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护理

八纲辨证与护理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的过程,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八纲辨证的内容

表里:辨病位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表证的形成、分类、症状及护理

1. 六淫所致,

2. 分类:风寒、风热,燥邪表征。

3. 症状: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4. 护理要点:适寒温。

三个表证的症状区别及护理

•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护理:冬季防寒。

• 风热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护理:春季防风。

• 燥邪表证:恶寒、发热,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干咳。

护理:秋季防干燥。

里证及护理

•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 护理:七情、劳倦、饮食等方面。

八纲辨证的内容

• 阴阳:总纲。

• 寒热:疾病性质。(实寒、实热、虚寒、虚热)

• 虚实:邪正斗争情况。

四个虚证:气虚、血虚、阴虚(虚热)、阳虚(虚寒)证;

八个实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四个虚证:气、血、阴、阳虚证

• 气虚: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身倦乏力,四肢不温,自汗,活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弱。

• 阳虚(虚寒):形寒肢冷,冷痛,喜温,喜按 。 (包括气虚的症状。)

• 血虚:面色、口唇、眼睑、爪甲苍白;心慌胸闷;头晕,失眠,多梦,健忘;月经

不调;四肢麻木;舌淡,苔白,脉细。

• 阴虚(虚火):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如妆,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包括血虚:心慌胸闷;头晕,失眠,多梦,健忘;月经不调;四肢麻木;)

八个实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 实寒:面色苍白,四肢寒凉,冷痛,喜温拒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迟有力。

• 实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热汗出,口干口渴喜冷饮,出血,疮疡,失眠,大

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 气滞: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善太息,食少,恶心,呕吐,舌紫暗,苔薄白,

脉弦。

• 血瘀:肿块,疼痛,刺痛,拒按,出血,面色口唇舌质紫暗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

苔薄白,脉涩。

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 痰湿:形体肥胖,头晕,恶心呕吐,咳白痰,带下色白量多,舌淡肥大齿痕,苔白

腻,脉滑。

• 湿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身热不扬,汗出不畅,湿疹,痤疮,黄疸,结石,带

下色黄量多,大便粘腻不爽或痢疾,小便短赤或淋漓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食积:胃脘满闷胀痛,食少恶心呕吐,口气呃逆呕吐物酸腐味,大便酸臭,小便短

少,舌淡红,苔腐,脉滑。

• 肝风:头晕,震颤,抽搐,肌肉瞤动,猝然昏仆,角弓反张,口眼歪斜,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等,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护理

• 虚证:宜养,不易消耗,食疗药疗。

• 实证:宜泄,不宜补。

• 心病:宜疏通血脉,养血安神。

• 肝病:宜情绪稳定。

• 脾病:饮食有节,科学搭配。

• 肺病:适寒温,防感冒。

• 肾病:节房事,适寒温。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辩证的概念

• 脏腑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脏腑的病变

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的过程。

• 脏腑证型规律:肺(表里);其他脏腑(虚实)

• 脏腑证型的症状规律:定位(代表脏腑的症状)+定性(八纲里的证型) • 定位(代表脏腑的症状):

1. 心:心慌,气短,胸闷,胸痛。

2. 肺:咳嗽,喘息。

3. 肝: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善太息。

4. 脾:食少恶心呕吐。

5. 肾: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

心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心气虚:气短+定位+定性(气虚)

2. 心血虚:心慌,胸痛+定位+定性(血虚)

3. 心阴虚:心烦+定位+定性(阴虚)

4. 心阳虚:胸痛+定位+定性(阳虚)

• 护理:宜补,不宜消耗。

• 实证:

1. 心火亢盛:心烦,口舌生疮。

2. 心脉痹阻:胸痛

3. 痰蒙心窍:胸闷,癫证

4. 痰热扰心:心烦,胸闷,狂证

5. 小肠实热:小便淋漓涩痛,+心火亢盛

肺辨证与护理

• 表证:

1. 风寒犯肺:咳白痰+风寒表证

2. 风热袭肺:咳黄痰+风热表证

3.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燥邪表证

• 里证:

1. 虚证:肺气虚(咳声无力):肺阴虚(干咳或咳血)

2. 实证:肺热炽盛(咳黄痰或咳血)

肝气犯肺(咳嗽随情绪波动加重)

痰湿阻肺(咳白痰)

痰热蕴肺(咳黄痰)

大肠湿热(大便粘腻不爽或痢疾)

大肠实热(大便干结)

肝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肝阴虚:两目干涩

2. 肝血虚:两目昏花

• 实证:

