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夏衍,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2015年12月28日

晚年夏衍和大黄猫。

解放日报记者 沈轶伦

冬至这天,沈芸照例要做的是,拿出那幅字来——双钩法制成的“九九消寒图”,上面印着她再熟悉不过的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虽然,祖父夏衍已经离开整整20周年了,但往昔在爷爷书房里的光景,仍清晰如昨。她永远记得,爷爷冬至日开始写这九个字的情景:每个字九画,每天用朱红描上一画,等八十一笔全部描完,庭前春意已至。

人间不会永远是冬天

1975年7月12日清晨,夏衍被解除“监护”,从秦城监狱回家。回到北京南竹竿胡同113号的家。原来独居的院子,已经迁入了七户人家,加上夏衍家一共八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夏衍家只保留了一排朝南的正房:一间客厅和两间东西房,再加厨房和厕所。

沈芸记得,回到家的祖父夏衍就住在原来的客厅里,窄窄单人床紧挨着客厅西边的墙,床头放个茶几,床尾摆把藤椅。一张吃饭用的四方桌放在屋子中间,冬天再生上个大炉子,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活动空间非常局促。

饶是如此,夏衍已深觉庆幸,他写信告诉老友:“十年来第一次得到团聚,深有‘生还偶然遂’之感。”在夏衍回家的几天之后,“首先来看望我的是廖承志和李一氓同志,承志的乐观,一氓的安详,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廖用两手按住我的肩膀,笑着说:人间不会永远是冬天。”

我想我的猫了

就在夏衍回家当天,一件令他及家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离家已久的老黄猫博博忽然出现在院子里,喵喵叫着,拖着身体爬到了夏衍脚边。

博博是被人放在草帽里送到家里的,小时候因为身上长了皮炎毛发斑驳剥落,取名谐音“博博”。这只小黄猫成年后“雄霸一方”,非常聪明,它常常彻夜出去玩,天不亮就回家,大冬天里带着一身冷气,钻进夏衍的被窝里。

夏衍被抓后,博博也离家不见了。谁也不能回答,为何在八年七个月后的这一天,博博竟然会心有灵犀地知道老主人回来了,挣扎着又来到主人脚边。然而,回家第二天,博博死了。似乎长久以来,它就在等待着这最后一次见面。

夏衍嘱咐家人称博博为“义猫”,郑重地把它埋在院内还残存的葡萄架下。

“从来不知道疲劳的我,现在已经是体残心惫的老人了”,这是夏衍回到家后的一再感叹。在这个阴云未散的夏天,他又一次写了一遍《我的家史》,落款为“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日,记于北京。”这次跟以前任何一次的“交代”都不同,他准备留给家人。于是,他在第二年特地加上了一行字:“沈宁妥存七六.四.三。”

他重新开始养猫,也许是为纪念“义猫”博博之故,他尤其偏爱黄毛猫。他重养的两只小黄猫,长毛起名“松松”,短毛唤“老鼠”。他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小猫的成长过程:“十一月二十三日晨二时二十分,‘鼠’捕第四隻鼠。十一月二十四日,晨四时半,‘鼠’捕第五隻鼠。”

夏衍不许家人阉猫,也不许用笼子关住猫,给了它们四处溜达的自由。春天,猫儿发情外出,通宵不归,全家都被夏衍动员出去找猫,等到猫都归了窝,才算合家安宁。他甚至会与猫说话:“你们昨天晚上是开会了吗?开得那么晚。”“你们是在屋顶上开舞会吧,这么大声。”

沈芸眼里的爷爷,刚刚出狱回家不久,就拄着双拐兴致盎然地去给爱猫做猫饭。猫饭是用带鱼煮后,去了骨头,再配上软骨、洋白菜等熬成半稠状。全程用小火慢慢炖,而夏衍就不急不慢地等着。

夏衍中午吃饭,也总是一边逗猫一边进食,自己桌上不过一饭一菜,碗里仅见的一点荤腥很快都到了桌边猫肚子里,但他高兴。有时外面的野猫闻到伙食味道溜进院子里来,沈家人也都给喂饭,等混熟了,给猫戴上个防虫项圈,也就算“入了籍”。

1978年冬,夏衍出席广东省文联成立大会,顺便游玩广州附近的七峰、六湖、三洞等风景名胜。大家正十分尽兴,夏衍忽然对同行的人说:“我想回去,回北京去。”

对方很诧异:“怎么刚来几天,就要回去?”

