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卷总第22期)Ja册lofIr髓rM∞diaA鲥cLdt哪lU试戚ty(S。dalSd廿睇Edi6∞)N。42004(V016SumNo22)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杨彩玉陈琪

摘要:数字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作用不同,这在唐诗中也不例外。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数字运用的特点

的归纳,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上的差异研究和不同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唐诗中的的数字要根据汉字数字的表

达本义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让国外读者“知之”的目的。

关键词:唐诗;李白诗歌;数字;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车58(2004)04一0117一03

唐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人们在读个例子。

诗、吟诗的过程中,不但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而且为它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的意境所陶醉。那么,对唐诗的英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许渊冲认为:我觉得译诗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如果读者理解了原诗的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容,喜欢译诗的表达方式,读来感到乐趣,那么,‘从心所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译’的翻译也不算‘逾矩’,甚至可能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于蓝’的译文。且不说要去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独坐敬亭山》

目的是何等的艰难,光是让外国的读者准确地理解唐诗蜀生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都是一大难题。从形式上讲,唐诗和英语诗歌存在着很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大的差异;从文化内涵上讲,更有着为对方读者难以理解蜀僧浚弹琴》)

之处。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语言符号和文化的差异的分析杨花落进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找到对唐诗的意义的准确传达的方式。通过分析和研究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由此寄》)

发现: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或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其他的翻译方法,对于译词来讲,应该从忠实于原文的角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度出发,首先译出词所指的真正实体的意义,即“知之”,数字在李白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一首诗中甚至才能谈及实现“好之”与“乐之”的目的。唐诗中的数字的出现的三次以上是用数字的情况,如例(4)、例(5)、例(6)。运用很有特色,本文以广为人们所熟知李白的诗歌为例,以上诗句或写景、或抒情、或寄相思,而数字则为诗歌表达来研究对唐诗中数字翻译方法,以期为其他内容的翻译景色之瑰丽、距离之长远、感情之深切和数目之多或数目提供借鉴。之少增添了无穷的韵味。读罢李白著名的诗句,我们可以

一、数字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发现他在使用数量词上的一些特点。

李白(701—7配)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二、唐诗中的数量词的特点

诗人。李白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他的160多首五、七言绝1.以表概念的数量词

句,用词精炼,意义深刻,韵味无穷,被称为唐绝句的正宗。在表数目概念时常用一些表单数、双数、半数、多数的而人们在阅读他的诗歌,赞叹他的想象丰富,奇思纵横的概念的词。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同时,不难发现精妙数字的运用为其恢宏的气势,波澜壮(1)表“单、一”数量概念,如“孤帆”、“一片”、“只有”等。阔的感情的表达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下面我们来看几(2)表双数概念,如“两岸”、“相看”等。

收稿日期:2004一09—10作者简介:杨彩玉(1972一),女,江西东乡县人,东华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杨彩玉, 陈琪东华理工学院外语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4,6(4)2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家秀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 2001

2.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1999

3.刘孝存 中国神秘言语 1999

4.文殊.王晋熙.邓炎昌 唐宋绝句名篇汉译 1995

5.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1999

6.杨自俭.刘学云 翻译新论 2003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2000

8.张炳星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百首 2001

9.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1999

10.中国文学出版社 李白诗选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呼媛媛 李白诗歌四个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 200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在发生变化,唐诗翻译却越来越被译界人士重视。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条渠道。唐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精致典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和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在中西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外译者都致力于李白诗歌的英译工作。对李白诗歌英译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体系。

这些研究大都从美学和语言学角度对李白诗歌翻译进行研究。因此评判诗歌译文美不美的标准就是规定性的“信达雅”、“神似”或“动态对等”。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打破了规定性的以源语为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而建立了一种以目的语为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图里认为,受到翻译规范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原因,作者可以评判译文是“充分”还是“合适”。 本文选择了李白诗歌的四个英译本,分别是witter Bynner1929年的译本,RewiA11ey 1981年的译本,许渊冲1987年的译本,孙大雨1997年的译本。本文从描写性翻译研究视角对这四个英译本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规范。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应该将译本与译语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并提倡译文的多元化。

