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消费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之举。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为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省委、省政府关于 加快全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 和市委、市政府要求 ,为 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功能完善,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面总结回顾了我市“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成就、值得肯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新修编的“双百”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是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体制、发挥潜能、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十一五”期间, 随着我市城乡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不断聚集、科学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未,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9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40.2万人;全市11个县城、132个建制镇、 个乡、 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150.48万人,比2005年增加27.72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9.6%,超过了“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38%)1.6个百分点,5年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1.32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城镇发展主轴逐步形成、城镇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十一五”期间,在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下,我市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108 国道沿线“百公里”“串珠式”一级城镇发展轴带已基本形成;汉江、 210 、 316 国道、阳安铁路沿线二级城镇发展轴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 城镇沿江、沿主要交通干道轴线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逐步显现,初步 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固、定军山为副中心,各县县城和沿江、沿 主要交通干道重点 镇为骨干,带动其它建制镇(乡)和主要集镇有序发展,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3 、一大批区域性重大 项目建设,城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区域性,尤其是中心城市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了有效实施,建设步伐得到了进一步加快。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十天、宝巴高速、西成客运专线铁路的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我市 与本省西安、宝鸡,四川成都、重庆,湖北十堰、武汉、甘肃天水等大中城市,以及本市各

县县城的直接联系; 汉天然气长输管线,中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等一大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沿江各县县城 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 使中心城市及各县县城城市及城镇能日臻完善, 基础服务功能得到了不断加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4、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加大了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市 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厂工程、燃气工程 、中心变电站陆续开工建设了市体育运动中心、市规划展览馆、高速客运中心、 万邦时代广场、 市广电大厦、市中心医院、3201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二院住院大楼、汉中中学教学楼、大河坎龙岗中学等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功能; 各县县城 以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了畅通工程、生态工程、点亮工程、文体工程、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及建设力度;按照省上确立的重点镇“六个一”建设标准,大力推进了各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功能较为完善、区位优势较为显著,经济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重点城镇,使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及各重点镇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5 、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大,对市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趋明显

“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展,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强化了城镇对产业的集聚功能,特别是中心城区, 随着城市东、南、北三大出入口的拓宽改造、城市 一江两岸、天汉广场、天汉大道、益州路、南团结街、滨江路、石马立交、城市桥闸、西二环大桥、天汉大桥等一大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市品位有了明显提升,城市基础服务功能得到了不断加强, 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2009 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3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已达到40.2万人,GDP 86.5 亿元, 占全市20.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7亿元, 占全市20.3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 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十一五”期末, 我市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全省 3.1 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因此,加快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增强城镇化产业基础,是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市域城镇化结构有待改善

2009 年末,我市常住人口达到了 382 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仅10.52%,首位度明显偏低。中心城区规模的偏小不利于发挥辐射力带动全市城镇化的发展。 市域内城镇化水平过于均

衡,城镇人口较为分散,小城镇数量多、发育不足,难以产生高度极化的辐射及集聚效应,也起不到承接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 小城镇职能趋同 ,重点城镇优势不明显

我市城镇现状大体分为五个等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及一般性城镇。总体来说,上一等级的城镇与下一等级城镇的职能差异较为明显,五个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较为清晰。但第四等级的城镇虽然在“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划定了10个,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性欠帐较多,自身发展潜及后劲不足,规模仍然相对偏小、区域分工不是很明确,合作和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大部分所能承载的仍然是一般性集镇管理和区域性集贸职能,优势不明显,缺乏具备一定规模、能相对带动区域性发展的重点镇。

4 、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在产业和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大。地方财政缺乏对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小城镇基础建设、公用设施的必要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较为落后,社会服务体系水平不高,卫生环境也较差。区域性的供水、排水等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没有相应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对区域性生态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机制。

5 、非农产业拉力不明显,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后续动力。目前我市尚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2009年我市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366.00 亿元,增长 12.3% ,低于全省 2.5 个百分点,增速缓慢。 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城镇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力不显著。

6 、城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综合调控作用有待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市针对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保证了我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但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仍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如规划经费不落实,部分城镇的总体规划未能按计划编制;城镇间地区性、综合性的协调机制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带来的强劲动力。统筹区域发展、开发大西部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西部各省市经济社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全面发展,目前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为我市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区域增长极及经济区的培育带来的多重辐射。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关中—天水、成—渝和北部湾三大经济增长区。西三角经济圈(西安—成都—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其经济总量与综合实力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媲美,有望成为西部连接西南部的最大的经济增长极。我市北承西安,南接成渝,处于西三角中心位置,在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外资利用等方面受到上述经济区以及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汉经济区的多重辐射,有利于我市率先实现突破发展。

(3)国家大交通战略格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我市位于京昆高速的重要节点,十天高速、宝巴高速公路放射状核心区域,随着这两条高速及西成铁路客运专线的相继建成与投运,我市将融入西安一小时交通圈,成都市两小时交通圈,并将成为我省5个交通枢纽之一。大区域交通条件的历史性改善,将使我市可以在更大的经济空间范围发挥联系和影响作用,为我市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陕南突破发展新格局构建产生的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市在陕南的率先突破发展。

(5)国内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和外资投资方向的转移带来的新的发展时机。国内沿海及东部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土地及劳动力成本及一步加大,大量产业向内地,特别是向中西部优势发展区域转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外资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投资热潮后,在国内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重点呈“北上西进”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掀起了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2、优越的自身发展条件

(1)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我市有着独一无二、久远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与包装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扩大城市历史文化影响的方式,将沉睡多年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向国内外旅游者进行展示,做大做强旅游业,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2)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我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区域内南北共生、丰富多样的“生物基因库”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得天独厚的城市资源、资本和财富,是我市实现突破发展、建设“双百”城市的一张王牌和后发优势。

(3)雄厚的产业发展条件:我市农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较大,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我市布置和兴建了一大批以航空航天、兵器企业为主的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人才密集的军工企业及配套单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优势和基础条件。

(4)丰富的人力资源条件:我市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82万人,市域人口相对输出5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1%,农业劳动力相对较为富余。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的输出为我市培养了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且在城镇有着大量原三线国有企业熟练产业工人,这对引进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二)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区域经济格局中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我市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和国境线,虽属长江流域但因汉江梯级开发而不能通达至长江黄金水道;向北受到秦岭阻隔,向南有大巴山横亘,与西部大开发两条经济主轴带(陇海—兰新线、长江经济带)无缘,属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区域之一。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工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省来说虽然位于前列,但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GDP 虽然每年稳步增长,但生产总值,增速及人均GDP 均处于全省下游水平。