夏衍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想我的猫。”

那次外出,在写给孙女沈芸的家书里,夏衍反复叮嘱的也还是,“要看好那几只猫啊”。

他对自己的一生

早有评价

少小离家的夏衍,口味却一直保持南方化。

沈芸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按北京的风俗全家和面包饺子,但爷爷则另吃馄饨,还边吃边“讽刺”道:“刚到第二代就北方化了。”

有一段时间,夏衍负责记录夫人每天买菜的花销,刚刚念小学的沈芸十分佩服爷爷算账时从来不打草稿。等到她长大后,见到了一本祖父在日本“明专”念书时做的高等数学作业,才明白简单的日常算术对爷爷来说真是小菜一碟。

夏衍也亲自教沈芸一些小学语文课文,和学校不同的是,他从后面往前教,书越念越简单,字越写越容易。这种教学方法一被家人发现,立即得以“纠正”。沈芸只觉得,作为一个小孩子,她从来也没意识到是在受一位文化名人的言传身教,反而觉得做爷爷的小学生很轻松。直到在课本上读到爷爷写的 《野草》和《包身工》,“得意之余,还有种怪怪的感觉。”

至于言教,则是沈芸在“一意孤行”去上电影学院后,夏衍避开直接面对“叛逆”孙女,而对周围人讲,青年不应该只满足电影的专业,而要多读读《古文观止》,积累经典文学的知识等等。祖父的这些话,在他去世后的几年里,沈芸才开始领悟其中的拳拳之心。

作为祖父的夏衍,在孩子面前从不诉苦,也不沉溺于个人的得失。沈芸知道,爷爷选择把许多的往事“烂在肚子里带走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由于邓颖超同志的关照,当时处境尚不自由的夏衍得以去参加总理的遗体告别。沈芸记得,那天,从不流泪的爷爷不仅流了眼泪,回到家还放声大哭。

1977年7月25日,恰逢党龄50年之际,夏衍恢复组织关系。

同年9月,夏衍去了上海二姐家,在上海定做了一只后跟两英寸高的“高跟鞋”,这样他便可以丢掉双拐,拄着拐杖行走了。9月28日夏衍由沪返京,30日出席了国庆招待会,从此复出。

1988年起,夏衍分四次将珍藏的纳兰性德手卷、94件藏画、全部的邮品及2800册书籍分别捐给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和现代文学馆。沈芸记得,1991年,爷爷请方行同志代表上博取走所藏邮票时,有人问他,还要不要再看看?爷爷一如平常,摆了摆手。“当时的我懵懵懂懂,现在想起来,却对爷爷那一刻了却后顾之忧的释然神情有着一份深刻的记忆。”

从1985年到1995年,在夏衍人生最后的这十年间,各方面为夏衍组织的各种纪念性活动不下十次,夏衍还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但沈芸却清楚记得一位朋友告诉她的,夏衍在一次电影会议上的开场白,他说,“昨天,电视上说我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我还没死呢,怎么能说是毕生呢?”

在孙女听来,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是爷爷的自审。“想来,他对无论是生前、盖棺,抑或溢美、切实的种种说法,早已有了自己的评价。”

参考

《夏衍传》陈坚 陈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夏衍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懒寻旧梦录》夏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人物简介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2015年12月28日

晚年夏衍和大黄猫。

解放日报记者 沈轶伦

冬至这天,沈芸照例要做的是,拿出那幅字来——双钩法制成的“九九消寒图”,上面印着她再熟悉不过的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虽然,祖父夏衍已经离开整整20周年了,但往昔在爷爷书房里的光景,仍清晰如昨。她永远记得,爷爷冬至日开始写这九个字的情景:每个字九画,每天用朱红描上一画,等八十一笔全部描完,庭前春意已至。

人间不会永远是冬天

1975年7月12日清晨,夏衍被解除“监护”,从秦城监狱回家。回到北京南竹竿胡同113号的家。原来独居的院子,已经迁入了七户人家,加上夏衍家一共八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夏衍家只保留了一排朝南的正房:一间客厅和两间东西房,再加厨房和厕所。

沈芸记得,回到家的祖父夏衍就住在原来的客厅里,窄窄单人床紧挨着客厅西边的墙,床头放个茶几,床尾摆把藤椅。一张吃饭用的四方桌放在屋子中间,冬天再生上个大炉子,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活动空间非常局促。