2.期刊论文 黄英.HUANG Ying 考辨李白诗歌中

考察

3.期刊论文 伏涤修.FU Di-xiu 李白诗歌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2)

李白诗在其生前尽享世人的至高赞誉,而在其身后虽时有赞评然更多的却是屡遭贬抑,北宋以后李诗研究与杜诗相比显得极其萧瑟落寞.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兴起、宋代道学的昌盛及清代诗史意识的强化与朴学的盛行是李白诗屡招后人贬抑冷落的主要文化背景,从李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可以看出文学外在因素对诗学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4.学位论文 汪铭 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从风格标记理论的角度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2006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诗学和翻译原则。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其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的用语。文体的传递则是诗歌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体的内涵可从文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探究。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学和语言学之间关系的学科,为研究诗歌翻译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客观的方法。本文则主要采用文学文体学中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的依据。从语言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文体分析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因减少主观影响而更为客观的指导原则。为了更好发挥将文学与文体学两方面的优势,本文将基于刘宓庆先生所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分析和研究原文的风格、特点以及原文与译文风格对应的合理性。

诗歌在中国的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唐诗以其数量和质量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它们反映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李白则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翻译李白的诗歌要求译者具备极高的艺术素养,并对美学元素具有感知、重现和创造的能力。许渊冲先生被认为是国内翻译界中翻译李白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翻译不仅能够很好反映原诗的意境,更能成功的再现原诗的风格。

诗歌翻译因诗体语言的精美和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文学翻译中最难,要求最高,但也是最有翻译价值的。本文试图通过一种与现代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密切联系的文体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诗歌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在相关文学文体学理论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文体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李白诗歌及其翻译作为范例,探讨诗歌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并再现原作风格的方法和成功进行风格翻译的策略等。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和评论者提供一个更为系统和科学的途径。

5.期刊论文 侯延爽.王秋林 李白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探微 -山花2008,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代表,李白的诗又是唐诗的重要代表.以李白的作品为依据,介绍李白诗歌的特性,考察李白的言行举止,详细地分析李白的思想.进而理清伟大诗仙李白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密切关系.

6.期刊论文 骆海辉.LUO Hai-hui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

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

7.学位论文 吕文静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研究李白诗歌的英译 2009

近几十年来,在语言学界掀起一股文化热潮,文化研究正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视。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这个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关系,即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因此,翻译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地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翻译研究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唐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中国古代文明。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李白诗歌研究可以说是唐诗研究的一个缩影。其诗飘逸豪放、想象瑰丽、语言浑然天成,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题材广泛,在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更是带有鲜明的个性,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一千多年以来,李白诗歌被译成了日、法、英、德、意、俄等多种文字。仅英译而言,便不乏名家名篇。一些著名学者对其诗歌英译著文研究,从等效论、意境、语篇、阐释学、接受美学,诗歌翻译标准与流派等角度评析了李白诗歌英译文,都没能跳出了比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文字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层面,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比较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研究翻译。

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李白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本文依据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回顾李白诗歌英译,从文化层面细致深入地剖析李白诗歌及其英译本,通过例证来说明处理诗歌文化翻译策略,为未来的诗歌翻译和其他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包括三章。引言简要介绍本文主旨及基本结构;第一章概述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第二章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并梳理李白诗歌英译研究状况;第三章依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从文化层面剖析了李白诗歌中文化翻译:结语总结归纳全文,彰显本文主旨。

8.期刊论文 金杰雄 浅析李白诗歌流露出的苍凉感 -世纪桥2008,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天才诗人,以其豪放洒脱的气度和狂傲的人格把唐诗的积极浪漫主义推向顶峰,他的诗作中贯穿着一条大济苍生的主线.但从他的诗中,人们也可以清楚地听到那种无望、困惑、孤寂和精神世界破产的声音,透析出知识分子

9.期刊论文 饶卓颖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南方论刊2006,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