3、产业能级偏低,结构不够合理:1998年以前,农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虽然1998年以后,我市基本实现了三次产业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且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在逐年减少,但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达到22.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趋同度高,结构能级低,竞争力不强,缺乏能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高新产业和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财政可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历史性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别,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地区性差别更为突出,服务水平相当有限。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5.对原有体制的认识惯性仍然存在,理念滞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重城市、县城,轻乡镇的思想观念和倾向还难以消除,乡镇、县城与城市在投入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政策体制上的差别还难以迅速消除;另一方面,出于对土地权益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考虑,农民产生了新的“恋土恋乡”情结,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6、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7、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市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但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区的拓展,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发凸显,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省上引红济石工程的实施,对我市生态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和环境因素必将成为制约我市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兼顾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将是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临的巨大挑战。

8、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

中心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用地偏少且布局受基本农田、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较大,制约着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造成了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与省内多数城市相比首位度偏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五个统筹”,按照因地制宜、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共进,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两翼副中心城市,夯实周边城镇群的基础服务功能,构筑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都市圈;打造都市核心工业聚集区、建设西部产业集聚区,发展北部及南部保护发展区,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重点镇建设,扶持区域性中心镇发展,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工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的梯次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的原则。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用科学的规划调控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和量的共同提高方面转化。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水土资源保护和集约开发,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发掘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城镇化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4、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原则。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依托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工业化。通过城镇化建设引导要素聚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工业现代化。

5、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

6、体现城镇特色的原则。保护好、开发好城镇的历史和民族特色文化,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吸收现代文化精粹,使城镇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

四、编制依据、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

(一)编制依据

1、《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1020);

2、《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

3、《陕南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4、《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二)发展目标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城镇化增长速度,缩短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与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努力建设一个城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有序,在陕西乃至西三角经济圈内具有较强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能力,促进汉中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大城市1个: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8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85平方公里。

——中等城市2个:勉县与城固,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7—18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7—19平方公里。 ——小城市2个:西乡、洋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1平方公里。

——县城5个: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6、5、2、1.2万人,用地规模分别达到7、6.5、5.5、2.5、2平方公里。

——重点镇22个:分别是汉台区武乡镇;南郑县新集镇、青树镇;勉县新街子镇、老道寺镇、温泉镇、周家山镇;城固县桔园镇、上元观镇、龙头镇;洋县谢村镇、龙亭镇、马畅镇;西乡县沙河镇、古城镇、堰口镇;镇巴县渔渡镇;略阳县郭镇、白水江镇;宁强县阳平关镇、大安镇、青木川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5万人。

——一般性建制镇83个,人口规模要分别达到0.5—1万人。

(三)主要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以上,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人均GDP 增速达18以上,达到2823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分别达到84亿元和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达到1018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达到11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5:45:40,使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

2、社会发展指标:到2015年,社会稳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90万人以内; 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和35%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1.1人,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1.8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97%、95%和95%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3、居民生活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6.5%以上,分别达到27920元和8725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有较大改善,居住、交通、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下。

4、城镇化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同期水平,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接近全省城镇化水平,缩短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为到2020年达到全国城镇化水平打好基础。

5 、城市建设指标: 到2010年,城镇新增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日,县城以上供水普及率达到95%,县城以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建立完善;县城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95%,中心城区天然气供气规模达到日供气18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6 、生态环境指标: 到2010年,全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省级环境质量目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0%;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达到80%以上;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80%。

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五个统筹”、“三个集聚”原则,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加快汉中盆地城镇群一体化发展,尽快建立起 以中心城区为核,以勉县、城固县为副核,洋县、西乡县城为依托,盆地区内各重点镇为辅助的“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都市圈,引导人口与产业向汉中盆地区城镇群集聚;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依托汉江和未来三条市域高等级公路,进一步优

化城镇体系结构,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加快东西两翼服中心城市和县城发展,尽快 形成以汉江及西汉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市域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主轴, 以点带轴、以轴带面,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发挥重点镇的引导作用,加快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进程;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统筹城乡协调;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城镇经济;强化空间管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城镇。

(一) 按照“五个统筹”、“三个集聚”原则,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原则,科学编制“双百”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市域、县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并以中心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为龙头,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燃气、综合防灾等各类专项规划,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点、镇村居民点布局,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农田保护空间布局、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认真编制重点镇、中心镇、一般性乡镇规划,合理确定其空间布局与形态。加块市域、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及村级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各项决定与部署,立足当地资源、环境和人文状况,科学编制市域、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市域、县域、镇域中心村;加快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突出重点、区位、文化和特色,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实惠。

(二) 按照“双百”城镇体系规划,科学构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两翼副核,倾力打造汉江及西汉高速公路沿线城镇空间发展主轴、十天及宝巴高速公路沿线两条次轴,培育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打造南北特色城镇群,保护与开发西部城镇群,科学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市域城镇体系构架。

1 、以城市沿江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 倾力打造 衔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枢纽、“西三角经济圈”产业格局的重要节点、国内知名的特色旅游休闲城市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的“双桥”、“两场”、“三路”、“一阁” 、 “ 一带”、“一中心”等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基础上,继续:

(1) 以城市骨干道路交通为先导,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拓宽改造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连接线道路等级标准,打通城市内环线,完善城市中环、 两纵、两横骨干交通网络,加密城区次干道路网,启动城市外环线道路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 拉大城市发展骨架, 争取在规划期末,新建城市主次干道路80公里,使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路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

(2)以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品位。 以建设中国“最美丽城市”为目标,引导城市沿江发展, 开工建设三级桥闸蓄水工程,全面完成21公里滨江城市核心景观绿化带环线、 朱鹮阁及其广场工程、 西二环大桥上游生态休闲娱乐公园、濂水公园、桥闸下游生态湿地公园及龙岗遗址公园建设任务, 完成东、西排洪渠、燕子河改造,坚定不移地做好“大树进城”、积极实施城市整容工程,全面提升宜居休闲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实现宜居城市建设上的大突破。争取在规划期末,使中心城市新增绿化面积达120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00公顷,水域面积8.3平方公里。

(3)以新区建设及旧城区改造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一江两区三组团”空间布局和城市“西进、东扩、南移、北优”发展战略,向西以滨江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带动北岸西侧龙江片区和南岸梁山片区发展;向东以城东新区开发、行政中心东移、汉中中学迁建、浦镇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金华片区,铺镇片区、柳林组团发展;向南以渔营片区开发、汉南大道建设为重点,带动周家坪组团发展;向北以火车站扩建、兴元湖片区开发、褒河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马寨片区发展,优化、整合宗营镇、河东店镇、褒城镇城镇功能及用地结构,建设石门组团,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方位构建“双百”城市发展框架;以西汉三遗址片区及东关风貌街区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完善旧城区城市功能,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提升旧城区城市品位。

(4)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积极推进“一中心(文化会展中心)、两校(汉中中学、汉台中学)、三院(天汉大剧院、市中医院、铁路中心医院)、四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十大社会公益性项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成“气化汉中”一期工程、江南污水处理厂及中心城区、大河坎片区排水主干管网、老城区雨污分流制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铺镇污水处理厂、江北第二垃圾处理场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争取在规划期末,使中心城区城市天然气气化率达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 %,城市污水管道服务普及率达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2、依托区域交通优势,打造城镇空间发展主次轴。