饶是如此,夏衍已深觉庆幸,他写信告诉老友:“十年来第一次得到团聚,深有‘生还偶然遂’之感。”在夏衍回家的几天之后,“首先来看望我的是廖承志和李一氓同志,承志的乐观,一氓的安详,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廖用两手按住我的肩膀,笑着说:人间不会永远是冬天。”

我想我的猫了

就在夏衍回家当天,一件令他及家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离家已久的老黄猫博博忽然出现在院子里,喵喵叫着,拖着身体爬到了夏衍脚边。

博博是被人放在草帽里送到家里的,小时候因为身上长了皮炎毛发斑驳剥落,取名谐音“博博”。这只小黄猫成年后“雄霸一方”,非常聪明,它常常彻夜出去玩,天不亮就回家,大冬天里带着一身冷气,钻进夏衍的被窝里。

夏衍被抓后,博博也离家不见了。谁也不能回答,为何在八年七个月后的这一天,博博竟然会心有灵犀地知道老主人回来了,挣扎着又来到主人脚边。然而,回家第二天,博博死了。似乎长久以来,它就在等待着这最后一次见面。

夏衍嘱咐家人称博博为“义猫”,郑重地把它埋在院内还残存的葡萄架下。

“从来不知道疲劳的我,现在已经是体残心惫的老人了”,这是夏衍回到家后的一再感叹。在这个阴云未散的夏天,他又一次写了一遍《我的家史》,落款为“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日,记于北京。”这次跟以前任何一次的“交代”都不同,他准备留给家人。于是,他在第二年特地加上了一行字:“沈宁妥存七六.四.三。”

他重新开始养猫,也许是为纪念“义猫”博博之故,他尤其偏爱黄毛猫。他重养的两只小黄猫,长毛起名“松松”,短毛唤“老鼠”。他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小猫的成长过程:“十一月二十三日晨二时二十分,‘鼠’捕第四隻鼠。十一月二十四日,晨四时半,‘鼠’捕第五隻鼠。”

夏衍不许家人阉猫,也不许用笼子关住猫,给了它们四处溜达的自由。春天,猫儿发情外出,通宵不归,全家都被夏衍动员出去找猫,等到猫都归了窝,才算合家安宁。他甚至会与猫说话:“你们昨天晚上是开会了吗?开得那么晚。”“你们是在屋顶上开舞会吧,这么大声。”

沈芸眼里的爷爷,刚刚出狱回家不久,就拄着双拐兴致盎然地去给爱猫做猫饭。猫饭是用带鱼煮后,去了骨头,再配上软骨、洋白菜等熬成半稠状。全程用小火慢慢炖,而夏衍就不急不慢地等着。

夏衍中午吃饭,也总是一边逗猫一边进食,自己桌上不过一饭一菜,碗里仅见的一点荤腥很快都到了桌边猫肚子里,但他高兴。有时外面的野猫闻到伙食味道溜进院子里来,沈家人也都给喂饭,等混熟了,给猫戴上个防虫项圈,也就算“入了籍”。

1978年冬,夏衍出席广东省文联成立大会,顺便游玩广州附近的七峰、六湖、三洞等风景名胜。大家正十分尽兴,夏衍忽然对同行的人说:“我想回去,回北京去。”

对方很诧异:“怎么刚来几天,就要回去?”

夏衍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想我的猫。”

那次外出,在写给孙女沈芸的家书里,夏衍反复叮嘱的也还是,“要看好那几只猫啊”。

他对自己的一生

早有评价

少小离家的夏衍,口味却一直保持南方化。

沈芸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按北京的风俗全家和面包饺子,但爷爷则另吃馄饨,还边吃边“讽刺”道:“刚到第二代就北方化了。”

有一段时间,夏衍负责记录夫人每天买菜的花销,刚刚念小学的沈芸十分佩服爷爷算账时从来不打草稿。等到她长大后,见到了一本祖父在日本“明专”念书时做的高等数学作业,才明白简单的日常算术对爷爷来说真是小菜一碟。

夏衍也亲自教沈芸一些小学语文课文,和学校不同的是,他从后面往前教,书越念越简单,字越写越容易。这种教学方法一被家人发现,立即得以“纠正”。沈芸只觉得,作为一个小孩子,她从来也没意识到是在受一位文化名人的言传身教,反而觉得做爷爷的小学生很轻松。直到在课本上读到爷爷写的 《野草》和《包身工》,“得意之余,还有种怪怪的感觉。”

