节奏舒缓,枝枝蔓蔓,丰饶馥郁,对范学谦,刘大学问,袁子绍等民间人物的刻画,对窦在成,韩小盛,滕国江,宋来福,滕满囤等人物的塑造,疏密有致,皆可圈可点。

  谈歌《豆腐脑年谱》,《当代》2011年第3期。近年来谈歌的小说不常见了。这一篇写得轻松诙谐幽默,有官场,却不是官场小说,反倒是更接近世俗生活浮世绘,以及一种文化理想的表达。小说以刘双喜的成长作为主线,把众生百态错落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刘双喜从一个卖豆腐脑的,到文化局炊事员,到商业局副局长,最后一步一步登上副省长的位置。这个人身上有着强烈的道德自律和精神洁癖。他有情有义,有私心却从未真正越过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小说也写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挣扎,点到即止没有泛滥到矫情。倒是刘双喜的父亲刘老汉作为儒家道统的代言人,始终如一,没有跟着时代跳跃断裂,在他对儿孙的人生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民间的道德理想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承继与绵延。

  鲍尔吉・原野《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十月》2011年第3期。这篇小说也有一个民间视角。张八风是一个好警察,与黑恶势力斗争中牺牲。不过,小说的重点不在警匪较量。作者叙事的重心有两个,开发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张八风和村民之间的生死相依。张八风是村民的亲人,是他们的守护神。这个普通人身上有一种力量和信念,在医生眼里属于一种病态,“他们像儿童一样善恶分明,执着于正义,爱大自然和动物,流泪并激动。”真是巨大的嘲讽。作者在张八风身上寄托了个人的文化伦理理想,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个逆着时代流向的个人最后被时代吞噬了。他不仅仅是一位为民牺牲的英雄,而且是我们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坚守纯净的理想,反抗暴力和不义的文化英雄。小说结尾在张八风牺牲后,同事田新庄读到了一篇散文《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对大地来说,心是生长”,那么,对于人来说,心是什么呢?

  李亚《电影》,《十月》2011年第2期,《小说月报》2011年第5期转载。这个中篇挺长,小说以电影为主线,贯穿全篇。一群孩子从小追着放电影的到处跑,和电影有关的故事此起彼伏,孩子渐渐长大,片子也不断更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那些老片子一一回放,带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还有一种温馨的童年回忆。电影的故事、村庄的故事和成长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时空交错,互相缠绕,彼此映照。电影是时代的镜像,也是社会生活变动的标签,在李亚讲述的电影故事里,成长的苦乐,人生的韵味都深藏其中。

  海飞《往事纷至沓来》,《十月》2011年第3期。半个多世纪前的动荡岁月,一群年轻人在寻找,探索和尝试人生的各种滋味。朱如玉,丝厂老板的女儿,家里要把她嫁给少爷胡金瓜,结婚前夜,二人各自逃走,奔赴革命之路。唐小糖喜欢陆大龙,朱如玉喜欢国文教师柳岸,武艺高强性如烈火的陆大龙喜欢的却是朱如玉,懦弱的文人柳岸背弃私奔的承诺独自苟活,还有见异思迁最终堕落被朱如玉亲手了结的苏步云。在革命的风风雨雨中,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成长和裂变,在人生的坎坎坷坷中,见证了历史的脚步和命运的辗转轮回。小说以情感为主线,写出了苍凉的宿命感。

  

  时代病症与疼痛的情感

  

  亲情和爱情都是文学母题,这个春天的小说世界里,有着太多悲伤疼痛的情感在流淌。母爱书写经历了神圣化(宗教意义上的受难和圣爱)――哲学化(生命意义上的隐喻和象征)――生活化(还原母性本体的去蔽和去昧)――普世化(女权意义上的寻找和重塑)――虚化(后现代语境中的破碎和疏离)――泛化(母爱镜像中的深度凝望和自我重叠)。“父亲”是社会结构的秩序认同,“母爱”则是心灵世界的永恒皈依。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是故土,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故乡,文化意义上的家园是乡土,心理意义上的家园是母亲。

