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兰孝忠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 吉林长春 130118)
摘 要:大学生受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问题可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孤独心理、学习适应不良的焦虑心理、恋爱和性问题引起的困惑心理、择业就业压力的逃避与担忧心理、多种抉择矛盾迷茫的苦闷心理和意志力薄弱的惰性心理,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健康课,开展心理训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整体素质。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9(b)-0198-01G444 A
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参差不齐,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生物遗传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的影响,再次是大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的影响,另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也是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1.2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包括三个层面:①社会发展中的负面效应。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社会变迁中的价值冲突,经济发展中的精神失落,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压力,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刺激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②学校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教育思想的片面化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③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教养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1.3 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一般来说,包括认同的危机、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心理的脆弱、个性缺陷、人生观的动荡模糊、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情绪发展中的不稳定性等。
2.2 学习适应不良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多数同学经过自身的刻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但有的同学出现缺乏或过强的学习动机、考试焦虑以及繁忙的学习或人际交往不良所致神经衰弱等情形,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障碍。
2.3 恋爱和性问题引起的困惑心理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基本成熟,渴望和异性交朋友,希望与异性建立友谊甚或爱情关系,但由于成熟不完全的性心理,家庭条件的限制,出现了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情形,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出现身心疾病甚或精神疾病,难以完成学业。
2.4 择业就业压力的逃避与担忧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择业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在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中,学生既担心机会不均“萝卜招聘”,又害怕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出现心理失衡,不能正确分析和面对现实,出现对担忧和逃避之心理,出现无岗可寻的尴尬境地。
2.5 多种抉择矛盾迷茫的苦闷心理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往往使学生难以选择,冲击和涤荡着心灵。社会不正之风在大学校园愈演愈烈,学生的心灵受到侵蚀,对社会充满失望,致使有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障碍。2.6 意志力薄弱的惰性心理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意志力和与困难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有些人考上大学后,主观心态放松,缺乏应有的开拓进取与拼搏精神,抵制现实生活中“流行”事物较为困难,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一些学生旷课,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虚度青春年华。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孤独心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表现在:由于性格内向心灵闭锁,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属于古怪孤僻型;有的自命不凡,不愿与周围的同学“同流合污”,瞧不起别人,属于孤芳自赏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知心朋友的人际关系中,久之会出现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压抑、孤寂和烦闷,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的生活和学习。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效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3.1 开设心理健康健康课,开展心理训练
高校应按照国家规定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藉此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
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将心理训练活动案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切实巩固,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新生入学后,要运用相关量表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将其记录在案。这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现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针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可释放学生的消极情绪,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平衡能力。
3.3 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大力开展以提高心理素养、适应社会为目的的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形式要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逐步提高思想境界,深化认知能力,磨炼坚强的意志,升华自身情感,获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持,使自己的心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健康,避免或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3.4 培养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培养学生形成和树立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举步维艰时给予积极的扶助与引导,使其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对挫折的容忍力逐步提高,做到成不骄败不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追求中得到满足和喜悦,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归属感。
3.5 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是减少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更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态。
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确定远大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近远期奋斗目标,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198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管理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兰孝忠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 吉林长春 130118)
摘 要:大学生受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问题可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孤独心理、学习适应不良的焦虑心理、恋爱和性问题引起的困惑心理、择业就业压力的逃避与担忧心理、多种抉择矛盾迷茫的苦闷心理和意志力薄弱的惰性心理,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健康课,开展心理训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整体素质。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9(b)-0198-01G444 A
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参差不齐,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生物遗传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的影响,再次是大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的影响,另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也是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1.2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包括三个层面:①社会发展中的负面效应。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社会变迁中的价值冲突,经济发展中的精神失落,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压力,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刺激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②学校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教育思想的片面化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③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教养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1.3 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一般来说,包括认同的危机、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心理的脆弱、个性缺陷、人生观的动荡模糊、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情绪发展中的不稳定性等。
2.2 学习适应不良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多数同学经过自身的刻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但有的同学出现缺乏或过强的学习动机、考试焦虑以及繁忙的学习或人际交往不良所致神经衰弱等情形,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障碍。
2.3 恋爱和性问题引起的困惑心理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基本成熟,渴望和异性交朋友,希望与异性建立友谊甚或爱情关系,但由于成熟不完全的性心理,家庭条件的限制,出现了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情形,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出现身心疾病甚或精神疾病,难以完成学业。
2.4 择业就业压力的逃避与担忧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择业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在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中,学生既担心机会不均“萝卜招聘”,又害怕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出现心理失衡,不能正确分析和面对现实,出现对担忧和逃避之心理,出现无岗可寻的尴尬境地。
2.5 多种抉择矛盾迷茫的苦闷心理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往往使学生难以选择,冲击和涤荡着心灵。社会不正之风在大学校园愈演愈烈,学生的心灵受到侵蚀,对社会充满失望,致使有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障碍。2.6 意志力薄弱的惰性心理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意志力和与困难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有些人考上大学后,主观心态放松,缺乏应有的开拓进取与拼搏精神,抵制现实生活中“流行”事物较为困难,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一些学生旷课,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虚度青春年华。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孤独心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表现在:由于性格内向心灵闭锁,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属于古怪孤僻型;有的自命不凡,不愿与周围的同学“同流合污”,瞧不起别人,属于孤芳自赏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知心朋友的人际关系中,久之会出现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压抑、孤寂和烦闷,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的生活和学习。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效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3.1 开设心理健康健康课,开展心理训练
高校应按照国家规定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藉此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
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将心理训练活动案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切实巩固,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新生入学后,要运用相关量表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将其记录在案。这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现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针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可释放学生的消极情绪,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平衡能力。
3.3 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大力开展以提高心理素养、适应社会为目的的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形式要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逐步提高思想境界,深化认知能力,磨炼坚强的意志,升华自身情感,获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持,使自己的心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健康,避免或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3.4 培养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培养学生形成和树立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举步维艰时给予积极的扶助与引导,使其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对挫折的容忍力逐步提高,做到成不骄败不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追求中得到满足和喜悦,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归属感。
3.5 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是减少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更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态。
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确定远大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近远期奋斗目标,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198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