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纬
・01
(中)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周晓慧
摘
要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应结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此来预防和
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等方面来改善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周晓慧,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 01-066-02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快速普及等,青少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加之个人身心都不成熟,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己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顽疾”。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富强。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就青少年犯罪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全社会携手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青少年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有其内在特点和规律。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背景分析1. 年龄
十几岁的青少年心理水平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状态,身心发展不平衡,使他们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导致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采用问卷测量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劳教所的违法犯罪青少年75名,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现服刑的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5.8岁,年龄最大为19岁。通过频数分析,可以看到15岁的青少年最多,有19人,占总数的25.3%。其次为16岁和17岁,各为17人,占总数的22.7%。可见,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现象。
表1
年在押犯罪青少年170人作为研究对象。小学和初中程度的占总数的81.2%,文化程度偏低。
表2
犯罪青少年文化程度分布
心理情感教育缺失,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冷酷,孤僻;个人好动,看似勇敢却是鲁莽,冒失,争强好胜,不会过多的考虑,果断采取冲动行为;在学校拉帮结派,易受暗示,放纵,固执,偏激随大流;性知识缺乏致性心理扭曲,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进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2. 类型以抢劫为主
青少年犯罪是以抢夺、抢劫、盗窃、强奸、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消费膨胀,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缺乏自我管理等导致违法犯罪。
3. 动机简单多以侵财犯罪为主
据调查,一些青少年作案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简单的吃喝玩乐交女朋友上网等, 自己没钱花就抢劫、敲诈。一些年龄较小的受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教唆而犯罪;一些是出于模仿影视网络情节玩刺激。此外,青少年犯罪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大打出手。
4. 团伙犯罪明显增加
团伙犯罪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手段残忍,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社会纷繁复杂,随之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冲击着青少年的不成熟身心。他们既被社会消极因素伤害,又危害社会。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 家庭因素
一些父母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身心需求不闻不问,顺其自然。
我国犯罪青少年年龄分布
失,家长未能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和道德教育,以及足够的身心关爱。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和谐,缺乏应有的关爱,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产生自卑感和不幸感,对外界有不信任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偏差,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导致产生行为偏差。
2.
文化程度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择成都市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2006
2011・01
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地榜样。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味增加子女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诱发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的子女犯错误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环境欠佳,夫妻不和、父母离异使孩子缺乏家庭温暖。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学校大环境不和谐。有些学校从上到下的治学态度不严谨,管理机制不完善,校风学风不积极向上,学习环境不纯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思想防线比较薄弱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国家有相关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但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不重视,不实施。学校还缺乏对学习差的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教师的素质和心理期望也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致使这些学生流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人关心,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腐朽,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书刊、杂志及光碟等,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社会风气不良,社会上兴起的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制造假文凭假证件、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有些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丧失了信心和意志力,在心理上不平衡,出现过激的言行。社会态度不正确,以大欺小对待青少年,歧视贬低失足青少年。社会压力过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升入好大学,下岗工人再就业困难等使青少年感到压力大,思想紧张,身心疲惫又缺乏抗挫力而走极端。
(四) 政府因素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都会跟着政府的导向而发生变化。政府宏观调控没有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定,没有及时出台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或有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但执行不到位。
(五) 自身因素
青少年犯罪一方面与遗传父母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向成人过渡的急剧变化的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对人、事、行为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愿听从其他人的意见,主观意识增强,高估自己,要求其他人给予自己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而青少年心理发育又不成熟,思想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等,有些方面还需要依赖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照,还要掩饰自己的软弱,表现出懦弱自卑,孤僻任性,自我封闭等。即青少年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不成熟,心理状态动荡不安,捉摸不定,正是不能适应也没能处理好这些变化使其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导致精神疾病或违法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部门、家庭和学校等密切配合,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 家庭方面
◆法律经纬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负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要给予关注,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给子女一个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照顾。若父母发生矛盾,应尽量避开孩子,离婚时要妥善处理好孩子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身心伤害。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从上到下维护好学校及周边大环境的纯净,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求知环境,提倡素质教育。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民主地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交友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当期望,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加强法制教育。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用端正的态度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解开生理卫生的神秘面纱, 防止不良言行的发生。
(三) 社会方面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活动中。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提高全民素质,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减少青少年学习和就业压力,为辍学青少年提供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对犯罪青少年给予教育帮助,为其提供宽松和谐的从新做人的环境和机会。
(四) 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导向、监管作用,进行全民素质教育,加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对某些职能部门严加管理和监督,促进工作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增加其透明度,增加人民对其的信任度。
(五) 自身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家长、学校应给予适当的教育,以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提高青少年自我认识、体验、调控能力,使其进行自我教育。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判断,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欠缺的方面,自己的任务等等,从多方面自觉地充实、完善、发展,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问题不冲动行事,能够正确的看待问题,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展现了自我,既提高了能力又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尊和自信,促使其进一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青少年自己的事,鼓励自己做,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锻炼自己的环境。
四、总结
青少年犯罪既危害社会又危害自己,亟待解决,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给予关注,努力共同解决。政府重视,带头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各负其责并建立互联系统加强联系,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动态情况,为其提供温暖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为其提供安定和谐的成长环境等等,共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关注和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祝鸣鹤.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探讨.法制与社会.(中).2009.4[2]景璐石,冯军,徐科,蒋宪君,孟婕.青少年罪犯人性观发展及相关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2009.17