(1)一条主轴:以新建的西汉高速公路为交通联系支柱,汉江丰沛的水源以及两岸平整的用地为依托,加强此发展轴上各城镇与高等级公路联系,强化市域自东向西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宁强县及沿线重点镇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倾力打造贯穿整个市域东西向城镇密集发展主轴。

(2)两条次轴:一是依托在建的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按照延伸轴线、网络化发展方式,加快留坝县留侯镇、留坝县县城、勉县老道寺镇、长林镇、汉中市区龙江镇、南郑县梁山镇、周家坪镇、黄官镇等沿线城镇发展,倾力构建贯穿市域南北向城镇空间发展次轴;二是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在建的十天高速公路,自西北向东南依次连接略阳县横现河镇、略阳县县城、接官亭镇、勉县县城、勉县周家山镇、同沟寺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长林镇、中心城区铺镇、城固县柳林镇、城固县城、西乡县沙河镇、

县城、杨河镇、古城镇、堰口镇等城镇,开工建设城固县县城与十天高速的连接线,带动略阳县、勉县及西乡县沿线城镇发展,着力培育贯穿市域西北、东南向城镇空间发展次轴。

3、以交通为先导,加快汉中盆地城镇群一体化发展。

以交通为先导,强力推进汉中机场、西城铁路客专、十天、宝巴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联系,完善核心城市对外辐射通道,接轨西三角经济圈,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功能;以中心区城镇群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引导“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的定向集中发展,加快外围山区城镇、旅游区与高速公路、国道的对接,实现中心城市与市域内其他城镇1.5小时可达,“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城镇群体系内各重点镇之间实现45分钟可达,高等级公路(高速及一级、二级公路)贯通全部中心城区和各县中心城市,二级或以上公路贯通全部重点镇,三级或以上道路贯通全部一般镇。

4、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发展南北特色城镇群,保护与开发西部城镇群。

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以拓展生态功能为主,完善北部秦岭保护发展区(坝县、佛坪及勉县、汉台区、城固、洋县北部区域)、南部巴山保护发展区(镇巴、西乡及勉县、南郑县、城固县、洋县的南部区域)城镇空间网络与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良的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开发前景、矿产资源相对集中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生态人文旅游综合项目开发,稳步推进略阳、宁强及勉县以西西部区域发展。

(三)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小城市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发展东西两翼,提升综合承载力。

——东翼(城固):以农副林特、机械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依托现有城区,向西大力扶持柳林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向南拓展其城市生态景观功能,向东、北方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将其倾力打造成市域东部副中心、生态环境良好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规划期末,将其发展成为人口规模达18万人,建城区面积达19km ,各项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与中心城市辐射互动的区域中等城市。

——西翼(勉县):以高效无污染机械、冶金工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调整江北老城区城市功能,向北拓展,沿江向东、西两侧拓展江南新城区,形成以现有汉江钢铁为龙头产业,定军山镇与武侯镇为城市核心景观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市域东部副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规划期末,将其发展成为人口规模达17万人,建城区面积达17km ,各项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与中心城市辐射互动的区域中等城市。

2、加快区域小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22

(1)洋县县城: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绿色蔬菜、有机食品、中药材产业基地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长青华阳、朱鹮梨园、汉江百公里黄金水道、蔡伦之文化博物馆四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加快县城一江两岸、洋州商城、洋州新区建设,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其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东北部小城市和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东北部小城市发展目标。

(2)西乡县县城:立足城市(县城)功能定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打造 “魅力茶乡、秦巴水城”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肉类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快特色食品、建材、矿产品加工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循环工业;加快午子山风景名胜区、樱桃沟观光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旅游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两河四岸综合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滨河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其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倾力打造“中国最美丽茶乡、国家山水园林城市、西部休闲度假胜地、市域东部经济强县”,增强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东南部小城市和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东南部小城市发展目标。

3、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城镇发展。

(1)南郑县县城(周家坪镇):依托茶叶、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天汉水城、黎坪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天汉水城运动休闲区、陕南国际会议中心、黎坪森林公园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区西南部组团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西南部组团,川陕交界处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2)宁强县县城(汉塬镇):依托茶叶、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汉水源深林公园、青木川景区、羌博文化产业园景区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七里坝新区、保障性住房、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东北部小城市和在县域经

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西部,川陕交界处山水园林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3)略阳县县城:依托略钢、大唐略阳电厂,整合境内铁、镍、金、铜等优势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铁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五龙洞森林公园、嘉陵江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接官亭新区供水、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体育运动中心、保障性住房、八渡河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西北部,陕陇交界处商贸中心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西北部,川陕交界处区域商贸中心,山城特色浓郁的新型工业城市发展目标。

(4)镇巴县县城:以石油天然气为总抓手, 实现县域道路交通、旅游、服务业新突破, 加快绿色产业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以“双十”规划为目标,加快县城骨干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东南部,川陕交界处商贸中心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5)留坝县县城:以旅游服务业为主抓手,加快张良庙景区、紫柏山森林公园、栈道漂流、营盘避暑山庄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旅游“一业突破”; 依托农副林特优势产业资源,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县域、县城道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功能基本齐全、设施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6)佛坪县县城:以旅游服务为主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加快县城生态旅游、黑龙潭瀑布群景区、药子良羚牛观赏区、佛光寺景区及引汉济渭库区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副林特优势产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县城骨干道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设施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四)发挥重点镇的引导作用,加快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以重点镇为依托,有选择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扶持汉台区武乡、南郑县新集、青树、勉县新街子、老道寺、温泉、周家山、城固县桔园、上元观、龙头、洋县谢村、龙亭、马畅等13个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发展区重点镇,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辐射带动汉台区汉王、南郑县圣水、高台、黄官、红庙、濂水、勉县元墩、同沟寺、黄沙、金泉、阜川、城固原公、宝山、洋县湑水、戚氏、贯溪、磨子桥等17个区域中心镇发展;大力培育西乡县沙河、古城、堰口、镇巴县渔渡、略阳县郭镇、白水江、宁强县阳平关、大安、青木川9个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发展区周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重点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驱动北部秦岭保护发展区和南部巴山保护发展区其他具有区域性节点和纽带功能的中心镇快速发展。

1、加大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重点城镇道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要加强过境公路建设和相关用地规划控制,解决好过境公路与城镇道路连接问题。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城镇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遏制城镇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提高城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加快城镇“三电合一”建设步伐。加大部门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各有关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支持重点镇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全局。

2、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城镇聚集能力

强化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功能,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坚持产业兴镇,构筑企业拓展、城镇发展的双赢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资源富集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东西两翼副中心城市、小城市、县城、大型企业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城镇工业集中区,引导各类项目和乡村工业向工业区集聚,加快重点镇经济发展。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重点对7个平川县区的国道、高速公路、汉江沿线的重点村庄,着力推进以村庄主要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建筑物整饰工程,房前屋后平整绿化工程,饮水清洁工程,农村节能(太阳能、沼气)工程,圈、厕、