至于言教,则是沈芸在“一意孤行”去上电影学院后,夏衍避开直接面对“叛逆”孙女,而对周围人讲,青年不应该只满足电影的专业,而要多读读《古文观止》,积累经典文学的知识等等。祖父的这些话,在他去世后的几年里,沈芸才开始领悟其中的拳拳之心。

作为祖父的夏衍,在孩子面前从不诉苦,也不沉溺于个人的得失。沈芸知道,爷爷选择把许多的往事“烂在肚子里带走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由于邓颖超同志的关照,当时处境尚不自由的夏衍得以去参加总理的遗体告别。沈芸记得,那天,从不流泪的爷爷不仅流了眼泪,回到家还放声大哭。

1977年7月25日,恰逢党龄50年之际,夏衍恢复组织关系。

同年9月,夏衍去了上海二姐家,在上海定做了一只后跟两英寸高的“高跟鞋”,这样他便可以丢掉双拐,拄着拐杖行走了。9月28日夏衍由沪返京,30日出席了国庆招待会,从此复出。

1988年起,夏衍分四次将珍藏的纳兰性德手卷、94件藏画、全部的邮品及2800册书籍分别捐给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和现代文学馆。沈芸记得,1991年,爷爷请方行同志代表上博取走所藏邮票时,有人问他,还要不要再看看?爷爷一如平常,摆了摆手。“当时的我懵懵懂懂,现在想起来,却对爷爷那一刻了却后顾之忧的释然神情有着一份深刻的记忆。”

从1985年到1995年,在夏衍人生最后的这十年间,各方面为夏衍组织的各种纪念性活动不下十次,夏衍还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但沈芸却清楚记得一位朋友告诉她的,夏衍在一次电影会议上的开场白,他说,“昨天,电视上说我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我还没死呢,怎么能说是毕生呢?”

在孙女听来,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是爷爷的自审。“想来,他对无论是生前、盖棺,抑或溢美、切实的种种说法,早已有了自己的评价。”

参考

《夏衍传》陈坚 陈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夏衍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懒寻旧梦录》夏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人物简介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相关内容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小学学科网]
  • xiaoxue.xuekeedu.com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 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 ...

  •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 出自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 ...

  • 植树节,7首与"植树"有关的诗词你知道吗
  • 诗词世界,中国最大的诗意平台!欢迎关注,微信号:shicishijie 3月12日是"植树节".而在古代,并没有植树节,然而古人却能与自然万物友好相处.尤其古人的诗词,有大量的写景名句,情景交融,真让人羡慕古之诗人,神游六合,眼观万物,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那种境界. 辛弃疾在< ...

  • 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
  • 摘 要:夏衍的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都是出色的汉译英佳作,二者的译作各有千秋,在词句选用.句式结构.叙事方式上都有各自的风格.该文通过对两个译文的对比及分析着重关注散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野草 翻译技巧 象征 词义选择 归化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 ...

  • 夏衍的故里情怀
  • 我第一次见到夏衍(沈端先)是在1980年冬天.为了编写现代作家资料丛书中的<夏衍卷>,我与北师大会林.绍武同志一起去北京朝阳门北小街夏衍寓所.当我们走进他那间不到6平米的卧室时,老人正伏案赶校文稿.他一边与我们谈话,一边似还在想着就要发出的稿件,有点心不在焉,因而这次会面的时间不长.记得 ...

  • 描写西湖的诗句--[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 ...

  • 惭愧也是一种德行 | 美文 | 阅读时间
  •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卢炳的这半首<减字木兰花>翻成白话,就是青箬笠,绿蓑衣,挽着脚杆下田地,绿水千畦,唉呀惭愧,碧洼清波秧针细.本是活画出一片好光景,可是奇怪,农人见禾苗整齐,正该喜悦,为什么要惭愧呢? 所以说他懂农人的心:撅腚向天 ...

  • 秦中吟歌舞
  • 秦中吟歌舞 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 ...

  • 柳树的句子
  • 柳树的句子 1.校门口的马路边,整齐地栽着两排垂柳.它那又细又长又多的枝条一直从头上垂下来,就像仙女长发,在微风中飘动.春天一到,每个枝条长满了绿色的嫩芽,如果用指甲掐一下,一定会掐出水来.看到了垂柳发芽,人们就知道,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心里有一种轻松舒服的感觉.垂柳的枝条碰到人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