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场
礼者分站新人入场通道两边
司仪:韶华美眷,卿本佳人。值此新婚,宴请宾朋。云集而至,恭贺结鸾。吉时已到,请新郎入场。
新郎入场,司仪颂诗,正婚之礼,
赞曰:
昔开辟鸿蒙,物化阴阳。万物皆养,唯人其为灵长。盖儿女情长,书礼传扬。今成婚以礼,见信于宾。三牢而食,合卺共饮。天地为证,日月为名。
自今礼毕,别懵懂儿郎,营家室安康。荣光共度,患难同尝。愿关雎之声长颂,悠悠箫声龙凤呈祥。不离不弃一曲鸾凤求凰,同心同德不畏华岳仙掌。
比翼鸟,连理枝,夫妻蕙,并蒂莲。夫天地草木菁灵,可比真爱佳缘。高山之巍,皓月之辉,天长地久,山高水长。
新郎拜谢,司仪回礼。
司仪:迎新娘入堂。
新郎对新娘一揖,请她进门,新娘到正堂前。
司仪:迎新人上台
新婿又作揖,新妇请入
伴郎拿上红巾
二人用红巾相牵,缓缓上台
站好位置后,伴郎上前将红巾接下来拿走
二、行沃盥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沃盥礼
新郎新娘坐于台中蒲团上。
伴郎端出盖有红盖巾的洗手盆,行至新郎新娘近前
伴娘上前掀去盖巾
司仪:请为新郎浇水盥洗,
伴娘上前接洗手盆,为新婿浇水盥洗,
司仪:请为新娘浇水盥洗
伴娘再接洗手盆,为新妇浇水盥洗,
伴郎将洗手盆拿下(下台准备同牢礼)
三:行同牢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同牢礼
伴郎伴娘先端几上台,置于新郎新娘中间
后端肉、碗、筷、酒壶、酒杯、卺,上台置于几上
伴郎伴娘从新人身后侧上前分肉至两个碗
伴郎伴娘将盛肉之碗于筷端于新人面前,回新人身后侧立 司仪:新人举箸食肉
食毕,伴郎伴娘将碗筷端于几盘之中
伴郎伴娘倒酒至两个酒杯
伴郎伴娘将酒杯端于新人面前,退于新人后
司仪:新人举杯饮酒
饮毕,伴郎伴娘将酒杯端于几盘之中
司仪:同牢礼毕
四:行合卺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合卺礼
伴郎伴娘将酒倒于卺中,伴郎伴娘将卺递给新人,
司仪:新郎饮酒
新人饮一半酒,将卺递给伴郎伴娘
伴郎伴娘交换卺后,再将卺递给新人,
司仪:新娘饮酒
新人饮尽卺中酒,伴郎伴娘将酒具收至几盘之后,撤走几盘
五:行拜堂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拜堂礼
伴郎伴娘搬6张椅子至台后左边,备蒲团
司仪:拜天地,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拜尊长,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夫妻对拜,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答谢来宾,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拜堂礼毕,尊长入席
六:行结发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结发礼
司仪:伴娘剪新娘头发一缕
司仪:伴郎剪新郎头发一缕
司仪:新郎新娘将头发置于同心锁,
司仪:上锁
司仪:结发礼毕
司仪:婚礼礼成,新郎新娘入席,伴郎伴娘入席,宴席开始
撒帐礼
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帐以兆得子的习俗始于西汉,现在一些地方仍保持着这种撒帐习俗,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这种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
送贽礼
新郎拜别父母后,来到新娘家。他手上还捧着一尊铜雁,这是贽礼,要送给新娘父母的。贽礼是指拜见时赠送的礼物,而女婿以雁为贽礼,是表示今后对新娘要诚信和尊重。
醮子礼
新郎父母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礼。父亲赐酒,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父亲还得向儿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才算结束醮子礼。
拜堂礼
拜堂大家并不陌生,唐代王建《失钗怨》诗:“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新郎新娘一起参拜天地、双亲、夫妻对拜,也说拜天地。
沃盥礼
沃盥是指洗脸洗手,汉朝人非常讲究卫生,新人走进婚姻殿堂之前必须经过沃盥礼,意思是洗去尘埃,轻松生活。
同牢礼
《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几案上设三品荤菜。这些荤菜即称为“牢”。古汉人食俗,类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种食物人均一份。所以,新夫、新妇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醢、湆均各一份。但婚礼特殊。荤菜仅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夫、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
合卺礼
古人饭后要“酳(yìn)”,就是以酒漱口,既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酳”有三次,称“三酳”。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所谓卺,就是将匏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汉代交杯酒形式,用同一个葫芦喝酒,然后交换。葫芦是苦的,喜酒是甜的,意思是两人从此同甘共苦,苦中作乐。
结发礼
汉〃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也是我们结发夫妻的由来,意思是原配夫妻。结发,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各剪下一缕包在红包里,即意味着两人从此是夫妻。
