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有效习题课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南京市第27中学 丁志红

摘要: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教学 习题课 教学 欧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评判有效教学?在教育教学发展史上,诸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都是有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现通过初三物理习题课“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的实践,对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本节课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的第4课时,同学们已经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推导,对欧姆定律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介绍一些做题的技巧 。

教学目标:

1.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2. 由I=U/R 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3. 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4. 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二、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课题引入——复习与练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复习简明而有实效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 公式: 变形表达式: 和 2、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 电压: 电阻: 3、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 电压: 电阻: (二)课题进行——典型例题

1、已知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2A,则导体的电阻为 Ω。当加在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A。

审题: ①、已知:U=1V,I=0.2A

R

求:R 解:I=U/R→R=U/I=1V/0.2A=5Ω ②、已知U’=4V,R=5Ω

求:I’

解:I=U/R→I’=U’/R=4V/5Ω=0.8A

点评:这是一道填空题,请同学们思考,除了根据欧姆定律计算以外,有没有其他途径? 有。I与U的关系的结论: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所以:I’=4I=4*0.2A=0.8A。殊途同归,所以解决问题时应不拘泥于同一思路。

2、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V时,求: (1)通过R1的电流 (2)R2两端的电压 (3)电源的电压

审题:已知:U1=1V,R1=5Ω,R2=10Ω, 求:①I1 ②U2 ③U总 解:①I1=U1/R1=1V/5Ω=0.2A ②∵R1与R2串联,

∴I2=I1=0.2A→I=U/R→U2=I2*R2=0.2A*10Ω=2V

③∴U总=U1+U2=1V+2V=3V

思考:这道题到了这里,已经解决了问题,但我们能不能从这道题中得到一定的结论?

总结: ⑴R1与R2串联,代入物理量一定要一一对应,绝不能张冠李戴 ⑵与上题相比较,题目中均有一些潜在的信息:

① I通过R前后保持不变

② 利用串联,I2=I1,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③ I=U/R,当I相等时,U与R成正比,U1/U2=R1/R2,即串联分压的应

用,也可是问题得到解决。

3、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只闭和S1时如上题所示,当S1、S2同时闭合,则此时通过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审题:S1、S2闭合,电路分析:R1被短路,电路中只有

R2,

即电源电压全部加在R2两端 已知:U2=U=3V,R2=10Ω

求:I2

解:I=U/R=3V/10Ω=0.3A

总结:在分析电路的过程中,特别小心提防短路现象,三个物理量要对应于同一

段导体。

4、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时,求:

R2

(1)R2两端的电压(2)通过R2的电流(3)电路中的总电流 S

审题:已知:I1=0.2A,R1=5Ω,R2=10Ω 求:①U1 ②I2 ③I总

解:①I=U/R→U1=I1*R1=0.2A*5Ω=1V

②∵R1与R2并联,

∴ U2=U1=1V, 又R2=10Ω

I2=U2/R2 =U2/R2=1V/10Ω=0.1A ③∴I总= I1+ I2=0.2A+0.1A=0.3A

思考:并联电路潜在的信息: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① 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如何应用:I1/ I2= R2/ R1(并联分压) ② 还可应用:R并=R1*R2/(R1+R2)

或 I=U/R→R并=U总/I总=1V/0.3A=3.33Ω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5Ω,R2=15Ω。

(1)若开关S闭合,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源电压; (2) 若开关S、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A,求通过电阻R3的电流。

R1R2

① S闭合,S1、S2都断开:R1、R2串联,等效图如下所示

已知 :I=0.2A,R1=5Ω,R2=15Ω求: U总

解: ∵R1与R2串联

∴R总=R1+R2=5Ω+15Ω=20Ω S

I=U/R→U总=I*R总=0.2A*20Ω=4V

② S、S1、S2都闭合,R1与R3并联, R2被短路.等效图如下所示

R1

∴ U3=U1=U=4V

I1=U1/R1=4 V/5Ω=0.8A

∴I3= I总-I1=0.9A-0.8A=0.1A

又解: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应用:I3/ I1= R1/ R3(并联分压)