厨改建工程,垃圾及农肥集中堆放处理工程,村庄污水有组织、成系统排放工程建设,加快引导农民新村、道路、通信、环境、供水、卫生、文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河道、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培育新农民,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提供根本动力。

2、科学制定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镇集聚发展

按照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中要求编制好新农村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村镇,适时调整和形成合理的村庄布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引导,以自然村为基础,努力推进新村建设。适度提高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拓宽生态空间,促进小城镇集聚发展。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村庄管理的长效机制。着重解决好集体土地使用权无序流转、使用性质随意改变以及管理权限不清、建设混乱等突出问题,尽快改变城乡结合部建设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的状况。在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建设农民新村,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利用率,节约使用土地。

3、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转

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合力。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分类进行具体培训,指导就业。按照统筹城乡培训就业要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规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发展壮大劳务输出产业。面向市场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十二五”期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争取达到80万人以上。

(六)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1、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一是稳定发展两大基础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冶金建材劳动密集型基础产业比较优势,促进社会就业,夯实经济发展的社会根基;二是大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航空工业、机械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为积极融入关中—天水、成—渝、西三角经济圈,承接西安、成渝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三是积极培育三大战略产业,科学把握产业演化趋势,超前培育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型材料等绿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我市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技术支撑;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要求,倾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航空及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冶金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产业的有机集聚,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汉中市绿色产业体系。

2、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

一是重点打造以汉中市经济开发区、铺镇工业园区、褒城装备产业园区、汉中(柳林)航空工业园区、汉江钢铁工业区、八一有色工业区、五郎高新工业园区、褒河站物流园区、大河坎物流园区为主导产业的都市核心工业聚集区,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快以略阳工业园区、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宁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尽快将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着力发展以洋县有机食品工业园和佛坪工业园区为主导的北部秦岭绿色食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产业园区,以西乡千亩生态观光茶园、新型建材工业园和镇巴绿色产业园区为主导的南部巴山绿色产业、机械和建材加工产业园区。

3、以“汉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整合各类人文旅游资源,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特色的“汉”文化游目的地。二是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构筑“一心一带,两线四区”的发展格局,着力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汉中旅游发展的快速突破与提升。三是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和支撑力,重点抓好以交通、绿化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开发,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配套问题,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汉中区位能级实现重大提升的机遇,快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尽快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4、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外围交通环境的改善,对于我市发展商贸流通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培育物流企业,建立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将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该领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按照“双百”城市物流园区规划,一是要倾力打造褒河、大河坎、铺镇三大物流园区。二是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抓好包括县城及中心城镇客运站及大型专业批化市场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大市场格局。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立足于建设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认真抓好重要规划的编制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规划实施进展的督察,认真协调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要积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规划监管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加大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调整认定制度、规划的公示公布制度、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接受人大、政协、市民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全面推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转变政府职能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和建设监管职能,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进一步明确市、区(县、市)以及区(县、市)、镇政府之间,各部门在城镇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划分,赋予重点镇更大的自主权,逐步发挥镇级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加快城乡规划的编制

各级政府要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的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并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它规划的衔接和协调。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的引导和综合调控,打破城乡阻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的审批,规划的修编、调整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充分的论证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必须纳入城乡规划范围,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各项规划审批管理权限不得下放。尽快修编完善城镇规划公开公布实施办法和城镇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保障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3、加大城乡规划的投入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重点是镇(乡)一级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加强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限,并按照城镇化发展和规划管理的需要配备相应的研究、管理人员,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城镇管理队伍的素质;城乡规划的编制经费和管理工作的经费要纳入地方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做到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制度框架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在城镇通过购买、赠与、继承、自建等途径获得具有产权住房的公民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允许在住房所在地登记常住户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2、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力市场应该无差别地对待有无城镇户口的居民,消除户口歧视和在工种上的歧视,逐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体系,使各类人才和劳动力流动合理有序进行。加快住房、就业、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制度改革,做好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养老保险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社会保险政策。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政策,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廉租房建设资金,逐步完善国家、集体、个人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3、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的创新,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城镇土地制度的创新。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农村承包土地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推动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镇发展所需土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满足城镇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城镇土地出让制度应进一步向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的方向改革,积极探讨工业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交纳的新方法。重点镇建设需征收土地的,实行用地倾斜政策,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四)强化激励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互动

1、建立投融资新体制

各级政府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深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积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对城镇建设的支持,鼓励各种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领域,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城镇的快速发展。

2、三次产业带动城镇发展

积极探索把城镇化建设、城镇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实现形式,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旅游、商贸、房地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工业配套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引导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培育企业发展、城镇拓展的双赢机制。

(五)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质量

1、发展公共事业

大力推进城镇科教文卫体等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从根本上、整体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跨区域资源配置,建设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综合交通系统、以“数字化城市”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污水、垃圾处理为中心的环保系统和以防洪排涝、应急疏散为主的防灾系统等的保障机制。

3、强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起点制定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区域噪声控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的规划。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加强三废治理特别是污水治理,做到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六)完善和落实政策,合理调整城镇行政区划

1、制定和落实对城镇化建设资金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省、市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城镇建设、环保、防洪保安、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配套资金的如数到位,制定落实保障重点镇加快发展的措施,加快重点镇规划的编制,拓宽重点镇资金筹措的渠道,制定对加快重点镇发展的资金、用地倾斜政策。要建立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的补偿机制,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促进城镇建设与土地开发的良性互动。各级财政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积极支持城镇路桥、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2、适时合理调整城镇行政区划

按照“双百” 城市总体规划,为适应城镇化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要本着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原则,适时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妥善理顺城镇行政管理职能重叠问题。在规划期内,完成南郑县撤县设区,将大河坎镇、梁山镇、圣水镇纳入中心城区。

汉中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消费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之举。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为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省委、省政府关于 加快全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 和市委、市政府要求 ,为 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功能完善,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面总结回顾了我市“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成就、值得肯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新修编的“双百”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是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体制、发挥潜能、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十一五”期间, 随着我市城乡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不断聚集、科学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未,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9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40.2万人;全市11个县城、132个建制镇、 个乡、 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150.48万人,比2005年增加27.72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9.6%,超过了“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38%)1.6个百分点,5年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1.32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城镇发展主轴逐步形成、城镇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十一五”期间,在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下,我市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108 国道沿线“百公里”“串珠式”一级城镇发展轴带已基本形成;汉江、 210 、 316 国道、阳安铁路沿线二级城镇发展轴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 城镇沿江、沿主要交通干道轴线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逐步显现,初步 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固、定军山为副中心,各县县城和沿江、沿 主要交通干道重点 镇为骨干,带动其它建制镇(乡)和主要集镇有序发展,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3 、一大批区域性重大 项目建设,城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区域性,尤其是中心城市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了有效实施,建设步伐得到了进一步加快。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十天、宝巴高速、西成客运专线铁路的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我市 与本省西安、宝鸡,四川成都、重庆,湖北十堰、武汉、甘肃天水等大中城市,以及本市各