◆法律经纬
・01
(中)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周晓慧
摘
要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应结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此来预防和
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等方面来改善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周晓慧,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 01-066-02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快速普及等,青少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加之个人身心都不成熟,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己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顽疾”。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富强。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就青少年犯罪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全社会携手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青少年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有其内在特点和规律。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背景分析1. 年龄
十几岁的青少年心理水平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状态,身心发展不平衡,使他们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导致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采用问卷测量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劳教所的违法犯罪青少年75名,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现服刑的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5.8岁,年龄最大为19岁。通过频数分析,可以看到15岁的青少年最多,有19人,占总数的25.3%。其次为16岁和17岁,各为17人,占总数的22.7%。可见,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现象。
表1
年在押犯罪青少年170人作为研究对象。小学和初中程度的占总数的81.2%,文化程度偏低。
表2
犯罪青少年文化程度分布
心理情感教育缺失,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冷酷,孤僻;个人好动,看似勇敢却是鲁莽,冒失,争强好胜,不会过多的考虑,果断采取冲动行为;在学校拉帮结派,易受暗示,放纵,固执,偏激随大流;性知识缺乏致性心理扭曲,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进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2. 类型以抢劫为主
青少年犯罪是以抢夺、抢劫、盗窃、强奸、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消费膨胀,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缺乏自我管理等导致违法犯罪。
3. 动机简单多以侵财犯罪为主
据调查,一些青少年作案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简单的吃喝玩乐交女朋友上网等, 自己没钱花就抢劫、敲诈。一些年龄较小的受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教唆而犯罪;一些是出于模仿影视网络情节玩刺激。此外,青少年犯罪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大打出手。
4. 团伙犯罪明显增加
团伙犯罪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手段残忍,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社会纷繁复杂,随之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冲击着青少年的不成熟身心。他们既被社会消极因素伤害,又危害社会。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 家庭因素
一些父母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身心需求不闻不问,顺其自然。
我国犯罪青少年年龄分布
失,家长未能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和道德教育,以及足够的身心关爱。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和谐,缺乏应有的关爱,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产生自卑感和不幸感,对外界有不信任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偏差,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导致产生行为偏差。
2.
文化程度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择成都市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2006
2011・01
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地榜样。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味增加子女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诱发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的子女犯错误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环境欠佳,夫妻不和、父母离异使孩子缺乏家庭温暖。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学校大环境不和谐。有些学校从上到下的治学态度不严谨,管理机制不完善,校风学风不积极向上,学习环境不纯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思想防线比较薄弱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国家有相关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但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不重视,不实施。学校还缺乏对学习差的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教师的素质和心理期望也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致使这些学生流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人关心,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腐朽,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书刊、杂志及光碟等,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社会风气不良,社会上兴起的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制造假文凭假证件、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有些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丧失了信心和意志力,在心理上不平衡,出现过激的言行。社会态度不正确,以大欺小对待青少年,歧视贬低失足青少年。社会压力过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升入好大学,下岗工人再就业困难等使青少年感到压力大,思想紧张,身心疲惫又缺乏抗挫力而走极端。
(四) 政府因素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都会跟着政府的导向而发生变化。政府宏观调控没有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定,没有及时出台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或有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但执行不到位。
(五) 自身因素
青少年犯罪一方面与遗传父母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向成人过渡的急剧变化的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对人、事、行为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愿听从其他人的意见,主观意识增强,高估自己,要求其他人给予自己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而青少年心理发育又不成熟,思想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等,有些方面还需要依赖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照,还要掩饰自己的软弱,表现出懦弱自卑,孤僻任性,自我封闭等。即青少年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不成熟,心理状态动荡不安,捉摸不定,正是不能适应也没能处理好这些变化使其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导致精神疾病或违法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部门、家庭和学校等密切配合,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 家庭方面
◆法律经纬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负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要给予关注,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给子女一个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照顾。若父母发生矛盾,应尽量避开孩子,离婚时要妥善处理好孩子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身心伤害。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从上到下维护好学校及周边大环境的纯净,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求知环境,提倡素质教育。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民主地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交友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当期望,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加强法制教育。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用端正的态度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解开生理卫生的神秘面纱, 防止不良言行的发生。
(三) 社会方面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活动中。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提高全民素质,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减少青少年学习和就业压力,为辍学青少年提供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对犯罪青少年给予教育帮助,为其提供宽松和谐的从新做人的环境和机会。
(四) 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导向、监管作用,进行全民素质教育,加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对某些职能部门严加管理和监督,促进工作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增加其透明度,增加人民对其的信任度。
(五) 自身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家长、学校应给予适当的教育,以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提高青少年自我认识、体验、调控能力,使其进行自我教育。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判断,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欠缺的方面,自己的任务等等,从多方面自觉地充实、完善、发展,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问题不冲动行事,能够正确的看待问题,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展现了自我,既提高了能力又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尊和自信,促使其进一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青少年自己的事,鼓励自己做,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锻炼自己的环境。
四、总结
青少年犯罪既危害社会又危害自己,亟待解决,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给予关注,努力共同解决。政府重视,带头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各负其责并建立互联系统加强联系,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动态情况,为其提供温暖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为其提供安定和谐的成长环境等等,共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关注和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祝鸣鹤.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探讨.法制与社会.(中).2009.4[2]景璐石,冯军,徐科,蒋宪君,孟婕.青少年罪犯人性观发展及相关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