10.学位论文 郑欣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 2007

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与文学创作相通,却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对提高诗歌翻译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诗歌翻译的审美本质为中心,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作与译作)和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在整体分析唐诗的特征及具体分析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古诗译者的要求。译者不仅应通晓中国古诗的特征,而且要了解英诗的要求,同时在译诗之前,要从各个方面对原诗进行细致地理解和体会,包括诗体形式、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只有译者真正体会到原诗的无限美感,才有可能将此美感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还进一步地提出了认识“三美”理论应区分两层概念:“广义上的三美再现”与“狭义上的三美失现”。此外,通过对中国读者与外国读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笔者提出为译诗加注释的翻译补偿手段:即为译诗配上说明性文字附于其后,包括原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典故等,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更好地体会其中之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真正达到翻译唐诗的目的:把唐诗这块中国文化的瑰宝介绍给更多的人,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学与译学(包括西方译学及中国传统译论)联姻的发展历史,简述了中国古诗英译的大致发展过程。第二章介绍了与翻译美学相关的理论概念。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诗歌翻译的审美客体:原诗与译诗,重点介绍了中国古诗与英诗的特征与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评价了一些李白诗歌的英译。第四章论述了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分析了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活动及读者的重要性,并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中西方读者审美品味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论,提出作者的一些观点,望为引玉之砖,为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诗歌翻译尽微薄之力。

引证文献(2条)

1.孙娟 英汉诗歌中模糊意象的建构[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2008(5)

2.赵传递 诗歌翻译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nydxxb-shkxb200404042.aspx

授权使用:张学烟(wfhbjy),授权号:8c6c5e5e-dcb1-45c0-8a08-9e53011cde6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卷总第22期)Ja册lofIr髓rM∞diaA鲥cLdt哪lU试戚ty(S。dalSd廿睇Edi6∞)N。42004(V016SumNo22)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杨彩玉陈琪

摘要:数字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作用不同,这在唐诗中也不例外。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数字运用的特点

的归纳,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上的差异研究和不同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唐诗中的的数字要根据汉字数字的表

达本义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让国外读者“知之”的目的。

关键词:唐诗;李白诗歌;数字;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车58(2004)04一0117一03

唐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人们在读个例子。

诗、吟诗的过程中,不但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而且为它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的意境所陶醉。那么,对唐诗的英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许渊冲认为:我觉得译诗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如果读者理解了原诗的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容,喜欢译诗的表达方式,读来感到乐趣,那么,‘从心所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译’的翻译也不算‘逾矩’,甚至可能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于蓝’的译文。且不说要去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独坐敬亭山》

目的是何等的艰难,光是让外国的读者准确地理解唐诗蜀生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都是一大难题。从形式上讲,唐诗和英语诗歌存在着很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大的差异;从文化内涵上讲,更有着为对方读者难以理解蜀僧浚弹琴》)

之处。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语言符号和文化的差异的分析杨花落进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找到对唐诗的意义的准确传达的方式。通过分析和研究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由此寄》)

发现: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或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其他的翻译方法,对于译词来讲,应该从忠实于原文的角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度出发,首先译出词所指的真正实体的意义,即“知之”,数字在李白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一首诗中甚至才能谈及实现“好之”与“乐之”的目的。唐诗中的数字的出现的三次以上是用数字的情况,如例(4)、例(5)、例(6)。运用很有特色,本文以广为人们所熟知李白的诗歌为例,以上诗句或写景、或抒情、或寄相思,而数字则为诗歌表达来研究对唐诗中数字翻译方法,以期为其他内容的翻译景色之瑰丽、距离之长远、感情之深切和数目之多或数目提供借鉴。之少增添了无穷的韵味。读罢李白著名的诗句,我们可以

一、数字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发现他在使用数量词上的一些特点。

李白(701—7配)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二、唐诗中的数量词的特点

诗人。李白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他的160多首五、七言绝1.以表概念的数量词

句,用词精炼,意义深刻,韵味无穷,被称为唐绝句的正宗。在表数目概念时常用一些表单数、双数、半数、多数的而人们在阅读他的诗歌,赞叹他的想象丰富,奇思纵横的概念的词。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同时,不难发现精妙数字的运用为其恢宏的气势,波澜壮(1)表“单、一”数量概念,如“孤帆”、“一片”、“只有”等。阔的感情的表达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下面我们来看几(2)表双数概念,如“两岸”、“相看”等。

