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以后,历史就选择了延安。 在这里,星星之火得以点燃,不久后便照亮中国。 今天,延安还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触摸这里沉实的黄土,穿越旧居和窑洞, 你会获得别处无法寻得的感悟。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永远的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一 穿过霓虹灯闪烁的延安市区,车子载我们进了位于杨家岭附近的石窑宾馆。导游说,窑洞分两种,一种是土窑,一种就是我们住的石窑。宾馆的窑洞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约有八九层之高,每层有窑洞近30间,每间窑洞的门口挂一个大红灯笼。夜幕降临,窑洞的红灯笼便开始星星点点亮起来,古意盎然地在山坡上招遥,十分壮观。 就像万物依赖土地才能生长一样,人对泥土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在见到石窑的一瞬间,我们情不自禁欢呼起来。站在披红挂彩、灯火通明的石窑面前,一轮秋月下,黄土坡上呈现出精美的画面,将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我们顾不上拿房间的钥匙,把行李往树底一扔,忘情的拍起照来。 退了团队餐,要自己到外面尝尝本地美食。出了石窑,寻得几家烧烤摊点。要了煮粉、烤羊肉、烤牛肉,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地方小吃。酒是“延安”酒,这是一种高度本地酒。身后,一些背着大背包的食客频频碰酒。在不远的树下,那双不断翻转着肉串的男人的手,进入了我的视线,火苗将他的脸映得通红,弥漫的烟雾里飘带着阵阵肉香。夜幕下的延安,月光将一切都染得很暧昧。 二 在鸟声如歌的清晨,走进枣园革命旧址。枣园的草地绿如铺毯,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一棵棵绿莹莹的枣树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苍翠欲滴,让人禁不住喜欢。绿荫深处,便是那一排排带了围院的土窑洞了。这里依次住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木门,半开的花格子窗户,简陋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用过的小油灯……这些仿佛将我们带入往昔的峥嵘岁月:毛主席在窑洞里彻夜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简单与清贫间,透出的是老一辈领导人的睿智与伟大。 一代伟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历史定格在窑洞中,向世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它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奇迹。 枣园墙边,一个当地人称为“老汉汉”的男子,头扎白羊肚手巾,系红腰带,腰杆子里挂着一只小鼓,正“咚咚咚”边敲边跳。“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此时此景,使人不由得想起贺敬之《回延安》的诗歌来。眼前的老人是如此朴实,他的歌声让我驻足。老汉汉先是来了段激情的安塞腰鼓,舞姿优美得让你无法想象他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然后,用沧桑的嗓音把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绎得淋漓尽致,听得我们“啧啧”叫好。这首歌飘进了心坎中,以致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陶醉在这歌声中。它超越了柔情歌声对我的吸引,那一刻,那种豪迈粗犷的嗓音,那种几近舞动山河的腰鼓舞,于我,才是最美妙的。 三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一如当年的样子,在这里,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被确定,集中全体党员的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写进了党章的总纲之中。 有笑声从会议室前的绿树下传来。一群中年男女,穿了当年的军装,正在摆着向前进的姿势拍照。阳光下,川流不息的人流,包围着风景如画的杨家岭。每到一处,人们都怀着无限的敬意,凝神静思,拍照留影。阳光斜斜映了下来,把杨家岭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毛主席种过的菜地,雄伟依旧的小礼堂……也许,在将永恒的历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时,使人们感受到的,除了珍贵,便是肃然起敬。 离开延安时,更多的是不舍。驶过滚滚的延河水,身后的延安越来越远了。回头远看,宝塔山庄严肃穆,延安的圣洁如清新的晨曦,印在记忆深处,抹之不去。(编辑/周南)
1935年以后,历史就选择了延安。 在这里,星星之火得以点燃,不久后便照亮中国。 今天,延安还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触摸这里沉实的黄土,穿越旧居和窑洞, 你会获得别处无法寻得的感悟。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永远的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一 穿过霓虹灯闪烁的延安市区,车子载我们进了位于杨家岭附近的石窑宾馆。导游说,窑洞分两种,一种是土窑,一种就是我们住的石窑。宾馆的窑洞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约有八九层之高,每层有窑洞近30间,每间窑洞的门口挂一个大红灯笼。夜幕降临,窑洞的红灯笼便开始星星点点亮起来,古意盎然地在山坡上招遥,十分壮观。 就像万物依赖土地才能生长一样,人对泥土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在见到石窑的一瞬间,我们情不自禁欢呼起来。站在披红挂彩、灯火通明的石窑面前,一轮秋月下,黄土坡上呈现出精美的画面,将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我们顾不上拿房间的钥匙,把行李往树底一扔,忘情的拍起照来。 退了团队餐,要自己到外面尝尝本地美食。出了石窑,寻得几家烧烤摊点。要了煮粉、烤羊肉、烤牛肉,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地方小吃。酒是“延安”酒,这是一种高度本地酒。身后,一些背着大背包的食客频频碰酒。在不远的树下,那双不断翻转着肉串的男人的手,进入了我的视线,火苗将他的脸映得通红,弥漫的烟雾里飘带着阵阵肉香。夜幕下的延安,月光将一切都染得很暧昧。 二 在鸟声如歌的清晨,走进枣园革命旧址。枣园的草地绿如铺毯,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一棵棵绿莹莹的枣树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苍翠欲滴,让人禁不住喜欢。绿荫深处,便是那一排排带了围院的土窑洞了。这里依次住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木门,半开的花格子窗户,简陋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用过的小油灯……这些仿佛将我们带入往昔的峥嵘岁月:毛主席在窑洞里彻夜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简单与清贫间,透出的是老一辈领导人的睿智与伟大。 一代伟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历史定格在窑洞中,向世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它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奇迹。 枣园墙边,一个当地人称为“老汉汉”的男子,头扎白羊肚手巾,系红腰带,腰杆子里挂着一只小鼓,正“咚咚咚”边敲边跳。“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此时此景,使人不由得想起贺敬之《回延安》的诗歌来。眼前的老人是如此朴实,他的歌声让我驻足。老汉汉先是来了段激情的安塞腰鼓,舞姿优美得让你无法想象他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然后,用沧桑的嗓音把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绎得淋漓尽致,听得我们“啧啧”叫好。这首歌飘进了心坎中,以致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陶醉在这歌声中。它超越了柔情歌声对我的吸引,那一刻,那种豪迈粗犷的嗓音,那种几近舞动山河的腰鼓舞,于我,才是最美妙的。 三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一如当年的样子,在这里,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被确定,集中全体党员的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写进了党章的总纲之中。 有笑声从会议室前的绿树下传来。一群中年男女,穿了当年的军装,正在摆着向前进的姿势拍照。阳光下,川流不息的人流,包围着风景如画的杨家岭。每到一处,人们都怀着无限的敬意,凝神静思,拍照留影。阳光斜斜映了下来,把杨家岭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毛主席种过的菜地,雄伟依旧的小礼堂……也许,在将永恒的历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时,使人们感受到的,除了珍贵,便是肃然起敬。 离开延安时,更多的是不舍。驶过滚滚的延河水,身后的延安越来越远了。回头远看,宝塔山庄严肃穆,延安的圣洁如清新的晨曦,印在记忆深处,抹之不去。(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