县县城的直接联系; 汉天然气长输管线,中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等一大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沿江各县县城 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 使中心城市及各县县城城市及城镇能日臻完善, 基础服务功能得到了不断加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4、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加大了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市 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厂工程、燃气工程 、中心变电站陆续开工建设了市体育运动中心、市规划展览馆、高速客运中心、 万邦时代广场、 市广电大厦、市中心医院、3201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二院住院大楼、汉中中学教学楼、大河坎龙岗中学等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功能; 各县县城 以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了畅通工程、生态工程、点亮工程、文体工程、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及建设力度;按照省上确立的重点镇“六个一”建设标准,大力推进了各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功能较为完善、区位优势较为显著,经济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重点城镇,使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及各重点镇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5 、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大,对市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趋明显

“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展,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强化了城镇对产业的集聚功能,特别是中心城区, 随着城市东、南、北三大出入口的拓宽改造、城市 一江两岸、天汉广场、天汉大道、益州路、南团结街、滨江路、石马立交、城市桥闸、西二环大桥、天汉大桥等一大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市品位有了明显提升,城市基础服务功能得到了不断加强, 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2009 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3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已达到40.2万人,GDP 86.5 亿元, 占全市20.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7亿元, 占全市20.3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 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十一五”期末, 我市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全省 3.1 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因此,加快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增强城镇化产业基础,是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市域城镇化结构有待改善

2009 年末,我市常住人口达到了 382 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仅10.52%,首位度明显偏低。中心城区规模的偏小不利于发挥辐射力带动全市城镇化的发展。 市域内城镇化水平过于均

衡,城镇人口较为分散,小城镇数量多、发育不足,难以产生高度极化的辐射及集聚效应,也起不到承接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 小城镇职能趋同 ,重点城镇优势不明显

我市城镇现状大体分为五个等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及一般性城镇。总体来说,上一等级的城镇与下一等级城镇的职能差异较为明显,五个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较为清晰。但第四等级的城镇虽然在“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划定了10个,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性欠帐较多,自身发展潜及后劲不足,规模仍然相对偏小、区域分工不是很明确,合作和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大部分所能承载的仍然是一般性集镇管理和区域性集贸职能,优势不明显,缺乏具备一定规模、能相对带动区域性发展的重点镇。

4 、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在产业和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大。地方财政缺乏对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小城镇基础建设、公用设施的必要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较为落后,社会服务体系水平不高,卫生环境也较差。区域性的供水、排水等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没有相应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对区域性生态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机制。

5 、非农产业拉力不明显,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后续动力。目前我市尚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2009年我市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366.00 亿元,增长 12.3% ,低于全省 2.5 个百分点,增速缓慢。 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城镇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力不显著。

6 、城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综合调控作用有待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市针对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保证了我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但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仍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如规划经费不落实,部分城镇的总体规划未能按计划编制;城镇间地区性、综合性的协调机制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带来的强劲动力。统筹区域发展、开发大西部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西部各省市经济社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全面发展,目前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为我市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区域增长极及经济区的培育带来的多重辐射。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关中—天水、成—渝和北部湾三大经济增长区。西三角经济圈(西安—成都—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其经济总量与综合实力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媲美,有望成为西部连接西南部的最大的经济增长极。我市北承西安,南接成渝,处于西三角中心位置,在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外资利用等方面受到上述经济区以及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汉经济区的多重辐射,有利于我市率先实现突破发展。

(3)国家大交通战略格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我市位于京昆高速的重要节点,十天高速、宝巴高速公路放射状核心区域,随着这两条高速及西成铁路客运专线的相继建成与投运,我市将融入西安一小时交通圈,成都市两小时交通圈,并将成为我省5个交通枢纽之一。大区域交通条件的历史性改善,将使我市可以在更大的经济空间范围发挥联系和影响作用,为我市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陕南突破发展新格局构建产生的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市在陕南的率先突破发展。

(5)国内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和外资投资方向的转移带来的新的发展时机。国内沿海及东部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土地及劳动力成本及一步加大,大量产业向内地,特别是向中西部优势发展区域转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外资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投资热潮后,在国内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重点呈“北上西进”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掀起了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2、优越的自身发展条件

(1)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我市有着独一无二、久远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与包装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扩大城市历史文化影响的方式,将沉睡多年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向国内外旅游者进行展示,做大做强旅游业,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2)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我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区域内南北共生、丰富多样的“生物基因库”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得天独厚的城市资源、资本和财富,是我市实现突破发展、建设“双百”城市的一张王牌和后发优势。

(3)雄厚的产业发展条件:我市农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较大,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我市布置和兴建了一大批以航空航天、兵器企业为主的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人才密集的军工企业及配套单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优势和基础条件。

(4)丰富的人力资源条件:我市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82万人,市域人口相对输出5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1%,农业劳动力相对较为富余。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的输出为我市培养了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且在城镇有着大量原三线国有企业熟练产业工人,这对引进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二)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区域经济格局中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我市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和国境线,虽属长江流域但因汉江梯级开发而不能通达至长江黄金水道;向北受到秦岭阻隔,向南有大巴山横亘,与西部大开发两条经济主轴带(陇海—兰新线、长江经济带)无缘,属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区域之一。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工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省来说虽然位于前列,但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GDP 虽然每年稳步增长,但生产总值,增速及人均GDP 均处于全省下游水平。

3、产业能级偏低,结构不够合理:1998年以前,农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虽然1998年以后,我市基本实现了三次产业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且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在逐年减少,但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达到22.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趋同度高,结构能级低,竞争力不强,缺乏能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高新产业和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财政可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历史性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别,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地区性差别更为突出,服务水平相当有限。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5.对原有体制的认识惯性仍然存在,理念滞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重城市、县城,轻乡镇的思想观念和倾向还难以消除,乡镇、县城与城市在投入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政策体制上的差别还难以迅速消除;另一方面,出于对土地权益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考虑,农民产生了新的“恋土恋乡”情结,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6、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7、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市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但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区的拓展,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发凸显,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省上引红济石工程的实施,对我市生态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和环境因素必将成为制约我市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兼顾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将是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临的巨大挑战。

8、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

中心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用地偏少且布局受基本农田、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较大,制约着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造成了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与省内多数城市相比首位度偏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五个统筹”,按照因地制宜、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共进,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两翼副中心城市,夯实周边城镇群的基础服务功能,构筑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都市圈;打造都市核心工业聚集区、建设西部产业集聚区,发展北部及南部保护发展区,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重点镇建设,扶持区域性中心镇发展,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工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的梯次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的原则。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用科学的规划调控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和量的共同提高方面转化。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水土资源保护和集约开发,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发掘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城镇化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4、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原则。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依托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工业化。通过城镇化建设引导要素聚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工业现代化。

5、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

6、体现城镇特色的原则。保护好、开发好城镇的历史和民族特色文化,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吸收现代文化精粹,使城镇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

四、编制依据、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

(一)编制依据

1、《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1020);