收稿日期:2004一09—10作者简介:杨彩玉(1972一),女,江西东乡县人,东华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杨彩玉, 陈琪东华理工学院外语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4,6(4)2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家秀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 2001

2.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1999

3.刘孝存 中国神秘言语 1999

4.文殊.王晋熙.邓炎昌 唐宋绝句名篇汉译 1995

5.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1999

6.杨自俭.刘学云 翻译新论 2003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2000

8.张炳星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百首 2001

9.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1999

10.中国文学出版社 李白诗选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呼媛媛 李白诗歌四个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 200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在发生变化,唐诗翻译却越来越被译界人士重视。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条渠道。唐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精致典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和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在中西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外译者都致力于李白诗歌的英译工作。对李白诗歌英译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体系。

这些研究大都从美学和语言学角度对李白诗歌翻译进行研究。因此评判诗歌译文美不美的标准就是规定性的“信达雅”、“神似”或“动态对等”。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打破了规定性的以源语为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而建立了一种以目的语为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图里认为,受到翻译规范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原因,作者可以评判译文是“充分”还是“合适”。 本文选择了李白诗歌的四个英译本,分别是witter Bynner1929年的译本,RewiA11ey 1981年的译本,许渊冲1987年的译本,孙大雨1997年的译本。本文从描写性翻译研究视角对这四个英译本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规范。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应该将译本与译语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并提倡译文的多元化。

2.期刊论文 黄英.HUANG Ying 考辨李白诗歌中

考察

3.期刊论文 伏涤修.FU Di-xiu 李白诗歌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2)

李白诗在其生前尽享世人的至高赞誉,而在其身后虽时有赞评然更多的却是屡遭贬抑,北宋以后李诗研究与杜诗相比显得极其萧瑟落寞.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兴起、宋代道学的昌盛及清代诗史意识的强化与朴学的盛行是李白诗屡招后人贬抑冷落的主要文化背景,从李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可以看出文学外在因素对诗学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4.学位论文 汪铭 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从风格标记理论的角度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2006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诗学和翻译原则。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其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的用语。文体的传递则是诗歌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体的内涵可从文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探究。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学和语言学之间关系的学科,为研究诗歌翻译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客观的方法。本文则主要采用文学文体学中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的依据。从语言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文体分析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因减少主观影响而更为客观的指导原则。为了更好发挥将文学与文体学两方面的优势,本文将基于刘宓庆先生所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分析和研究原文的风格、特点以及原文与译文风格对应的合理性。

诗歌在中国的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唐诗以其数量和质量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它们反映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李白则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翻译李白的诗歌要求译者具备极高的艺术素养,并对美学元素具有感知、重现和创造的能力。许渊冲先生被认为是国内翻译界中翻译李白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翻译不仅能够很好反映原诗的意境,更能成功的再现原诗的风格。

诗歌翻译因诗体语言的精美和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文学翻译中最难,要求最高,但也是最有翻译价值的。本文试图通过一种与现代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密切联系的文体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诗歌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在相关文学文体学理论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文体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李白诗歌及其翻译作为范例,探讨诗歌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并再现原作风格的方法和成功进行风格翻译的策略等。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和评论者提供一个更为系统和科学的途径。

5.期刊论文 侯延爽.王秋林 李白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探微 -山花2008,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代表,李白的诗又是唐诗的重要代表.以李白的作品为依据,介绍李白诗歌的特性,考察李白的言行举止,详细地分析李白的思想.进而理清伟大诗仙李白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密切关系.

6.期刊论文 骆海辉.LUO Hai-hui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2)

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

7.学位论文 吕文静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研究李白诗歌的英译 2009

近几十年来,在语言学界掀起一股文化热潮,文化研究正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视。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这个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关系,即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因此,翻译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地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翻译研究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唐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中国古代文明。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李白诗歌研究可以说是唐诗研究的一个缩影。其诗飘逸豪放、想象瑰丽、语言浑然天成,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题材广泛,在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更是带有鲜明的个性,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一千多年以来,李白诗歌被译成了日、法、英、德、意、俄等多种文字。仅英译而言,便不乏名家名篇。一些著名学者对其诗歌英译著文研究,从等效论、意境、语篇、阐释学、接受美学,诗歌翻译标准与流派等角度评析了李白诗歌英译文,都没能跳出了比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文字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层面,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比较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研究翻译。

