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说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 ㈠教材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三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和考纲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失败原因和教训,《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以及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内容都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而近年来,广东、安徽、海南和全国文综都在此次多次命题,例如:2011年安徽文综15题,就考察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

㈡教材的联系: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制政体的灭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迁等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将对我们学习“必修Ⅱ民族资本主的短暂春天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Ⅲ三民主义”等内容有重大帮助。

㈢教材的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察要求,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调整,例如:增加 “近代化史观”特征的说明,并将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的一些措施移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这一环节讲解。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历史功绩及历史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通过运用各种资料来分析历史功绩,让学生学会结合历史背景,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⑶通过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认识历史事件,并掌握探究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

⑵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

⑶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以上是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谈谈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㈤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介绍武昌起义,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⑴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⑵《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⑶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按照目前高一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情况所设定的)

以上是五点是我的说教材环节,现在我将进行第二个环节:说教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我校近两年实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我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活动探究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活跃历史课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另外,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教态和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参与学

习历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现在我对自己选择的教法进行理论说明。

1.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一些所没有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引用历史资料,音像视频和历史图片等,能够直观的反映历史事实,有利于情景设计,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音响视频、音乐等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历史课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

4.问题引导法:

教师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讨兴趣,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5.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说话、讨论并配合讲解、归纳总结,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刚刚我对自己的说教法环节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我进行第三个说学法环节。

三、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较为活跃,而且初中历史已学习过辛亥革命这一内容,这是我们教学较为有利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

校学生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仍停留于初中的开卷考试模式,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极为不利的地方。

现阶段,我们对于学法的指导,应当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好的学法养成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助于学生平时练习中解题答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本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这些环节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如何才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这一课时我将用5个阶段来完成:

1.导课:(5分钟)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并以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辛亥革命》电影资料中的一部分,生动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视角一起带到了辛亥革命那个年代。

导课设计依据:简单回顾上一课时知识,完成学生对学过知识巩固的验收,并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其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本课时所要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板书。(30-35分钟)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一内容又作为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会给学生绘制一个表格,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阶级因素、思想因素、组织因素、军事基础等方面来引导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归纳知识点,完成表格,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知识有着清晰全面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因素展示相关的材料和图片,尽量生动的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例如在政治因素这一点上,展示《时局图》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列强的瓜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军事准备这一点上,展示材料《林觉民的家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党人的英雄情怀、必死的信念、敢为人先的精神等;还有孙

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把重点放在解读《临时约法》上,在这里,我将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步步深入思考,认识《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得出结论:《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践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性,同样培养了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这一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使学生犹如置身于1912年之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无奈,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让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另外,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一知识点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这一栏,并补充说明近代化史观的特征,让学生明白什么近代化史观,并学会应用这一史观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注重突破重难点,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回归课本,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延伸、拓展部分知识,从而使教学知识更加完整。

3.课堂小结:(3分钟)

设计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从而完成对本课时的总结

4.布置作业:

5.板书设计:

板书: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阶级因素:

4、思想因素:

5、组织因素:

6、军事准备:

7、有利时机: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2、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结局和评价:

1、结局:

2、评价:

⑴性质:

⑵历史功绩:从近代化史观论述

⑶不足: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问题引导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此次说课的主要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 ㈠教材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三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和考纲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失败原因和教训,《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以及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内容都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而近年来,广东、安徽、海南和全国文综都在此次多次命题,例如:2011年安徽文综15题,就考察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

㈡教材的联系: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制政体的灭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迁等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将对我们学习“必修Ⅱ民族资本主的短暂春天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Ⅲ三民主义”等内容有重大帮助。

㈢教材的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察要求,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调整,例如:增加 “近代化史观”特征的说明,并将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的一些措施移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这一环节讲解。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历史功绩及历史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通过运用各种资料来分析历史功绩,让学生学会结合历史背景,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⑶通过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认识历史事件,并掌握探究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

⑵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

⑶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以上是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谈谈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㈤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介绍武昌起义,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⑴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⑵《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⑶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按照目前高一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情况所设定的)

以上是五点是我的说教材环节,现在我将进行第二个环节:说教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我校近两年实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我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活动探究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活跃历史课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另外,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教态和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参与学

习历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现在我对自己选择的教法进行理论说明。

1.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一些所没有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引用历史资料,音像视频和历史图片等,能够直观的反映历史事实,有利于情景设计,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音响视频、音乐等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历史课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

4.问题引导法:

教师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讨兴趣,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5.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说话、讨论并配合讲解、归纳总结,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刚刚我对自己的说教法环节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我进行第三个说学法环节。

三、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较为活跃,而且初中历史已学习过辛亥革命这一内容,这是我们教学较为有利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

校学生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仍停留于初中的开卷考试模式,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极为不利的地方。

现阶段,我们对于学法的指导,应当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好的学法养成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助于学生平时练习中解题答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本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这些环节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如何才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这一课时我将用5个阶段来完成:

1.导课:(5分钟)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并以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辛亥革命》电影资料中的一部分,生动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视角一起带到了辛亥革命那个年代。

导课设计依据:简单回顾上一课时知识,完成学生对学过知识巩固的验收,并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其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本课时所要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板书。(30-35分钟)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一内容又作为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会给学生绘制一个表格,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阶级因素、思想因素、组织因素、军事基础等方面来引导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归纳知识点,完成表格,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知识有着清晰全面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因素展示相关的材料和图片,尽量生动的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例如在政治因素这一点上,展示《时局图》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列强的瓜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军事准备这一点上,展示材料《林觉民的家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党人的英雄情怀、必死的信念、敢为人先的精神等;还有孙

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把重点放在解读《临时约法》上,在这里,我将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步步深入思考,认识《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得出结论:《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践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性,同样培养了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这一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使学生犹如置身于1912年之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无奈,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让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另外,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一知识点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这一栏,并补充说明近代化史观的特征,让学生明白什么近代化史观,并学会应用这一史观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注重突破重难点,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回归课本,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延伸、拓展部分知识,从而使教学知识更加完整。

3.课堂小结:(3分钟)

设计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从而完成对本课时的总结

4.布置作业:

5.板书设计:

板书: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阶级因素:

4、思想因素:

5、组织因素:

6、军事准备:

7、有利时机: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2、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结局和评价:

1、结局:

2、评价:

⑴性质:

⑵历史功绩:从近代化史观论述

⑶不足: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问题引导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此次说课的主要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关内容

  • 人民版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word随堂练习
  •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 测试 一.选择题 1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答案:A 2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 )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 2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
  • 辛 亥 革 命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 ...

  • 高中各科目录
  •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 ...

  •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10.美国总统与英国国王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A .都是国家元首 B .都是政府首脑 C .都由选举产 ...

  •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五检测
  •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五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是( ) A.与世界各地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 B.狂热地追求黄金,进行奢侈消费 C.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D.欧洲出现商业危机 2.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 A.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扩大了资本 ...

  •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表
  • 历史必修一时间表 中国古代史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221年前: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世界古代史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 ...

  • 学好党史是党员干部终身必修课
  • 学好党史是党员干部终身必修课 特约评论员江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正式出版发行,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礼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知古今:懂史,能明大义:用史,方续荣光.95年风雨历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 ...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试题(二)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试题(二)2014.1.3 第 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本部分包括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