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保健知识讲座
嘉禾县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周小平主讲
一、经络简介
什么是经络,从字义上讲:经有途径(道路)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简单的说,所谓经络,就是人身上一条一条的内部脏腑和体表相联贯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使人体通行气血的通道,它不是单纯的血管,从功能上来说,它是血管,神经,淋巴管的总和。「经」等于是干线 --- 每个脏腑,都有他所属的一条经,而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在这些在线分布着若干的穴位;「络」是经分出来的很多的脉络,像网一样的网络着全身各处,把每一条经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经络的形成和针灸、推拿、气功的临床实验是分不开的。当针刺时,病人会感到有麻胀向一定的方向扩散,推拿时,病人会有酸胀温热感觉向一定部位扩散,气功练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感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向一定部位运转,这些生理功能现象,应该为经络的一种依据,又如人体发生疾病时,内部病痛会反映于体表的一定部位,表示这个部位与内脏的关联,又如四肢经穴,可治远隔部位或内脏病痛……等,当也是确定经络路线的依据,所以经络的形成,应该是由于 ( 1 ) 生理功能。 ( 2 ) 疾病症候的关联。 ( 3 ) 穴位主治的联系,因此经络才可成为临床实验的依据。经是纵行的干线,络则网遍全身,因此通行气血,沟通内外里表。
经络的名称,是根据阴阳理论演绎而来,古人从生活中体认到事物的变化,都有不同的阶段,阴阳虽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但变化过程中,其盛衰消长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 ( 太阴、少阴、厥阴 )( 太、少两阴交尽为厥阴 ) 、三阳 ( 太阳、少阳、阳明 )( 太、少两阳合明为阳明 ) ,将手足配上,刚成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称十二经。又以经络所在部位,分别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而决定了十二经的名称。奇经定名的意义,「任」有妊 的含意,这条经与女子妊娠有关而得名。督可作中字解,这条经循行于背中,「督」率诸阳所以叫督脉。「冲」可作通字解,因此脉通行十二经的气血,故名。「带」脉统束诸经,束腰如带,因象征而得名,「蹻」是足跟的意思,起于足外踝下的叫「阳蹻」,起于内踝下的叫「阴蹻」。「维」作网维的解释,是维系的意思。阳维是联络一身在表之阳,阴维是联络一身在里之阴,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都是依正经别出而名,这些经络名称的来由,也是经络分类的基础。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要部份,最早记载于灵枢经脉篇中,以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心包等六个脏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腑,每个脏腑上都有它一条所属的经,共十二条,是为正经。 六腑都是属阳 --- 循行四肢外侧阳面,六脏属阴 --- 都循行四肢内面,循行上肢的叫手经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循行下肢的叫足经,如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合而为十二经,也叫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每一条阴经都配一条阳经,即为阴阳相配,亦即表里相配,相配的经脉,循行至手足指趾时,互相衔接起来,因此它们所属的内脏也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在临床上,本经的穴位,可治本经的病症,也可治与它相表里的那条经的病症,如肺经的尺泽穴,即治本经病的咳嗽,但同时亦可用治大肠经的「痢疾」。又如脾经胃经相表里,如取胃经的「足三里」可治「胃病」,同时如用以治脾经的「泄泻」,同样有效,由此说明阴经与阳经表里相合的密切关系。
奇经
奇经和正经不同,因十二经脉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名正经。奇经祇是贯串在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十二经脉与内脏关系,是正经以外的经脉,故名奇经。
奇经的内容为:督、任、冲、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其中任督二脉直行人体中线,并各有其专属的穴位,可与十二正经并列,故合称为十四经,其它六经,都是依附十二经脉。
二、养生原则之通经络
在东方医学上最玄的恐怕是人体经络和中医了,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确是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人体经络五脏六腑通过人体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说人体经络就是这么神奇。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原文都非常清楚他说明了经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 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若没有经络的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又靠什么濡养呢?人体气血,
贵乎流 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
再看「处百病」。这里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医学家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 九针十二原》里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说明了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众所周知,疼痛是人们患病后最常见的 症状之一。究其原因,中医认为是「疼则不通,不通则疼」。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再谈「调虚实」,调是调整,虚实是指证候,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人们患病后常常用虚实来概括说明证候的性质。中医学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实证,即是病邪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即是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现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篇》里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有余是指实证,不足是指虚证。对实证要用泻法,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 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手法不一样,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这个例子说明,经络有调整虚实的功能。
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此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要时时处处使自己的经络之气畅通,具体地说,以下方法有畅通经脉的作用: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四是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吗?