  丁伯刚《艾朋,回家》,《收获》2011年第2期。艾朋,无父,从小一贯懂事优秀,高考志愿听从母亲意见,成绩优异却读了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创业,屡受挫折,后再次听从母亲建议,回老家歌珊参加公务员考前培训。出车祸,住院,然后在生活的巨大压力面前,整个人慢慢都毁了。母亲李华兰也很不幸,自幼和弟弟李华明相依为命,成家后,都遭遇不幸,生活艰辛。儿子本来是她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最终,却成了一个永远没有魂的空心人。这篇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底层人的不幸境遇和生存挣扎。虽然小说在这方面用了不少笔墨。讲述艾朋的遭遇时,作者提到了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提到了打工的艰苦环境,以及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公务员笔试成绩再好面试依然毫无希望等;讲述李华兰的故事时,作者一笔带过她个人成长之路上留下的血泪,把重点放在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上。修理水龙头那段尤其催人泪下。而对李华兰的精神恍惚,内心纠结和无限绝望,更是表现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作者用意更深的还是关于人的命运,以及爱与责任的反思。艾朋母子两代人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下一代的环境和个人性情都不同了,那么优秀那么阳光自信的一个人,本以为人生会有一个很好的展开,却不料路越走越窄,直至去了不到最后关头没人会去的“白水湖医院”。小说在这里其实是有一个隐含的追问的,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母亲背负沉重压力的选择,儿子背负沉重压力的逃避,现实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社会压力,大环境的局限肯定是有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应该是更有必要的,艾朋的问题核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换句话呢,这个小说在现实关怀之上,有个精神关怀的主题。

  闫文盛《人间别久不成悲》,《当代小说》2011年

  第5期。小说写出了爱的伦理困境,述平与母亲的爱与隔阂,与妻子的爱与隔阂,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乡愁带来的忧郁症和差异造成的自闭症。一份深刻的感情,随着时间推移,生死连心的母子竟然无言以对,真的是让人悲从中来。小说不仅写出了亲情的深度,而且把由乡而城的艰辛生活带给人的心灵折磨和自我拷问,表现得很细腻。这篇小说主调低郁,略显压抑。过去的空间是属于母亲的悠长历史,曲折的历程在记忆复现时,被诗意化了,诗意的个人小历史,取代或部分地覆盖了残酷的时代大历史,母亲落墨并不多,而且还有十年的空白悬疑,作者却通过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目光凝视,呈现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母亲形象,通过这样一个母亲形象,穿越时空,隐约呈现作者对现在的疑虑,关于存在本身的疑虑,而不是生活方式的,是生活陌生化和被生活陌生化的自我怀疑,自我追问,主人公是具有普遍性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压力给了他非现实的心理回溯的动机和入口,试图自杀是一种临界状态,通常来自于逃避或者反抗两种动机。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大体是生活的弱者,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经济窘迫,捉襟见肘,负债累累,这个债,包括银行的,朋友的借款,还有对父母的无法弥补的亏欠。这篇小说突出了母子弱的性格,周围环境空洞和冷漠。为这个时代千疮百孔的情感留下了一幅精准的画像。

  凌可新短篇小说《星期天的鱼》,《厦门文学》2011年第3期,《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选载。小说以星期天钓鱼为主线,由女市长反对丈夫在雨天出去钓鱼,到只身赶去海边帐篷与丈夫共度周末,到丈夫与朋友钓鱼归来准备晚餐,女市长因为大雨下乡考察被泥石流掩埋,丈夫无限追悔万分心痛,从此戒了钓鱼的爱好。小说抓住女市长的星期天,事业和家庭,大雨和工作,短暂的相守和永远的离别,没有女性关怀的刻意,也没有反思人生的立场,而是以星期天的鱼为媒介,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对温情和自由的向往。那种温情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凌可新笔墨闲适,娓娓道来,就像坐在对面讲一个很平常的故事,然后从平淡处生出波澜,然后从忍俊不禁到泪流满面。

  《暗夜温柔》,《长江文艺》2011年第3期。小说表达的仍然是温情。唐小梅相亲的路上夜遇抢劫,没有血泪,也没有惨剧,与抢匪史青山一番对话,两个人几乎一见钟情。此后唐小梅二次遇劫,竟然救星天降,史青山再次出现,二人未曾来得及展开的感情,随着刑警大队副队长史青山的牺牲戛然而止。小说取材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在无巧不成书的偶遇中,打开命运的结,展开缘分的网,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身份,超越生死的纯净的情感。“雪下起来很快,没多久就把她的身上下白了。看上去她像是堆出来的雪人。黄昏时分,天色暗下来了,她才踩着雪,慢慢回家。”这段话有着很克制的抒情色彩,在唐小梅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性的细致呈现,对情感的独特理解。这两篇小说共同点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对情感的美学表达。一段美好的情感和无限美好的生活,在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悲剧面前,倏然断裂,二人的身份决定了这种悲剧的必然,而爱和人生因此必须面对这种痛苦的考验。两篇小说叙事上皆张弛有度轻松自如,生动诙谐而又催人泪下。