2、《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

3、《陕南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4、《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二)发展目标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城镇化增长速度,缩短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与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努力建设一个城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有序,在陕西乃至西三角经济圈内具有较强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能力,促进汉中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大城市1个: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8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85平方公里。

——中等城市2个:勉县与城固,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7—18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7—19平方公里。 ——小城市2个:西乡、洋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1平方公里。

——县城5个: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6、5、2、1.2万人,用地规模分别达到7、6.5、5.5、2.5、2平方公里。

——重点镇22个:分别是汉台区武乡镇;南郑县新集镇、青树镇;勉县新街子镇、老道寺镇、温泉镇、周家山镇;城固县桔园镇、上元观镇、龙头镇;洋县谢村镇、龙亭镇、马畅镇;西乡县沙河镇、古城镇、堰口镇;镇巴县渔渡镇;略阳县郭镇、白水江镇;宁强县阳平关镇、大安镇、青木川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5万人。

——一般性建制镇83个,人口规模要分别达到0.5—1万人。

(三)主要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以上,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人均GDP 增速达18以上,达到2823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分别达到84亿元和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达到1018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达到11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5:45:40,使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

2、社会发展指标:到2015年,社会稳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90万人以内; 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和35%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1.1人,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1.8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97%、95%和95%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3、居民生活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6.5%以上,分别达到27920元和8725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有较大改善,居住、交通、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下。

4、城镇化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同期水平,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接近全省城镇化水平,缩短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为到2020年达到全国城镇化水平打好基础。

5 、城市建设指标: 到2010年,城镇新增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日,县城以上供水普及率达到95%,县城以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建立完善;县城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95%,中心城区天然气供气规模达到日供气18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6 、生态环境指标: 到2010年,全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省级环境质量目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水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0%;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达到80%以上;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80%。

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五个统筹”、“三个集聚”原则,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加快汉中盆地城镇群一体化发展,尽快建立起 以中心城区为核,以勉县、城固县为副核,洋县、西乡县城为依托,盆地区内各重点镇为辅助的“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都市圈,引导人口与产业向汉中盆地区城镇群集聚;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依托汉江和未来三条市域高等级公路,进一步优

化城镇体系结构,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加快东西两翼服中心城市和县城发展,尽快 形成以汉江及西汉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市域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主轴, 以点带轴、以轴带面,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发挥重点镇的引导作用,加快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进程;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统筹城乡协调;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城镇经济;强化空间管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城镇。

(一) 按照“五个统筹”、“三个集聚”原则,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原则,科学编制“双百”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市域、县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并以中心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为龙头,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燃气、综合防灾等各类专项规划,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点、镇村居民点布局,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农田保护空间布局、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认真编制重点镇、中心镇、一般性乡镇规划,合理确定其空间布局与形态。加块市域、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及村级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各项决定与部署,立足当地资源、环境和人文状况,科学编制市域、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市域、县域、镇域中心村;加快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突出重点、区位、文化和特色,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实惠。

(二) 按照“双百”城镇体系规划,科学构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两翼副核,倾力打造汉江及西汉高速公路沿线城镇空间发展主轴、十天及宝巴高速公路沿线两条次轴,培育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打造南北特色城镇群,保护与开发西部城镇群,科学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市域城镇体系构架。

1 、以城市沿江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 倾力打造 衔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枢纽、“西三角经济圈”产业格局的重要节点、国内知名的特色旅游休闲城市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的“双桥”、“两场”、“三路”、“一阁” 、 “ 一带”、“一中心”等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基础上,继续:

(1) 以城市骨干道路交通为先导,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拓宽改造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连接线道路等级标准,打通城市内环线,完善城市中环、 两纵、两横骨干交通网络,加密城区次干道路网,启动城市外环线道路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 拉大城市发展骨架, 争取在规划期末,新建城市主次干道路80公里,使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路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

(2)以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品位。 以建设中国“最美丽城市”为目标,引导城市沿江发展, 开工建设三级桥闸蓄水工程,全面完成21公里滨江城市核心景观绿化带环线、 朱鹮阁及其广场工程、 西二环大桥上游生态休闲娱乐公园、濂水公园、桥闸下游生态湿地公园及龙岗遗址公园建设任务, 完成东、西排洪渠、燕子河改造,坚定不移地做好“大树进城”、积极实施城市整容工程,全面提升宜居休闲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实现宜居城市建设上的大突破。争取在规划期末,使中心城市新增绿化面积达120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00公顷,水域面积8.3平方公里。

(3)以新区建设及旧城区改造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双百”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一江两区三组团”空间布局和城市“西进、东扩、南移、北优”发展战略,向西以滨江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带动北岸西侧龙江片区和南岸梁山片区发展;向东以城东新区开发、行政中心东移、汉中中学迁建、浦镇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金华片区,铺镇片区、柳林组团发展;向南以渔营片区开发、汉南大道建设为重点,带动周家坪组团发展;向北以火车站扩建、兴元湖片区开发、褒河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马寨片区发展,优化、整合宗营镇、河东店镇、褒城镇城镇功能及用地结构,建设石门组团,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方位构建“双百”城市发展框架;以西汉三遗址片区及东关风貌街区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完善旧城区城市功能,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提升旧城区城市品位。

(4)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积极推进“一中心(文化会展中心)、两校(汉中中学、汉台中学)、三院(天汉大剧院、市中医院、铁路中心医院)、四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十大社会公益性项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成“气化汉中”一期工程、江南污水处理厂及中心城区、大河坎片区排水主干管网、老城区雨污分流制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铺镇污水处理厂、江北第二垃圾处理场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争取在规划期末,使中心城区城市天然气气化率达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 %,城市污水管道服务普及率达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2、依托区域交通优势,打造城镇空间发展主次轴。

(1)一条主轴:以新建的西汉高速公路为交通联系支柱,汉江丰沛的水源以及两岸平整的用地为依托,加强此发展轴上各城镇与高等级公路联系,强化市域自东向西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宁强县及沿线重点镇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倾力打造贯穿整个市域东西向城镇密集发展主轴。

(2)两条次轴:一是依托在建的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按照延伸轴线、网络化发展方式,加快留坝县留侯镇、留坝县县城、勉县老道寺镇、长林镇、汉中市区龙江镇、南郑县梁山镇、周家坪镇、黄官镇等沿线城镇发展,倾力构建贯穿市域南北向城镇空间发展次轴;二是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在建的十天高速公路,自西北向东南依次连接略阳县横现河镇、略阳县县城、接官亭镇、勉县县城、勉县周家山镇、同沟寺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长林镇、中心城区铺镇、城固县柳林镇、城固县城、西乡县沙河镇、