中医经络保健知识讲座
嘉禾县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周小平主讲
一、经络简介
什么是经络,从字义上讲:经有途径(道路)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简单的说,所谓经络,就是人身上一条一条的内部脏腑和体表相联贯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使人体通行气血的通道,它不是单纯的血管,从功能上来说,它是血管,神经,淋巴管的总和。「经」等于是干线 --- 每个脏腑,都有他所属的一条经,而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在这些在线分布着若干的穴位;「络」是经分出来的很多的脉络,像网一样的网络着全身各处,把每一条经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经络的形成和针灸、推拿、气功的临床实验是分不开的。当针刺时,病人会感到有麻胀向一定的方向扩散,推拿时,病人会有酸胀温热感觉向一定部位扩散,气功练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感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向一定部位运转,这些生理功能现象,应该为经络的一种依据,又如人体发生疾病时,内部病痛会反映于体表的一定部位,表示这个部位与内脏的关联,又如四肢经穴,可治远隔部位或内脏病痛……等,当也是确定经络路线的依据,所以经络的形成,应该是由于 ( 1 ) 生理功能。 ( 2 ) 疾病症候的关联。 ( 3 ) 穴位主治的联系,因此经络才可成为临床实验的依据。经是纵行的干线,络则网遍全身,因此通行气血,沟通内外里表。
经络的名称,是根据阴阳理论演绎而来,古人从生活中体认到事物的变化,都有不同的阶段,阴阳虽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但变化过程中,其盛衰消长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 ( 太阴、少阴、厥阴 )( 太、少两阴交尽为厥阴 ) 、三阳 ( 太阳、少阳、阳明 )( 太、少两阳合明为阳明 ) ,将手足配上,刚成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称十二经。又以经络所在部位,分别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而决定了十二经的名称。奇经定名的意义,「任」有妊 的含意,这条经与女子妊娠有关而得名。督可作中字解,这条经循行于背中,「督」率诸阳所以叫督脉。「冲」可作通字解,因此脉通行十二经的气血,故名。「带」脉统束诸经,束腰如带,因象征而得名,「蹻」是足跟的意思,起于足外踝下的叫「阳蹻」,起于内踝下的叫「阴蹻」。「维」作网维的解释,是维系的意思。阳维是联络一身在表之阳,阴维是联络一身在里之阴,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都是依正经别出而名,这些经络名称的来由,也是经络分类的基础。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要部份,最早记载于灵枢经脉篇中,以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心包等六个脏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腑,每个脏腑上都有它一条所属的经,共十二条,是为正经。 六腑都是属阳 --- 循行四肢外侧阳面,六脏属阴 --- 都循行四肢内面,循行上肢的叫手经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循行下肢的叫足经,如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合而为十二经,也叫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每一条阴经都配一条阳经,即为阴阳相配,亦即表里相配,相配的经脉,循行至手足指趾时,互相衔接起来,因此它们所属的内脏也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在临床上,本经的穴位,可治本经的病症,也可治与它相表里的那条经的病症,如肺经的尺泽穴,即治本经病的咳嗽,但同时亦可用治大肠经的「痢疾」。又如脾经胃经相表里,如取胃经的「足三里」可治「胃病」,同时如用以治脾经的「泄泻」,同样有效,由此说明阴经与阳经表里相合的密切关系。
奇经
奇经和正经不同,因十二经脉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名正经。奇经祇是贯串在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十二经脉与内脏关系,是正经以外的经脉,故名奇经。
奇经的内容为:督、任、冲、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其中任督二脉直行人体中线,并各有其专属的穴位,可与十二正经并列,故合称为十四经,其它六经,都是依附十二经脉。
二、养生原则之通经络
在东方医学上最玄的恐怕是人体经络和中医了,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确是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人体经络五脏六腑通过人体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说人体经络就是这么神奇。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原文都非常清楚他说明了经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 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若没有经络的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又靠什么濡养呢?人体气血,
贵乎流 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
再看「处百病」。这里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医学家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 九针十二原》里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说明了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众所周知,疼痛是人们患病后最常见的 症状之一。究其原因,中医认为是「疼则不通,不通则疼」。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再谈「调虚实」,调是调整,虚实是指证候,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人们患病后常常用虚实来概括说明证候的性质。中医学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实证,即是病邪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即是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现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篇》里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有余是指实证,不足是指虚证。对实证要用泻法,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 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手法不一样,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这个例子说明,经络有调整虚实的功能。
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此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要时时处处使自己的经络之气畅通,具体地说,以下方法有畅通经脉的作用: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四是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