  杨遥的《为什么没有把她做成琥珀》,《芙蓉》2011年第2期。这篇小说写得很精致,首尾环绕,像一段人生的交响乐。小说中弥漫着颓败感伤的历史气息,又有种斩钉截铁的时代节奏。“我”与妻子菁菁,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样的道路,只不过“我”有两面,幼年岁月留下的影子还在,对爱的怀旧情绪依然弥漫,然而生活突然转向了。菁菁外出学习回来,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名利,于是回来帮唐总鉴定画,然后让“我”带她到和府,打碎瓶子,发现金白菜玉蚂蚱,找唐总,唐总被骗,从此一去杳如黄鹤。“我”惨遭毒打,始终对此不能理解,“菁菁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狡猾、贪婪、狠心?我还一直觉得她对我有感情,心存念想。”最终“我”解下裤带把自己吊死在这间黑漆漆房子的钢筋窗户上。两个人感情的错位,在急功近利裹挟而下的时代大潮中,谁能置身其外,谁能幸免呢?作者既写出了年轻人的茫然和虚无,也写出了被伤害的爱早已体无完肤。“假如菁菁第一次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我把她做成琥珀,她就不会跑了,不会害人了,也永远不会老了。”活在爱的信仰里是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小说带给我们的追问是如此尖锐。

  文珍的《安翔路情事》,《当代》2011年第2期。小说讲述的是底层的爱情和生存。小玉和姐姐卖麻辣烫,小胡和母亲妹妹在对面卖灌饼。尽管一条街上还有小方和阿杜喜欢小玉,小玉还是和小胡相爱了。恋爱的甜蜜也是有的,然而,都没钱,沉重的生活压力,对未来毫无安全感的恐惧,最终战胜了爱情。阿凡达电影,日本料理,生意的起落,是两个年轻人恋爱的插曲,然后慢慢就变成带着锋芒的阻力。两个人的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小说写得细腻端正,情感把握恰到好处,不泛滥也不冷漠,对底层人士满怀温情,对世间种种心存善意。小说结尾尤其好,犹如一部影片的最终定格,画面上,两个曾经热恋的人,万般惆怅,也终于只能隔着热闹的尘世彼此遥望。

  

  本栏责任编辑:王方晨


相关内容

  • 诗歌翻译答案1
  •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 ...

  • 跟名家学写夏景
  • 笔 者从 古今 中外 的一些 文学名 著 中选 择一 些 呢?绿肥红瘦 "不 , " ? 那写 的是暮春花 事:绿 暗 " 红 稀 " - 这 才差 不 离 ! 绿 " 暗" 形 容 绿 的 - " 而" , 浓 重 : ...

  • 四季景物描写作文素材
  • 四季景物描写作文素材 春 因为最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这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赋予希望,赋予未来. 苏叔阳& ...

  •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走进大自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梦黄多彩的世界.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壮丽,又是那样的可爱.我渴望走进自然,因为我爱它:爱它的春夏秋冬,爱它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来吧让我带你走进自然. 自然界的夜,它看似美妙,恬静,却又有无数大自然的生灵在窃 ...

  • 清明诗词15首:处处晴风吹柳絮,家家坟上子孙来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正赶上细雨纷纷. 诗中的"行人"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 ...

  • 描写田园闲居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又多指山水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题材.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田园诗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 ...

  • 写景句子大全
  • 写景的优美语句赏析 (仔细斟酌语句中形容词.动词的运用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 绿缎. 2.天,像琢磨得非常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很精致的蓝缎子.看上去,它好象离你很 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一样.它又好象离你很远 ...

  • 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
  • <满江红·敲碎离愁> 作者: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注释: ...

  • 现代诗欣赏与创作
  • 鸽子 一双鸽子 穿过白金的阳光 树在街头 山在天边 而一双鸽子正穿过中午拥挤的阳光 我独自坐在房中 通过开向阳台的门看见 一双鸽子正穿过令人瞌睡的阳光 它们是黑色的 从容飞翔 它们飞向我 像雨后的深夜叫人冰凉 1986 回忆 回忆追逐着我这个追求思想的人 把我咀嚼着 吹出许多泡泡 把我改变着 变成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