S

S

(三)小结(师生互动)

综上: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注意:

1、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即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 2、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即当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

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

方法 :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

律求解。

三、教学评价(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结果。 难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

原因分析:“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因为它反映了电路中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将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的以定量形式体现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在表达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一要注意条件,二是要注意因果关系。

难点突破:在所选例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强化训练条件和因果关系并应用。如: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等 。 难点2:由I=U/R 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原因分析:电阻可以用电压除以电流来计算大小,但电阻本身的大小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

难点突破:所选例题中不断强化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决定的 。即何谓定值电阻,这也是解题中常见的隐含的已知条件 。

难点3: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原因分析: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公式中I 、U 、R 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 ,而在实际电路的计算中,往往有几段电路,学生容易混淆 。

难点突破:在解题分析中,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明确研究的是哪一段电路或哪一个电阻,然后找准与这一段电路相对应的I 、U 、R 。 难点4: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原因分析: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此时,应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I、U、R只能是此时相对应的三个物理量 。

难点突破: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的问题,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开关状态变化对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各用电器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律求解 。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节区公开课。正是通过这一节课,5个精选题给资深教师——特级教师程冠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习题课上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同时在学生中面批并且及时对其给予肯定的一系列做法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习题课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使之成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 《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 2. 崔允漷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3. 任苒

2009. 华东师范大学

《有效教学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有效习题课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南京市第27中学 丁志红

摘要: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教学 习题课 教学 欧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评判有效教学?在教育教学发展史上,诸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都是有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现通过初三物理习题课“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的实践,对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本节课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的第4课时,同学们已经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推导,对欧姆定律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介绍一些做题的技巧 。

教学目标:

1.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2. 由I=U/R 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3. 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4. 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二、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课题引入——复习与练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复习简明而有实效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 公式: 变形表达式: 和 2、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 电压: 电阻: 3、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 电压: 电阻: (二)课题进行——典型例题

1、已知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2A,则导体的电阻为 Ω。当加在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A。

审题: ①、已知:U=1V,I=0.2A

R

求:R 解:I=U/R→R=U/I=1V/0.2A=5Ω ②、已知U’=4V,R=5Ω

求:I’

解:I=U/R→I’=U’/R=4V/5Ω=0.8A

点评:这是一道填空题,请同学们思考,除了根据欧姆定律计算以外,有没有其他途径? 有。I与U的关系的结论: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所以:I’=4I=4*0.2A=0.8A。殊途同归,所以解决问题时应不拘泥于同一思路。

2、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V时,求: (1)通过R1的电流 (2)R2两端的电压 (3)电源的电压

审题:已知:U1=1V,R1=5Ω,R2=10Ω, 求:①I1 ②U2 ③U总 解:①I1=U1/R1=1V/5Ω=0.2A ②∵R1与R2串联,

∴I2=I1=0.2A→I=U/R→U2=I2*R2=0.2A*10Ω=2V

③∴U总=U1+U2=1V+2V=3V

思考:这道题到了这里,已经解决了问题,但我们能不能从这道题中得到一定的结论?

总结: ⑴R1与R2串联,代入物理量一定要一一对应,绝不能张冠李戴 ⑵与上题相比较,题目中均有一些潜在的信息:

① I通过R前后保持不变

② 利用串联,I2=I1,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③ I=U/R,当I相等时,U与R成正比,U1/U2=R1/R2,即串联分压的应

用,也可是问题得到解决。

3、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只闭和S1时如上题所示,当S1、S2同时闭合,则此时通过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审题:S1、S2闭合,电路分析:R1被短路,电路中只有

R2,

即电源电压全部加在R2两端 已知:U2=U=3V,R2=10Ω

求:I2

解:I=U/R=3V/10Ω=0.3A

总结:在分析电路的过程中,特别小心提防短路现象,三个物理量要对应于同一

段导体。

4、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时,求:

R2

(1)R2两端的电压(2)通过R2的电流(3)电路中的总电流 S

审题:已知:I1=0.2A,R1=5Ω,R2=10Ω 求:①U1 ②I2 ③I总

解:①I=U/R→U1=I1*R1=0.2A*5Ω=1V

②∵R1与R2并联,

∴ U2=U1=1V, 又R2=10Ω

I2=U2/R2 =U2/R2=1V/10Ω=0.1A ③∴I总= I1+ I2=0.2A+0.1A=0.3A

思考:并联电路潜在的信息: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① 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如何应用:I1/ I2= R2/ R1(并联分压) ② 还可应用:R并=R1*R2/(R1+R2)

或 I=U/R→R并=U总/I总=1V/0.3A=3.33Ω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5Ω,R2=15Ω。

(1)若开关S闭合,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源电压; (2) 若开关S、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A,求通过电阻R3的电流。

R1R2

① S闭合,S1、S2都断开:R1、R2串联,等效图如下所示

已知 :I=0.2A,R1=5Ω,R2=15Ω求: U总

解: ∵R1与R2串联

∴R总=R1+R2=5Ω+15Ω=20Ω S

I=U/R→U总=I*R总=0.2A*20Ω=4V

② S、S1、S2都闭合,R1与R3并联, R2被短路.等效图如下所示

R1

∴ U3=U1=U=4V

I1=U1/R1=4 V/5Ω=0.8A

∴I3= I总-I1=0.9A-0.8A=0.1A

又解: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应用:I3/ I1= R1/ R3(并联分压)

S

S

(三)小结(师生互动)

综上: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注意:

1、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即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 2、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即当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

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

方法 :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

律求解。

三、教学评价(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结果。 难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

原因分析:“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因为它反映了电路中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将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的以定量形式体现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在表达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一要注意条件,二是要注意因果关系。

难点突破:在所选例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强化训练条件和因果关系并应用。如: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等 。 难点2:由I=U/R 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原因分析:电阻可以用电压除以电流来计算大小,但电阻本身的大小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

难点突破:所选例题中不断强化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决定的 。即何谓定值电阻,这也是解题中常见的隐含的已知条件 。

难点3: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原因分析: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公式中I 、U 、R 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 ,而在实际电路的计算中,往往有几段电路,学生容易混淆 。

难点突破:在解题分析中,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明确研究的是哪一段电路或哪一个电阻,然后找准与这一段电路相对应的I 、U 、R 。 难点4: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原因分析: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此时,应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I、U、R只能是此时相对应的三个物理量 。

难点突破: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的问题,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开关状态变化对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各用电器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律求解 。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节区公开课。正是通过这一节课,5个精选题给资深教师——特级教师程冠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习题课上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同时在学生中面批并且及时对其给予肯定的一系列做法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习题课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使之成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 《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 2. 崔允漷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3. 任苒

2009. 华东师范大学

《有效教学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相关内容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课时目标: 1.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2.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间的关系. 3.★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4.在应用欧姆定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中,体会选择合适的实 验方法的重要意义 ...

  • 4欧姆定律教案
  • <欧姆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 ...

  • 欧姆定律在穿并联电路中的运用
  •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 加强分析能力. 重点与难点 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具 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 ...

  •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课题编号] 1-01-01 [课题名称]认识电工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应知: 1.简单认识电工实训室. 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应会: 1.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2.学会安全用电常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上,接触电工电子这 ...

  • 第二章电路的等效变换
  • 第二章 电子电路的等效变换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着重介绍等效变换的概念.等效变换的概念在电路理论中广泛应用.所谓等效变换,是指将电路中的某部分用另一种电路结构与元件参数代替后,不影响原电路中未作变换的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在学习中首先弄清等效变换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是根据什么引出的?然后再 ...

  •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
  •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力学重点,本册重点) <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践中的应用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 ...

  • 初三物理电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初三物理电学模拟试题(一) 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错选.多选.不选,该题不得分.) 1.用下列哪个器材可以直接辨别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 ) A.电流表 B.电压表 C.电能表 D.测电笔 答案:D ...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说课稿--赵晓波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说课稿 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赵晓波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说课稿 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赵晓波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 ...

  • 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
  • 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课标要求: 1.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