县城、杨河镇、古城镇、堰口镇等城镇,开工建设城固县县城与十天高速的连接线,带动略阳县、勉县及西乡县沿线城镇发展,着力培育贯穿市域西北、东南向城镇空间发展次轴。

3、以交通为先导,加快汉中盆地城镇群一体化发展。

以交通为先导,强力推进汉中机场、西城铁路客专、十天、宝巴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联系,完善核心城市对外辐射通道,接轨西三角经济圈,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功能;以中心区城镇群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引导“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的定向集中发展,加快外围山区城镇、旅游区与高速公路、国道的对接,实现中心城市与市域内其他城镇1.5小时可达,“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城镇群体系内各重点镇之间实现45分钟可达,高等级公路(高速及一级、二级公路)贯通全部中心城区和各县中心城市,二级或以上公路贯通全部重点镇,三级或以上道路贯通全部一般镇。

4、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发展南北特色城镇群,保护与开发西部城镇群。

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以拓展生态功能为主,完善北部秦岭保护发展区(坝县、佛坪及勉县、汉台区、城固、洋县北部区域)、南部巴山保护发展区(镇巴、西乡及勉县、南郑县、城固县、洋县的南部区域)城镇空间网络与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良的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开发前景、矿产资源相对集中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生态人文旅游综合项目开发,稳步推进略阳、宁强及勉县以西西部区域发展。

(三)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小城市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发展东西两翼,提升综合承载力。

——东翼(城固):以农副林特、机械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依托现有城区,向西大力扶持柳林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向南拓展其城市生态景观功能,向东、北方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将其倾力打造成市域东部副中心、生态环境良好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规划期末,将其发展成为人口规模达18万人,建城区面积达19km ,各项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与中心城市辐射互动的区域中等城市。

——西翼(勉县):以高效无污染机械、冶金工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调整江北老城区城市功能,向北拓展,沿江向东、西两侧拓展江南新城区,形成以现有汉江钢铁为龙头产业,定军山镇与武侯镇为城市核心景观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市域东部副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规划期末,将其发展成为人口规模达17万人,建城区面积达17km ,各项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与中心城市辐射互动的区域中等城市。

2、加快区域小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22

(1)洋县县城: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绿色蔬菜、有机食品、中药材产业基地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长青华阳、朱鹮梨园、汉江百公里黄金水道、蔡伦之文化博物馆四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加快县城一江两岸、洋州商城、洋州新区建设,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其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东北部小城市和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东北部小城市发展目标。

(2)西乡县县城:立足城市(县城)功能定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打造 “魅力茶乡、秦巴水城”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肉类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快特色食品、建材、矿产品加工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循环工业;加快午子山风景名胜区、樱桃沟观光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旅游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两河四岸综合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滨河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其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倾力打造“中国最美丽茶乡、国家山水园林城市、西部休闲度假胜地、市域东部经济强县”,增强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东南部小城市和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东南部小城市发展目标。

3、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城镇发展。

(1)南郑县县城(周家坪镇):依托茶叶、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天汉水城、黎坪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天汉水城运动休闲区、陕南国际会议中心、黎坪森林公园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区西南部组团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西南部组团,川陕交界处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2)宁强县县城(汉塬镇):依托茶叶、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汉水源深林公园、青木川景区、羌博文化产业园景区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七里坝新区、保障性住房、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东北部小城市和在县域经

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西部,川陕交界处山水园林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3)略阳县县城:依托略钢、大唐略阳电厂,整合境内铁、镍、金、铜等优势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铁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五龙洞森林公园、嘉陵江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骨干道路网、县城、接官亭新区供水、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体育运动中心、保障性住房、八渡河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西北部,陕陇交界处商贸中心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西北部,川陕交界处区域商贸中心,山城特色浓郁的新型工业城市发展目标。

(4)镇巴县县城:以石油天然气为总抓手, 实现县域道路交通、旅游、服务业新突破, 加快绿色产业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以“双十”规划为目标,加快县城骨干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市域东南部,川陕交界处商贸中心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5)留坝县县城:以旅游服务业为主抓手,加快张良庙景区、紫柏山森林公园、栈道漂流、营盘避暑山庄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旅游“一业突破”; 依托农副林特优势产业资源,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县域、县城道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带动作用。争取在规划期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功能基本齐全、设施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6)佛坪县县城:以旅游服务为主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加快县城生态旅游、黑龙潭瀑布群景区、药子良羚牛观赏区、佛光寺景区及引汉济渭库区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副林特优势产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为先导,加快县域、县城骨干道路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设施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山城特色浓郁的城市发展目标。

(四)发挥重点镇的引导作用,加快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以重点镇为依托,有选择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扶持汉台区武乡、南郑县新集、青树、勉县新街子、老道寺、温泉、周家山、城固县桔园、上元观、龙头、洋县谢村、龙亭、马畅等13个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发展区重点镇,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辐射带动汉台区汉王、南郑县圣水、高台、黄官、红庙、濂水、勉县元墩、同沟寺、黄沙、金泉、阜川、城固原公、宝山、洋县湑水、戚氏、贯溪、磨子桥等17个区域中心镇发展;大力培育西乡县沙河、古城、堰口、镇巴县渔渡、略阳县郭镇、白水江、宁强县阳平关、大安、青木川9个汉中盆地核心城镇群发展区周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重点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驱动北部秦岭保护发展区和南部巴山保护发展区其他具有区域性节点和纽带功能的中心镇快速发展。

1、加大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重点城镇道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要加强过境公路建设和相关用地规划控制,解决好过境公路与城镇道路连接问题。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城镇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遏制城镇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提高城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加快城镇“三电合一”建设步伐。加大部门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各有关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支持重点镇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全局。

2、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城镇聚集能力

强化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功能,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坚持产业兴镇,构筑企业拓展、城镇发展的双赢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资源富集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东西两翼副中心城市、小城市、县城、大型企业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城镇工业集中区,引导各类项目和乡村工业向工业区集聚,加快重点镇经济发展。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重点对7个平川县区的国道、高速公路、汉江沿线的重点村庄,着力推进以村庄主要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建筑物整饰工程,房前屋后平整绿化工程,饮水清洁工程,农村节能(太阳能、沼气)工程,圈、厕、

厨改建工程,垃圾及农肥集中堆放处理工程,村庄污水有组织、成系统排放工程建设,加快引导农民新村、道路、通信、环境、供水、卫生、文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河道、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培育新农民,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提供根本动力。

2、科学制定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镇集聚发展

按照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中要求编制好新农村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村镇,适时调整和形成合理的村庄布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引导,以自然村为基础,努力推进新村建设。适度提高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拓宽生态空间,促进小城镇集聚发展。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村庄管理的长效机制。着重解决好集体土地使用权无序流转、使用性质随意改变以及管理权限不清、建设混乱等突出问题,尽快改变城乡结合部建设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的状况。在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建设农民新村,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利用率,节约使用土地。

3、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转

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合力。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分类进行具体培训,指导就业。按照统筹城乡培训就业要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规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发展壮大劳务输出产业。面向市场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十二五”期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争取达到80万人以上。