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李白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本文依据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回顾李白诗歌英译,从文化层面细致深入地剖析李白诗歌及其英译本,通过例证来说明处理诗歌文化翻译策略,为未来的诗歌翻译和其他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包括三章。引言简要介绍本文主旨及基本结构;第一章概述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第二章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并梳理李白诗歌英译研究状况;第三章依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从文化层面剖析了李白诗歌中文化翻译:结语总结归纳全文,彰显本文主旨。

8.期刊论文 金杰雄 浅析李白诗歌流露出的苍凉感 -世纪桥2008,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天才诗人,以其豪放洒脱的气度和狂傲的人格把唐诗的积极浪漫主义推向顶峰,他的诗作中贯穿着一条大济苍生的主线.但从他的诗中,人们也可以清楚地听到那种无望、困惑、孤寂和精神世界破产的声音,透析出知识分子

9.期刊论文 饶卓颖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南方论刊2006,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

10.学位论文 郑欣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 2007

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与文学创作相通,却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对提高诗歌翻译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诗歌翻译的审美本质为中心,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作与译作)和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在整体分析唐诗的特征及具体分析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古诗译者的要求。译者不仅应通晓中国古诗的特征,而且要了解英诗的要求,同时在译诗之前,要从各个方面对原诗进行细致地理解和体会,包括诗体形式、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只有译者真正体会到原诗的无限美感,才有可能将此美感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还进一步地提出了认识“三美”理论应区分两层概念:“广义上的三美再现”与“狭义上的三美失现”。此外,通过对中国读者与外国读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笔者提出为译诗加注释的翻译补偿手段:即为译诗配上说明性文字附于其后,包括原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典故等,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更好地体会其中之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真正达到翻译唐诗的目的:把唐诗这块中国文化的瑰宝介绍给更多的人,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学与译学(包括西方译学及中国传统译论)联姻的发展历史,简述了中国古诗英译的大致发展过程。第二章介绍了与翻译美学相关的理论概念。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诗歌翻译的审美客体:原诗与译诗,重点介绍了中国古诗与英诗的特征与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评价了一些李白诗歌的英译。第四章论述了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分析了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活动及读者的重要性,并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中西方读者审美品味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论,提出作者的一些观点,望为引玉之砖,为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诗歌翻译尽微薄之力。

引证文献(2条)

1.孙娟 英汉诗歌中模糊意象的建构[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2008(5)

2.赵传递 诗歌翻译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nydxxb-shkxb200404042.aspx

授权使用:张学烟(wfhbjy),授权号:8c6c5e5e-dcb1-45c0-8a08-9e53011cde6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相关内容

  • 送友人·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 [作品简介] <送友人>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

  • 唐诗宋词精选_唐诗三百首_唐诗宋词名句_古诗配画赏析_古诗学习网
  • - 中国古诗词 首页 唐诗 宋词 古诗考题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古诗鉴赏 元曲鉴赏 文章阅读 ┃ 唐诗栏目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

  • 杜甫[赠卫八处士]两个英译本的分析
  • 第6卷第4期2014年4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Vol.6No.4 Apr.2014 杜甫<赠卫八处士>两个英译本的分析 李巧霞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 ...

  • 关山月·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 [作品简介] <关山月>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 ...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 ...

  •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以李白诗歌为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年级 10级 中文系 姓名 李彦丽 学号 2104051917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以李白诗歌为例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

  • 唐诗语言之美
  • 唐诗语言之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介: 唐诗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独特而不可取代的地位.唐诗作为一座不可超越的文化高峰,它的艺术特色及内在质感是任何一个朝代的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但唐诗的美感到底源自何处?我认为源自唐诗语言.本文试着从元古典.音乐.绘画 ...

  • 从李白_月下独酌_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 2005年9月 第23卷 第3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5 Vol.23 No.3 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崔 ...

  • 形式主义诗学与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节奏与声韵�お�
  • 摘 要: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等手段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节奏和韵律则反映为 "形美" 和 "音美",作为前提和手段为实现"意美"服务.因此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意美.音美.形美是一体的,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