1. 寒凝肝脉:小腹冷痛或痛经

2. 肝火亢盛:急躁易怒

3. 肝郁气滞:情绪抑郁或急躁

4. 肝胆湿热:黄疸、口苦、痤疮

5. 肝风内动:“动作”的症状

6. 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头胀+虚火

脾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脾胃气虚:食少、劳累后加重

2. 脾胃阳虚:食少、胃脘冷痛

3. 胃阴虚:胃脘烧灼,饥不欲食

• 实证:

1. 寒邪客胃:胃脘冷痛,喜温,拒按

2. 胃火亢盛:胃脘烧灼,消谷善饥

3. 肝气犯脾:食少,恶心,呕吐,随情绪波动加重

4. 胃脘淤血:胃脘刺痛,拒按

5. 寒湿困脾:食少,胃脘痞满

6. 湿热蕴脾:食少、口味甜腻

7. 食滞胃脘:=食积

肾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肾气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遗精遗尿、 虚喘

2. 肾阳虚:遗精遗尿、 阳痿、早泄;不孕不育

3. 肾阴虚:腰膝酸软

4. 肾精不足: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 实证

1. 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

2. 寒湿阻络:腰部疼痛,冷痛,拒按

3. 湿热停滞:腰部烧灼疼痛

4. 淤血阻滞:腰部刺痛

脏腑兼病

1. 脏腑兼病: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2. 常见证型: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心肺气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

火犯肺,肝肾阴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

八纲辨证与护理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的过程,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八纲辨证的内容

表里:辨病位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表证的形成、分类、症状及护理

1. 六淫所致,

2. 分类:风寒、风热,燥邪表征。

3. 症状: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4. 护理要点:适寒温。

三个表证的症状区别及护理

•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护理:冬季防寒。

• 风热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护理:春季防风。

• 燥邪表证:恶寒、发热,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干咳。

护理:秋季防干燥。

里证及护理

•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 护理:七情、劳倦、饮食等方面。

八纲辨证的内容

• 阴阳:总纲。

• 寒热:疾病性质。(实寒、实热、虚寒、虚热)

• 虚实:邪正斗争情况。

四个虚证:气虚、血虚、阴虚(虚热)、阳虚(虚寒)证;

八个实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四个虚证:气、血、阴、阳虚证

• 气虚: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身倦乏力,四肢不温,自汗,活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弱。

• 阳虚(虚寒):形寒肢冷,冷痛,喜温,喜按 。 (包括气虚的症状。)

• 血虚:面色、口唇、眼睑、爪甲苍白;心慌胸闷;头晕,失眠,多梦,健忘;月经

不调;四肢麻木;舌淡,苔白,脉细。

• 阴虚(虚火):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如妆,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包括血虚:心慌胸闷;头晕,失眠,多梦,健忘;月经不调;四肢麻木;)

八个实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 实寒:面色苍白,四肢寒凉,冷痛,喜温拒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迟有力。

• 实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热汗出,口干口渴喜冷饮,出血,疮疡,失眠,大

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 气滞: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善太息,食少,恶心,呕吐,舌紫暗,苔薄白,

脉弦。

• 血瘀:肿块,疼痛,刺痛,拒按,出血,面色口唇舌质紫暗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

苔薄白,脉涩。

痰湿、湿热、食积、肝风。

• 痰湿:形体肥胖,头晕,恶心呕吐,咳白痰,带下色白量多,舌淡肥大齿痕,苔白

腻,脉滑。

• 湿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身热不扬,汗出不畅,湿疹,痤疮,黄疸,结石,带

下色黄量多,大便粘腻不爽或痢疾,小便短赤或淋漓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食积:胃脘满闷胀痛,食少恶心呕吐,口气呃逆呕吐物酸腐味,大便酸臭,小便短

少,舌淡红,苔腐,脉滑。

• 肝风:头晕,震颤,抽搐,肌肉瞤动,猝然昏仆,角弓反张,口眼歪斜,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等,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护理

• 虚证:宜养,不易消耗,食疗药疗。

• 实证:宜泄,不宜补。

• 心病:宜疏通血脉,养血安神。

• 肝病:宜情绪稳定。

• 脾病:饮食有节,科学搭配。

• 肺病:适寒温,防感冒。

• 肾病:节房事,适寒温。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辩证的概念

• 脏腑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脏腑的病变

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的过程。

• 脏腑证型规律:肺(表里);其他脏腑(虚实)

• 脏腑证型的症状规律:定位(代表脏腑的症状)+定性(八纲里的证型) • 定位(代表脏腑的症状):

1. 心:心慌,气短,胸闷,胸痛。

2. 肺:咳嗽,喘息。

3. 肝: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善太息。

4. 脾:食少恶心呕吐。

5. 肾: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

心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心气虚:气短+定位+定性(气虚)

2. 心血虚:心慌,胸痛+定位+定性(血虚)

3. 心阴虚:心烦+定位+定性(阴虚)

4. 心阳虚:胸痛+定位+定性(阳虚)

