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生:我用“抓字眼一明诗意一想诗境一悟诗情”的方法学习。

生:采用“渎一议一画一读”相结合,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师: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吧,待会儿向老师汇报你的收获。(课件播放《长征·七律》的背景音乐)

1.首联学习。

师:经过一轮的学习,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吧。

生:我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首联的意思: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你把“等闲”理解为“平平常常的事”,很有见地。想想这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从“只等闲”可以看出来。 师:果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孩子。你觉得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好它呢?

生: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生:“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平平常常的平淡语气。

师:你能试试吗?

(学生个别试读,教师点评)

师:你们读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哪个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生:万水千山。

2.颔联学习。

师:对!“万水千山”以静写动,语言高度凝练。我们继续学习承接“千山”的颔联(师范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笔下的“千山”是怎么样的呢? 生:高低起伏,绵延不断。

生: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意思。

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们真会理解!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红军长征前面困难重重,红军的表现又如何?

生:这样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生: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好极了!看来你们真正领悟了“腾细浪”和“走泥丸”这个比喻句。这里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师:你觉得“腾”和“走”用的怎样?能否换“流”和“跋”?

生:我觉得“腾”和“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和红军都灵动起来了。换“流”和“跋”不好。

生:我觉得“腾”和“走”用语更新奇。

师:同学们对颔联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山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通过对颔联的学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在读中感悟)

3.颈联学习。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过了“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谓艰难险阻,可“不怕”二字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继续读承接“万水”的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学生默读相关资料。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师简单讲解飞夺泸定桥的事)

师:看了这两个片段,联系诗句,你有什么感想?

生: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木板被抽掉,只剩l3根铁索,红军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前进,险啊!

生:这句中,一“暖”一“寒”用得好,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生:我觉得“拍”和“横”,对仗工整。

生:“暖”字还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寒”字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师:我同意!此联对仗工整、自然,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概,极具气势,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是吗?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让我们怀着欢快的心情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怀着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朗读)

师: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万水千山”吗?除去这些自然界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讨论)

4.尾联学习。

师: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大山,是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山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齐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生:“更喜”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生:“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生: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所以,尾联我觉得用欢欣鼓舞的语气读更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常常令我“开颜”!在这里,老师“更喜”的是你们彻底领悟了尾联的艺术魅力。

四、听歌曲,再现想象,升华情感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欣赏歌曲《长征》。

(学生专注地听)

师:听了这首歌,请闭目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师:是呀!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生:我用“抓字眼一明诗意一想诗境一悟诗情”的方法学习。

生:采用“渎一议一画一读”相结合,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师: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吧,待会儿向老师汇报你的收获。(课件播放《长征·七律》的背景音乐)

1.首联学习。

师:经过一轮的学习,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吧。

生:我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首联的意思: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你把“等闲”理解为“平平常常的事”,很有见地。想想这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从“只等闲”可以看出来。 师:果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孩子。你觉得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好它呢?

生: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生:“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平平常常的平淡语气。

师:你能试试吗?

(学生个别试读,教师点评)

师:你们读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哪个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生:万水千山。

2.颔联学习。

师:对!“万水千山”以静写动,语言高度凝练。我们继续学习承接“千山”的颔联(师范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笔下的“千山”是怎么样的呢? 生:高低起伏,绵延不断。

生: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意思。

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们真会理解!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红军长征前面困难重重,红军的表现又如何?

生:这样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生: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好极了!看来你们真正领悟了“腾细浪”和“走泥丸”这个比喻句。这里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师:你觉得“腾”和“走”用的怎样?能否换“流”和“跋”?

生:我觉得“腾”和“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和红军都灵动起来了。换“流”和“跋”不好。

生:我觉得“腾”和“走”用语更新奇。

师:同学们对颔联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山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通过对颔联的学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在读中感悟)

3.颈联学习。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过了“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谓艰难险阻,可“不怕”二字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继续读承接“万水”的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学生默读相关资料。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师简单讲解飞夺泸定桥的事)

师:看了这两个片段,联系诗句,你有什么感想?

生: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木板被抽掉,只剩l3根铁索,红军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前进,险啊!

生:这句中,一“暖”一“寒”用得好,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生:我觉得“拍”和“横”,对仗工整。

生:“暖”字还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寒”字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师:我同意!此联对仗工整、自然,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概,极具气势,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是吗?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让我们怀着欢快的心情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怀着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朗读)

师: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万水千山”吗?除去这些自然界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讨论)

4.尾联学习。

师: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大山,是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山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齐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生:“更喜”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生:“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生: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所以,尾联我觉得用欢欣鼓舞的语气读更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常常令我“开颜”!在这里,老师“更喜”的是你们彻底领悟了尾联的艺术魅力。

四、听歌曲,再现想象,升华情感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欣赏歌曲《长征》。

(学生专注地听)

师:听了这首歌,请闭目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师:是呀!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相关内容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 ...

  •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 ...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9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 ...

  • 25课七律长征
  • 课题:25七律·长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 ...

  • [七律·长征]名师教案
  • <七律·长征>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 ...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_长征]教案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执教 朱爱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泥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 乐观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了解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 ...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 ...

  • [七律长征]教案3
  •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 ...

  • [25.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 <25.七律 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