一、入场
礼者分站新人入场通道两边
司仪:韶华美眷,卿本佳人。值此新婚,宴请宾朋。云集而至,恭贺结鸾。吉时已到,请新郎入场。
新郎入场,司仪颂诗,正婚之礼,
赞曰:
昔开辟鸿蒙,物化阴阳。万物皆养,唯人其为灵长。盖儿女情长,书礼传扬。今成婚以礼,见信于宾。三牢而食,合卺共饮。天地为证,日月为名。
自今礼毕,别懵懂儿郎,营家室安康。荣光共度,患难同尝。愿关雎之声长颂,悠悠箫声龙凤呈祥。不离不弃一曲鸾凤求凰,同心同德不畏华岳仙掌。
比翼鸟,连理枝,夫妻蕙,并蒂莲。夫天地草木菁灵,可比真爱佳缘。高山之巍,皓月之辉,天长地久,山高水长。
新郎拜谢,司仪回礼。
司仪:迎新娘入堂。
新郎对新娘一揖,请她进门,新娘到正堂前。
司仪:迎新人上台
新婿又作揖,新妇请入
伴郎拿上红巾
二人用红巾相牵,缓缓上台
站好位置后,伴郎上前将红巾接下来拿走
二、行沃盥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沃盥礼
新郎新娘坐于台中蒲团上。
伴郎端出盖有红盖巾的洗手盆,行至新郎新娘近前
伴娘上前掀去盖巾
司仪:请为新郎浇水盥洗,
伴娘上前接洗手盆,为新婿浇水盥洗,
司仪:请为新娘浇水盥洗
伴娘再接洗手盆,为新妇浇水盥洗,
伴郎将洗手盆拿下(下台准备同牢礼)
三:行同牢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同牢礼
伴郎伴娘先端几上台,置于新郎新娘中间
后端肉、碗、筷、酒壶、酒杯、卺,上台置于几上
伴郎伴娘从新人身后侧上前分肉至两个碗
伴郎伴娘将盛肉之碗于筷端于新人面前,回新人身后侧立 司仪:新人举箸食肉
食毕,伴郎伴娘将碗筷端于几盘之中
伴郎伴娘倒酒至两个酒杯
伴郎伴娘将酒杯端于新人面前,退于新人后
司仪:新人举杯饮酒
饮毕,伴郎伴娘将酒杯端于几盘之中
司仪:同牢礼毕
四:行合卺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合卺礼
伴郎伴娘将酒倒于卺中,伴郎伴娘将卺递给新人,
司仪:新郎饮酒
新人饮一半酒,将卺递给伴郎伴娘
伴郎伴娘交换卺后,再将卺递给新人,
司仪:新娘饮酒
新人饮尽卺中酒,伴郎伴娘将酒具收至几盘之后,撤走几盘
五:行拜堂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拜堂礼
伴郎伴娘搬6张椅子至台后左边,备蒲团
司仪:拜天地,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拜尊长,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夫妻对拜,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答谢来宾,拜——兴——
伴郎伴娘备蒲团
司仪:拜堂礼毕,尊长入席
六:行结发礼
司仪:新郎新娘行结发礼
司仪:伴娘剪新娘头发一缕
司仪:伴郎剪新郎头发一缕
司仪:新郎新娘将头发置于同心锁,
司仪:上锁
司仪:结发礼毕
司仪:婚礼礼成,新郎新娘入席,伴郎伴娘入席,宴席开始
撒帐礼
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帐以兆得子的习俗始于西汉,现在一些地方仍保持着这种撒帐习俗,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这种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
送贽礼
新郎拜别父母后,来到新娘家。他手上还捧着一尊铜雁,这是贽礼,要送给新娘父母的。贽礼是指拜见时赠送的礼物,而女婿以雁为贽礼,是表示今后对新娘要诚信和尊重。
醮子礼
新郎父母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礼。父亲赐酒,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父亲还得向儿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才算结束醮子礼。
拜堂礼
拜堂大家并不陌生,唐代王建《失钗怨》诗:“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新郎新娘一起参拜天地、双亲、夫妻对拜,也说拜天地。
沃盥礼
沃盥是指洗脸洗手,汉朝人非常讲究卫生,新人走进婚姻殿堂之前必须经过沃盥礼,意思是洗去尘埃,轻松生活。
同牢礼
《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几案上设三品荤菜。这些荤菜即称为“牢”。古汉人食俗,类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种食物人均一份。所以,新夫、新妇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醢、湆均各一份。但婚礼特殊。荤菜仅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夫、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
合卺礼
古人饭后要“酳(yìn)”,就是以酒漱口,既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酳”有三次,称“三酳”。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所谓卺,就是将匏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汉代交杯酒形式,用同一个葫芦喝酒,然后交换。葫芦是苦的,喜酒是甜的,意思是两人从此同甘共苦,苦中作乐。
结发礼
汉〃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也是我们结发夫妻的由来,意思是原配夫妻。结发,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各剪下一缕包在红包里,即意味着两人从此是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