(六)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1、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一是稳定发展两大基础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冶金建材劳动密集型基础产业比较优势,促进社会就业,夯实经济发展的社会根基;二是大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航空工业、机械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为积极融入关中—天水、成—渝、西三角经济圈,承接西安、成渝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三是积极培育三大战略产业,科学把握产业演化趋势,超前培育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型材料等绿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我市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技术支撑;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要求,倾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航空及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冶金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产业的有机集聚,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汉中市绿色产业体系。

2、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

一是重点打造以汉中市经济开发区、铺镇工业园区、褒城装备产业园区、汉中(柳林)航空工业园区、汉江钢铁工业区、八一有色工业区、五郎高新工业园区、褒河站物流园区、大河坎物流园区为主导产业的都市核心工业聚集区,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快以略阳工业园区、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宁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尽快将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着力发展以洋县有机食品工业园和佛坪工业园区为主导的北部秦岭绿色食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产业园区,以西乡千亩生态观光茶园、新型建材工业园和镇巴绿色产业园区为主导的南部巴山绿色产业、机械和建材加工产业园区。

3、以“汉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整合各类人文旅游资源,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特色的“汉”文化游目的地。二是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构筑“一心一带,两线四区”的发展格局,着力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汉中旅游发展的快速突破与提升。三是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和支撑力,重点抓好以交通、绿化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开发,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配套问题,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汉中区位能级实现重大提升的机遇,快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尽快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4、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外围交通环境的改善,对于我市发展商贸流通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培育物流企业,建立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将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该领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按照“双百”城市物流园区规划,一是要倾力打造褒河、大河坎、铺镇三大物流园区。二是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抓好包括县城及中心城镇客运站及大型专业批化市场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大市场格局。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立足于建设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认真抓好重要规划的编制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规划实施进展的督察,认真协调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要积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规划监管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加大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调整认定制度、规划的公示公布制度、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接受人大、政协、市民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全面推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转变政府职能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和建设监管职能,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进一步明确市、区(县、市)以及区(县、市)、镇政府之间,各部门在城镇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划分,赋予重点镇更大的自主权,逐步发挥镇级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加快城乡规划的编制

各级政府要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的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并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它规划的衔接和协调。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的引导和综合调控,打破城乡阻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的审批,规划的修编、调整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充分的论证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必须纳入城乡规划范围,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各项规划审批管理权限不得下放。尽快修编完善城镇规划公开公布实施办法和城镇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保障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3、加大城乡规划的投入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重点是镇(乡)一级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加强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限,并按照城镇化发展和规划管理的需要配备相应的研究、管理人员,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城镇管理队伍的素质;城乡规划的编制经费和管理工作的经费要纳入地方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做到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制度框架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在城镇通过购买、赠与、继承、自建等途径获得具有产权住房的公民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允许在住房所在地登记常住户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2、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力市场应该无差别地对待有无城镇户口的居民,消除户口歧视和在工种上的歧视,逐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体系,使各类人才和劳动力流动合理有序进行。加快住房、就业、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制度改革,做好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养老保险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社会保险政策。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政策,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廉租房建设资金,逐步完善国家、集体、个人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3、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的创新,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城镇土地制度的创新。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农村承包土地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推动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镇发展所需土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满足城镇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城镇土地出让制度应进一步向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的方向改革,积极探讨工业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交纳的新方法。重点镇建设需征收土地的,实行用地倾斜政策,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四)强化激励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互动

1、建立投融资新体制

各级政府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深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积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对城镇建设的支持,鼓励各种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领域,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城镇的快速发展。

2、三次产业带动城镇发展

积极探索把城镇化建设、城镇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实现形式,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旅游、商贸、房地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工业配套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引导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培育企业发展、城镇拓展的双赢机制。

(五)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质量

1、发展公共事业

大力推进城镇科教文卫体等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从根本上、整体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跨区域资源配置,建设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综合交通系统、以“数字化城市”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污水、垃圾处理为中心的环保系统和以防洪排涝、应急疏散为主的防灾系统等的保障机制。

3、强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起点制定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区域噪声控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的规划。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加强三废治理特别是污水治理,做到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六)完善和落实政策,合理调整城镇行政区划

1、制定和落实对城镇化建设资金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省、市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城镇建设、环保、防洪保安、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配套资金的如数到位,制定落实保障重点镇加快发展的措施,加快重点镇规划的编制,拓宽重点镇资金筹措的渠道,制定对加快重点镇发展的资金、用地倾斜政策。要建立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的补偿机制,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促进城镇建设与土地开发的良性互动。各级财政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积极支持城镇路桥、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2、适时合理调整城镇行政区划

按照“双百” 城市总体规划,为适应城镇化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要本着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原则,适时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妥善理顺城镇行政管理职能重叠问题。在规划期内,完成南郑县撤县设区,将大河坎镇、梁山镇、圣水镇纳入中心城区。


相关内容

  • 汉中市城市规划
  • 汉中市城市规划报告 XXX (陕理工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xxxx 班级,陕西 汉中 723003) 指导老师:xx [摘要] 通过对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我们深刻地了解了汉中市的发展史,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同时感受到汉中的文化底蕴和绮丽风光. [关键词] 城市建设:发展 规划 ...

  • 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镇巴县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 陕西安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时间: 二00九年三月 项 目名称:镇巴县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 责任主体:镇巴县人民政府 建设单位:镇巴县民政局 法人 代表:蒋德忠 编制单位:陕西安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王保岭 编制人员:陈少平 郑永 ...

  • 陕西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
  • 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 录 一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 ...

  • 2014年最新最优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一.实践目的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院于2014开展题为"传承川陕革命精神,探访电信行业发展脉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学 ...

  • 陕西省情况知识公务员考试
  • 陕西省情况知识 一.判断题. 1.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中部. () 2. 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 3. 汉中盆地是陕西省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有"陕西小江南"之美称. () 4. 陕西省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关中盆地和陕南秦 ...

  • 城建系统在学习追赶超越心得体会
  • 城建系统在学习追赶超越心得体会 一个多月来,按照县委"学先进.找差距.搞对标.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和布署,我局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学习了县委关于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搞对标.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会议精神,并召开了关于在旅游局开展&quo ...

  • 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部分城市"逆城镇化"
  • 原标题: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有地方现"逆城镇化"--部分中小城市农民进城落户调查 ',1)"> 资料视频:农村户口为何吃香 1 0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有地方现"逆城镇化&quo ...

  • 2014年陕西省社区考试考前绝密资料之陕西省情
  • 2014年陕西省社区考试考前绝密资料之陕西省情 第一章 陕西省情省貌 1-5 .... 1. 陕西的经纬度是东经105.29-111.15度 北纬31.42-39.35度 2. 陕西的邻省有 8个,分别是山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是全国邻省省份数量最多的省份,与内蒙古并列最多 ...

  • 9汉中国医疗保险
  • 一.医疗保险概述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 医疗保险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向社会强制征缴社会保险费或税并形成医疗保险基金,以对公民或某一特定经济活动人口因疾病享受医疗机构提供的有偿医疗服务,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具有两大功能:风险共担和补偿损失,即将集中在个体身上的.由疾病风险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