• 护理:宜补,不宜消耗。

• 实证:

1. 心火亢盛:心烦,口舌生疮。

2. 心脉痹阻:胸痛

3. 痰蒙心窍:胸闷,癫证

4. 痰热扰心:心烦,胸闷,狂证

5. 小肠实热:小便淋漓涩痛,+心火亢盛

肺辨证与护理

• 表证:

1. 风寒犯肺:咳白痰+风寒表证

2. 风热袭肺:咳黄痰+风热表证

3.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燥邪表证

• 里证:

1. 虚证:肺气虚(咳声无力):肺阴虚(干咳或咳血)

2. 实证:肺热炽盛(咳黄痰或咳血)

肝气犯肺(咳嗽随情绪波动加重)

痰湿阻肺(咳白痰)

痰热蕴肺(咳黄痰)

大肠湿热(大便粘腻不爽或痢疾)

大肠实热(大便干结)

肝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肝阴虚:两目干涩

2. 肝血虚:两目昏花

• 实证:

1. 寒凝肝脉:小腹冷痛或痛经

2. 肝火亢盛:急躁易怒

3. 肝郁气滞:情绪抑郁或急躁

4. 肝胆湿热:黄疸、口苦、痤疮

5. 肝风内动:“动作”的症状

6. 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头胀+虚火

脾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脾胃气虚:食少、劳累后加重

2. 脾胃阳虚:食少、胃脘冷痛

3. 胃阴虚:胃脘烧灼,饥不欲食

• 实证:

1. 寒邪客胃:胃脘冷痛,喜温,拒按

2. 胃火亢盛:胃脘烧灼,消谷善饥

3. 肝气犯脾:食少,恶心,呕吐,随情绪波动加重

4. 胃脘淤血:胃脘刺痛,拒按

5. 寒湿困脾:食少,胃脘痞满

6. 湿热蕴脾:食少、口味甜腻

7. 食滞胃脘:=食积

肾辨证与护理

• 虚证:

1. 肾气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遗精遗尿、 虚喘

2. 肾阳虚:遗精遗尿、 阳痿、早泄;不孕不育

3. 肾阴虚:腰膝酸软

4. 肾精不足: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 实证

1. 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

2. 寒湿阻络:腰部疼痛,冷痛,拒按

3. 湿热停滞:腰部烧灼疼痛

4. 淤血阻滞:腰部刺痛

脏腑兼病

1. 脏腑兼病: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2. 常见证型: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心肺气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

火犯肺,肝肾阴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


相关内容

  • 中医护理的概念
  •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我国的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我国人类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和护理实践,也必将 ...

  •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谈内科中医护理
  •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谈内科中医护理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及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较迅速地发展 ...

  • 辨证分型综合护理水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辨证分型综合护理水肿 作者:李艳伟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观察运用辨证分型综合护理水肿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68例水肿住院患者应用辨证分型综合方法实施护理.结果 实施综合护理, 大大提高水肿患者 ...

  • 中医整体护理病例的书写原则
  • 中医整体护理病例的书写原则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是在现代护理观.辨证观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对病人实施辨证施护全过程的完整记录. 一.中医整体护理病例的书写要求: ① 态度认真负责.书写及时.护理病历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② 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准确.并正确分析 ...

  • 颈椎病中医辨证施护
  • ・222・颈椎病中医辨证施护 刘金荣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疗法; 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 R 681. 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044(2004) 0320222202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特别是长期处于"低头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体 ...

  • 中医护理:小儿常见发热的简单中医辨证护理
  • 症状:发热,怕冷,无汗,周身疼痛或不适. 中医辨证:外表受寒凉,使之热量不能正常散发,积聚在皮肤而引起的发热,故用解表散寒之法. 处理方法:热敷(温水浴)加酒精擦(浴),要保暖,使病人出汗. 禁忌:冰敷. 2表虚热证 症状:发热,有汗,稍怕冷,尤怕风,或有喘,或欲呕等. 中医辨证:外表受风引起的,皮 ...

  • 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 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开展创新的优质的护理模式,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 关键词:医院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特色 优质护理 我科自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各项工 ...

  • 胫腓骨骨折的辨证护
  • 胫腓骨骨折的辨证护理 [摘要]目的:对胫腓骨骨折病人进行辨证施护,使其能够阴阳调 和,早日康复.方法:对病人病情.情志.皮肤.饮食.用药.功能 锻炼等方面进行施护.结果与结论:通过对病人进行上述几方面的辨 证施护,使病人气血调和.神清气爽,保持了皮肤的完整性,无褥疮 及感染的发生,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

  •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 2013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首批"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我院自2013年9月起对全体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实施,现作如下总结: 1.护理部将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印发至各个护理单元,要求各科室进一步学习 ...